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與青花釉裡紅

2020-12-24 睿喆少兒書畫

青花,即青花瓷,是以鈷為著色料,直接施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藍白兩色相間的藝術品。圖一青花魚藻凸花牡丹大盤,盤口為菱花口板沿,口沿、內壁青花的留白凸起纏枝花卉,盤心青花繪魚藻紋。印花凸起紋飾本是元代白釉、卵白釉瓷器常見的裝飾方法,移植到青花瓷器上非常少見。而且如此碩大的盤子(直徑48.2釐米),適應阿拉伯人的生活習慣,應該是元代景德鎮窯專為西亞燒制的外銷瓷器,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圖一青花魚藻凸花牡丹大盤

釉裡紅瓷器是元代景德鎮新燒成的一個品種,它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銅的顏料進行繪畫,然後罩透明釉一次燒成的,它對溫度要求極高,因此製作技術較難掌握。

圖二釉裡紅福慶圖壯罐為清乾隆時期製造。此罐外壁滿繪五層紋樣,上下四層為回紋、如意雲紋、變形蓮瓣紋、錦地紋;中間主題紋樣由並蒂蓮、玉磬、蝙蝠組成「福慶」的吉祥圖案,十分美觀。

圖二釉裡紅福慶圖壯罐

青花與釉裡紅搭配也能運用自如,這是藝人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見圖三青花釉裡紅開光鏤花蓋罐。此罐為覆盆式蓋,頂塑一座獅,腹部四周堆貼雙勾菱花形串珠紋開光。肩部繪青花水波紋託襯白蓮紋;蓋面、腹下部繪青花蓮紋;頸、肩繪牡丹紋裝飾罐面。在菱花形的開光裡雕鏤青花夾紅的花卉,朵朵釉裡紅的花像鑲嵌的紅寶石,十分美麗華貴,是青花釉裡紅瓷器中的精品。

圖三青花釉裡紅開光鏤花蓋罐

相關焦點

  • 瓷中貴族(青花釉裡紅)不同時期的釉裡紅如何鑑定?
    中國作為瓷器之國,從古至今聞名四海內外,今天我們便來說說瓷器裡面的一種裝飾手法,青花釉裡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花加紫」,這是在青花間用釉裡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 一鏟子挖出的頂級元青花: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
    新華社石家莊7月13日電 題:一鏟子挖出的頂級元青花: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新華社記者高博在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李立華看來,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是一件堪稱裡程碑的瓷器極品,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建築工程隊在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基建施工,當地基挖到一米來深的時候,一個工人一鏟子下去,一個洞穴出現了,裡面竟然是一批瓷器……這一鏟子,就挖出了頂級國寶——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元代是中國陶瓷史發展的轉折點,但因元代青花瓷器燒制時間短等原因,所以存世量較少,元代青花釉裡紅作品更是少,存世也就更為罕見。」李立華說。
  • 瓷器中的貴族,青花釉裡紅為什麼少而珍貴
    元青花中的釉裡紅是大家所熟知瓷器種類,在瓷器收藏界頗有名氣,而且因為傳世的作品稀少,所以價格不菲。稍微對古瓷器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相比較其他瓷器種類釉裡紅在瓷器流通市場是極為少見的,那麼除了稀有程度,還有其他什麼因素導致它的價格不斷攀升?
  • 瓷中貴族(青花釉裡紅)不同時期的釉裡紅如何鑑定 2
    釉裡紅瓷器最早創燒於元代,但是那個時候由於燒造技術不成熟,所以燒造出來的數量極少,可謂是鳳毛麟角,釉裡紅瓷器數量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文化有別,所以當時的釉裡紅產量一直要比其他瓷器少,其二,是燒造技術不完善,釉裡紅瓷器會發紅色主要是銅離子在不同溫度下的反應,我們所看到的傳世元釉裡紅瓷器呈現的發色為黑紅色或灰紅色
  • 盛世臻藏:青花釉裡紅海水龍紋高足碗
    而釉裡紅瓷起源於元代,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後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裡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創燒於元,由於青花與釉裡紅二者呈色溫度交集很小,釉裡紅的呈色劑氧化銅對爐溫的溫度和氣氛要求也非常高,溫度低了,顏色發黑,溫度高了,顏色又會暈散,甚至完全揮發成不了紅色,期間不可預計因素幾多,因此自創燒之初,青花釉裡紅器物就極難燒造成功,成品率極低。故明清時期雖仍有燒造,而又以清代較明代多,明代時又以明初宣德時燒造最為成功。
  • 民國首任總理舊藏 | 天下無雙的乾隆青花釉裡紅
    今季香港拍賣就有這麼一件重器 - 青花釉裡紅鳩耳尊,飾纏枝蓮紋,大清乾隆年制,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舊藏,估價HK$600萬 - 900萬。天上天下,只此一件,再無二例。紋飾方面,近口沿處飾纏枝靈芝一周,頸部飾蕉葉紋,釉裡紅點綴。腹部飾纏枝蓮花,近足及足牆分別飾變形蕉葉紋及如意雲紋一周。最特別是肩部,青花如意雲頭開光,內以釉裡紅飾蝙蝠,如此紋飾甚為罕見。
  • 千窯一寶,一紅難求|浣溪復燒青花釉裡紅系列
    青花釉裡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將青花與釉裡紅相結合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青花釉裡紅兼有青花瓷的明淨素雅,釉裡紅的深沉濃鬱。因而,青花釉裡紅自誕生之日起,歷經數百年,精品迭出,一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名貴品種。
  • 永樂遷都600年後,大明皇帝最喜歡的青花和釉裡紅「回」南京了
    洪武帝以喜愛釉裡紅瓷器聞名,從南京明故宮出土的文物看來,也印證了這一傳言,而在各類器形中,又以玉壺春瓶與梅瓶為珍。明 釉裡紅歲寒三友圖梅瓶南京市博物總館藏「明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則是另一器形的代表,亦是當時瓷器燒制的典例。
  • 百窯而難求其一,故成精品|魚藻紋青花釉裡紅缸杯
    青花與釉裡紅,天性乃是冷暖兩重天。前者要求溫度偏高氣氛淡,後者要求溫度偏低氣氛濃,燒造難度無以復加。若青花燒得翠藍則釉裡紅灰飛,若釉裡紅髮色鮮潤則青花青黑。但看似水火難相容的二者,卻在機緣之下兩相結合,成就了中國瓷器史上的又一創舉。由於燒制難度大, 「十窯九不成」是常事。
  • 廣州德鴻:建文八角青花釉裡紅龍紋大罐價格高漲,甄女士尋意向買家
    原標題:廣州德鴻:建文八角青花釉裡紅龍紋大罐價格高漲,甄女士尋意向買家【廣州德鴻】把青花與釉裡紅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為一個新的藝術精品,這是元代景德鎮陶瓷藝人的一項創造性成就。
  • 永樂青花為何是「中國最美青花」呢?
    胎釉:一般說來,永樂圈足矮淺,由於胎土淘煉精細,白沙底溫潤細密,有足牆內 直外坡,有時偶見有小塊鐵色斑點,呈糯米粉狀,摸之細膩滑潤。
  • 收藏之旅:估價1.5萬的「青花釉裡紅小碗」,還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鑑賞點評:藏友您好,您發來的這件底部落有「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識的青花釉裡紅鬥雞圖小碗,其生產年份並不是您所說的天啟時期,而是清朝康熙時期所生產的,此類製品在當時生產出來的主要目的是供給到日本市場其紋飾畫工還是相對富有情趣的,畫風用筆較為簡練,公雞繪製的較為生動,但是其底部款識、青花發色、以及胎釉特徵都顯示此件器物是迎合日本市場所生產的,並且屬於當時的民窯瓷器
  • 精品傳世古代青花瓷與青花礬紅
    清康熙 青花釉裡紅山水人物碟(一對)鈐印: 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八字四行楷書款,康熙時期敞口小碟,雙圈足,底落八字青花堂名款,中和堂是圓明園中的殿名,為康熙皇帝御用,因此帶有 中和堂制 款的應是康熙御用之器,辛亥年是康熙十年,此外傳世的還有壬子、癸已款,在當時就十分珍貴,能夠流傳至今,並且成對就更為稀少。
  • 鎮館之寶「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亮相
    40件青花瓷器與30餘件剪紙作品聯袂展出。  在中國傳統瓷器中,有一種瓷器的盛行改變了以青瓷為主的局面,並成為了明、清兩代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這種瓷器就是青花瓷器。青花瓷為白地藍花瓷的專稱,因藍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屬釉下彩。  此次展覽中展出的青花瓷,就有瀋陽故宮的「鎮館之寶」——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
  • 明永樂青花瓷器詳解
    在我院藏品中,先後竟發見了三件有永樂年款的青花壓手杯,永樂年制四字款在雙獅滾毬毬內的一件,花心內的同樣有兩件。造形足坦口,折腰,陶說裡說為甓,又說手把之,其口正壓手故名,那是不錯的。沙足,滑底,就是圈足墊沙燒制,底裡有釉,因而稱為滑底。口徑9.1釐米,底徑3·9釐米,高5.4釐米,足高O.8毫米,足寬0.4毫米。
  • 【專業鑑賞】青花瓷器鑑定速成——《明代民窯青花》
    用平等青,呈色淡雅,由於釉厚潤澤,而使得青花十分含蓄,個別有因青花濃重而黑色斑點。品種有黃地青花,青花釉裡紅(此種明代使用不多),孔雀綠青花,淡描青花填色等。 (3)飾紋。布局疏朗。技法為渲染色勒,增加層次感。題材為百戲圖、松鼠葡萄、秋色圖、水藻浮蓮、花卉、花鳥等,以後二者為多。紋飾特點,水藻似黃豆芽、細長。牡丹葉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爪形,花果帶藤須。
  • 有一種驕傲的中國顏色,千嬌百媚傳世青花
    這些品種裡有的非常普及,有的鮮為人知,有的相互差別很大,有的看著又極為類似。熟悉陶瓷的人一眼就能夠分辨,不熟悉的人甚至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青花」這個品種,明清時期燒造的產量最大、最普及,幾乎是人人皆知。我們就從「青花」說起,然後再說和青花有關的其它品種,比如「青花五彩」、「青花釉裡紅」、「藍上藍」、「釉裡三彩」等等。這些都是「青花」這個品種的衍生品。
  • 明代青花五彩與鬥彩的不同之處
    五彩是指純粹使用釉上彩的彩繪瓷器,色彩主要是紅、黃、綠三種色彩。在明代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青花五彩的製作工藝與純五彩不同之處在於,青花五彩是以下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組合的彩繪。在收藏界有時也會把青花五彩直接叫做明代五彩。
  • 成化瓷器,別以為就只有青花和鬥彩!
    成化瓷器的品種有白釉、紅釉、藍釉、孔雀綠釉、嬌黃釉、霽藍釉白花、白釉醬花、白釉綠彩、孔雀藍地綠彩紅地綠彩、黃釉青花、孔雀綠釉青花、三彩、五彩、鬥彩、青花紅彩、青花綠彩、仿哥釉開片、釉裡紅等。最有成就的是青花和鬥彩。
  • 清代道光朝 —— 青花瓷器
    民窯器青花色調暗淡漂浮。淡描青花的製作在道光朝非常流行。青花瓷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鬥彩、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裡紅、冬青地青花、青花堆粉等品種。青花粉彩器大量出現。青花堆粉,又稱為「堆粉青花」或「青花加白」。堆粉青花瓷最早始於康熙時期,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嘉道時期比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