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

2020-12-09 疆南箭客

前言:一直以來我們的教科書都在學習西方的美學,美學的學科好像從西方傳播過來的一樣,其實不然,咱們也有古典文藝美學,中國古典美學以人文本,以自然為基礎,從和諧衍生,講究「通」「融」。通一切事物,融一切美好。

美學跟鑑賞能力分不開,美是看清本質,由心而來。與之西方美學比較,美的觀念不同,價值體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底蘊差異懸殊,根本是兩個世界的美學。(個人觀點)

古典美學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學好古典美學,首先從認識開始,領悟中國古典美學的內在的價值和獨特的魅力。

古典哲學是美學的基礎。美學理念從「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古代哲學觀出發,古典哲學認為世間萬物由陰、陽、中和三種形態組合,這種思想是守住中庸,揚棄分化,與西方一分為二矛盾兩端的對立、鬥爭來體現美的內涵的哲學觀不同。我們認為「中庸」、「中和」才是真實的、人性的、理性的、永恆的、自然的、符合美的意識。

萬事萬物脫離不了自然,美也一樣。在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問題上。中國的天人合一,一分為三的哲學觀,不認為對立兩極推動事物的發展,而認為「中和」這第三種形態衍生出來的空間是孕育萬物的必要載體。

以「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哲學觀為指導,古典文藝美學一直緊守和沿用「中和」美學理念,無論是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規範準則,藝術自身的虛與實、形式與內容,都始終按照這種「不滿不溢」的中和原則來確立,這是對萬事萬物的正確認知。

因為中和,所以貫通,古典美學認為各門藝術都是相關聯的存在著。詩歌的韻律美的形式與音樂相生相惜。同時詩歌與繪畫融會貫通,古代文人的創作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歌與書法相聯繫,字畫聯為一體,國畫線條藝術也與書法藝術相關;同樣,詩也與舞蹈、戲劇、雕塑、建築等都相關聯,這些藝術部類,與自身以外的其它藝術部類緊密相連,古典審美趣味其實也是人生態度,古人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相關聯而不是對立的,甚至中醫也與美學相通,中醫講究陰陽和諧,是以人文本,萬物運化,與古典美學的和諧美是一致的。

古典美學與傳統文化的關聯

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強烈的傳統歷史人文責任感,同樣中國古典美學也不例外。古典文化幾乎都是經驗性的積累,它們是百科全書式的,不是西方的所謂「規則、規律」式的科學的抽象演繹,我們是「歷史經驗的理性沉澱」、「實踐的理性積累」,是對古人聖賢經典的「經學」學術文化傳播。

中國的審美文化,具有濃厚的歷史積澱。這種歷史主義意識支配下,保存、繼承古人,聖賢經典文化並發展和創新。中國審美文化的輝煌成就如魏晉的書法和美學理論,唐宋的詩文,明清的小說、戲劇等都是代代傳承共進的。

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澱,是中華審美文化的特質美,這是中國文化與其他國文化不同之處,想要了解中國的審美文化,就必先了解中國的歷史,幾乎每一個審美文化作品都有悠久歷史的呈現和演化,都融入了許多的歷史內涵。

佛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文化受到兩次外來思想的浸染和衝擊,佛教和馬克思主義。佛教和馬克思主義給中國帶來兩種文化特質,——信仰與思辯。

這兩個外來思想入主中國,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都構成了巨大的影響,並深深地融於中國文化。

馬克思主義於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深刻的,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給中國文化帶來的信仰和思辨,是科學與信仰相結合,是對規律的認識和追求。

馬克思主義流入中國,對古典文藝美學影響力頗大,從此,中國接受了西方的一分為二的哲學觀。矛盾、對立、統一、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黑格爾的辯證哲學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辨性、科學性、物質性、鬥爭性、發展性,是中華文化所不具有的,中國文化接受了它們,就意味中華文化與現代科學的接洽。

先民不像西方那樣頂禮膜拜外在神力。在佛教引進之前,中國是一個無神論國度。從沒有把外在神力作為主宰自己命運的力量。但在魏晉時期,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當時社會處於極度動蕩和苦難之中,佛教的介入正好有了合適的土壤,人民都從佛學裡求安心。它漸漸地被國人所接受,東晉末年梁元帝曾將之定為國教。

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魏晉時期的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理論家,創造了獨特的、偏於精神的、稍稍偏離正宗理性主義思想軌道的審美文化理論,這便是傳神說、神思說、氣韻說、意象說以及妙、味、趣等等。

佛教還給中國藝術帶來深刻地影響。佛教文化,融入到中國的雕刻、繪畫等審美文化藝術的空間,一批演講佛教教義的作品應時而出。從此佛教的感性主義構成了中國審美文化的一部分特質。

古典文化的理性與非理性

中國文化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哲學、倫理、社會、政治的價值理念文化,一類是審美的藝術性文化,在中國的價值理念文化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歷史人文的、理性主義的、儒家的倫理道德價值學說,始終佔據主流,而在審美文化中,卻一直是由非理性的文化主宰。這兩種文化正好構成了一種互補。

在先秦時期,便有南北文化的差異,而屈原為代表的南方文化,構成了那個時代的審美文化的主流。屈騷文化脫胎於楚國的非理性的原始神話文化,它與北方的正宗的理性文化形成對比和互補。

漢代曾經有過一個極短的時期,兩種文化達成了一致,但是這種一致性很快就被佛教的非理性主義理念所幹擾,魏晉之後這種理論一直在審美文化中延續,它指導著中國審美文化的理論和實踐,儘管到後期被現實政權及理性主義、歷史人文觀的主流思想理念所整合,但這種非理性主義始終充溢於中國的審美文化之中。

兼收並蓄,求同存異

中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古老國度。中華民族的長久綿延,文化的包容精神這一點是功不可沒的。它具有寬廣的胸襟,能夠允許其他的價值觀、審美文化的存在,它用自己的包容精神進行同化,兼收並蓄,求同存異。

古典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脈,揉合佛教和道教等多種思想,這似乎又是「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哲學觀體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體現中國古代文化的包容精神。

中國文化也是一種包容文化,這種包容性,除了對佛教外來思想和信仰的非排斥的吸納之外,也有兩次對外來少數民族(蒙古族和滿族)這些異族的接收,包容才可以吸收,吸收才可以糅合,並以智慧和判斷力,去其糟粕。用多樣而有主導的文化價值觀進行有效的整合。

中華文化並沒有讓外來文化的異質性,取代吞沒自己文化的內核,也從沒有拒斥任何異族的文化。中華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包容更添多姿多彩的稟質。包容精神時時處處都滲透在中國審美文化理論及審美文化創作上。例如:在中國明清小說裡就體現了多元化的社會價值取向及藝術多樣化。

結語:人類社會在進步,是科技上的進步。審美趣味與之古人比較顯的粗糙。古代的建築、詩詞、服飾等,美益求美,美輪美奐。例如:二十四詩品能品出二十四種詩韻,因為古人注重內心的修為。現代人的精神,品味,鑑賞,審美,退化了。

更好的了解,更好的提升自己,延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肩負起美好責任。

中國古典美學,溫潤大氣。如華夏文明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如神州大地蓋世無雙深長雋永。如萬裡百川山河壯麗幽婉無窮 。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摘要: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思想發展的基本歷程主要分五大階段:一是以《尚書》所提出的美學話語作為歷史的(也是邏輯的)起點階段;二是以先秦至東漢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奠基階段,標誌是產生了作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之根基的儒、道兩家學說,初步確立了中國文藝美學的特有概念、命題及其話語模式;三是以魏晉以降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自覺階段,標誌是出現了較為專門而獨立的文藝美學思想形態
  • 蘇軾的文藝成就在中國美學史上的意義
    宋孝宗曾對蘇軾的文藝成就以及人格魅力做出了如此的評價:故贈太師諡文忠公蘇軾,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蘇軾是中國美學史上少有的通才式的人物,他不僅在詩、詞、繪畫、書法等藝術領域都取得了凌跨百代的突出成就,同時在形而上的人生哲學領域有著獨到的貢獻,另外在日常的生活情趣方面也是一位令人稱道的生活美學家。他被林語堂看做是一個十足的「樂天派」。因此,在蘇軾那裡,我們看到了一個超越前代的新的士大夫審美人格典範的形成。
  • 從「一角半邊」賞中國山水畫體現的古典美學思想
    「自然」這一概念,在中國古代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中,是一個極至重要而又富有哲學內涵的範疇。對於古典山水畫來說,「自然」就是「道」,就 是「真」,就是「美」,就是「生命」。「妙造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等等命題足以佐證。那麼,「自然」這一範疇在中國古典山水畫美學中是什麼概念,意義何在呢?
  • 實驗美學:美學與自然科學結合,古典美學向現代美學轉變
    17、18世紀的英國經驗派美學是最早運用心理學來研究審美現象的學派,他們把想像、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19世紀後半葉,西方心理學脫離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為現代審美心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實驗心理學派運用心理學實驗方法研究美學和藝術經驗,把美學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研究對象從客體轉向主體,從美的本質的尋覓轉向主體審美經驗的研究。他們對審美主體的研究,從一般的藝術想像、構思轉向審美心理、生理的研究,這標誌著古典美學向著現代美學的轉變。
  • 淺談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影響
    本文從我國古典園林建築發展、立意和布局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影響。  建築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她積澱著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體現了各國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由文人、畫家、造園匠師們創造出來的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徵。
  • 淺談蘇州古典私家園林的美學應用價值
    摘要: 我國園林建築專家陳從周讚譽蘇州園林,說「中國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古典私家園林作為世界園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國文化古韻的奇葩,擁有其獨特的美學應用價值,堪以深究並為今用。本人在遊歷蘇州園林之後,就其美學特徵有若干自己的見解,不能詳盡,只為應用者擴展設計視聽盡己微力,以彰國粹。
  • 淺論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造園的美學特徵,喜歡,就趕緊看過來吧!
    中國古典園林生成以來,沿著「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會結束。以真山真水為基礎,以植物做點綴,在布局上因山就勢,靈活布置,一切都順應自然。中國園林在這條道路上不斷發展、完善,終於形成了自然寫意山水園的獨特風格,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包含了中國園林的精髓。
  • 中國古典舞的意義
    中國古典舞的意義 中國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們民族自己的一套訓練系統,而這套系統已具有比較強的民族特性,有我們民族的審美特徵和美學規範,有我們的難度和藝術表現力,是其它訓練體系所代替不了的。
  • AEG進口電器品牌,延承百年品牌情懷
    進口電器品牌AEG延承百年品牌情懷,凝聚匠人的理念,對每一個產品都感觸細節、精雕細琢以匠人之心去鑄就品質。為了滿足用戶多種多樣的需求,進口電器品牌AEG推出了烤箱、冰箱和灶具等多種類型的廚房家電,讓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烹飪大師。
  • 文藝美學中光與色彩的規範化運用
    學會與自然友好相處,並且善於發現大自然當中的美好,則是文藝美學當中最為推崇的。創作者們熱愛表現自然之美,並且認為這是最為直白、完美的選擇。在創作當中,創作者們喜歡融合自己家鄉的美景與回憶,以此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以這種方式來喚起更多人對大自然的保護意識,實現生態美學的真正意義。
  • 專欄 | 孫若風:當代中國文旅的美學發現
    此後,傳承美學薪火的北大教授、我的兩位安慶老鄉朱光潛、宗白華,他們的美學著作成為今天大學、中學指定學習書目。又想到新中國成立後多位老部長在這裡辦公,中國文化報社在這裡創刊繼而搬出,文化和旅遊部組建後,中國旅遊報社入駐。
  • 送給「荷花獎」古典舞的〈中國古典舞界說〉
    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半個多世紀後,中國古典舞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發展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事關中國「國舞」的確立——中國民間舞是中國傳統舞蹈的母親,養育著中國舞蹈;中國古典舞是中國傳統舞蹈的父親,是中國舞蹈的標識。但這種標識始終是模糊不清的,本書的目的就是想使一些問題被釐清。
  • 古典園林與攝影美學
    >這種規律具有普遍的延展性具有經過驗證的適用性你一定會恍然大悟你一定會學有收穫今天給大家分享古典園林中體現的構圖方法攝影美學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古典園林是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建築。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那麼我們從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上能收穫什麼構圖方法呢?就讓我們通過這幾種方法來看看吧!
  • 艾美英格(ELMER INGO)腕錶:時尚與古典美學的協奏曲
    它就是艾美英格(ELMER INGO)腕錶,讓我們共同傾聽,品味這時針之間美妙的古典協奏曲……因禮而生:為「紳士之道」而忠的背景故事有一種深情,叫做艾美英格(ELMER INGO)。艾美英格(ELMER INGO)最受人矚目的設計特色莫過於其一脈相承的古典審美與現代腕錶美學相結合的獨特設計。在整體風格方面,艾美英格(ELMER INGO)高薪聘請專業設計師,為艾美英格(ELMER INGO)品牌進行專屬風格設計,最終呈現出了一種頗為前衛的低調奢華感。
  • ...美學要與時俱進。」近日,著名文藝美學家、深圳大學文科資深...
    文藝美學正是一種融合東西文化、兼容並蓄的嶄新學科。在深圳,胡經之首創的文藝美學獲得了拓展「全球視野」的基礎。深圳是改革開放前沿,開放而國際化,有胡經之看重的學術氛圍:他被允許半年待在北京大學研究,半年在深圳大學教學,而且深圳大學中文系辦成什麼樣,「我們說了算」。在深圳,胡經之較早開展了國際文化交流,並開始了人文學科建設。
  • Whoo後X銀泰獨家限量發售奢冠絲絨絨花禮盒傳承東方古典美學
    韓國宮廷護膚奢侈品牌Whoo後攜手銀泰集團,獨家定製奢冠絲絨唇膏絨花禮盒於2020年10月1日限量發售,將古代宮廷非遺絨花與現代美學奢冠絲絨唇膏結合,弘揚東方古典美學,賦予非遺文化新生。  絨花始於唐朝,以蠶絲染色成絨,再經銅絲鉤調成型。早期在宮廷中作為簪花的品種,女子將其作為裝飾和好彩頭,具有榮華富貴帶上頭的吉祥寓意。
  • 黑格爾:美學就是美的藝術哲學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得十分明確: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這個觀點,他把自然美不當做真正的美的形態,因此,他的《美學》一書實際上都是講的文藝美學,內容十分豐富。
  • 中國古代故事:「天人之際」的宇宙觀與 中國古典園林的境界
    幾乎每一個欣賞者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古典園林特有的藝術魅力,儘管它們千妍百媚,各具丰姿,儘管南方庭院中的小橋流水,扮垣低坑不同於北方宮苑中的蒼巖深壑,碧水浮天;儘管同在業京北海之中,「畫舫齋」的精麗端方迥異於『澡波間」的淡泊完曲,然而人們還是不難從它們中休會到萊種共通的意趣,這就是品賞家常說的
  • 做小說古典之美的探尋者
    周明全:八十年代前,批評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比如以周揚、馮牧為代表的第三代、第四代批評家大多數都是黨的文藝幹部,他們的批評與闡釋黨的文藝政策是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較大的權威話語權。自1985年後,批評轉入學院後,批評家指導創作的功能喪失了。
  • 用中國古典舞講好中國經典故事
    舞劇《梁祝》嘗試用意境化的結構方式進行創作,展現中國魅力和東方意蘊,是中國古典舞劇創作的新探索。北京舞蹈學院以教學實踐為方向創作這部古典舞劇目,也為未來古典舞學生的藝術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更好地幫助他們成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