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黃家塔村改造後。 (本報通訊員供圖) |
象山黃家塔村改造前。 (本報通訊員供圖) |
數 說 製圖:金雅男 |
本報記者 王 博 通訊員 張和甲 俞 莉
春日午後,象山縣丹西街道上吳村村民吳雷霆飯後踱步到悅蘭庭小區建設工地,見眼前的新樓房又「長高」了,想到即將搬入嶄新的樓房,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
悅蘭庭小區地處象山丹城中心區域,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由15棟高層與12棟聯排別墅組成,是上吳村改造後的對口安置小區,將打造成兼具性價比和精工藝的高檔社區。小區即將結頂,計劃於2018年4月交付。
作為城市的「夾縫地帶」,城中村一邊牽著城市,一邊拉著農村,對其進行改造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2017年,我市城中村改造預計66個村,建築面積約286萬平方米。屆時,將有約1.8萬戶村民喬遷新居,享受現代化小區帶來的「高大上」生活。
一個村莊的「變身記」:
舊屋變高樓,道路更寬敞, 配套更齊全
吳雷霆所在的上吳村,共有住戶240戶,人口786人。作為典型的城中村,租房熱催生了大量違建房,村裡的亂搭亂建現象一度十分嚴重。為讓大伙兒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從2013年起,上吳村以「一戶多宅」清理整治為契機,著力推進「無違建村」創建和城中村改造。利用舊房拆除用地拓寬道路3000多米,建造停車場4處,建設1000平方米休閒公園1座,還投資建造了村老年公寓56套,以低廉的價格租給60歲以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目前入住率已超過90%。
通過舊村改造,上吳村騰出70畝土地,其中12畝用於安置房,58畝用於商品房開發。其對口安置小區悅蘭庭的最大亮點在於基礎配套,實驗小學、大型超市、財富中心、時代影院、國際風情街、人民廣場及銀行網點等配套一應俱全。
象山縣丹西街道黃家塔村是該縣首批城中村改造試點村之一,其對應的萬華康庭小區已於2010年全部交付。7年過去了,萬華康庭小區給人的感覺依舊整潔如新,綠樹成蔭,花草纏繞,每戶人家都配有停車位和可以存放農具、雜物的車棚。
「城中村改造,舊屋變高樓,道路更寬敞、配套更齊全,最大的受益者是我們村民。」村民老李說,如今環境變好了,感覺自己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前不久,南昌小夥蒙斌也在萬華康庭小區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樓房,打算作為婚房。「這裡的安置房造得像商品房一樣,性價比很高,生活配套設施也應有盡有。」在蒙斌看來,安置房和商品房同品質建設是吸引他的最主要因素。
城中村改造的「象山樣本」:
政府零投入、零包袱、 零後遺症
象山縣的城中村改造遵循「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市場主推」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供應緊張、改造資金不足等困難,實現了政府零投入、零包袱、零後遺症。
截至目前,象山共有6個村開展了城中村改造,其中黃家塔村、上半河村、門前塗村、李家村已完成改造,上吳村基本完成,大碶頭村正在改造。整體改造戶數473戶,拆除舊房9.6萬平方米,拆后土地面積282畝,建成安置房10.5萬平方米。
黃家塔村共改造出90畝土地,其中28畝用於環城西路、溪坑河道、綠化帶建設;62畝用於房屋開發,其中21畝用於安置房建設,41畝掛牌出讓,所得資金在繳納稅費後,全部補助村裡作為安置房建設資金。
「環城西路穿村而過,必須得拆遷,但拆遷補償金、村民安置、道路建設資金等都是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市場主推』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順勢而出。」象山縣住建局正局級幹部林升夫告訴記者。
政府主導,結合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及改造意願、村莊位置,劃定三類三批次改造村;村民主體,改造意見、改造方案、代建商、分配方案「村民定」,房屋設計、工程質量「村民監督」;市場主推,代建商通過公平競標取得開發權,籤訂協議無償提供安置房面積、拆遷補償款、過渡費等。「政府大包大攬搞改造,容易造成資金、拆遷、建設、管理、分配等方方面面的難題。但在這種模式下,政府不出一分錢就完成了城中村改造。」林升夫說。
通過持續的城中村改造,象山推動了南部商務區、環城西路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為政府節約舊房拆遷補償資金1.35億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共節約用地39畝,摸索出了一種建設佔地少、利用效率高的土地利用模式;提升了城市品質,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戶均資產增長5到10倍,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方共贏。
打贏城中村改造「攻堅戰」的法寶:
把徵收過程中的一切事項 交給村裡
城中村改造是一項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足夠的關注。
象山縣李家村在舊村改造中,將20畝土地推向市場「招拍掛」。「招拍掛」得到的土地出讓金,當地政府留下30%,其餘70%全部返還到李家村村集體,村集體再將這筆資金分成三部分使用:第一部分用於村民房屋徵收補償和補助,第二部分交給安置房代建開發商用於房屋及周邊配套建設費用;第三部分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對於政府來說,沒出一分錢就完成了改造,還獲得了稅收;對於開發商來說,可充分發揮市場主體推動力,實現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對於村民來說,在徵收補償和補助上能保障其利益,所選擇的安置房又能享受到商品房的品質。」林升夫說。
在解決了資金問題後,該縣又提出了「堅持村民主體」的徵改辦法,把徵收過程中的一切事項全部交給村裡。為此,象山組建了三支村級隊伍,全力做好調查摸底、資金補償、巡查監督等工作。
上吳村村委會主任吳科登對這種「村民自願、民意自主」的改造方式最有發言權。過去5年裡,他經歷了村裡從要不要拆、怎麼拆、拆了怎麼賠的全過程。「村裡拆的第一套房就是我家,拔掉的第一個『釘子』就是我親戚家。」吳科登告訴記者,為全面推進城中村改造,村幹部們堅持每天一碰頭、每周一會商,解決問題500多件。同時,將村莊劃分為8個網格,由網格小組長對全村村民住宅進行調查摸底,確保各項工作公正公平、程序合法、陽光操作。
為更好地保障「村民主體權益」,象山縣住建局還為各改造村頂層設計了城中村改造「四步法」。第一步,改造意見由「村民定」,在得到絕大多數群眾支持的基礎上,召開村班子、全村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城中村改造意見,經村委會逐級向上提出改造申請。第二步,改造方案由「村民定」,對拆遷方案、補償方案、分配方案等公開徵求村民意見,對安置房面積、舊房拆遷補償標準、村民租房過渡費等問題進行共同商討,整個方案流程由村民說了算。第三步,籤訂拆遷協議,張榜公布舊房評估價格、拆遷補償款金額、舊房騰空時間等,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算得出。第四步,正式啟動改造,當全村改造意願率、入戶調查率、認定公示率、評估入戶率、方案接受率、正式協議籤約率、房屋騰空率等「七個率」均在95%以上後,才可啟動城中村改造。
此外,在安置房建設中,還邀請村民全過程參與改造。李家村村民監督小組發現開發商使用劣質鋼材31噸用於工程建設的情況,立即責令開發商把已建工程全部返工重建;黃家塔村改造中,戶型設計方案多次調整,最終形成了90平方米到135平方米不等的6種戶型,施工中,開發商根據原方案安裝了塑鋼窗,但後來應村民喜好,又新增200萬元統一更換成不鏽鋼窗。
寧波市副市長褚銀良曾對象山城中村改造經驗作出批示:象山縣在推進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採用「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市場主推」為主要內容的商業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供應緊張、改造資金不足等難題,成功實現了改造工作政府零投入、零包袱、零後遺症,有關做法值得各地借鑑。
相關連結
城中村改造的外地經驗
溫州市平陽縣創新將貨幣化安置分為直接貨幣補償與「房票兌現」兩種方式。後者由政府發放「房票」,徵收單位按貨幣補償金額與按期獎勵的總額開具「房票」,被徵收人憑「房票」在鰲江境內購置現房或期房,可享受一系列優惠。
深圳城中村改造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逕口村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改造中提出建設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小鎮的目標定位,打造「萬畝水庫綠道」「千畝花田」「百畝荷花溼地」等項目,建設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小鎮。
北京從保護農民利益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依據實際情況採取實物補償、留地安置、合作分成等多元化補償安置方式,從給予合理拆遷補償,到回遷安置,到社會保障、就業、集體產業,再到城市社區建設等,重點村建設充分體現保障農民利益的精神。
(王博 整理)
相關新聞
城中村改造在寧波
對各地的城中村改造而言,資金始終是攔路虎。「解決不好資金籌集問題,拆遷改造就無從談起!」寧波市國土資源局城中村改造辦公室主任陳彭年說,他們曾經對寧波「城中村」改造進行專題調研。調查發現,目前已經城市化地區的「城中村」,平均每戶農民住房拆遷成本上百萬元。再加上近年來可供「招拍掛」的土地資源逐漸減少,地方政府財力增長有限,大量的資金缺口是「城中村」整體改造的主要瓶頸。
過去一年,我市城中村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截至2016年底,我市城中村改造新啟動項目57個,涉及18114戶、254.32萬平方米。完成籤約9457戶、138.68萬平方米,其中貨幣安置5854戶,佔籤約戶數的62%。38個項目獲得國開行授信,總授信金額627.39億元,累計放款340.91億元。
根據調查摸底,到2020年底,我市城市規劃區內共有129個城中村納入改造範圍,需拆遷建築面積約790萬平方米。作為試點的市本級中心城區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已率先於2005年啟動,範圍覆蓋海曙、原江東、江北(核心區)和高新區4個片區。經過10年的有序推進,市本級中心城區城中村改造工程已實現突破性進展。
鄞州區以人為本,本著「村民的房子村民說了算」的原則,在徵地、拆遷及安置房建造過程中,充分聽取村民意見,邀請村民代表隨時到項目施工現場進行監督,參與項目建設管理。
原江東區目光長遠,在城中村改造中,徹底消除「二元」管理體制,將10萬餘名城中村村民變成居民,納入城市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有效解決了村民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
海曙區「活用」地塊,位於麗園北路上的花鳥市場,是海曙區勝豐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原有工業廠房「騰籠換鳥」而成,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每年租金等收入900萬元。(記者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