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春未夏初,杜甫從雲安遷居夔州,開始了寄寓夔州的一段生活,也進入了一個詩歌創作的高峰期。白帝城在夔州東面,坐落於山頭上,面臨長江,杜甫初到夔州,登樓眺望,感慨無限,作《白帝城最樓》。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白帝城最高樓注釋:
城尖徑昃(zè)旌(jīng)旆(pèi)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尖峭的山城,崎嶇的小路,以及插在城頭的旌旗都暗自發愁。就在這樣的地方,孤孤單單、若隱若現地聳立著一座飛騰的高樓。
縹緲:高遠不明之貌。樓高勢若飛,故曰飛樓。
峽坼(chè)雲霾(mái)龍虎臥,江清日抱黿(yuán)鼉(tuó)遊。
雲霾隔斷連綿的山峽,群山如同龍虎在靜臥;陽光映照著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黿鼉在浮遊。
坼:裂縫。霾,指雲色昏暗。龍虎臥,形容峽坼雲霾。日抱:指日照。黿:大鱉;鼉:鱷魚。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
扶桑西端的樹枝遙對山峽的斷石,弱水東來的影子緊接長江的流水。
斷石,指峽坼。
杖藜(lí)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拄著藜杖感嘆世事的人究竟是誰?血淚飄灑空中,就在我滿頭白髮回顧的時候。
杖:拄(杖)。藜:用藜莖製成的手杖。誰子:哪一個。泣血:形容極度哀痛,語出西漢李陵《答蘇武書》。
杜甫的主要作品有:
絕句、絕句、春望、江畔獨步尋花·其六、春夜喜雨、贈花卿、房兵曹胡馬、望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石壕吏、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八陣圖、春日憶李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望嶽三首、歲晏行、臘日、雨、蜀相、江南逢李龜年、登嶽陽樓、武侯廟、春宿左省、哀江頭、九日藍田崔氏莊、小寒食舟中作、絕句漫興九首·其九、登兗州城樓、佳人、閣夜等。
《白帝城最高樓》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