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教堂:凝固時光的藝術,透過建築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2020-12-11 霸王彎弓

教權和皇權的共存與博弈貫穿於整個歐洲史,宗教作為歐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今日也是歐洲各國人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從始至今,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些或高貴典雅或神聖莊嚴的教堂作為宗教活動聚集的重要場所,也有很重要的價值。

早期的聖德尼教堂

這些教堂不僅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更是人們信仰的殿堂。而現在歐洲各國教堂主要有四種建築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和現代主義風格,他們之間風格迥異,卻都有其獨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而本文我們從其中的一種建築風格——哥德式教堂出發,透過這種建築去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哥德式教堂的特點:

1、獨樹一幟的建築結構①尖肋拱頂

尖肋拱頂是哥德式教堂最大的特點,由之前羅曼式教堂普遍的圓筒拱頂發展為尖肋拱頂。一方面交叉尖拱能夠覆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空間,使得拱頂不再僅是圓筒的,而可以發展為之後的尖拱。而且更重要的是尖拱不會有很強的側推力,它的作用更傾向於承受尖拱頂的重力,並把它順著束柱垂直引向地面,這也就意味著哥德式教堂不再需要羅曼式教堂那種厚重的外牆來支撐拱頂。

中期的巴黎聖母院

交叉肋拱使得屋頂的圖案顯得比較簡單,加之屋頂顏色是比較淡雅的,就會給予人們一種莊嚴肅穆感。而尖肋拱頂在實際高度上又比以往的教堂更上一層樓,有拔地而起後高聳入雲的視覺既視感,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給人們不斷向上、向上再向上的視覺暗示,使人看著便會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心生敬畏。

②薄牆

在哥德式教堂建造之前的幾千年時間裡,大多數教堂的建造都是採用梁柱結構,橫梁上的重量都是直接壓到了橫梁連接的柱子或者牆上,所以就需要敦實又厚重的牆體來支撐整個建築的上部結構。但是哥德式教堂有了比較輕靈的上層結構後就可改變這種厚重的牆體,也就可以從又厚又相對較矮的牆體改變為又薄又高的牆體。這樣既省了許多石料,又達到了教會較高的要求。

薄牆構造

③飛扶壁

如果說尖肋拱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厚重壓抑的教堂形象,那麼飛扶壁在這其中無疑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於上面我們說到的尖肋拱頂所帶來的橫向分散的壓力很容易的就把高而薄牆體崩開,所以人們就需要運用一種輔助設施來幫助主牆分擔壓力,去巧妙地解決牆體的受力問題。

而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扶壁的受力形式和外觀也在不斷進步創新,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哥德式教堂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的扶壁裸露在外,最終建造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比較典型的,賦予了美感和實用性的飛扶壁

飛扶壁

這些飛扶壁就像石頭造的翅膀,既可以支撐又高又薄的主牆面,同時還可以讓更多的陽光灑進教堂內部,滿足了教堂對高與光兩者的追求。這種典型的飛扶壁是一種比較細的橫向支撐物,被分為又高又細的構件,又逐漸向兩側分段豎立,而支撐他的構件被稱為墩柱,而牆體上的側推力就隨著柱墩垂直向下。

④束柱

柱子不再是敦實的大圓形柱體,而是把多根細小的柱子合在了一起。在視覺上,有很強的引導作用,使人不由自主的隨著修長的柱體往上看,往更靠近上帝的地方看。在空間上,凸顯出了教堂的高聳寬闊,垂直的線條感顯示出了教堂內部的空闊感和高聳垂直感。這些整齊而又修長的束柱,營造出了輕盈的飛天感和不斷升騰的動勢,有一股濃厚的宗教氛圍

束柱

2、富有裝飾性的教堂外部①大彩玻璃窗畫

前面所說的這些輕巧的結構為教堂建造美麗的大彩玻璃窗花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哥德式教堂幾乎沒有牆面,但是窗子卻很大,幾乎佔滿了整個房間,是最適宜於裝飾的地方。而當時的玻璃工藝還不能生產純淨透明的玻璃,只能生產含有各種雜質的彩色玻璃。

哥德式教堂受拜佔庭教堂的玻璃馬賽克的啟發,用彩色玻璃在整個窗子上鑲嵌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而這些圖畫大都以《聖經》裡的故事為內容,把它作為不識字的人的聖經,來對信徒們傳達教義。

巴黎聖母院經典的玫瑰花窗

11世紀時,彩色玻璃以藍色為主調,有9種顏色,都是偏幽暗厚重又充滿神秘感的色調。之後又逐漸發展轉變為以鮮紅色為主的再轉變為以紫色為主,然後又轉變為更加富麗而明朗的色調。發展到12世紀時,玻璃的顏色已有21種之多,在陽光照耀下,教堂內部被渲染得五彩斑斕而絢麗奪目。

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聖潔的世界。教士們說這正是上帝居住的景象,長老許傑也說注視物質的美麗能使人們促進對神的理解,我們可以利用城市的光,用貴金屬、寶石、馬賽克彩色玻璃等的光彩引導信徒們接受神的啟示。

②多彩多樣的外部雕刻

哥德式教堂雕刻

12世紀時教堂外部還比較簡樸,而到了13世紀,華麗的山花、龕、華蓋、小尖塔等等堆滿整個教堂,同清冷樸素的內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門和他的周圍布滿了精美的浮雕,刻的是聖徒像或者《聖經》的故事,作為不識字人的聖經,向人們宣傳教義。與此同時,工匠們還趁機刻下了他們對宗教的諷刺,也就是對封建制度的抗議。

有在羔羊面前彌撒的狼,有身著法醫對鴨和雞講道理的狐狸,有長著驢耳朵的神父等等,還刻下了農民收莊稼、教師上課的日常生活場景和其他民間民間故事。作為裝飾和讚美城市的紀念碑,哥特教堂外部更多的是體現著以工匠和小商人為主體的市民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以及工匠們對自己卓越技藝的炫耀和城市富足獨立的展示

哥德式教堂的價值:

1、教堂反映著市民文化對宗教的衝擊

哥德式教堂彩窗

教堂裸露著的框架式結構,幾乎佔滿牆面的巨大彩窗,全由垂直線組成的支柱,極其高聳而空闊的內部,這些結構無不體現著教會否定物質、宣揚純潔的精神世界的說教,是宗教在教會中的完美展現。而教堂嚴謹的結構體系構建、荷載傳導關係又表現著對客觀規律的明確認識和科學的理性精神,以及教堂外部極其世俗化的裝飾,又都是市民文化的完美展現,同教會所追求的教堂的神秘性與神的彼岸性是針鋒相對的。

12~15世紀市民內部的社會分化還不顯著,城市內實行著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人們在為城市的獨立自治而反封建的民主鬥爭中眾志成城,並以極高的熱情踴躍建造他們城市的主教堂,讚美自己的城市同時,吸引更多的信徒來到自己的城市,促進城市的繁榮昌盛。

各個城市在教堂建築上相互爭勝,有許多大城市的主教都經過全國的設計競賽,這些教堂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他們成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除了進行宗教活動,他們兼做市民公共禮堂和劇場,市民們在裡面舉辦婚喪大事,教堂世俗化,是城市經濟、文化、宗教和市民生活的中心。

哥德式教堂

12~15世紀,商業和手工業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好轉,市民文化開始復甦,人民的生活逐漸從黑暗中世紀中脫離出來。人們漸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悲觀絕望的態度,開始追逐世俗生活的樂趣,但是這些與當時天主教所主張的「禁欲主義」相違背。於是人們便從宗教建築上著手,慢慢把世俗文化滲透到其中

到14世紀,哥德式教堂內部,一身珠光寶氣,每逢節日,教堂裡布滿了各種鮮豔的帷幕,他們甚至把柱子都用繡花圍布裝裹起來,這完全與天主教的「苦行主義」和「禁欲主義」背道而馳。市民的意識已經滲透到教會中去,動搖著天主教的正統教義。在那時的人們看來教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宗教觀念的物化和具體化。當然,在哥特教堂內部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宗教氛圍,這些市民文化,從始至終也不過是對他進行著強有力的衝擊而已

2、教堂反映著以城市和王室為同一陣營與大封建領主之間的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鬥爭

哥德式教堂彩窗

12世紀西歐先進地區的城市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城市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城市為擺脫舊封建領主的統治進行著如火如荼的運動。與此同時,逐漸趨於統一的中央政權也在逐漸加強,同封建領主進行強有力的政治鬥爭。所以削弱大封建主是城市和王權的共同目標,他們在鬥爭的過程中相互扶持。

12~15世紀新的建築風格的建立,緊密地反映著城市、王室一方和大封建領主之間的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鬥爭。這時中央王權加強了,市民文化崛起了又加之商業社會建立了,已不再是教會權利的鼎盛時期了。經過鬥爭,有些城市獲得獨立,王室領地也逐步擴大,而王室又給領地內的城市一定限度的自治權,給領地周圍的城市比較完全的自治權。

西歐教會

而在這場鬥爭中教會是分裂的,有的支持王權,有的支持大封建主。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西歐的教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時代。於是,哥特教堂也應運而生。

12~15世紀,在以王室領地和它的周圍城市的主教堂,終於取代了舊的修道院的教堂,成了佔主導地位的標誌教堂建築物。戰勝了舊封建主的王室用百姓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宗教來向人們宣誓著屬於他們的勝利。哥特教堂是各個城市解放和富強的紀念碑,也是新的資產階級戰勝舊的封建制度的最有力的證明!

3、教堂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訴求和精神慰藉11世紀末,由於天主教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在歐洲大地上掀起了一場收復耶路撒冷的徵服運動,史稱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也足以證明當時天主教的空前盛況,教主已成為歐洲的主宰。這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徵,無數異教徒慘死,毫無疑問,十字軍東徵的結果是失敗的,天主教企圖建立世界教會的願望就此落空。

哥德式教堂彩窗

與此同時天主教披著宗教的外皮來滿足教皇的野心暴露無遺,教會的威信大大下降,名聲一落千丈,信徒大大減少,教皇權利逐漸萎縮,教會逐漸陷入了黑暗時期,急需變革,改變教會內部神職人員的腐敗墮落,重拾教會在信徒們心裡的權威性。於是他們建立了脫離世俗的哥特教堂。

哥特教堂既是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又是為滿足人們的宗教審美訴求的偉大藝術品。同時,那時封建領主佔統治主導地位,人民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較低,於是哥特教堂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信仰的殿堂,是人們心靈的歸屬地,時刻撫慰著人們的心靈,是信徒們的精神慰藉地。

玻璃彩窗

總結:

在宗教佔重要地位的歐洲,教堂的建築風格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的經濟狀況和政治形勢。如古希臘平民同奴隸主貴族的鬥爭、西歐中世紀城市市民同封建領主和教會的鬥爭,都鮮明地表現在建築文化的鬥爭中。

這些宗教建築不僅僅是一座座雄偉的時代標誌建築,更是被人們凝固住的時光,身上流淌著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他們是後人們去了解那個時代故事,鮮明的、有頑強生命力的珍貴歷史畫卷,在歷史長河中熠熠閃耀著

相關焦點

  • 哥德式教堂丨「玻璃花窗」給「野蠻」的哥德式教堂增添了藝術色彩
    「野蠻」是對哥德式教堂建築的詆毀,而這種詆毀主要體現在哥德式藝術建築風格中,哥德式教堂建築的出現打破了西歐傳統的建築風格,對西歐建築風格的衝擊特別大,用「野蠻」來詆毀哥德式教堂建築,從建築藝術層面中體現了哥德式教堂建築的價值。哥德式教堂的價值不是哥德式教堂所給予的,而是基督教信徒和宗教文化給予的。
  •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德國建築以教堂為代表,絢麗多彩
    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瑪麗亞大教堂」,它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 聖維特大教堂是城堡內的核心建築,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宗教聖地!
    短暫的旅行無法讓我了解大教堂的偉大歷史,但高聳入雲的哥德式建築卻震撼了我。中殿裡有包括穆夏在內的許多捷克著名藝術家於20世紀初製作的彩繪玻璃窗,不僅玻璃窗本身色彩斑斕,透過它的陽光,讓內牆上的壁畫也如夢幻一般。
  • 帶飛中世紀的建築藝術——哥德式教堂
    這一期,讓我用最通俗直觀的方式,一起來了解一下哥德式教堂的特點,希望你下一次再遇見的時候,不用只會感嘆「牛X」,而是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細細品味了。哥德式建築起源於法國,是高盧人的偉大創造,於是自稱歐洲正統文化的羅馬當然不服氣了,貶稱為更野蠻的哥特人建築,從而得了這麼個不倫不類的名稱「哥德式」。
  • 曲藝︱目光的牽引者——哥德式大教堂藝術
    但本書不僅涉及大教堂建築,更涵蓋其中的雕塑、彩畫玻璃和金銀工藝等藝術門類,從中世紀信徒的禮拜空間和整體觀看經驗出發,結合建築的圖像學意義,並在時代的文學氛圍,神學、哲學思潮等思想體系中,回答究竟什麼是「哥德式藝術」的問題。
  • 哥德式教堂 - 為什麼要了解哥特建築和它的歷史?
    這是一個特別合理的問題從最顯而易見的角度說,了解哥特教堂的價值,在於站在一群現代化的玻璃幕牆大廈之間,可以知道這種"玻璃盒子"到底從何而來,進而或許可以想像一下,下一步將向何處去。1- 2 - 3 ste chapel 聖禮拜堂內景-貝聿銘的中銀大廈-然後呢?
  • 義大利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哥德式的建築美
    有人說,如果佛羅倫斯整座城市是一件藝術品,那麼聖母百花大教堂便是藝術中的點睛之筆,始建於1296年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是一所真正有著古老歷史的教堂。1、 「聖母百花大教堂」之美聖母百花大教堂建於十三世紀,原是雷帕拉塔教堂,後來在原址上繼續建造,以直線為主。
  • 瀋陽唯一的哥德式建築,入選「中國十大最美教堂」,非常宏偉
    提到哥德式建築,最典型的一定是位於法國的巴黎聖母院了。可惜巴黎聖母院因大火尚在維修當中,深感遺憾。其實,我們國內也有不少壯觀的哥德式建築。在遼寧瀋陽就有一座,你能猜到是哪裡嗎?小南天主教堂,因位於瀋河區小南街上而得名,也稱南關教堂。
  • 建築是凝固的旋律——在維也納凝聽磚石縫隙間的樂曲
    其實,維也納的迷人之處並不僅僅在於音樂,藝術是相通的,在古典音樂的薰陶下,其他藝術形式也得以在這座城市中綻放。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而在維也納,建築則是凝固的旋律,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像是一頁樂譜,用優雅的方式講訴著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
  •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歐洲最重要、最美麗的哥德式建築之一!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歐洲最重要和最美麗的哥德式建築之一。它位於距斯特拉斯堡廣場東南方約400米的克萊伯廣場。建築工程始於1015年,歷時414年,直到1439年才建完。在那裡你可以悠閒得享受在斯特拉斯堡屋頂的時光,俯瞰城市附近的風景。
  • 簡單說說羅馬式教堂建築與哥德式教堂建築的區別
    如果不了解歐洲建築,可能會在了解歐洲文化方面大打折扣,尤其是教堂建築,就拿德國來說,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教堂,如果不了解教堂建築,旅行的時候很可能只是走馬觀花地看看。    從時間上來劃分,歐洲的建築包括古希臘建築、羅馬建築、羅曼式建築、拜佔庭建築、哥德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古典主義建築、新古典主義建築、洛可可建築等等。
  • 哥德式建築的傑作:科隆大教堂
    位於德國北萊茵一威斯伐倫州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教堂之一,是代表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傑作,又被稱為聖彼得大教堂。1248年科隆的大主教決定建造哥德式的大教堂,用了80年才完成正殿。1560 年由於德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工程被迫停頓下來。直到19世紀初在大詩人歌德等人的推動下,大教堂才於1842年重新繼續施工。1880 年全部建成。整個工程前後持續了600年多年。
  • 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上回我們講到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這次我們來講哥德式建築。在之前,羅馬式在西歐盛行一時,但從羅馬式到哥德式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它那驚人的成就把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中世紀盛期教堂建築風格的演進,是由中世紀文明的兩種基本趨勢決定的。第一,大教堂是城市革命的產物,也是增長的財富、市民的自豪感、以及城市狂熱的宗教信誠的產物。
  • 二戰後德國文化溯源,哥德式建築審美是一枝獨秀,還是孤芳自賞?
    二戰後,德國人更加明確的區分了「文化民族」和「國家民族」的概念,體現了德意志單純的藝術精神理想和向現代過的思考。一、美學和藝術的偉大藝術價值,落腳在古典和哥德式的理想上,尋根之舉如何開始?國家民族則首先是建立在一種普遍的政治歷史與法則的統一力量之上的」——梅內克福斯特的《下萊茵的景觀》也是推崇哥德式建築復興的文學作品,它主要描寫了科隆大教堂和牛津大學教堂。科隆教堂的奇幻和偉岸的大膽設計是他所不敢想像的,內部的柱子擁有傳統的完整秩序,讓他心醉神迷。
  • 浪漫主義思潮下哥德式建築的復興
    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建築本身也可以按其用途分成五類:祭祀用、紀念用、民用、軍用、家用。因此,十九世紀哥德式建築的復興也不局限於教堂建築的設計建造。在這裡,他把美與自然(也就是真實)等同起來,他認為世界上存在著理想的自然模式,也就是自然界的各類都發展成接近於它所能形成的模式:田野裡的草本植物和花都有其特殊的、明晰的和完善的美;它具有其獨特的處所、表現、功能。最崇高的藝術是能抓住特徵,顯現並說明這個特徵,把其安排在風景畫中適當的位置,用這個特徵加強和增加繪畫所欲表達的深刻印象。所以,人類如果不模仿自然形狀,在創造美的方面就不可能進步。
  • 什麼是羅馬式建築和哥德式建築?
    因此,羅馬式建築在十一世紀前的西歐曾經風行一時,這是為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所決定了的。此外,作為統治階級的教會封建主來說,無異也願用這種牢固的堡壘式的建築來象徵自己寺院的強大與不可侵犯。這類建築中以法國的普瓦提埃和阿爾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斯大教堂、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最為著名。
  • 「最美的哥德式教堂」——巴黎聖母院,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建築?
    要談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史,不得不從巴黎的哥德式建築說起。大約從公元1150年開始,羅馬風建築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繼承了羅馬風建築技術、藝術特徵,但又截然不同的哥德式。哥德式建築作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類型,其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構造上具有大膽的思路並且建築整體充滿浪漫主義風格。
  • 世界著名教堂 | 科隆大教堂-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也許沒有什麼能比科隆大教堂更加代表科隆,這座地標性的建築,位於科隆的市中心,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是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被授予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的美譽。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它被譽為哥德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
  • 庇護之地建築現象調查:哥德式風格的崔斯特姆大教堂
    中世紀中後期,哥德式藝術廣泛盛行,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隨著教堂建築標杆的落成,教堂成為了城市中最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築,之後整個歐洲的教堂建築都受到了哥德式風格的影響。下圖左為羅馬風格教堂(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圖右為哥德式風格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
  • 哥德式建築藝術被稱作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哥德式藝術特點,它是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流行於12到15世紀。哥德式的藝術最早產生於法國,它有幾個特徵:首先它有隆重的宗教色彩,哥德式的教堂非常強調「高」是天堂,「光」是神靈,以此來淨化人們的靈魂;它比羅馬式的建築輕巧的多,使用「失狀券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