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明天的智能電動汽車超級供應商

2021-01-20 第一電動網

北京車展華為展臺

這屆北京車展,就三家供應商擠進天竺新館:華為、博世和地平線。

在E2館,華為和汽車供應商巨頭博世同館競技,展館面積更大,展品也不落下風——雖然博世展出的傳統發動機、氫燃料電池等相關部件,華為沒有,但是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華為的產品同樣豐富,部分還有顛覆性的思路。

華為不僅在9月26日開幕的車展上大秀實力,而且在9月25日特地舉辦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生態論壇,發布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驅動、車雲等產品和服務。

當天下午, 華為執行董事長徐直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副總裁何利揚,還直面媒體,回答了諸多提問。

華為走到聚光燈前,一個強大的汽車供應商的輪廓漸漸清晰。它能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了?

1

電驅+電源+BMS:

最為成熟,已經商用

本次北京車展,華為展出和發布的很多產品,都正在做量產準備,大部分要到2021年底以後才能量產。

不過,華為在電驅動系統、車載電源(車載充電機OBC、配電盒)和BMS(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產品已經很成熟,並且已經實現量產。這些產品也在展臺一一展出。

不過,華為重點推介的是下一代動力電驅系統——七合一集成式動力總成。七合一總成在三合一(電機、電控、減速器)的基礎上,結合了OBC、DCDC、PDU及BCU(電池控制單元)。

華為多合一電驅系統

展覽資料介紹稱,這一系統可提供120或150kW功率,尺寸小、重量輕(120kW系統65KG)。

華為還特別強調其智能油冷電機,由於有更好的冷卻效果,體積比競品小15%,軸承壽命提升10%。在極限工況下,電機性能表現更好,支持180km/h持續高車速和反覆20次零百公裡加速等體驗。

對於華為的這部分業務,徐直軍說,電動是比較成熟的業務,目前也是最快與客戶合作的業務。

確實,華為在電驅動、車載電源部件上,已經取得了量產突破。今年5月發布的上汽MAXUS EUNIQ5和EUNIQ6兩款車,都採用華為的電機控制系統和「三合一」車載充電系統。這應該是華為電控和車載充電機系統,首次搭載在量產電動汽車上。另有消息稱,廣汽、北汽都將很快有採用華為電驅動、電源部件的產品上市。

徐直軍還介紹,「我們把三電業務,就是充電、電驅、電池管理以及相關產品,註冊了一個公司,地點在廣州,這個公司以後進行三電產品的銷售與服務。」

徐直軍等人接受媒體採 訪

從工商信息網站可以看到,這一公司名為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在9月8日成立。

另外,華為還為充電設備企業提供充電模塊,同樣也已經量產。

2

智能座艙:

鴻蒙系統進入車機

在9月25日的論壇上,華為正式發布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包含三大平臺:鴻蒙車機OS軟體平臺、鴻蒙車域生態平臺以及智能硬體平臺。

談到智能座艙,很多人都覺得應用尚遠,一個常用的駁論例子是:車機上的地圖比手機上的差多了。

華為智能座艙產品部總經理王慶文在發布時,也強調了這一點:「如果車的應用軟體版本落後於其他智能產品,則體驗也會落後,那麼座艙將被用戶拋棄,最終也很難實現智能化。」王慶文說,「這就要求智能座艙需要具備最基本的特徵:應用常用常新、軟硬體持續演進。」

華為的車機OS脫胎於鴻蒙作業系統。在美國制裁之後,華為在2012年規劃的作業系統鴻蒙開始為外界所知。2019年8月9日,華為正式發布鴻蒙系統,當時就定位支持多個終端。2020年9月10日,華為鴻蒙系統升級至華為鴻蒙系統2.0版本,支持的終端從此前的智慧大屏,拓展到可穿戴設備(例如手錶),以及車機。

鴻蒙系統發布時的計劃路標

華為介紹,鴻蒙車機作業系統定義了HMS-A【HMS(華為移動服務) for Auto,包括:語音、音效、視覺、AI等7大核心能力】、12個車機子系統和500多個HOS-C API,以構建真正面向「車」場景的OS軟體平臺,支撐OEM、合作夥伴、第三方應用快速開發、持續升級。

鴻蒙車機作業系統將何時商用並未明確。此前奇瑞S61和吉利博越Pro都曾在傳播中稱將採用這一系統,但實際上市都並未採用。

華為智能座艙第二大平臺是鴻蒙車域生態。所謂車域生態,意指聯合開發者,基於出行場景多提供好用的應用。從華為提供的資料看,華為已經網羅了一批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車域應用。

華為鴻蒙系統合作夥伴

華為還為智能座艙提供智能硬體平臺,包括座艙模組、車載智慧屏和AR-HUD(增強現實-抬頭顯示)。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架構師李曉駿在帶領媒體參觀展臺時特別介紹了AR-HUD。相比其他AR-HUD,華為的產品是「業界清晰度最高,同時體積最小的一個」,可以在10米之外投一個70吋的屏。主駕視角下,導航和真實的道路結合在一起的。而副駕視角下,「沒事就看個大片啥的」。他透露,華為AR-HUD將在2023年裝載到好幾個車型上。

3

智能駕駛:

2021年底大部分功能上線

華為一直強調,要用自己擅長的ICT技術(信息通信技術)來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發展。

不過,在智能駕駛層面,華為並沒有過分強調網聯智能,而是首先在單車智能上提供強大的計算平臺、感應設備和作業系統。

9月25日,華為發布了新一代MDC系列產品:MDC 210與MDC 610。華為MDC產品部總經理李振亞介紹,「它們分別可以提供48及160 TOPS的算力,為L2+,L3~L4級別的自動駕駛提供經濟實用的算力資源,和傳感器接入能力,滿足車規級安全要求。」

華為MDC 610

此前,華為發布了MDC600、MDC300計算平臺。這次的MDC610和MDC210,可以說是「減配」。對此,徐直軍回應說,「MDC600……市場上覺得算力太強了,用不起。我們就開發了MDC610。我們還發布了MDC210,還有MDC300,現在共有四款。因為客戶需求多樣化,產品系列化才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未來MDC可能還會推出新的系列產品。」

李曉駿介紹,MDC 610今年已經是可以做到B樣,明年就能量產,而且「都是過車規」。

MDC自然會涉及高端晶片來源問題。在回答我的提問時,李曉駿表示,「美國對我們的限制肯定會影響(MDC),目前來說有些困難,但是1~2年以後就沒問題了。」

在感應設備方面,華為也展出了一組產品,從攝像頭到毫米波雷達,到雷射雷達。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華為號稱要做到幾百美元的雷射雷達。

華為雷射雷達

李曉駿介紹,到2021年底,華為混合固態雷射雷達就將量產,可以做到等效100線。到2024年左右,下一代華為雷射雷達將量產,則是全固態的。

華為強調高級別自動駕駛必須依靠雷射雷達。徐直軍就說,「在中國路況場景下,沒有雷射雷達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他說,「我們不走低等級智能駕駛,雷射雷達是起點,以雷射雷達加上毫米波雷達,加上視覺做融合感知。各有各的發展路徑,我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能夠做的更好,就算成本高一點,我們可以少掙一點錢。」

當然,華為也直接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名為ADS(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

與很多企業聲稱是L3或者L4級自動駕駛不同,華為的ADS不強調級別,強調場景功能。

李曉駿介紹說,首先華為自動駕駛的基礎ADAS功能都有。基於此,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下一步,先是搞定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的自動駕駛,而且不依賴高清地圖。

其次是城區場景,包括擁堵、自動跟車、他車加塞等17個場景。

還有就是泊車功能,既包括司機在車上的自動停車輔助(APA),也包括遠程停車輔助還有自動代客泊車。「我們現在其實做好了自動泊車,但因為法規不允許,所以你人還得坐在車車上。」李曉駿介紹,以上這些功能,「到明年年底會隨著我們的量產車會上線。」

在研發測試層面,「徐直軍說,今年的目標是在城市道路上做到1000公裡無幹預。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領先的,我們正在全力打造這麼一個智能駕駛系統或者叫自動駕駛系統。」

華為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基於華為對智能駕駛應用的判斷。李振亞表示,在乘用車領域,以安全、體驗為主,將從輔助駕駛逐步發展到高級別的智能駕駛,是採取的從L2到L3,再到L4的「漸進式」的技術發展路徑。而在商用車、作業車領域,以降本增效為主,如貨運物流,無人礦卡,街道清潔,無人配送等,普遍採取的是從L2到L4的「跨越式」的技術發展路徑。兩條技術路徑,場景為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最終有望在2030年,均達到L5級別的自動駕駛水平。

李振亞也介紹了多家企業採用華為MDC在乘用車、商用車、作業車等多個領域、不同場景提供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李振亞演講

4

智能車云:

眾包打造高清地圖

9月25日,華為智能車雲服務產品部總經理廖振欽發布了「華為智能車雲服務2.0」。

華為本次發布的智能車雲服務2.0(IVCS 2.0)包括四大子服務方案:自動駕駛雲服務(HUAWEI Octopus)、高精地圖雲服務、車聯網雲服務和V2X雲服務。

華為車雲服務圖示

華為八爪魚(HUAWEI Octopus)自動駕駛雲服務,提供數據服務、訓練服務、仿真服務,三大服務貫穿自動駕駛開發、測試及商用優化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以數據為驅動的自動駕駛閉環方案。

華為還推出了高精地圖雲服務,而且,模式是打造全國高精度動態地圖聚合平臺。

2019年,華為獲得了中國自然資源部頒發的「導航電子地圖製作甲級資質」,該資質是對基於高精度地圖自動駕駛算法進行道路測試的必要條件。但是,華為並不打算自己來搭建高清地圖。

王軍說,這一聚合平臺,是讓提供高精地圖的企業都在這個雲服務上呈現。「比如A企業只能提供北京這個地區,B企業只能提供江蘇這個地區,如果把大家都承載在高精地圖上,我們提供給最終用戶就是一張完整的高精地圖。」

作為信息通信巨頭,華為當然要在擅長的數據連接上提供服務。華為車雲服務中,還有一項是車聯網雲服務。該服務可以實現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數位化部件的狀態數據和故障數據的採集和存儲,形成統一的智能車輛數據資源池,再基於雲端強大的AI和大數據能力,深挖數據價值,實現數據資產貨幣化。車企和生態合作夥伴可以為用戶提供非常豐富的服務和應用,開發和創建更多新的業務場景和商業模式。

此外,華為還提供三電雲服務可以實現車輛狀態雲端可視、電池故障預警、熱失控防控、電池健康狀態精準評估、電池剩餘壽命精準預測以及電池控制策略優化。

最後,華為還有V2X雲服務,除了提供基礎的V2X聯接功能、設備管理、事件管理、數據管理等能力之外,還為為無人駕駛車隊提供車隊協同、路徑規劃、統籌調度等能力,實現了全域感知和全局策略控制,仿佛為智能網聯加上了一個雲端大腦。

5

計算與通信架構:

新智能汽車架構

當傳統車企拆解特斯拉Model 3時,對其電動化水平並不算驚異,但是老實承認的一點是,在電子電氣架構上,已經領先其他企業超過6年。

不過,根據華為的說法,它們的智能汽車架構,要比特斯拉要更先進一個層級。

李曉駿介紹,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其他號稱領先的汽車,仍然還是用了集中網關的架構。而華為提供的,是計算與通信架構。它把所有執行器和傳感器接到了幾個分布式網關,分布式網關再組成一個環網。

華為用一輛水晶車展示其計算與通信架構

其好處是,環網數據可以雙向流動,保障功能安全。「就萬一你一個環網壞了,另外三個環網也可以工作。」另外,這一架構還能省下大量線束。

通訊架構如此,計算架構方面,華為將其分成三個部分,除了前面提到的智能駕駛域(MDC)、智能座艙域(CDC),還有智能車控域(VDC)。三個計算域分別對應不用的作業系統(自動駕駛操作AOS、鴻蒙智能座艙作業系統HOS和車控作業系統VOS)。

華為計算與通信架構圖示

所謂智能車控域,主要對應的就是電驅動部分,依賴華為的三合一或者多合一電驅系統。

2019上海車展上,徐直軍就曾提出了計算+通信架構。而且,他斷言「CCA(計算+通信)架構和傳統架構本質不同,傳統架構不可能走向智能網聯汽車,因為未來智能網聯汽車是MDC(移動數據中心),每個車就是一個數據中心,未來每臺車的算力非常巨大。」

李曉駿在介紹這一架構時稱其,「面向2024年上量產的汽車」。屆時,這一架構與特斯拉和傳統整車的電子電氣架構的對比,將為我們呈現華為所說的優勢是否存在。

王軍在談及華為此次參展出發點時說,初衷是「把我們整個產品解決方案全方位的展示」。確實,華為在智能電動汽車的部件上全面下注。不過,華為仍然是新手。

徐直軍就說,「其實我們還沒有理解清楚Tier1的含義,客戶有需求,我們就做產品滿足需求。我們成立一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做這個產業,規模能做多大也不好說。」他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不設盈利目標,而且,「今年要花5億美金」。(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28907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焦點

  • 華為,面對艱險,矢志不渝Tier One,力鼎國產智能汽車
    在2019年,任正非曾經說過,車聯網、人工智慧和邊緣計算是華為未來三大突破點,要加大面對智能汽車的聯接、車載計算、自動駕駛等戰略投入。在2019年,華為為此,成立了一個名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新部門。該部門隸屬於ICT管理委員會,內部明確定位:華為不造車,只做汽車市場的Tier One,即為提供智能汽車的ICT部件和解決方案,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智能汽車戰略深度解析
    在汽車電子領域,我國當前缺乏一個世界級的 Tier1 供應商,而華為在 2019 年 4 月的上海車展首次以 Tier1 的定位亮相,展出了 MDC、智能互聯、mpower、華為雲、三類傳感器等配套解決方案,彰顯了華為進軍汽車電子的雄心。智能駕駛或者說智能汽車與華為的企業基因顯然是匹配的,首先這是一個足夠大並且充滿想像力的生意。
  • 出手榮耀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抉擇: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
    在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登臺發布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品牌——HI。這是華為汽車業務,首次和消費者業務同臺。端倪二就是,在11月14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首期的央視節目《第一發布》上宣布,長安汽車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並即將推出首款車型。在這個節目上,代表華為發言的正是餘承東。
  • 華為:對汽車Say HI,要「牽手」每一輛車
    2014年,華為成立「車聯網實驗室」,致力於汽車互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和共享化的技術創新,延伸華為「端、管、雲」的ICT能力,面向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應用場景儲備技術;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定位和業務邊界: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提供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幫助車企造好車。
  • 並肩雷軍的華為前「太子爺」,做增程電動汽車,動理想汽車的奶酪
    因此可以做個大膽的預測:理想汽車未來會成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領頭羊。增程式汽車市場原本是理想一家公司在戰鬥。前兩天,能比肩雷軍的華為前「太子爺」李一男入局,宣布一個重磅消息:要造增程電動汽車!引得全網一片沸騰。
  • 智能汽車時代,8大作業系統解讀,華為產業鏈2優勢
    其中OS也就是汽車作業系統按照對底層作業系統改造程度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基礎型作業系統、定製型作業系統(以大眾、特斯拉為代表)、ROM 型汽車作業系統和超級汽車APP。優點:可充分利用各家供應商的已有技術優勢實現快速轉型。缺點:各家供應商標準接口、協議並不統一,組建的系統過於複雜,仍高度依賴供應商。
  • 大參考:華為成立電動技術新公司 經營範圍含智能車載設備製造等
    周邊市場巨豐頭條華為成立電動技術新公司 經營範圍含智能車載設備製造等天眼查顯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2.5億人民幣,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智能車載設備銷售;智能車載設備製造。
  • 華為會不會成為一家不造車的汽車巨頭?
    如何讓品牌儘快迭代,跟上電動汽車的潮流,是傳統燃油車企今後幾年巨大的挑戰,對在中國生產燃油乘用車的車企來說,這個窗口期可能最多只有10年。2019年5月27日,任正非籤發華為組織變動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 引領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ARCFOX αT是如何做到的?
    依託於正向研發,更高端、更具未來代表性的IMC智能模塊標準架構全面賦予ARCFOX αT智能科技靈魂。該架構是全球首個商業搭載5G技術的架構,由戴姆勒、麥格納、華為、博世、西門子等全球汽車巨頭與ARCFOX共同研發,擁有42個核心模塊和127個功能模塊,具備超級拓展、超級智能、超級交互、超級進化四大優勢,著力為用戶打造更開放、更科技、更便捷、更現代化的出行新方式。
  • 說好不造車的華為又「騙人」?絕境之下 餘承東攜汽車業務重新出發
    幾年前,華為高管在各大公眾場合表示絕不做電視。然而沒過多久,華為就發布了智慧屏產品,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當時還驕傲地說:「華為智慧屏將淘汰網際網路電視、不智能的智能電視。」如今,同樣的歷史再一次出現。華為也曾信誓旦旦地保證:絕不會造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汽車業務現狀、競爭格局和產業鏈機遇深度解析
    「做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是華 為在汽車領域給自己設立的明確定位。在此定位下,華為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的業務覆蓋範圍劃分為五個部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 動、智能車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五大領域發展現狀 下面來詳細介紹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的五大領域——智能駕駛、智能座 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雲(雲服務)。
  • 華為廣州買地新建研發中心,或與智能汽車等有關_車市動態_汽車...
    華為廣州買地新建研發中心,或與智能汽車等有關 2020
  • EV晨報 | 市監局加強對汽車OTA召回監管;華為智能汽車歸消費者業務...
    來源:第一電動網3、華為智能汽車歸消費者業務: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調離崗位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正式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
  • 2020智能電動汽車年會暨高峰論壇在合肥舉行
    9月4日下午,中國電子商會智能電動汽車專委會2020年度大會暨高峰論壇在合肥舉行。本次論壇以「深度調整 消費引領 持續發展」為主題,對數字經濟下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和新基建與新能源汽車作了發展報告。合肥市政府及相關機構領導、院士和行業專家等出席本次論壇。
  • 又一智能電動新品牌,智己汽車是什麼來頭?
    1月13日,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IM智己,正式宣告誕生。 一句振聾發聵的提問「智能時代,汽車該是什麼樣子?」像極了柏拉圖提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蘋果汽車來了,華為汽車還會遠嗎?
    根據供應鏈的消息,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部件組件開始催貨的習慣,近期積極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提出要求備貨,這意味著這些供應商入選蘋果汽車供應鏈。更為重磅的消息是,目前,國內電動車供應鏈出現了一個新的客戶名詞「雙A」,雖然所有接觸的供應商都被要求籤署保密協議,不願意透露細節,但,有知情業內人士表示,「雙A」指的是Apple和Amazon。蘋果汽車傳聞已久,傳聞從2013、2014年開始研發汽車,項目代號為「Titan」並且大量的從特斯拉招募各類人才,包括研發、工程製造等。
  • 華為不造車,但智能汽車部件將採用三元鋰電池
    因為華為對於智能汽車的布局剛開始,電池技術還處於初期階段,所以其三元鋰電池的詳情外界並不清楚。據媒體報導,華為智能汽車部件的動力電池技術方向將選擇三元鋰電池。01華為、寧德時代不造車今年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旗下高科技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
  • 硬科技投向標|華為智能汽車部件採用三元鋰電池 京東方向成都顯示...
    據悉,華鼎資本長期專注於智能電動汽車全產業鏈的深度戰略投資,旗下管理的股權投資基金規模近500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案例包括寧德時代、華鼎國聯、貝特瑞、晨道基金、睿智科技等。》》熱點聚焦華為智能汽車部件採用三元鋰電池華為智能汽車部件業務重組及其投資決策管理權調整已於11月下旬完成。
  • EV早點:華為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理想汽車升級前下擺臂球銷
    1、華為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10月30日,在華為Mate 40系列發布會現場,華為發布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旨在通過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以創新的模式與車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網聯電動汽車。
  • 「華為不造車」一周年 徐直軍:特斯拉能做的華為都能做到
    兩天後,在北京順義的國家展覽中心,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召開,繼4月上海車展首次公布了華為進軍汽車領域計劃之後,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進一步詳解了華為在智能網聯汽車上已經進行的五個維度的布局,宣稱在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的角色定位下。華為現在所做的沒有一個汽車供應商能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