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主題雕塑---- 隱約蕩漾著,悠長的馬蹄鳴哨

2020-08-22 曲陽新思路園林雕塑

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祥雲縣的雲南驛、普洱市的那柯裡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徵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主題雕塑,馬幫商人雕像,景觀園林銅雕


馬銅雕,主題文化雕塑,雕塑工藝品


民俗風情雕塑,步行街雕像,古代民風雕塑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裡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馬幫商人雕像,馬託貨物雕塑,戶外景觀銅雕


馬幫運茶雕塑,茶馬古道雕像,茶農人物銅雕


馬幫景觀雕塑,馬幫商人銅雕,戶外大型雕像

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34;確有交叉,但&34;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

鑄銅雕塑定製,景觀園林雕像,雕塑工藝品


銅雕人物定製,銅雕製作廠,雕塑景觀雕


文化主題雕像,茶馬古道雕塑,銅雕定製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裡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馬幫商人銅雕,傳統工藝雕塑,玻璃鋼雕像


商業街雕像,馬幫隊伍雕塑,鑄銅雕塑定製


主題工藝銅雕,大型雕像,馬幫雕塑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採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乾元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於川蜀,並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

相關焦點

  • 滇藏茶馬古道要塞,是自然的秘境也是民族的瑰寶
    萌發於唐,形成於宋,鼎盛於清古老的經商之路茶馬古道卻在無意間成為現代人眼中的「亞洲的天堂走廊」△滇藏茶馬古道佇望著瀟瀟古道,隱約蕩漾著,悠長的馬蹄鳴哨。那抑揚頓挫的音調,如演奏一場觸及靈魂的歌謠。-張煒傑在那個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背夫、馬幫和犛牛駝隊成為運輸載體以川滇茶葉與西藏藥材貿易為主開闢了三條主要的經貿路線川藏、滇藏、青藏茶馬古道川滇藏三角地帶為核心
  • 茶馬古道主題雕塑,再回絲綢之路的歷史
    茶馬古道主題雕塑,雕塑製作廠家,玻璃鋼雕塑民俗文化雕像,商業街塑像,鑄銅雕塑定製滇藏茶馬古道。,大型人物塑像,銅雕製作加工動物主題雕塑,商業街雕塑,玻璃鋼仿銅塑像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馬幫主題雕塑,戶外大型雕像,園林景觀雕塑
  • 滎經:蹄聲漸遠,茶馬古道悠長
    蹄聲漸遠,古道悠長。12月4日,在滎經縣安靖鄉民建村茶馬古道上的大通橋遺址處,車輛和往來行人從一旁的拱橋上不斷穿梭,大通橋三墩巨大橋墩上的精美的雕刻還清晰可見。周公橋、二臺子橋、古道遺址……沿河而上,在大相嶺的崇山之中,昔日的馬蹄聲已漸遠,悠長的古道卻依舊清晰。
  • 茶馬古道馬蹄聲碎……
    》,這一景點與青石板路相連相依,一棵高大古老的長青柏樹巍然屹立在路旁,見證著這風雨飄搖、歲月滄桑的茶馬古道。總體來看,茶馬古道風景區保留了原生態的高山民居風光,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 藏區紀實·川藏線上的兩組茶馬古道雕塑
    一般認為,318國道川藏線的起點在雅安西側的西康大橋,在轉向天全縣的老路口,有一組名為「茶馬古道」的群雕,這裡被認為也是茶馬古道代表性的起點雕塑很有氣勢,高頭大馬馱著長條茶葉包,有穿著藏服帶著氈帽的康巴壯漢,有背著茶葉盤著辮子的漢族背夫,氣象好不壯觀。然而,這群雕塑怎麼看都不太對勁。
  • 茶馬古道|潺潺溪水裡,黑茶飄香
    茶馬古道在安化的崇山峻岭和山澗溪流之間,綿延著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仿佛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 茶馬古道位於中國西南地區,來看看茶馬古道主題雕塑都有哪些?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上,以大篷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貿易通道,它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為川藏線和滇藏線。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境的茶馬互市,它興盛於唐宋,興盛于于明清,它興盛於二戰中後期,茶馬古道分為陝甘、陝康藏和滇藏航線,連接四川、雲南和西藏,延伸至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印度,直至抵達西亞和西非的紅海海岸。
  • 重走茶馬古道,聆聽馬幫故事,感受千年滄桑與輝煌
    馬蹄印已經湮沒在風霜裡,唯有茶馬古道存在的意義,一隊的馬幫,從古走到今,為了生活,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穿梭在這條茶馬古道,走過滄桑的路,卻也帶來了經濟和政治文化溝通。,是川藏茶馬古道運送的川茶,抵抗了英國的輸入。
  • 這裡是貢茶入京的起點:千年南絲路——普洱茶馬古道
    那麼,來到普洱,不得不去遍布茶園的茶馬古道景區瀏覽一番。普洱自古以來便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滇南茶葉集散貿易中心,素有銀思茅、東南亞陸路碼頭之稱。​茶馬古道是中國知名線性文化遺址之一,景區內的茶馬古道遺址是茶馬古道南北走向中的重要一段,是貢茶入京的起點,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裡程最長、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態最好的一段。
  • 行走在麗江的「茶馬古道」上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是流韻,古道是載體,其中的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的交流便是茶馬古道之魂。
  • 光明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茶馬古道——白嘟祺
    >文 / 普洱微生活網因為普洱茶的緣故,茶馬古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說思茅是茶馬古道的起點,斑鳩坡茶馬古道已有1800多年歷史,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這條曾經的「茶鹽官道」在植被茂盛、綠樹成蔭、鳥語啾啾的森林中向北延伸,自然天成的大氧吧令人神往。
  • 沙溪情懷 茶馬古道
    用永恆的黑白,來祭奠一場經典的沙溪古韻中難忘的茶馬古道之旅。穿越時空般緩緩而過玉津橋,童年的足跡由茶馬古道駛向遠方。無須顧忌更多溝壑的險阻,奢華只剩下遐想、憧憬。悠哉悠哉其修遠兮,天天真真灑灑脫脫。沒有顧及還未滋生思想的童年,天真無邪的攝取總能享受真實美景。那一切平凡真實的饋贈,是自然的流露與接納。
  • [茶馬文化]普洱茶:茶馬古道,古道茶香
    在易武繁盛時期,出了滇藏之間的這條開闢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茶馬古道外,茶商還開闢了一條從易武到寮國、轉越南、走南洋的「茶馬道」。清代末年,隨著茶葉貿易的式微,易武的茶馬古道逐漸被亂草所湮沒,只有古道上光滑的青石板記錄了當年的輝煌。
  • 交通地理——茶馬古道
    如果說絲綢之路是亞歐大陸上一條極其重要的多元文明交融之路,那麼歷史上能和它媲美的只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由於青藏地區氣候高寒,自然環境嚴酷,藏民常年以肉類、奶類為主食,過多的脂肪不易被人體分解
  • 湛藍丨踐約茶馬古道
    走過一段平整寬敞的水泥路後,進入茶馬古道遺址。茶馬古道,兩條逼仄的水泥或石頭路作為馬行道,夾出一個鬆軟的泥土溝。路很窄又硬,馬蹄踩在上面發出「嘚嘚嘚」的聲音,像穿高跟鞋走羊腸小道,出於生命本能的安全顧慮,心緊縮起來。這個時候,慢慢覓得一些玄機,懂得調節踩踏馬鐙的力度來維持身體的相對平衡。越到後面,道路變得越發難行,多是坡道,馬負重前行,發出「呼哧呼哧」的喘息,我禁不住生出惻隱之心。
  • 「大相嶺茶馬古道」徒步行
    「茶馬古道」已是老一輩們口中講的茶和馬、馬幫與揹夫、藏漢商貿交易的故事了,對於現在己是村村通的硬化道路來說,那條道已是披上面紗的隱者,鮮有人知道。老家正是如紗如幻的「茶馬古道」之地——滎經縣,該縣是南部「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那條路因相公嶺而得名「大相嶺茶馬古道」。
  • 茶馬古道 孫百川
    成型於西漢的茶馬古道從中國的大西南開始造夢以西安和洛陽為起點人們用繩索過江用羊皮做成的囊過河馬蹄踏給石頭深深的眼睛麗江結在古道上,多了柔情橫斷山脈與喜馬拉雅阻隔不了偉大徵程人間出路孕育在水乳交融的子宮瘦在路上的歲月因為信奉從此有了自己的性格
  • 世界文化遺產——茶馬古道
    在橫斷山脈的深山峽谷之間,陡峭險峻的山路上不時響起悠悠駝鈴聲,在雲霧瀰漫之中只能隱約看到馬幫緩緩前行的身影 茶馬古道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它是雲南的,也是中國的,更是全世界的,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
  • 茶馬古道:尋訪國內僅存的「茶馬司」遺址
    在寬闊的道路旁,有一個叫「茶馬司」的古遺址,它向過往的人群訴說著中國曆朝君主為了用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葉來控制藏區,並用茶葉與西藏交換戰馬的悠長故事。  藏區不產茶,但藏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藏族人民喜食酥油、牛肉等高蛋白高熱量食品,飲食結構特別需要茶葉所含的茶素、維生素等來調節均衡身體所需。藏族有句古諺,「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