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莉 李迪 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莉
2020年,無疑是券商投行業務發展的「黃金大年」。從新三板精選層到再融資新規、從創業板註冊制到全面註冊制改革預期釋放,每一項政策改革及消息的出現,都意味著券商投行業務迎來更多的市場機會。而這其中,IPO業務無疑是正在被一步步做大的蛋糕。
行至年尾,激烈的IPO競爭也將迎來終局,到底誰能傲視群雄?誰能殺出重圍?誰又能在這「大投行時代」真正享受紅利?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7日,超418家企業實現IPO,項目規模暴增74%,「三中」頭部券商牢牢盤踞在承銷數量、承銷規模和收入規模的第一梯隊。與此同時,部分結合自身業務的中小券商也能在新的增量市場憑藉優勢和特色搶佔份額,成為行業「黑馬」。
IPO項目暴增74%
承銷規模「馬太效應」加劇
券商投行迎來大發展之際,同業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而馬太效應無疑也正在加劇。
今年,券商投行業務發展迅猛,不少投行人頻頻在社交圈上感慨「打工人拼命的日常」,也有不少投行部門在年底仍然馬不停蹄發起英雄帖、廣發吸納投行賢才,進而補充業務的需求。而這些動作的背後,實際上折射著券商投行業務速度迅猛的行業發展。
僅從IPO項目來看,2019年全年企業IPO項目為240家,而截至2020年12月17日,IPO項目數量暴增至418家,同比增幅超74%。
從券商承銷數量排名來看,「三中」依然是穩居前三。截至12月17日,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穩居前三位置,和去年排名保持不變,其中承銷數量分別為37家、33家、30家。
緊隨其後,海通證券、民生證券、華泰聯合證券,承銷數量分別為24家、21家和20家。國金證券、國泰君安君安均承銷了19家企業的IPO,市場份額相同,競爭非常激烈。
今年,大小券商承銷數量均有明顯變化,在IPO大發展階段,券商投行陣營始終會發生明顯變化,排名戰廝殺猛烈。比如國信證券、東興證券等機構,市場份額流失較為嚴重,其中國信證券降幅比較明顯,同時廣發證券因此前投行業務遭遇重罰,市場份額也縮水嚴重。
同時,興業證券、西部證券、國元證券等中小券商的市場份額增長非常快,排名也從過去的中部梯隊很快闖入前20名位置。
不過在投行蛋糕逐步做大的情況下,這些頭部機構的市場份額明顯被稀釋,這也意味著市場的參與者正在快速增多。數據顯示,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各自的市場份額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情況,其中,中信證券從去年的11.67%縮水至8.85%,中信建投從去年的8.75%縮水至7.89%;中金公司則從去年的7.50%縮水至7.18%。
從承銷規模來看,今年券商的承銷規模也在快速放大。數據統計顯示,去年IPO市場全部券商承銷規模高達2534.61億;而截至今年12月17日,這一承銷數據攀升至4462.88億,同比增長高達76%,這也讓今年不少券商投行賺得盆滿缽滿。
具體來看,承銷規模體現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其中,承銷IPO實際募資額超過100億元的券商共有9家,包括中信建投(788.25億)、海通證券(618.03億)、中金公司(446.91億)、中信證券(434.02億)、國泰君安證券(215.47億)、華泰聯合證券(201.15億)、國金證券(164.34億)、招商證券(125.69億)和民生證券(111.76億)。
其中,中信建投反超中信,成功拿下承銷規模冠軍,其獨家保薦的京滬高鐵IPO無疑成為貢獻最多的項目;海通證券更是憑藉超600多億的承銷規模一舉從去年第十五的位置猛飆至第二位置,和過去的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拉開明顯差距。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7月,海通證券與中金證券作為聯席主承銷商負責中芯國際IPO項目,綠鞋後募集資金超過500億。
IPO年內狂收216億
券商投行集中度抬升
在市場蛋糕做大的同時,券商從投行業務中獲益無疑也是十分明顯的。據記者統計,目前,券商投行IPO承銷收入已經超200億元,共有14家券商IPO收入同比翻番,投行賺錢效應可見一斑。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17日,60家券商合計獲得IPO收入超216億元,其中中信建投、中信證券IPO承銷收入均超22億元;海通證券、中金公司賺錢能力居後,收入分別為19.66億元和18.61億元,而華泰聯合、國泰君安證券則收入超10億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以來,中信建投證券始終佔據「承銷冠軍」的位置。
從承銷費率來看,43家券商中共有18家券商上浮了承銷費率,佔比超過四成,其中天風證券、瑞銀證券、民生證券、東吳證券、招商證券費率上浮約2%。
投行人士何南野表示,目前投行業務價格競爭難以避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項目變少但券商投行人員增多的情況在持續加劇,供需不平衡必然導致價格戰;二是業務難度不高,券商議價能力低;三是銷售能力,除了在科創板方面有所體現,在傳統IPO業務、融資等方面並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華東有投行相關人士認為,價格戰目前只是局部現象,好的項目很多機構都搶肯定費率會低很多,而部分冷門或景氣度不高的行業,市場競爭還沒有白熱化,其中會有券商為了搶到項目採取價格戰的策略,但採取超低價競爭的投行還是少數,這也和目前監管對惡意價格戰有約束有關。「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客戶也並沒有將收費作為選擇中介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加注重為自己提供投行服務的機構及團隊的業務能力水平。」
中小券商積極「搶食」
投行定價能力成競爭關鍵
不過,儘管行業競爭激烈、市場集中度逐步抬升,但並不意味著中小機構完全失去機會。從總體市場份額來看,由於投行承銷規模、承銷收入均出現了大比例上漲,意味著很多中小機構依然能夠在擴容的市場分得一杯羹。
以承銷數量為例,截止12月17日,國金證券IPO承銷數高達19家,和國泰君安IPO承銷數目一樣,均佔據4.55%市場,同時,興業證券、東方投行、東吳證券、國元證券、西部證券等券商均衝在前25位以內。
與此同時,相比去年,還有更多的新券商加入投行IPO項目的競爭之中。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包括愛建證券、渤海證券、德邦證券、東海證券、國都證券、華融證券、華龍證券、信達證券、湘財證券、中山證券等10家券商成功加入IPO保薦商陣營。
在業內看來,隨著註冊制改革的深入,投行的競爭能力越來越看重其定價和銷售能力,如何研究定價也將是未來券商投行核心競爭能力。不少中小機構也是看到了這樣的行業趨勢變化,不僅調整了投行架構,同時還對投研業務進行轉型,加快對內服務的推進,從而提升自身的投行競爭能力。
實際上,相較於大型券商綜合性和資源豐富,中小券商的平臺、人才和資源有限,在券商眼中,若是中小機構意圖搶奪市場,則需要另闢蹊徑。
國金證券某投行負責人表示,中小券商在增量市場尋找增長的機會,突破口需要從三個方向來尋找,包括找準市場定位、優化管理體系以及強化風控體系。「特色化精品投行策略正在成為很多機構的選擇,比如專注於某類型的客戶或某個業務規模的市場,在一定的範圍內建立標杆性的市場認知。」
聯儲證券投行條線負責人尹中餘也曾表示,對於中等券商來講,可以繞開大券商比拼市場份額的紅海戰場,選擇走「併購+債券」的特色化道路。
「因為市場的總量是有限的,好的IPO資源逐步枯竭,加上擬IPO企業對大券商的品牌有天然的好感,身處中位的券商再去選擇競爭,性價比不高。此外,無論是中國自身改革的需要,還是在國際市場上尋求競爭,存量上市公司的優化重組才是重點。從這點出發,我們看到了很多機會。」
註冊制倒逼投行轉型,綜合能力提升成行業難題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迪
受益於政策紅利,券商迎來投行業務大年。業務高速發展的同時,投行的轉型也在穩步推進。轉型過程中,綜合能力提升、部門間協調以及團隊建設等難題備受關注。
註冊制帶來投行供給側改革
大投行轉型成為行業共識
隨著註冊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券商投行業務迎來業績爆發的同時,更加深刻的轉型也在醞釀之中。投行傳統的通道角色正在逐漸弱化,投行的服務價值、定價能力和募資能力更加受到市場重視,定價與銷售的本源正在逐步回歸。與此同時,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行競爭優質正越來越明顯。
平安證券認為,註冊制下,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加速釋放,券商在融資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升,投行業務將不再局限於渠道資源的競爭。
東方證券認為,註冊制改革堪稱中國資本市場歷史上最重要的制度革新之一,將為券商投行帶來全面的供給側改革。「於投行而言,隨著發行上市門檻的逐步降低,大量初創企業和未盈利企業上市,以及企業退市數量增加,資本市場的投資風險大幅提升,機構投資者佔比不斷提升,證券承銷的難度也隨之加大。」
北京一中型券商投行內部人士表示,「新的市場環境下,雖然行業的總量『蛋糕』 在擴大,但大量新增項目還是被巨頭搶走,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並沒有緩解。對於中小型券商,加速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才是生存之道,否則被行業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註冊制下的競爭新環境,也正在倒閉投行加速轉型,越來越多的券商正在關注「大投行轉型」這一轉型方向。
東方證券預計,全面註冊制改革下,「投行+投資」的大投行業務模式將大行其道。「註冊制的實行下,我國券商投行應當加速業務模式的轉型與業務結構的重塑,促進自身綜合性大投行業務轉型與升級,擺脫傳統通道業務束縛,加速 IPO、增發、直投等子業務的融合,加強各業務部門之 間的合作與協同,同時不斷提升價值發現/定價能力、撮合交易能力、投資能力以及銷售能力等專業素質,並不斷增強資本實力以滿足「投資+投行」新業務模式的重資產需求。」
上述投行內部人士也認為,「越來越多的機構在以綜合服務的視角來看待投行業務,戰略配售投資收益等綜合收入正成為備受券商關注的新的盈利點。」
投行轉型仍待強化
海外經驗值得借鑑
大投行轉型對投行團隊的研究能力、券商的資本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投行在實踐過程中依然遇到了不少難題。
國金證券投行相關負責人指出,註冊制下券商的各業務模塊需協同運作,形成跨部門的客戶資源共享機制;民營企業、新興產業IPO數量的增加,財富效應下股東、高級管理人員將成為券商理財管理業務的重要客戶來源;資產管理部門可以利用投行項目優勢,開發股票的質押回購等業務;直投部門可以藉助投行部門參與跟投,增加投資的機會,選擇更多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
「但是這其中存在難度和挑戰,即如何提高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效率及平衡利益分配。例如在科創板目前要求保薦機構跟投的機制下,券商在內部該如何平衡保薦部門、直投部門、機構客戶、IPO企業客戶之間的利益?」上述國金證券投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提升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券商投行還將面臨人才培養及團隊建設等難題。華東一大型券商內部人士表示,「優秀人才永遠是稀缺的,而行業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的背景下,更多的人才被大型投行吸引,這為中小型投行帶來了許多挑戰。」
「對於靠項目賺錢的投行人士,平臺的綜合實力尤其重要。如果在沒有多少項目的投行工作,生活壓力會很大,很多投行人士只能無奈離職,沒有優秀人才,轉型則是難上加難」,上述人士補充道。
國內券商應從哪些方面提升綜合實力提升,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對於這一行業熱議的話題,海外投行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鑑。
平安證券認為,「海外頂級投行發展歷程更長,經過長期積澱構建出了全面的專業能力體系框架,在資源、銷售能力、定價話語權、資本實力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晚尚不成熟,券商在IPO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盡調為主,其它角色較為邊緣化。」
平安證券還提到,在營銷、詢價能力方面,國內券商需通過強化自身機構投資者關係儲備,保障詢價定價過程多方有效溝通,定價能力方面,需獨立、客觀給出定價並排除市場預期的幹擾,同時需具備上市公司計劃變更等快速應急能力。
原標題:《狂收超200億,IPO業務大爆發! 頭部券商強勢佔據第一方陣,中小機構搶食增量蛋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