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巴據說起源於安徽,實際上鍋巴的由來就是把飯刮淨後,鍋上沾的一層米粒形成的鍋巴,再加上一把微火,使其因加熱而變脆翹起,自然剝離。我小時候就吃過這樣的鍋巴,米飯颳走後,加上一點油,均勻的撒上一些鹽,小火爐堵住火口,慢慢的煎,把鍋巴煎得翹起,鹹香酥脆,小時候最盼著吃米飯後吃那層鍋巴。
後來,美食種類多了,人們就做出了大米鍋巴,小米鍋巴,雜糧鍋巴,我所說的白面鍋巴,其實就是最原始的,被小火烤出來的一層脆脆的薄麵皮。這個是昨天做水煎包的時候想到的,煎水煎包時要倒入面汁,使其在水中蒸煮熟,那層面汁經過加熱,會在鍋底形成一層鍋巴,增加水煎包外皮的酥脆性。今天我就特意用面做了這層鍋巴,薄薄的脆脆的,我家孩子特別喜歡吃。
主要材料:3勺麵粉,一碗水,少量鹽,少量五香粉(也可以是椒鹽或者孜然粉)。
把鹽,五香粉加進麵粉裡攪拌均勻。
把少量水倒進面裡,先攪拌成麵糊。為什麼不直接攪面汁呢?是因為大量的水倒進一點面裡,容易有乾麵疙瘩,所以先攪成麵糊。
然後再麵糊裡加水,很容易就攪成面汁了。
平底鍋中加入少量的油,轉動平底鍋,使油均勻的對比鍋面。
油熱後,把面汁倒進鍋中,轉小火慢慢煎煮。
漸漸的,氣泡會越來越密,越來越小。
過程大約五六分鐘的樣子,鍋裡的面汁漸漸被收幹。因為中間是火焰距離的地方,所以中間一般先被收幹,形成鍋巴。而平底鍋四周也開始有些部分變幹翹起。
再煎一兩分鐘,整個鍋巴就在鍋裡形成了,焦黃焦黃的。
挪動平底鍋,使四周未能凝固的麵皮快速凝固。用鍋鏟從翹起的地方輕輕的鏟動,將整張鍋巴剷出來放在盤子裡,小心別碎了,因為面不多,所以特別的薄,一碗麵汁我就做了三張鍋巴。
咬一口鍋巴,嘎嘣脆,鹹香可口,拿去哄孩子真是一利器,我家孩子吃的特別開心,還沒有任何添加劑,特別放心給孩子吃。
【小貼士】:
1、煎鍋巴時要用小火,慢慢煎。
2、一碗麵可以煎三張鍋巴,第二次面汁倒進平底鍋之前記得攪一攪,面汁時間長了會略微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