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2020-12-14 紅星新聞

4月29日,在江口明末戰場遺2019-2020年度考古發掘(以下簡稱江口沉銀第三期考古發掘)成果通報會上,來自蜀王府16斤重的「蜀世子寶」金印風頭無兩,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其實,不止是這次,從2017年開始,江口沉銀遺址三次水下考古挖掘,每一次都有新的重大發現。蜀王金寶;蜀世子寶,金、銀西王賞功幣、三眼火銃、鉛彈、「忍耐」金戒指、雙龍頭金手鐲、「獨佔春魁」金簪、「江山共老」銀鎖……紅星新聞梳理三次考古發掘發現,在四川彭山江口沉銀考古發掘的出水文物數量已達到5.2萬件。透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明末清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環境鮮活得仿佛就在眼前。這些文物中許多為首次面世,不但揭開了關於張獻忠和江口沉銀的面紗,也為大家展示出了一幅明末清初的一副「清明上河圖」。

三次考古

發掘3.5萬平方米,出水文物5.2萬件

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北距成都市約60公裡,南距眉山市約20公裡,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起,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

2005年岷江河道內修建飲水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段木鞘,內藏7枚銀錠;2011年岷江河道內取沙,發現了金冊、西王賞功等文物;2013年以來江口沉銀遺址遭到嚴重盜掘,2016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017年4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江口沉銀遺址」成果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1月24日,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正式開始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考古發掘,前後歷時近3個月,發掘面積10000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2000餘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蜀王金寶。

2020年1月10日,第三次水下考古正式開始挖掘,4月28日結束,前後歷時3個多月,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勘探面積10000平方米,出水文物10000餘件。

三大金印

虎鈕金印、蜀王金寶、蜀世子寶

虎鈕金印

蜀王金寶

蜀世子寶

在出水文物中,三大金印無論從分量還是價值而言,都當坐「頭把交椅」。

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鑄造於1643年,在2013年被人從岷江河中盜掘後轉賣,後警方介入,將此印追回,是張獻忠沉船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對考證沉船文物性質極為關鍵。

在江口沉銀二期考古發掘中,曾出水過一枚「蜀王金寶」,不過遺憾的是,那枚金寶已經碎成了10多塊。

明朝藩王金寶,也被叫做金印章。根據明史記載,冊封親王時往往會用到金冊或金寶。不過每一代藩王都會有自己的金冊,而每個王府擁有的金寶則只有惟一一枚,作為明代親王在藩地發布政令、與中央書信往來的信鑑,每個藩王府唯一的一枚金寶,在分封時就代代傳襲。

在第三期考古發掘中,也出水了一枚金印,方形印臺、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遺憾的是,印上的龜形頭部暫未發現。

劉志巖介紹,「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為親王嫡長子。從印文可知這枚金印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 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徵,也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蜀世子寶」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經過測量稱重發現,這枚金銀印臺邊長10釐米,厚3釐米,含金量高達95%。

三種錢幣

西王賞功金銀幣、大順通寶錢幣

西王賞功金銀幣

大順通寶

明"西王賞功"錢,銅質直徑 4.6釐米,方孔圓錢,正面幣文直讀"西王賞功",背素麵。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據川時,自稱「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國,鑄造了「西王賞功」錢,分金、銀、銅三品。這種錢是作為戰爭中論功行賞用的,其作用類似於如今的功勳章,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江口沉銀遺址未發掘以前,西王賞功幣存世罕見,早年所知金、銀皆為孤品,但後又有新的發現。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質、銀質西王賞功各一,金質成交價格230萬元,銀質以55.2萬元成交。之後市場價值成倍翻漲,出現很多臆造品,真品難得一見。深圳海拍國際藝術品投資管理公司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以980萬元、500萬元、1500萬元的價格拍賣成交西王賞功錢幣。

口沉銀考古發掘三期均出土有西王賞功幣,但目前只有金幣和銀幣,暫無銅幣。

在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一些「大順通寶」。「大順通寶」是張獻忠鑄幣,系仿照「崇禎通寶」所鑄造的小平錢,用於正常流通,但直徑比一般的「崇禎通寶」大,據說銅料是張獻忠熔化蜀王銅器和佛像所得,鑄造較為精美。

有幸的是,「大順通寶」當年的鑄造量確實可觀,雖然清朝收繳銷融了不少,但至今仍不少見。不幸的是,張獻忠本人沒有因錢幣上的「大順」二字而帶來好運。從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到1646年在「江口」被楊展擊敗後不久,就在西充鳳凰山被清兵射殺。今人偶然在古玩市場淘得的「大順通寶」,竟是對大西國那段短暫而激蕩的歷史的見證。

三類文物

金冊、五十兩金錠、百兩銀錠

在江口沉銀一、二、三期中,出水了不少刻有工匠名字、地名的銀錠,是研究大西政權銀稅制度,以及張獻忠在活動範圍的實物證據。

第三期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了來自於樂至、仁壽、樂山、德陽、廣漢等地的屬於大西政權銀錠,對研究大西政權的財政制度以及統治區域均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最珍貴的,當屬五十兩金錠及一百兩的銀錠。

五十兩金錠

長沙府「歲供王府」五十兩金錠,同樣是「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金錠內底鏨刻銘文「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伍拾兩正,吏楊旭,匠趙」。這是長沙府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為已知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也很稀少。1643年8月,張獻忠攻克長沙,可能是從吉王府中得到此金錠。

此外,還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萬曆二十七年武岡州「都水司正銀」一百兩銀錠,為明代武岡州徵收供工部都水司使用的稅銀。

其極為罕見在於,因為明代存世銀錠多為五十兩形制。

銀錠出水

在江口沉銀的考古發掘中,出水了不少的金銀冊,是明代藩王府用於冊封、張獻忠用於冊封妃嬪所用,其發現對於探討張獻忠大西政權的相關政治制度以及「江口沉銀」的歷史背景有著重要意義。

金冊

飾品無數

「忍耐」金戒指、「江山共老」銀鎖……

有人說,這次考古讓史料描繪出了一副晚明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末清初南方人的生活畫卷。

這話不假,在一、二、三期的考古發掘中,出水了「忍耐」金戒指、雙龍頭金手鐲、「獨佔春魁」金簪、「江山共老」銀鎖、仙人銀簪等大量的金銀材質的飾品,彰顯著富貴華美的審美意蘊,可以此窺見明代女子首飾奢華且恣意變幻的特徵。

忍耐戒指

蓮花髮簪

金紐扣

在各種飾品中,戒指、手鐲製作非常精美,女子的髮髻樣式越來越多,以頭飾的恣意變化尤為突出,金釵、耳環等頭飾製作越來越精緻。

這些精美飾品也印證了明代經營製作工藝的極大提升,隨著焊接掐絲,鑲嵌等工藝的成熟,出水飾品整體上表現出明簡明、快捷、線條分明的特點,其中出水的大量銀耳環、耳墜,以及金銀鐲和手鐲等飾品,這些飾品無論從做工還是材質上看都顯出精緻華美的審美特徵,圖案極為精緻,花紋十分清晰。惟妙惟肖的圖案和精緻的做工,足以體現當時手工業水平的精湛。

此外,明末,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道教文化以及民族宗教信仰深入人心,人們通過祈求神靈保佑以期獲得社會安定和今生富貴安康,這種社會要求反映在飾品文化中,具體表現為將吉祥圖案作為製作工藝中的題材元素,有作為主題圖案的、也有作為點綴的,如出水的一把明代銀鎖與一般的「長命百歲」金銀鎖不同,這個銀鎖造型雖相似,但一面刻有「江山共老」,一面刻有「日月同明」,反映出人們對吉祥長壽的美好寓意。

江山共老 銀鎖

九三學社眉山市委課題組黃志、賴崇華等人撰寫的《「江口沉銀」的歷史文化內涵及時代價值研究》中就明確表示,到明末時期,飾品文化已經呈現出了爭奇鬥豔、張揚個性、追新求異的趨勢。即便是在戰亂時期,人們依舊沒有放棄對美的追求。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蔣麟 彭亮 部分圖據彭山區融媒體中心等

編輯 包程立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相關焦點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3萬餘件,聽專家解密發掘經過
    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2016至2017年度考古發掘工作已結束,出水珍貴文物3萬餘件,其中初步發現直接與張獻忠大西國相關的文物上千件,取得重大突破。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新華社成都4月1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陳健 童方 左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13日在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通報會上表示,彭山江口沉銀遺址2016至2017年度考古發掘工作已結束,出水珍貴文物3萬餘件,其中初步發現直接與張獻忠大西國相關的文物上千件。
  • 直擊「江口沉銀」考古新發現③ | 一起來看看,江口沉銀遺址都發現...
    在彭山江口古鎮的岷江河道,近年來頻頻發現與張獻忠有關的金冊和銀錠等文物,最終促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開始啟動了連續三次的考古發掘。它們不僅證實張獻忠江口沉銀不是傳說,也通過5萬多件出水文物,不斷豐富著人們對明末戰爭史以及四川在當時的歷史地位的認知。
  • 直擊「江口沉銀」考古新發現④丨江口明末古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
    4月29日,遺址2019-2020年度考古發掘的新聞發布會上,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發掘再度出水文物1萬餘件,大多數還是「金銀」財寶。其中最重要的發現,當屬「蜀世子寶」金印。這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枚。
  • 張獻忠沉銀遺址出水文物超10000件 含西王賞功金幣
    /home/img/file/20170320/20170320133545_1826.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張獻忠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 楊琳 何浩源 郝飛)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項目於2017年1月5日啟動,截止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包括西王賞功金幣
  • 六問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確認是戰場遺址非主動沉銀
    考古現場成都商報獨家專訪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領隊周春水上萬件出水文物中,聽說還有鑄「西王賞功」幣的模具及被斬開的玉璽?考古是按照文物保護法進行的,文物的歸屬是國家所有,通過有從業資質的人去做,參與的人考古專業素養很高。其次,目的不同。民間挖寶是為了個人佔有,私人牟利。考古發掘出於研究、保護的目的。如江口沉銀遺址,我們需要研究是否和張獻忠有關係?水下情況怎樣?沉銀有什麼價值?內涵很多,我們了解這些,是為了儘可能地保護這個遺址。第三,方法不同。
  • 江口沉銀博物館內部提前曝光 兩年後竣工
    ↑江口沉銀博物館效果圖在紅星新聞獲取的一段視頻中,江口沉銀博物館面紗被提前揭開:岷江中的紅砂石、梯田狀、引入岷江水,城市中軸線、峽谷、觀光塔,文物庫房、展廳、比人高的「金錠」……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江口沉銀博物館選址江口沉銀原址旁的岷江、府河兩江匯流三角洲,項目投資10億元,建築規模約5.4萬平方米、地上3.25萬平方米,地下2.14萬平方米。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啟動水下考古 曾多次被盜掘
    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召開通報會,宣布啟動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沉在岷江水底的張獻忠藏寶地  據介紹,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遺址保護範圍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 「張獻忠沉銀」考古發掘文物增至三萬多件,今秋尋找沉船
    岷江豐水期到來,為期3個多月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告一段落。2017年4月13日上午10時,在眉山市舉行了「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成果通報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通報會獲悉,目前的發掘面積共2萬餘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初步發現直接與張獻忠大西國相關的文物上千件。
  • 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國博開幕
    本次展覽由國家博物館、四川省文化廳、眉山市政府主辦,時間為2018年6月至9月,展期3個月,共展出江口古戰場遺址發現文物500件(組),包括江口古戰場遺址發掘出水文物479件、彭山公安追繳文物13件、彭山文管所館藏文物8件。展覽共分為序廳、沉銀出水和考古新章三個部分。序廳部分介紹江口遺址概況,以及科學考古發掘前文物的發現情況。
  • 江口沉銀博物館內部首次曝光
    、府河兩江匯流三角洲,項目投資10億元,建築規模約5.4萬平方米、地上3.25萬平方米,地下2.14萬平方米。依據整個地塊規劃軸線為導向設計,作為入口主軸線;將博物館入口及主要空間打造成具有考古巖層的質感的洞穴體驗空間。總體布局為清晰的兩部分,東側為博物館主要展覽空間,西側作為辦公研究等內部空間;並設計了屋頂花園,整體融於景觀之中。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彭山區江口街道岷江河道內,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起,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
  • 快報 | 10月3日、4日的九寨溝門票已售罄;江口沉銀博物館內部提前曝光
    在紅星新聞獲取的一段視頻中,江口沉銀博物館面紗被提前揭開:岷江中的紅砂石、梯田狀、引入岷江水,城市中軸線、峽谷、觀光塔,文物庫房、展廳、比人高的「金錠」……比人還高的「金錠」江口沉銀博物館效果圖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江口沉銀博物館選址江口沉銀原址旁的岷江、府河兩江匯流三角洲,項目投資10億元,建築規模約5.4萬平方米、地上3.25萬平方米,地下2.14萬平方米。
  • 打造「四川文化旅遊新地標」 眉山彭山江口沉銀博物館開建
    彭山江口沉銀博物館選址江口沉銀原址旁的岷江、府河兩江匯流三角洲處,項目總投資10億元,建築規模約5.4萬平方米,其中,地上3.25萬平方米,地下2.14萬平方米,整個項目預計2022年12月竣工。  江口沉銀遺址位於眉山彭山區江口街道岷江河道內,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起,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2005年,岷江河道內修建飲水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段木鞘,內藏7枚銀錠。2011年,岷江河道內取沙,發現金冊、西王賞功等文物。
  • 江口沉銀出土文物太多拍照到手軟,專家揣測或有更多核心區域
    發掘面積達20000平方米,共計出水各類文物30000餘件。前不久,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文物出水讓世人矚目。而數百年來流傳在成都平原的張獻忠寶藏童謠,更是讓人對考古發掘充滿好奇。7月23日,在四川省圖書館的巴蜀講壇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為成都市民揭開這段考古發掘工作背後的故事。
  • 張獻忠江口沉銀被盜文物賣了3億 一個印章800萬
    9月14日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郭建華站在盜掘猖獗的岷江邊蔣麟攝原標題:張獻忠江口沉銀被盜文物賣了3個億!一個印章就賣800萬岷江岸邊,江口古鎮。多年來,張獻忠在江口沉銀的傳說一直流傳,除了引發學界關注,傳說中沉入水底的寶藏也引發貪婪者的覬覦。面積不大的岷江河道江口段,各地聚集而至的盜挖者,潛入滾滾江流。隨後,金虎印、西王賞功金銀幣、金冊子、金銀錠等一件件文物被帶出水面,不僅製造了多個暴富傳說,同時也讓張獻忠江口沉銀這段歷史的輪廓愈發清晰。
  • 揭秘江口沉銀考古發掘:金銀財寶讓人拍照拍到手軟
    原標題:大量金銀財寶 讓人拍照拍到手軟 高大倫揭秘江口沉銀考古發掘工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為成都市民揭開江口沉銀考古發掘工作背後的故事。  發掘面積達20000平方米,共計出水各類文物30000餘件。前不久,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文物出水讓世人矚目。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曾引來盜賊,傳說水下財寶可買下整個成都府
    由於這片水域常被盜賊惦記,在當時案件的調查中,涉案文物中的部分銀被鑑定為國家二、三級文物,考古專家認為銀錠應該都和張獻忠有關。於是,專家確認了彭山為為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並於2016年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百多年來只存在於傳說中的「張獻忠江口沉銀」,終於隨著2017年打撈出水的近兩萬件文物,被證實並非虛構!
  • 【看世界】四個世紀的傳說——張獻忠的「江口沉銀」出水
    4月29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江口沉銀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成果通報會在彭山江口鎮考古現場舉行。2019至2020年度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共出土以金銀器為主的文物10000餘件,其中一枚「蜀世子寶」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
  • 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出土文物發掘地四川展出
    當日,由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眉山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文物521件,展期將持續至2019年1月18日。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是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共發現文物42000餘件。 新華社記者劉坤攝這是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西王賞功」錢幣(10月21日攝)。
  • 江口沉銀傳說證實「張獻忠寶物」出水 探索世界上被埋藏寶藏的七大...
    新華社成都3月20日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日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記者20日在現場看到,文物考古單位在岷江河道內圍堰抽水,將發掘環境從水下變成了陸地。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最大遺憾是沒找到沉沒的戰船
    又是一年寒去暑來,在汛期來臨前,4月29日上午,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以下簡稱「江口沉銀」)2019-2020年度考古發掘工作又迎來了收穫的時節:歷時三個多月,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一萬餘件文物「水落石出」。成果發布之時,紅星新聞專訪了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