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艘水下考古船重慶開建
能抗8級風浪可連續航行30天
明年上半年完工投用,先在上海附近海域試水,隨後開往南海諸島開始工作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外形圖。 本組圖/重慶晨報記者 甘俠義 攝
水下考古船甲板俯視圖。
在大海裡,面對萬噸、十萬噸級的各種海輪來說,500噸級的它只能算是個小傢伙,但它卻將從明年起肩負起中國海洋水下考古的重任。昨天,市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王建國表示,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正在我市建造,並將於明年上半年完工投用。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究竟長什麼樣?昨天,重慶晨報記者率先走進考古船的建造單位———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在項目負責人李名毅高級工程師的帶領下,一探其真面目。
全長56米遠航靠電力驅動
由於剛剛開建,考古船的模樣,還僅僅停留在兩張薄薄的設計圖紙上。指著圖紙上詳細標註和繪明的數據,李名毅描述了這艘水下考古船未來的真實模樣。
這艘水下考古工作船由我國著名的船舶設計單位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設計,一改大部分船隻用柴油驅動的方式,這艘考古船將使用全電力推進動力方式。
李名毅說,這艘水下考古船造價近6000萬人民幣(不含船上專業考古設備),最大排水量為960噸,全長56米,船寬10.8米,設計吃水2.6米,準載30人。考古船船身上,將印上「中國考古」的中英文。
「在漫漫大海上,這艘設計噸位為500噸級的考古研究船,只是一個小不點,但你別看它個頭小,裝備可不少。」李名毅說,在這艘考古船上,將搭載各種各樣的專業水下考古設備。
名字叫水下考古船,並不意味著只是在水下工作。李名毅說,這艘船並不像潛艇一樣,能潛入水下進行考古工作,相反它更像一艘科考船,主要停留在考古地所在的水域水面進行工作。
水下工作將怎樣完成呢?指著設計圖紙上船尾部分的甲板上一個類似「門」字的裝備,李名毅說,這是一個在專業術語中被稱為「門字吊」的吊臂,它的作用是吊裝專用的潛水器,方便考古工作者進入水下近距離觀察考古現場。
設減搖水艙能抗8級風浪
面對隨時都有可能襲來的風浪,這艘考古船能應付嗎?
李名毅說,這艘設計噸位只有500噸的水下考古船,抵禦風浪的能力並不弱,「它完全能抵禦8級風浪的襲擊。」
考古工作比起其它工作來說,更需要平穩的環境,為此這艘考古船上還專門設置了能讓船隻更加平穩的減搖水艙。
什麼是減搖水艙?李名毅笑著舉了個例子,「平時我們坐小漁船的時候,如果船身一邊吃水重,就會發生傾斜,如果再有浪襲來,船隻難免會左右顛簸,這時漁老大一定會叫乘客往吃水淺的一邊移動。這個減搖水艙,其實就是把剛剛例子裡的乘客換成了可以調控的水而已。」
李名毅說,當考古船在海裡航行時,減搖水艙將自動根據船隻擺動的幅度、搖擺周期進行調節。這樣設計的好處,可以讓考古船在風浪中更加平穩,一方面方便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一方面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船上文物的安全。
主要在西沙群島附近工作
李名毅介紹,這艘考古船的設計時速為12海裡/小時,最遠能航行到距離海岸線200公裡的海域進行工作,在全速狀態下9小時內就可返回海港之內。
為了讓考古工作者能夠更加方便地前往考古地附近海域探索,考古船上還配備了準載6人的工作艇,工作艇為全鋁合金製作,設計時速為20海裡/小時,可以方便地將考古工作者載到考古船駐停地附近的海域進行工作。
在考古船的主甲板上,配備了可以吊起3噸重貨物的液壓折臂吊。一旁的甲板上,有一個自動門的艙口,艙口下方直接連接主甲板下儲藏室,「它的作用,是可以像手臂一樣伸出船舷,將海底的文物直接吊上船,並進行180度旋轉,直接通過自動門艙口放進儲藏室內,避免了對文物的多次裝卸。」
這艘考古船在完工後,將會前往位於南海的西沙群島附近進行考古工作。李名毅說,考古船並不是只為在南海工作而設計製造,它將能應付各種不同水溫的海域。
李名毅介紹,考古船船頭周圍船體,將專門採用耐低溫鋼板製作,「也就是說,它將能夠在中國沿海各個海域進行水下文物考古發掘,哪怕是海面有浮冰存在,也不會影響這艘考古船的航行和工作。」
設備齊全能連續航行30天
別看這艘考古船體積小,它能發揮的作用可不小,「我們還是第一次遇到在如此小的船隻之上,緊密科學地建造各種不同的專業設施。」
雖然整艘考古船的長度僅56米,但它的甲板長度就達到了24米。在這個總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甲板上,將鋪防水防潮的柚木地板,方便文物的擺放。同時,甲板上除了擺放工作艇外,還預留了貨櫃實驗室的位置。
考古船的船艙裡也功能繁多,加上主甲板下兩層,共有五層的考古船內,不僅有11間供考古工作者、船員們住宿的房間,還擁有專門的潛水工作室,考古儀器設備間等專業的工作房間。
在一樓甲板上,還專門建造了一間28平米的大會議室。李名毅說,這個會議室不僅能進行考古專業工作會議,還能變成為一間海上的文物陳列室,隨時展出水下考古發掘出的各種文物。
船上的兩個食品間,可以完全滿足船隻30天續航的需求,「也就是說,考古船即使在海上連續航行30天,也不用擔心食物和飲用水短缺。」
是我國第一艘水下考古船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建立了專門機構和專業。但在工作中沒有專用船舶,基本以租用漁船為主,個別使用海洋、海監、交通等船隻,也存在協調周期長、船型不符合使用條件、租金高昂等問題,使用專門的工作船成為水下考古人幾十年的夢想。如今,在重慶開始建造的這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將把這一夢想變成現實。
李名毅說,明年上半年,這艘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就將完工投用,屆時將用拖輪將其拖拉到南京,在那裡進行試水前的最後調試,在調試結束後,考古船將開往上海,在附近海域進行試水。並在試水成功後,直接開往南海諸島開始水下考古工作。
從此,這艘考古船將擔負起水下文物考古發掘,水下文物保護、文物保護展示宣傳的功能。李名毅說,它將用於我國沿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承擔水下文化遺產的普查、專項調查及小型發掘工作。通過配備的各種物探手段,發現、確認和定位水下文物遺存,為發掘、保護提供準確信息。對水下遺存進行測繪記錄、攝影攝像、遺址清理、提取文物以及對出水文物進行初步處理、暫時保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