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 ,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無論是文化中心還是宗教 中心,最終都不可逆轉地從修道院轉移到了城市 。而哥德式教堂在西歐的風靡 ,正是這一時期巨大社會變革的外在表現之一。這種嶄新的教堂風格 ,能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 、喜愛 ,並迅速傳播開來 ,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首先 ,聖殿騎士團成員回到西歐後的廣泛分布 ,有利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傳播。三大騎士團當中,聖殿騎士團對歐洲的影響最為廣泛。醫護騎士團從巴勒斯坦回到歐洲後 ,直接去了羅德島 ,他們在那裡駐紮了約 200年後 ,又遷移至馬爾他;條頓騎士團去了當時尚未開化的德意志地區,在那裡他們繼續發揮好戰的天性 ,和土著居民展開了長期的戰爭。
只有聖殿騎士團回到歐洲後 ,分散在不同的王國裡、城市中,和當地民眾混居在一起 ,並融人其中,從而對當地居民的觀念和品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說中世紀的專業建築師團體共濟會,在東徵還未結束時就已經在德意志 、義大利 、西班牙 、 法國等地設有分會。
12世紀隨著王權加強,整個西歐社會都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對帶 有異教色彩的文化元素變得更加寬容 。十字軍東徵時期 ,恰恰是現代歐洲國家格局 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這期間,教皇和世俗統治者之間鬥爭不斷 ,而教會勢力最終無力抵抗日益強大起來 的王權。就連精力充沛的英諾森三世也沒能擺脫世俗權力對教會的影響。新的宗教原則和敬拜形式逐漸興起 ,新的觀念也在所謂正統基督教與「異端邪說 」的對抗中出現。在城市裡 ,富裕的商人們開始建造豪華的私宅;學者們開始在大學裡傳授知識 ,切磋技藝;詩人們開始歌頌俠義的騎士和美麗的少女;而建築師們則修建起直刺青天的哥德式教堂。
文化的交流和眼界的開闊使得當時的歐洲人對身邊的各種變化見怪不怪 ,這種帶有異域風格的高聳教堂一出現 ,便受到人們的追捧。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哥德式建築描繪成是 「野蠻而醜陋的建築」,但對於 13、14世紀的歐洲人來說 ,這種高聳 建築卻是當時最時髦的樣式。
最後 ,教會勢力的支持是哥德式教堂在西歐各地紛紛拔地而起的後盾 。教堂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如若沒有教會勢力的支持或默許,新式教堂建築恐怕難以立足。18世紀的英國政治家託馬斯 ·波諾 (Thomas Pownal)斷言,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 ,教皇曾頒布過詔書或特許狀 ,授權共濟會進行教堂的修建工作。
遺憾的是 ,託馬斯 ·波諾說的這份教皇詔書或特許狀並沒有被載人史冊 ,也沒有相關記載可以作為佐證。但無論教皇的這份詔書或特許狀存在與否 ,中世紀的共濟會都應該從教會或教會的領袖那裡得到過庇護和資助 ,這一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總之 ,哥德式建築藝術的產生與盛行,得益於十字軍東徵的影響。而世俗建築師團體共濟會的出現 ,應該是哥德式建築藝術產生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