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大寨——秀山人記憶中的故鄉

2020-09-22 秀山在線2005

清溪大寨

——記憶中的故鄉

大寨村距離清溪場鎮油菜花海景區約30分鐘車程,該村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原名「鬼板溪」,後改名為「黑虎寨」,清末更名為「大寨」。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現有30年歷史以上的土家民居建築222幢,其中,有4幢建於清末時期。大寨村包含上寨村、中寨村、下寨村,全村村民幾乎都姓楊,家家戶戶都是土家族。

一條清澈透亮,潺潺流動的小溪從山那邊繞村而過,村口矗立了兩塊標誌性的石碑。一塊碩大的花崗巖橫臥石碑,上書:中國傳統村落大寨村;另一塊碩大的豎立石碑,上書:土家大寨、重慶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石碑旁就是大寨村便民服務中心,青瓦木柱木雕花格窗,兩棟新修的原滋原味的土家特色風格木樓靜靜佇立,而秀山土家織錦非遺扶貧工坊便在其中。


在大寨村,你會看見一個綠樹掩映的原始村莊。遠遠看去,充滿靈氣的山坡中,翡翠般的青草綠樹間,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隱在密林深處的寨房,伴著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隨之展示。

屋前的花花草草、屋後的旱鴨子、老一輩手工雕的窗花、該陽坎下晾曬的鹽菜、水田裡嬉戲的鴨子、遠處飛來的鳥兒、守屋的小土狗……一幕幕鮮活的鄉村小景,都是我們兒時的模樣,格外熟悉親切……


晨曦中開始一天勞作人們的打招呼聲、牲口踏在幽靜青石板上的腳步聲、以及不時能聞到殘留在街道空氣中的旱菸味.......田園的樸實氣息撲面而來,叫人樂而忘返,記憶中的故鄉大概就是這般模樣吧。

相關焦點

  • 城市故事-記憶中的故鄉
    看到「城市故事」的第一反應就是故鄉,但是記憶中的故鄉是什麼樣子的,我開始在記憶的盡頭反覆尋找。那是個只有一條柏油馬路貫穿的小鎮,馬路的兩側是小商鋪,與現在超市的區別不只是大小,更是商品的類型和價格。關於故鄉以前的記憶早已開始模糊不清,但是還留存的也有很多,不算多麼的細緻,卻也是各個方面都涉及。我知道世界很大,就像能遠遠的看到的地平線一樣,明明近在眼前,轉瞬卻是咫尺天涯。長大後,我知道,小鎮是我的開始,但是我希望,年老時,它會是我的結束。
  • 昔陽大寨經典一日遊
    參觀【大寨虎頭山森林公園】(1小時)躍入眼帘的層層梯田,將使您回味起五十年前那個激情燃燒年代,大寨人於天鬥,於地鬥,於大自然鬥,大戰白駝山、三戰狼窩的動人場景。周總理紀念亭、葉帥吟詩地、郭沫若詩魂碑、大寨展覽館、文化展覽館、軍民池等……眾多景點溝成了的歲月精神畫卷,另人駐足、摧人深思。
  • 大寨景區參觀,我心中抹不掉的記憶,今天我來了
    2019年10月2日,山西一直我最掛念的一個地方--大寨,我終於計劃要去走一趟了。對於50,60,70年代的人來說,大寨是一段抹不掉的記憶!在我再三的要求下,一家人才同意今年的10月2日,和我一起去山西大寨走一趟。實際上兩個孩子是不願意去的,他們甚至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發生了什麼就更不知道了。
  • 海納百川 | 故鄉的記憶
    故鄉,晉西南的一個山村,非我出生之地,是祖籍所在,已拷貝到記憶中的美好童年是在那裡度過的。對於一個人來說,兒時的記憶是最深的,也是最美好的。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離開三十餘年,故鄉於我仍是那樣的親近,魂牽夢縈,觸手可及,故鄉留給我的記憶歷久彌新,清晰如昨。在我的記憶裡,故鄉是一個樂園。院前的溝裡和山坡上是我和夥伴們玩耍常去的地方。
  • 記憶中的青島,回憶裡的故鄉
    我的家鄉位於濱海的青島,但是更準確的是在即墨,是我長大的地方,那裡留下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說道青島,你可能了解他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但是來來往往的很多遊客在短短幾日之間是很難真正了解到當地的人文情懷的,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記憶裡的家鄉.......
  • 清溪川·葡萄河
    有一次路經大世界步行街,邊走邊觀察兩邊的店鋪,突然「청계천」字樣的門牌進入我的視線,憑著我對韓文的一知半解,我在心中默念清溪川,想那應該是三八線以南的一個地名,乘著韓流的東風落戶在這裡,再沒有太多的想法。前幾日在家無事,上網看韓國肥皂劇,當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說,作為一個首爾人,怎麼能不到清溪川看一看時,清溪川再次撞入我的視線。
  • 清溪川·葡萄河
    有一次路經大世界步行街,邊走邊觀察兩邊的店鋪,突然「청계천」字樣的門牌進入我的視線,憑著我對韓文的一知半解,我在心中默念清溪川,想那應該是三八線以南的一個地名,乘著韓流的東風落戶在這裡,再沒有太多的想法。前幾日在家無事,上網看韓國肥皂劇,當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說,作為一個首爾人,怎麼能不到清溪川看一看時,清溪川再次撞入我的視線。
  • 馬山:故鄉的記憶
    馬山縣縣城風光                韋克松攝影故鄉興隆街偏居於桂中馬山縣西部一隅,是一個壯族小山村。儘管故鄉與我所住的縣城近在咫尺,相距不到三十公裡,但我很久沒有回去了,主要是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到外謀生了,也沒什麼急著的要辦的事。儘管如此,每年春節、清明節註定要回去一兩天的,因為根基在哪裡,親情還在,記憶還在。拾掇故鄉的記憶片段,應該是懂事之後,外出上高中之前那段成長曆程。在故鄉經歷的挑水、打柴、戽魚的活動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 實地探訪右玉大寨 接受紅色文化洗禮
    為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提升學習效果,深入學習和弘揚右玉精神、大寨精神,7月27日至31日,蒲縣第29期科級(青年)幹部培訓班全體學員赴右玉和大寨進行了為期5天的參觀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被右玉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設綠色美好家園的奮鬥歷程深深地震撼,真切地感受到了右玉「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實幹精神。右玉豐碑右玉縣地處晉蒙兩省(區)交界,是山西的北大門,近代生態環境惡劣。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伊河*故鄉的記憶
    在我的記憶中,它不僅是自然形成文不見經傳的一條普通河,但它卻是我心中的母親河,也是曾經孕育伊河兩岸魚米之鄉的偉大之河。具說從前伊河水從八百裡伏牛山的縱橫溝壑中奔騰向前,每到汛期,濤濤洪水攜帶著泥沙漂浮牛腰一般大的巨石滾滾而下,它的河床延及兩岸數裡寬,在我老家坡上有個叫老鱉圪塔的地方,它上面常能尋到水遊生物的化石,蚌殼之類,相傳是錨船石,它離伊河中心有五裡遠。
  • 山西臨猗王守忠:大寨行
    因此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揚,並於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從而大寨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從古郇臨猗到昔陽大寨全程500餘公裡,途經侯平、京昆、東呂、天黎等高速路段,我們從早上五點集合出發,下午一點方才到達,好在隨車導遊王曉鳳是咱臨猗老鄉,別看年齡不大,可有十年的導遊的經歷,一路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將山西境內的旅遊景點從北向南如數家珍似地一一作了詳細介紹,她工作熱情,對車上的老年人關懷備至,端茶送水,噓寒問暖,7個多小時的路途在歡樂的笑聲中輕鬆度過。
  • 農業學大寨中的往事回憶
    上個世紀70年代,在毛主席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下,全國農村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在山地高原地區,農業學大寨的方式就是建設水平梯田,把陡坡地改造成平地。一般都是在冬春季節農閒的時候學大寨建水平梯田的,剛開始時是各生產隊各自建設各隊的水平梯田的,有段時間整個大隊都集中在一個生產隊進行規模化建設。全大隊七八個小隊的人集中到一個山坡的地上,氣勢很大,社員們推車,揮鎬,抄鐵鍁,喊加油,聲震山嶽,人聲鼎沸,很是熱鬧,效果也很顯著,一個冬天下來一面山坡就變成了整齊的梯田,保水效果好了,耕作方便了,產量也提高了。
  • 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時間裡堆疊出來的鄉愁記憶,很走心,不敷衍。綏化籍軍旅畫家尹升用四年的時間繪就一幅70米長卷,把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呼蘭河岸邊的自然風景和人文風貌全都收錄其中。上千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春夏秋冬變化裡勾勒出一個又一個鄉愁故事。
  • 聞名於世的大寨
    「大寨」兩個字是我們這代人非常熟悉的,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這場運動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 聞名於世的大寨,位於太行山西部,山西省東側,如今已成為山西著名特色旅遊景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 李白詩中的「青溪」與「清溪」
    李白所到之處,即景生情,抒發感悟,留下寶貴的詩文和足跡,其後清溪名揚天下,如今已開發為旅遊景區。古人抄寫李白詩文時,由於缺乏完整信息等因素,無意中疏忽將原本的「青溪」寫成「清溪」(或反調),傳承抄本編印發行,後人又未認真地吸收消化領悟,長久下來,不辨真偽,把錯誤的也當作正確的了。在當代多種的書冊或文章中,又持續按清王琦版,仍在原本下進行論述、注釋等。
  • 1975年,鄧小平在大寨虎頭山上留影
    1975年9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山西省昔陽縣召開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來自全國各地和各個行業的37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是中共中央在山西召開的一次規模較大的會議。大會的主要議題是:總結交流全國各地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經驗和農業機械化的經驗,研究普及大寨式的縣、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問題,動員全國人民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儘快把我國的農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 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當孟慶楠採訪齊峰,齊峰說:有歌聲的地方,就有草原,就是遊牧民族的故鄉。一句話,頓時讓我百感交集,如同突然間打開的泉眼,汩汩噴湧著情感;又如突然拎起的一個線索,將所有不關聯或者關聯不緊密的東西聯繫起來。那,就是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 暢遊大寨,心潮澎湃
    我這個生在農村的六零後,是聽著學大寨的歌、參加著學大寨的勞動長大的。大寨,在我的心靈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到大寨參觀學習,一直是我的夢想。五月下旬,在憧憬半個世紀之後,終於踏上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的土地。八點從鄭州驅車出發,全程高速,在焦作進入太行山後一路向北,或穿越隧道、或在峽谷中疾行,欣賞著沿途的青山、藍天白雲,於下午四點多從昔陽站下高速。
  • 走進山西昔陽大寨展覽館 感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寨精神
    艱苦奮鬥的大寨精神。大寨展覽館坐落在綠樹環抱下的虎頭山半山腰,佔地面積五千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實際展線約414延米,是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寨歷史館、大寨文物館為一體的多功能展廳,展覽內容總體結構按照時間前後順序分兩部分,其中中廳和本廳兩廳貫通,為第一部分《大寨艱苦創業篇》;南廳獨立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