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直以來我們的教科書都在學習西方的美學,美學的學科好像從西方傳播過來的一樣,其實不然,咱們也有古典文藝美學,中國古典美學以人文本,以自然為基礎,從和諧衍生,講究「通」「融」。通一切事物,融一切美好。
美學跟鑑賞能力分不開,美是看清本質,由心而來。與之西方美學比較,美的觀念不同,價值體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底蘊差異懸殊,根本是兩個世界的美學。(個人觀點)
古典美學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學好古典美學,首先從認識開始,領悟中國古典美學的內在的價值和獨特的魅力。
古典哲學是美學的基礎。美學理念從「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古代哲學觀出發,古典哲學認為世間萬物由陰、陽、中和三種形態組合,這種思想是守住中庸,揚棄分化,與西方一分為二矛盾兩端的對立、鬥爭來體現美的內涵的哲學觀不同。我們認為「中庸」、「中和」才是真實的、人性的、理性的、永恆的、自然的、符合美的意識。
萬事萬物脫離不了自然,美也一樣。在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問題上。中國的天人合一,一分為三的哲學觀,不認為對立兩極推動事物的發展,而認為「中和」這第三種形態衍生出來的空間是孕育萬物的必要載體。
以「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哲學觀為指導,古典文藝美學一直緊守和沿用「中和」美學理念,無論是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規範準則,藝術自身的虛與實、形式與內容,都始終按照這種「不滿不溢」的中和原則來確立,這是對萬事萬物的正確認知。
因為中和,所以貫通,古典美學認為各門藝術都是相關聯的存在著。詩歌的韻律美的形式與音樂相生相惜。同時詩歌與繪畫融會貫通,古代文人的創作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歌與書法相聯繫,字畫聯為一體,國畫線條藝術也與書法藝術相關;同樣,詩也與舞蹈、戲劇、雕塑、建築等都相關聯,這些藝術部類,與自身以外的其它藝術部類緊密相連,古典審美趣味其實也是人生態度,古人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相關聯而不是對立的,甚至中醫也與美學相通,中醫講究陰陽和諧,是以人文本,萬物運化,與古典美學的和諧美是一致的。
古典美學與傳統文化的關聯
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強烈的傳統歷史人文責任感,同樣中國古典美學也不例外。古典文化幾乎都是經驗性的積累,它們是百科全書式的,不是西方的所謂「規則、規律」式的科學的抽象演繹,我們是「歷史經驗的理性沉澱」、「實踐的理性積累」,是對古人聖賢經典的「經學」學術文化傳播。
中國的審美文化,具有濃厚的歷史積澱。這種歷史主義意識支配下,保存、繼承古人,聖賢經典文化並發展和創新。中國審美文化的輝煌成就如魏晉的書法和美學理論,唐宋的詩文,明清的小說、戲劇等都是代代傳承共進的。
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澱,是中華審美文化的特質美,這是中國文化與其他國文化不同之處,想要了解中國的審美文化,就必先了解中國的歷史,幾乎每一個審美文化作品都有悠久歷史的呈現和演化,都融入了許多的歷史內涵。
佛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文化受到兩次外來思想的浸染和衝擊,佛教和馬克思主義。佛教和馬克思主義給中國帶來兩種文化特質,——信仰與思辯。
這兩個外來思想入主中國,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都構成了巨大的影響,並深深地融於中國文化。
馬克思主義於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深刻的,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給中國文化帶來的信仰和思辨,是科學與信仰相結合,是對規律的認識和追求。
馬克思主義流入中國,對古典文藝美學影響力頗大,從此,中國接受了西方的一分為二的哲學觀。矛盾、對立、統一、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黑格爾的辯證哲學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辨性、科學性、物質性、鬥爭性、發展性,是中華文化所不具有的,中國文化接受了它們,就意味中華文化與現代科學的接洽。
先民不像西方那樣頂禮膜拜外在神力。在佛教引進之前,中國是一個無神論國度。從沒有把外在神力作為主宰自己命運的力量。但在魏晉時期,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當時社會處於極度動蕩和苦難之中,佛教的介入正好有了合適的土壤,人民都從佛學裡求安心。它漸漸地被國人所接受,東晉末年梁元帝曾將之定為國教。
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魏晉時期的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理論家,創造了獨特的、偏於精神的、稍稍偏離正宗理性主義思想軌道的審美文化理論,這便是傳神說、神思說、氣韻說、意象說以及妙、味、趣等等。
佛教還給中國藝術帶來深刻地影響。佛教文化,融入到中國的雕刻、繪畫等審美文化藝術的空間,一批演講佛教教義的作品應時而出。從此佛教的感性主義構成了中國審美文化的一部分特質。
古典文化的理性與非理性
中國文化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哲學、倫理、社會、政治的價值理念文化,一類是審美的藝術性文化,在中國的價值理念文化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歷史人文的、理性主義的、儒家的倫理道德價值學說,始終佔據主流,而在審美文化中,卻一直是由非理性的文化主宰。這兩種文化正好構成了一種互補。
在先秦時期,便有南北文化的差異,而屈原為代表的南方文化,構成了那個時代的審美文化的主流。屈騷文化脫胎於楚國的非理性的原始神話文化,它與北方的正宗的理性文化形成對比和互補。
漢代曾經有過一個極短的時期,兩種文化達成了一致,但是這種一致性很快就被佛教的非理性主義理念所幹擾,魏晉之後這種理論一直在審美文化中延續,它指導著中國審美文化的理論和實踐,儘管到後期被現實政權及理性主義、歷史人文觀的主流思想理念所整合,但這種非理性主義始終充溢於中國的審美文化之中。
兼收並蓄,求同存異
中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古老國度。中華民族的長久綿延,文化的包容精神這一點是功不可沒的。它具有寬廣的胸襟,能夠允許其他的價值觀、審美文化的存在,它用自己的包容精神進行同化,兼收並蓄,求同存異。
古典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脈,揉合佛教和道教等多種思想,這似乎又是「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哲學觀體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體現中國古代文化的包容精神。
中國文化也是一種包容文化,這種包容性,除了對佛教外來思想和信仰的非排斥的吸納之外,也有兩次對外來少數民族(蒙古族和滿族)這些異族的接收,包容才可以吸收,吸收才可以糅合,並以智慧和判斷力,去其糟粕。用多樣而有主導的文化價值觀進行有效的整合。
中華文化並沒有讓外來文化的異質性,取代吞沒自己文化的內核,也從沒有拒斥任何異族的文化。中華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包容更添多姿多彩的稟質。包容精神時時處處都滲透在中國審美文化理論及審美文化創作上。例如:在中國明清小說裡就體現了多元化的社會價值取向及藝術多樣化。
結語:人類社會在進步,是科技上的進步。審美趣味與之古人比較顯的粗糙。古代的建築、詩詞、服飾等,美益求美,美輪美奐。例如:二十四詩品能品出二十四種詩韻,因為古人注重內心的修為。現代人的精神,品味,鑑賞,審美,退化了。
更好的了解,更好的提升自己,延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肩負起美好責任。
中國古典美學,溫潤大氣。如華夏文明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如神州大地蓋世無雙深長雋永。如萬裡百川山河壯麗幽婉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