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李白於公元752年(天寶十一載)秋,遊幽州時作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北風行注釋: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裡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
燭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人面龍身而無足,居住在不見太陽的極北的寒門,睜眼為晝,閉眼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這裡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風怒號而來。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興縣。這裡指當時安祿山統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yuán)臺。
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張張竹蓆,它們零零碎碎地撒落開來,飄蕩在軒轅臺上。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側。軒轅臺,紀念黃帝的建築物,故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é)摧。
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遠方丈夫的思婦,不唱歌了,也不說笑了,整天雙眉緊鎖。
雙蛾:女子的雙眉。雙蛾摧,雙眉緊鎖,形容悲傷、愁悶的樣子。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著大門,凝望著來往的行人,想到夫君還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線心中悽苦哀怨。
長城:古詩中常藉以泛指北方前線。良,實在。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臨別時你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金柄的箭袋。
鞞靫:當作鞴靫。虎文鞞靫,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裡面裝著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堵上。上面結滿了蜘蛛網,沾滿了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如今其箭雖在,可是人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已戰死在邊城了啊!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見此舊物乎?於是將其焚之為灰矣。
「焚之」句:語出古樂府《有所思》:「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黃河雖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離死別之恨,如同這漫漫的北風雨雪一樣鋪天蓋地,無邊無垠。
「黃河」句:《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北風雨雪:這裡藉以襯託思婦悲慘的遭遇和悽涼的心情。裁,消除。
李白的主要作品有:
望廬山瀑布、贈汪倫、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夜宿山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獨坐敬亭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月下獨酌四首·其一、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短歌行、赤壁歌送別、贈裴十四、江南春懷、憶秦娥·簫聲咽、春思、上之回、笑歌行、流夜郎贈辛判官、白頭吟、臨江王節士歌、怨歌行、夜泊牛渚懷古、贈徐安宜、江夏贈韋南陵冰、胡無人、東海有勇婦等。
《北風行》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