本期尋味老店
餐桌,是了解一個人、一座城、一方文化的最好樣本。南京的城市氣質,像極這一碗皮肚面——只要你碗夠大,無論是爽口的榨菜、醇厚的香腸、酥脆綿軟的皮肚、還是筋道的麵條,盡數包容。
說起皮肚面,總也繞不過位於新街口的「祁家麵館」,創始人陳秀英老人起初開這家麵館是迫於生計,一個人撐起了一大家人的生計,如今,這「祁家麵館」的味道,已經成為南京人記憶中的味道。
祁家麵館
現代人,口味愈加刁鑽,餐廳的更迭換代也越來越快。這家皮肚麵館,在南京新街口地區,開了半個世紀。
這碗面承載的,不僅是創始人陳老太以及兒女們烹煮出的好味道,也是老南京城的人情味。
每天飯點兒,食客絡繹不絕。排隊過程中,老熟人們聊聊家常,不急不慢地在廚房門口等待著美味出鍋。
皮肚面
從廚房外看進去,廚房一片旺盛的火光——灶上跳躍的火苗舔舐著老舊的鐵鍋,鍋裡的湯汁咕嘟咕嘟地冒著泡泡。金黃的皮肚、翠綠的青菜,在鍋中焦急地等待麵條的加入。
要吃南京人喜歡的「戧面」,須把麵條單獨煮熟,再撈入湯鍋中,配合皮肚和青菜等,形成口感層次豐富的「皮肚面」。
皮肚面的精髓:皮肚
陳老太的面,最出彩的,就是皮肚。過去物資睏乏,一塊豬肉,瘦肉用來做肉絲澆頭,肥肉用來煉油,剩下豬皮,捨不得扔,又無處安放,於是拿來晾曬、油炸,做成皮肚。
那時候,多是蓋澆面,皮肚很難發揮特長,陳老太便想到把皮肚、肉絲、青菜以及麵條煮在一起,由此便有了「皮肚小煮麵」。乾癟的皮肚吸足了澆頭的湯汁,鮮美十足;麵湯中也融入了皮肚的油香,二者相得益彰。
驚人的分量
陳老太的皮肚面,分量非常驚人。每份麵條,都是用大碗呈上,這源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情緣:那時候,來用餐的很多食客,是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飯量大、糧票少,吃不飽,為了讓大伙兒能吃飽肚子,本不富裕的陳老太也從不計較,給足了分量,後來就乾脆用大碗盛。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食客們吃的,是麵館的豪爽和率真。出於對這家老店的情感,不少食客,依舊會把這一大碗面吃得乾乾淨淨。對於一些老食客來說,這家麵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食物本身。
食客
我在這兒已經吃了35年了,反正我每個星期都要來吃,我家住在下關,都要跑過來吃。
這家麵館,是陳老太1963年開起來的,老伴去世後,就是靠著這樣的小買賣,陳老太一個人養活了一家八口。直到今年,90歲的陳老太才退居二線,由兒女們接手生意,陳老太在家給孩子們做「後勤」。麵館,寄寓了陳老太這一輩子的酸甜苦辣,這,就是老南京人熱愛的「皮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