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期開始我們一起來分享與中國的酒文化相關的一些器物。說到「酒」大家都不會陌生,無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三五好友聚餐還是逢年過節在家中陪長輩們來上一杯,又或是婚、喪、嫁、娶的宴席上也都離不開酒。我們現在酒的種類也非常之多,如啤酒、紅酒、黃酒、白酒等等。這幾期我就來和大家聊聊 「酒」相關的一些事情。
無論酒的種類有多少,它的製作方式總結下來分為「釀造酒」和「蒸餾酒」。而中國酒的起源最早是「釀造酒」, 「蒸餾酒」的創製要晚於釀造酒。中國人對於「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清稗類鈔.粵西偶記》中記述:「平樂等山府中,猿猴極多,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曰猿猴酒。」的「猿猴造酒」之說。再有持《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的「儀狄造酒」之說。還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杜康造酒」之說等等。但無論持何種觀點,都說明了中國釀酒很早就起源了;根據考古資料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時我們的先民就已經學會了釀酒,到了商周時期飲酒之風盛行。周代還設置了各級酒官,對酒事進行專門的管理。酒的出現,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滲透到國事、民俗和文化藝術等許多領域,形成了我們中國源遠流長的特色「酒文化」。
而「蒸餾酒」(燒酒、白酒)起源於何時,學界有眾多的討論;有主張東漢時期四川產蒸餾酒之說的;有主張蒸餾酒唐代起源之說的等。但最終多數學者根據明代李時珍修訂的元代《食物本草》記載:「燒酒,其酒始自元時。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米、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的記載和李時珍本人《本草綱目》裡「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的記載,偏向於認定中國蒸餾酒起源於元代。
古代祭祀天地祖先,祈求降福消災賜豐收,要奠酒;諸侯歃血為盟要飲酒;三軍誓師遠徵,為壯行色,要祝酒;凱旋歸來,慶功行賞,也離不開酒。我國許多民俗也都離不開酒,自古就有在三月上巳節的民俗活動,需要酒;孩子出生彌月宴請親朋的滿月酒;結婚宴請時以酒慶賀的喜酒;壽誕置酒款客用的壽酒等等。凡此種種,我國歷代典章文獻、詩詞歌賦、甚至成語中都有酒的存在。
「耳杯」 現今很少見到了,但它在我國悠久的酒歷史文化中則佔有重要的地位。「耳杯」讓他聞名於世的則是一個遊戲「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遊戲;它源於中國古代在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後來逐漸演化為三月初三日),在水邊洗濯身體以除去兇疾的一種傳統祭祀儀式,這種儀式稱之為「祓禊儀式」。在完成這種儀式後人們三五好友聚於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漂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歌詠賦詩。正所謂「曲水邀飲處,羽觴隨波泛」。而「曲水流觴」中用到的酒杯就是耳杯,也稱為羽觴杯。後來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時,在浙江紹興,因書聖王羲之的一場風雅盛事,使「曲水流觴」這種詠詩論文,飲酒賞景的雅俗歷經千年,一直盛傳不衰。這就記載於後世著名的《蘭亭集序》中。
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觥籌交錯」,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記載:「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觥」酒杯的一種,嚴格的說應該屬於一種用於罰酒的儲酒器;「籌」就是算籌,用於酒令的一種道具;理解為在酒桌上玩酒令是罰酒杯和籌交錯散落於桌上的一種狀態;那麼還有一種解讀就是「觥籌交錯」屬於酒令中的一種玩法。但無論如何說都是與飲酒息息相關。
而「畫蛇添足」這則成語的故事背景也因喝酒而來。出自《戰國策.齊策二》記載:「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成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逐飲其酒。」這就是「畫蛇添足」的由來。雖然畫蛇添足本身與酒無關,但是故事背景也是與飲酒有關係,並且提到了一種不太常見到的酒杯「卮」。
關於酒的詩詞典故還有很多,杯酒言歡、對酒當歌、杯酒釋兵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大家還知道哪些歡迎評論哦。明天我會介紹一件大部分人沒有見過全國只有三件的與酒相關的器物,大家也可以猜一猜哦(友情提示:天博二樓有一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