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故事:世俗宗教運動中,反映了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
(網絡配圖)
歷史的故事,大家是否全都知道呢?今日小編給大家了解你們肯定有所不知道史件,在歷史中,基督教教會中堅持守貧的修士會的建立,各個異端教派的產生,世俗基督徒閱讀《聖經》的現象日益普及,新神秘主義者通過布道對教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在13世紀匯集為一種世俗宗教運動。世俗宗教運動中的各種宗教思潮都反映在這個歷史時期的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
(網絡配圖)
哥德式的教堂建築最早出現在法國。12世紀初期,巴黎聖丹尼斯修道院的院長敘熱對該修道院的教堂進行改建,他把教堂看作是傳播《聖經》內容的重要途徑,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進,開啟了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時代。敘熱為修道院的長廊設計了形似火炬的廊柱,取代羅馬式建築的圓形立柱,更具觀賞性,在教堂的建築上採用尖拱、肋形拱頂,使用鑲嵌式的彩色玻璃,尤其是在教堂的正立面上有一個巨大的玫瑰花形玻璃圓窗,這個大玫瑰玻璃窗上的每一個圓環裡都是《聖經》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網絡配圖)
敘熱明確地說明,教堂「玻璃窗中的圖畫是為那些不識字的窮人而作的,為的是告訴他們應該信仰什麼」,教堂要成為任何人都能「讀」得懂的「石頭聖經」。聖丹尼斯修道院教堂的建築風格很快就在西歐各地被採納,相對西歐其他地區而言,哥德式建築在德意志地區出現得比較晚⊕,12世紀70年代,黑森地區蘭河岸邊的林堡有了最早的哥德式的教堂,但並不很普及,直到13世紀20年代之後才在德意志境內多個地區有了早期哥德式的教堂建築。
馬格德堡主教區是奧託一世國王在向東部擴張時設立的。在馬格德堡市建造了一座名為聖毛裡蒂烏斯和卡塔琳娜的大教堂。967年,教皇約翰內斯十三世在拉韋納召開的宗教會議上將馬格德堡主教區提升為大主教區,該教堂也成為大主教教堂,奧託一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合葬在此教堂內。1207年4月20日,耶穌受難節這天的一場大火燒毀大半個馬格德堡城,大主教教堂也難逃一劫,成為一片廢墟。
(網絡配圖)
1209年,在時任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主持下重新建造大主教教堂,他採納法國早期哥德式建築的風格,兩年後大主教教堂落成。儘管這個大主教教堂依然包含很多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元素,但學者們依然認為這座大主教教堂的落成標誌著德意志早期哥德式時代的開始位於特裡爾市中心的聖瑪麗亞教堂建於羅馬帝國君士坦丁時期,歷經千年幾乎坍塌。1230年,特裡爾的大主教特奧德裡希二世決定對該教堂進行維修和改建,洛林地區一些知名的建築師和工藝匠都參加了該教堂的建築。1242年特奧德裡希二世去世,教堂也因為缺少資金而停建。
(網絡配圖)
次年,經科隆的大主教上施塔登的康拉德的同意後續建,於1260年落成。聖瑪麗婭教堂被認為是在德意志地區第一批具有完全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之一。1235年,德意志騎士團在圖林根貴族們的資助下在馬堡修建一座教堂,1283年落成,為紀念圖林根的侯爵夫人伊莉莎白將其命名為伊莉莎白教堂馬格德堡的大主教教堂、特裡爾的瑪麗婭教堂、伊莉莎白教堂以及科隆大教堂是德意志早期哥德式教堂建築的典範。
(網絡配圖)
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164年。弗裡德裡希一世皇帝從米蘭運回三聖王的遺骸,贈送給科隆的大主教雷納爾德,在他的主持下建造供奉三聖王遺骸的大教堂。1225年,科隆大主教康拉德計劃為其修建新的大教堂,聘請當時負有盛名的教堂建築設計師格哈德進行設計。格哈德出生於地處摩澤河流域利勒地區的一個貴族世家,他曾經在法國拜師學藝,親身參加過巴黎聖母院的建造,也在法國南部參與過多個哥德式教堂的建設。
(網絡配圖)
1247年3月,科隆大主教區最終決定修建科隆大教堂,次年8月奠基開工,格哈德是大教堂的首位建築師,他因設計和參與大教堂的建設成為科隆大教堂教士會的成員,並因此獲得一份豐厚的世襲承租地產成為科隆大教堂的第二任建築師。1277年,大阿爾貝特為竣工的大教堂的聖器室主持落成禮。1308年阿諾爾德的兒子約翰內斯繼承其父未竟的事業,在他的主持下,大教堂的唱詩堂於1322年封頂,標誌著大教堂第一期建築工程完成。對此,你們怎麼思考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可以關注小編,小編下次給你們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吧!
轉載請註明百家號,杜絕偽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