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晚報 2020年05月19日 15:06
「宮中邂逅——當青花瓷遇見剪紙」展在瀋陽故宮開幕
5月18 日,由瀋陽故宮博物館與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主辦的「宮中邂逅——當青花瓷遇見剪紙」展在瀋陽故宮飛龍閣拉開帷幕。40件青花瓷器與30餘件剪紙作品聯袂展出。
在中國傳統瓷器中,有一種瓷器的盛行改變了以青瓷為主的局面,並成為了明、清兩代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這種瓷器就是青花瓷器。青花瓷為白地藍花瓷的專稱,因藍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屬釉下彩。
此次展覽中展出的青花瓷,就有瀋陽故宮的「鎮館之寶」——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
雍正朝是清朝瓷器製造高峰期,而這件青花紅龍大盤又是當時宮廷中使用的器物,可謂是清朝瓷器高峰的代表作,藝術價值極高。
此盤胎質細膩,造型規整。盤心是一條正面紅色五爪盤龍,在青花繪製的海水江崖中追逐一顆紅色火焰珠。盤腹部另有四條紅龍,在青花如意雲紋中互相追趕,神態各異。盤扳沿處繪青花海水江崖紋。盤外腹部與盤內腹部彩繪相同紋飾。盤底有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雙圈款。
在展覽中,「雍正款青花釉裡紅花鳥方瓶」、「康熙款青花纏枝番蓮紋大盤」等文物為首次展出。
其中,「雍正款青花釉裡紅花鳥方瓶「呈長方體形,口微斂,口部、頸部為圓形,腹身為方形,底足為圓形圈足。全器施以灰藍色青花釉和淡紅色釉裡紅。頸部繪青花串枝番蓮花,以釉裡紅飾卷葉地,肩部四角為青花、釉裡紅蝙蝠圖案。腹部四面分繪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並分別配以槐、柏、柳等樹木和燕子、白頭翁等鳥類和蝙蝠、鴛鴦等。
底足外有一周釉裡紅變體纏枝花卉裝飾,下為青花單圈。瓶底部中心有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方款。該件方瓶的器型別具一格,其淺淡的青花、釉裡紅兩色相配相得益彰。
青花釉裡紅,彩在釉下,屬釉下彩。其燒制需以青花鈷料和銅紅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繪紋飾,然後上一層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聽起來很簡單,就是簡單的青花瓷加上釉裡紅,然而青花釉裡紅的燒制技術並不簡單。因釉裡紅的燒制對窯內氣氛要求極高,燒成難度大,需要同時燒制青花和釉裡紅的青花釉裡紅,燒制的難度只會有增無減。
在展覽現場,一幅幅由國家或省級非遺傳承人們帶來的剪紙作品也讓人眼前一亮。
「這次創作過程首先是讀懂文物的過程,然後才是去具體的做這個剪紙作品的過程。將我們的文物通過剪紙呈現,將文物和非遺技藝同時展現給觀眾,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嘗試。」滿族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初春枝向記者介紹此次創作文物「順治玉堂佳器款青花蕉葉麒麟紋大盤」的剪紙作品的感受。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說,將瀋陽故宮所藏清代青花瓷,由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依照這些清代青花瓷創作的剪紙作品陳列在一起做展覽,這種展覽形式在瀋陽故宮尚屬首次。 遼瀋晚報記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