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為何能從廢墟中迅速崛起?全體日本人都應該感謝一場戰爭

2020-12-25 勇哥讀史

「二戰」後的日本,堪稱滿目瘡痍,遍地廢墟。

工業基礎和城市建築,幾乎全部被美軍的無差別轟炸摧毀。在嚴厲的國際制裁下,日本國民經濟更是到了崩潰的邊緣。

當時,就有不少日本女子,迫於生計充當慰安婦,為駐紮日本的美國大兵提供性服務。美國大兵享受一次性服務後,會支付大約100日元的費用。這筆費用不高,卻相當於一位日本工人兩個月的工資。

但是,僅僅用了10年,到1955年,日本就全面恢復了經濟,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

這種經濟奇蹟,是怎麼發生的?究其原因,全體日本人都應該感謝一場戰爭——為期三年的韓戰。

1950年6月25日,以朝鮮不宣而戰進攻韓國為標誌,韓戰爆發。

在韓戰的最初階段,日本人極為擔心這場戰爭會不會「殃及池魚」。畢竟,已經沒有軍隊的日本,如果沒有美國大兵的保護,他們抵禦外來戰爭的能力幾乎為零。所以,不但日本老百姓惶恐不安,連日本政府也一度陷入高度慌亂。

很快,隨著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仁川登陸,介入韓戰,日本人開始笑了。

因為,來自美軍的訂單,雪片一樣飛向日本企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代戰爭,是需要大量的後勤物資作為保障的。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一旦在朝鮮半島開戰,其需要的大量後勤物資根本就無法從遙遠的本土運送過來,必須依賴日本,成為「聯合國軍」的後勤物資供應基地。

我們知道,戰後日本,雖然極力想振興經濟,可在短時間內,無法走出困境。到了1950年初,日本經濟依然陰雲密布,令人窒息。因為沒有足夠的訂單,許多企業被捲入倒閉的狂潮。

數據顯示,從1949年下半年開始,日本中小企業中有40%倒閉,大企業中有2.6倒閉。勉強生存下來的企業,根本就無法進行設備投資,擴大生產。全國工人失業多達50萬。這牽涉到百萬、千萬的人口,難以過上正常的生活。

「聯合國軍」的訂單拯救了日本企業。日本企業馬上開足馬力,日夜不間斷生產,生產的槍枝彈藥、煤炭、卡車、鋼材、毛毯、棉布源源不斷地運往朝鮮半島。仿佛一夜之間,滿大街貼上招聘啟事。

舉一個例子,現在赫赫有名的汽車巨頭——日本豐田公司。1945年,日本戰敗,作為重要軍火供應商的豐田,工廠被夷為平地。在1950年左右,豐田公司已經奄奄一息,接近於關閉狀態。韓戰一打,美軍急需大量軍用卡車,給豐田公司帶來了大批訂單。

很快,豐田公司的產量就一翻再翻,一年之內,就將產量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而且美國軍方在購買這些物質時都支付現金,絕不拖欠,甚至還痛快地答應了日本企業提高售價的要求。

美國軍隊不差錢。

數據不會騙人。三年韓戰打下來,日本向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提供了總共達36億美元的軍用物資。1952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只有173億美元。

除了後勤物資訂單,韓戰期間,大量美軍和家屬,加上各種非軍事機構在日本居住,也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

雖然韓戰結束後,美軍就停止了在日本的大宗軍用物資採購,可日本已經度過了戰後最困難的時候,駛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相關焦點

  •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於廢墟中迅速崛起,到底靠的是什麼?
    其實我覺得崛起這個詞不太恰當,畢竟人家在二戰前也是這世界上有數的強國。但是說復興我又覺得他們不配,因為咱們正在復興,我喜歡我的國家和日本共用這樣一個詞。咱就說他們是再度崛起吧!戰爭沒有贏家,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同樣自己也是自食惡果,整個國家被打成了一片廢墟,整整一代的年輕男性沒有了。
  • 日本人戰敗後食不果腹,卻為何迅速恢復?有些事我們毋庸諱言……
    1945年8月二戰中最後一個侵略者日本最終在盟國的合力打擊下繳械投降,這個長期頑抗不肯投降的國家當戰爭結束時,共有200多萬軍民在戰爭中喪生,其本土早已在狂轟濫炸之下變得滿目瘡痍,民眾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各大城市的廢墟和瓦礫遍布大街小巷,糧食危機讓很多人忍飢挨餓。
  • 二戰後日本能夠迅速崛起,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何現在又衰落了?
    為此日本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比如兩顆原子彈和戰後的一片廢墟,這絕對是咎由自取。然而日本為什麼能夠在戰後迅速崛起呢?其原因並不複雜。第一個原因,就是日本自身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小國,島國。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一樣是一個落後挨打的國家。看看古代的日本,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嗎?
  • 日本在二戰失敗後,裕仁總結3個原因,為何能迅速崛起?
    日本在二戰失敗後,裕仁總結3個原因,為何能迅速崛起? 對於日本之戰敗,無數人總結了無數的原因,那麼作為二戰日本發動戰爭的領導者日本天皇裕仁是如何看待這場失敗的呢?
  • 從廢墟到重生的奇蹟:日本戰後的崛起之路
    開端二戰結束以後,日本國內一片蕭條,甚至還需要靠美國的救濟糧度日,而美國在最開始其實也不希望日本能重新崛起。但歷史就是這麼捉弄人。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1948年,美國陸軍部長羅亞爾提出美國對日政策正在修改,試圖讓日本從完全的軍事佔領中自立。
  • 十萬人機場歡送這位美國人,二戰後日本迅速崛起為何要感謝他?
    就像二戰的時候,明明是美國重創了日本,為何後來日本人還會感激美國?接管日本1945年8月30日下午,一架飛機在日本橫濱的厚木機場緩緩降落。整個機場高度戒備,因為這架飛機上,是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麥克阿瑟本來應該提前一周到達日本,但得到情報,有一大批神風特工隊宣稱,要跟這位雙手沾滿日本皇軍的劊子手同歸於盡。在太平洋戰場上,因為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後期被美軍虐得體無完膚,加上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日本數十萬人成了陪葬。正是麥克阿瑟指揮著美軍,衝破日軍層層防線,一直從澳洲打到日本。
  •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為何戰後很多日本人斷指、自殺來洩憤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為何戰後很多日本人斷指、自殺來洩憤 發生於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滿洲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戰爭以俄國的失敗、日本的慘勝而告終。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在大火中失去房子的人們以校為家安居下來。因此,我們只好借用別校的教室上課。現代化建築變成廢墟,又被人們非法佔據,這樣的光景總讓人懷疑文明是否正在崩潰。多年後,當我訪問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時,看見許多民工睡在北京火車站裡。這情景恍若戰後初期的日本,不由使我回憶起當時的往事。現在回頭看小學入學時的照片,打赤腳的孩子多得驚人。
  • 戰後75周年 日本天皇和首相卸不下的「戰爭重荷」——日本戰後75...
    日前,《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戰後75周年報導組採訪了一位一年365天、天天24時開診營業的牙科醫生。他深沉地告訴報導組記者,「看起來戰爭是在1945年8月15日結束的,實際上並不是。那以後,蘇聯紅軍把大批日本軍人從中國帶到寒冷的西伯利亞,讓他們每天除了睡覺和吃飯以外的時間都要參加重體力勞動,許多人因此而死亡。
  • 戰後的越南,人口迅速恢復到7100萬,原因為何再不想提起?
    說起越南這個國家,大家也許都不陌生,它是我國的近鄰。近二百多年來,越南這個國家先後被多個國家殖民,越南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它被日本佔領過,二戰結束以後,又爆發了越南戰爭,經過長達30多年的鬥爭,越戰終於取得了南北統一,但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難以想像的。
  • 《日本人眼中的韓戰》書評
    這場戰爭給韓國、朝鮮、中國、美國等全世界諸多國家帶來了遭難,卻給日本帶來了「繁榮」。日本未曾參戰,卻坐享戰爭紅利,日本著名的「戰史」作家,兒島襄教授的《日本人眼中的韓戰》一書,從日本人的視覺為讀者解讀戰史,並闡述了這段戰史為日本帶來的巨大影響。    本書將韓戰定義為兩個戰場,一為軍事戰場,二為談判戰場。
  • 戰後敘利亞:人去樓空的戰爭廢墟
    車子進入狹窄的街巷,城市裡沒有燈光,一片死寂,周圍是中世紀的石牆,彎彎曲曲的走向,讓人分不清前路在何處。我意識到自己進入了阿勒頗老城。第二天,我很早就起來,迫不及待深入阿勒頗老城。清晨的陽光給整個未甦醒的城市鋪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戰時未遭毀壞的喜來登酒店建立在一片古羅馬遺蹟之上,在剛剛恢復和平的阿勒頗,迫不及待地開始營業。周圍都是人去樓空的戰爭廢墟。
  • 巨額的二戰賠款,竟是日本經濟騰飛的最大優勢!日本怎麼做到的?
    日本這個國家, 它的民族著實十分頑固不化 ,二戰後期其敗局所有人都看出了,但它就是 不投降 ,還在做困獸猶鬥。 美國為了逼迫日本投降 ,同時也是為了減少自身的自身傷亡 ,便對日本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轟炸。但即全國都變成了一片火海 、都被炸成了廢墟 ,日本還是狂妄地叫囂不降 ,還在幻想以「1億玉碎 」來爭取最後的希望 。
  • 日本棋院前世今生:戰亂廢墟中崛起的日本圍棋
    但真正被重視起來,並成為一門重要事業則是在軍閥混戰的戰國時代(約我國明朝中晚期)。  當時間輪轉到戰國中期的時候,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第六天魔王」崛起了,他打出「天下布武」的口號,要以武力結束紛爭,他成為那個時代日本最強者,也正是在他的手裡,日本圍棋正式走入大力發展的快車道。
  • 日本為何能在23年時間裡實現東山再起?
    而日本另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方在於,作為法西斯國家的日本,在二戰期間被反法西斯同盟徹底打回原形後,僅用了20多年時間便實現了東山再起,尤其是到1968年,日本的GDP僅次於美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那麼,為何日本能在短短20多年時間便實現從滿目瘡痍到繁華千裡的迅速蛻變?
  •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1946年10月誕生的戰後新憲法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即主權在民和放棄戰爭與軍備,而這兩個特點便是與戰後初期日本社會思潮的兩個特徵,即民主主義和和平主義相對應的。 戰後初期的和平民主主義思潮,其基本思想主張是反省侵略戰爭、批判日本的封建落後性、反對日美安保體制、反對日本的再軍備、擁護戰後和平憲法,而其主要思想基礎則是馬克思主義和近代主義。
  • 韓戰中中國、美國、韓國打得不可開交,可為什麼日本獲益最大
    穿越歷史長河,探索重重迷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觀看我的文章:我們都知道在二戰結束以後,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多國戰爭莫過於韓戰了,這場戰爭世界各主要大國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其中。持續三年的戰鬥不但殘酷而且血腥,很多外國人陣亡於朝鮮半島,也包括我志願軍廣大愛國將士。
  • 二戰中蘇聯損失慘重,為何戰後卻能快速成為與美國爭霸的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是擊敗德國最主要的一股力量。在1941年德國向東發起進攻後,蘇聯在近四年的衛國戰爭中損失了2000多萬軍民。再加上蘇德戰爭前期的戰場都在蘇聯境內,蘇聯國內的基礎設施更是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可以說,蘇德戰爭讓蘇聯遭受了難以預估的損失。
  • 文化史:日本戰後經濟的重建為何能在十年內完成?這還得靠美國
    接下來就跟小編來看看日本戰後十年經濟具體是如何重建的。戰後,日本為醫治戰爭的創傷,把戰時工業改組為平時工業,大體上花了10年時間。一般認為,1945-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復興期」,即國民經濟恢復和改組的時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發布無條件投降的停戰詔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宣告結束。
  • 美國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傷亡120萬人,戰後美國開始崛起
    尤其是二戰後,在世界為所欲為,光是發動的戰爭都有幾十場之多,而且大多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這也是美國越來越強大的主要原因了。但是其實在美國的歷史上,也有悽慘的一刻,下面這場戰爭,堪稱美國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傷亡120萬人,戰後美國開始崛起。這場戰爭就是美國的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是1860年到1864年的一場美國內戰,起點是美國南方11個州宣布脫離聯邦,要獨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