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山西一直我最掛念的一個地方--大寨,我終於計劃要去走一趟了。對於50,60,70年代的人來說,大寨是一段抹不掉的記憶!
在我再三的要求下,一家人才同意今年的10月2日,和我一起去山西大寨走一趟。實際上兩個孩子是不願意去的,他們甚至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發生了什麼就更不知道了。雖然,出發前我講了許多大寨陳永貴、郭鳳蓮、虎頭山孩子們還是沒感覺。唉!90後的孩子們,一定不要去忘記昔日的中國。大寨,就是我們60後一生都難以去抹掉的痕跡!
從鄭州出發的時候已經8點半了,十一的高速上當然熱鬧,可是,我心想選擇去山西大寨這個地方該不會堵車吧!
大寨位於山西省東南面,是昔陽縣一個村,到昔陽縣沿著天黎高速。
上午11點,我們到了昔陽縣城,當年破舊的泥牆建的小屋已經被高樓取代。小縣城乾淨整潔,規劃的坐落有致,真實今非昔比了。在農業學大寨的當年,昔陽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很受人感動的,尊敬的,熱愛的。在這個地方有外國的幾位元首曾經造訪過,在中國找一找,你是找不到一個地方如此聞名天下。今天,來到這裡,讓我對昔陽當年創造的精神,很是感動。
從縣城轉過一個彎,3公裡的地方就是大寨村了。這裡已經是中國4A級景區,當年的虎頭山樹木鬱鬱蔥蔥,層層的梯田依舊很整齊排列著。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個4個籃球場大的廣場,這裡是大寨景區的門戶,老遠就看到毛澤東題詞五個紅色大字「農業學大寨」。多麼熟悉的五個大字,在我們當年學習的榜樣。我忽然想起60年前,老家在毛主席老人家「農業學大寨」的影響下,建水庫,修灌溉渠,改造了許多山地。我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學會勞動,每天戰鬥到天黑,從來沒有人去催你幹活。勞動是當年最光榮的事情!
站在虎頭山下,在毛主席的題詞下面早已站滿了,參觀的人群,他們來自北京的、河北的、河南的、山東的……其中一位進80歲的老人拄著拐杖,站在那裡,面對毛主席的題詞,三鞠躬。老人的行為感動了我,周圍的遊人開始於老人拉家常,原來,老人60年前是這裡的知青,虎頭山留下了他的足跡、汗水、感情。老人是專門從上海帶著一家人來到大寨走走看看,他要在有生之年告訴後代人,他是從這裡感受到能量的,在這裡學會了一切農活、學會了謙虛、學會了做一位正能量的人。
在這裡有他們一代人許多故事,已經抹不掉了!
看到了虎頭山,就想起,當你河南最著名的紅旗渠精神。在大寨的精神指引下,河南林縣人民也創造了奇蹟,直到今天也是令河南人民驕傲的資本。大寨精神鼓舞著中國一代人,我們今天看到林縣的紅旗渠就是林縣人民學大寨創造出來的,直到今天仍然惠於老百姓。後來從林縣走出中國最大的建築精英,他們遍布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成立許多建築公司、房地產公司與當你吃苦耐勞的「紅旗渠精神」有連結。
上海老知青的行為在感動著周圍的人,但你明白了,為什麼今天還有許多人來到大寨,是一份感情,是一份牽掛,也是一份心願的了結。難道我不是這樣嗎?
虎頭山已經是4A景區了,拾階而上,大寨的全貌就在眼前。許多遊客到虎頭山最想看到的是一位老人的墳墓,這裡躺著一位中國的農民副總理陳永貴。老人家已經去世33年了,在昔陽人民的心中,在大寨人們的心中,在知青人的心中留住永遠面帶笑容的山西農民的形象。
參觀完虎頭山,開始走進了大寨的村老村長裡。村子裡依然保留著原來的面貌,大寨的老百姓早已搬進來新村,全住進了高樓。但,還有一些不願意離開老窯洞,他們在這裡接待遊客,講述他們過去的故事。大寨村門樓系兩層平頂樓房式建築,樓頂矗立著「大寨」兩個鮮紅的大字。村門兩邊牆壁上分別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8個大字。大寨門樓的照片不知多少次出現在報章雜誌、書刊封面、電視螢屏之上,是為大寨的標誌性建築。
我們全家在陳永貴的老房前,停下來腳步。許多人在這裡留下了合影,這裡是老人家的老屋,簡單,簡陋。沿途開始走上大寨的老窯洞,老窯洞一共三層,依然保持著60年前的樣子,裡外特別乾淨,一層一偏商業的景象。
聽講解員講述,1966年大寨新村初具規模,在前三排窯洞的中部隨坡就勢陸續砌築起石階拱門,如同樓梯間一般,將四道街串聯在一起,形成一條臺階式的街巷。在四道街的南北兩端,又各修一條東西走向的坡路,與主幹街道相連,便於車輛通行。四道街路面平整,花木蔥蘢,既是一條條小巷,又像寬敞的集體大院。這一居民區集中統一,整齊有序,是「農業學大寨」時期大寨的象徵。
每當夜幕降臨,從整齊劃一的窗戶裡放射出一排排明亮的燈光,遠看既像一列列剛剛到站或整裝待發的旅客列車,又像城市樓房的夜景,確有其獨特的魅力。徜徉其間,可領略20世紀中葉大寨村的建築風格及其所蘊含的「一大二公」文化氛圍。
從上到下把大寨看了一遍,大寨的新村就在眼前,一排排樓房。20世紀末,在位於谷囤園居民區東南側的後底溝,建成一個整齊美觀、頗具現代氣息的二層庭院式小樓居民區,共有12幢,有24戶村民入住。每戶樓房建築面積168平方米,使用面積140多平方米。2005年,在後底溝北面的康家嶺上,又建成一個二層庭院式小樓居民區,共14幢,住26戶。
三層教學樓巍然聳立,淡青色的樓牆在綠水青山襯託下典雅別致,與毗鄰的後底溝小樓十分和諧。學校前是一個寬闊敞朗的健身體育活動場,場內安置著各種健身器材。
南來北往的人群隨便參觀,大寨的原貌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我就是因為這份情結才來到這裡。
當我參觀完大寨,開始返回的時候,頓時對當你精神感到無比的激動,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的歷史的見證,更是一本無形的教材。
當我們走在新時代發展今天,一定要牢記給我們打天下的一代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