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的中國,軍閥林立,這些軍閥都是地方上的實力派,很多根據所在的地方為自己的軍隊命名,比如雲南的滇軍,貴州的黔軍,四川的川軍等,這些軍隊自成一體,名義上承認承認國民政府,但是實際上各自為政一方,他們就是第一個獨立的王國,這其中就有廣東的粵軍。
粵軍當然是成立於廣東了,粵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了扭轉乾坤功效的一支軍隊,孫中山以廣東一省割據一方,進窺中原,後國民革命軍在十年之內統一寰宇,定鼎金陵,在北伐前孫中山主要依靠的是粵軍的陳炯明,最後他的繼任者能夠一統天下,粵軍功不可沒。
辛亥革命時期胡漢民、姚雨平 、陳炯明、鄧鏗 糾集的廣東地方軍,曾組建有八千人的「建國粵軍第四軍」這應該是第一次正式出現粵軍的稱呼,在「二次革命」中,粵軍內部矛盾重重,龍濟光趁虛而入,廣東地方軍被摧毀殆盡。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時重組粵軍部隊,任命陳炯明為總司令。1920年11月,粵軍擴編為2個軍3個師共15個旅,陳炯明、許崇智分任軍長。1922 年6月,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後,粵軍分裂為兩派。陳炯明叛軍在國民政府兩次東徵戰爭中被消滅;許崇智等部被編為建國粵軍,後被分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第5軍。抗日戰爭爆發後,粵軍主力被蔣介石調往前線後脫離餘漢謀的控制,粵系軍隊基本瓦解。
所以粵軍存在的時間並不是很長,那麼到底粵軍到底有多少個領導呢,他們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其實真正統領粵軍的前後一共有六人,而他們的結局各不相同,我們具體來看看一下。
龍濟光
龍濟光字字子誠,是雲南蒙自人,1868年生,曾屬於新軍。辛亥革命勝利後,龍濟光擔任擔任陸軍第25鎮統制,趁二次革命的時機,龍濟光率軍佔領廣州,擔任了廣州都督兼民政部長,成為廣東的統治者。然而沒過幾年,龍濟光就先後被陸榮廷、李烈鈞等人擊敗,閥,陸軍上將,曾任廣西提督,廣東安撫使、都督兼署民政長,兩廣巡閱使。龍濟光反對孫文的護法運動,攻擊廣州的陸榮廷。1918年3月,龍濟光遭到李烈鈞討伐,同年5月龍濟光被驅逐出廣東,此後他逃往北京。1925年3月12日,龍濟光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
陳炯明
1917年,孫中山鑑於護法運動中各軍閥把持護法軍政府,自己毫無軍事力量的弊端,痛定思痛的孫中山利用援閩之際,以警衛軍20營為基礎,組建了援閩粵軍,陳炯明被任命為總司令。在孫中山的再三催促之下,陳炯明率軍東徵,佔領閩南地區。停戰後,陳炯明所屬粵軍擴編至2萬餘人。
後來陳炯明和孫中山發生爭歧,公開叛變,陳炯明指揮部隊炮轟總統府,成為盤踞在廣州的軍閥,多年陳炯明一直盤踞在東江,後來廣州國民政府經過兩次東徵,徹底消滅了陳炯明的軍隊,他本人則是避禍與香港。1925年10月10日,陳炯明幫助美洲洪門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推舉他為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1933年9月22日,陳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歸葬於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許崇智
在1917年孫中山重建粵軍的時候,陳炯明擔任總司令,而許崇智擔任第二軍軍長,字汝為,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1886年出生。當時孫中山將許崇智的第二軍當成主力,許崇智的參謀長就是蔣介石,1924年許崇智被任命為建國粵軍總司令。蔣介石利用廖仲愷遇刺案,將許崇智軟禁,許崇智的建國粵軍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第五軍,許崇智因此徹底失去了麾下的部隊,1939年,許遷居香港。1965年1月病逝於香港。
李濟深
李濟深,字任潮,原名李濟琛,1885年11月6日出生於廣西,當蔣介石將許崇智的粵軍改編後,而李濟深擔任的就是第四軍的軍長,當然李濟深還是黃埔軍校的副校長,北伐中第四軍屢建奇功,有鐵軍之稱,後來第四軍擴編為兩個軍,李濟深擔任廣東省長,和第八路軍總指揮等1929年,由於在蔣桂戰爭中李濟生支持桂系,被蔣介石騙至南京,囚禁在南京湯山。李濟深因此失去了對廣東及粵軍。
1948年李濟深就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陳銘樞
北伐中第四軍擴編為兩個軍,陳銘樞擔任了擴編後第11軍軍長。陳銘樞字真如,廣東合浦曲樟人,1928年11月,他擔任了廣東省政府主席。但是,由於和陳濟棠的矛盾,陳銘樞嫡系蔡廷鍇的第60師、蔣光鼐的第61師被編為19路軍後,被陳濟棠派往中原參與中原大戰,陳銘樞實力大損。1931年,由於兩廣聯合反蔣,支持蔣介石的陳銘樞辭去省主席職位。 解放戰爭中曾經幫助中共勸導國軍將領起義,建國後擔任,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1965年去世。
陳濟棠
陳濟棠於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東興馬路鎮客家人聚集區的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辛亥革命後,陳濟棠考入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畢業後加入粵軍從排長累升至團長此後不斷升遷。
1929年3月,蔣桂戰爭,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之後,陳昇任第4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駐紮廣州,4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總指揮,統領廣東海陸空三軍,掌握了廣東省黨政軍大權,人稱「南天王」。
廣東的軍政大權也完全掌握在陳濟棠的手中。一直到1936年,陳濟棠麾下的粵軍被擴充至15萬人,並擁有獨立的海軍和空軍勢力,十分強大。1936年,因在兩廣事變中被蔣介石收買分化部將,陳濟棠被迫通電下野,1950年4月海南解放,陳去臺灣,任中央評議委員、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等職。1954年11月3日晨,陳因到臺北「風化區」探測辦學校址,突患腦血管栓塞症,卒於村舍。
而自陳濟棠後,粵軍也不能像桂軍一樣單獨存在,直接隸屬於中央了,至此粵軍作為一支地方獨立存在的軍隊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但是粵軍在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視,而且粵軍的幾領導個個都是當時的風雲人物,都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