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粵軍有幾任領袖,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2020-12-23 天楓說

在近代的中國,軍閥林立,這些軍閥都是地方上的實力派,很多根據所在的地方為自己的軍隊命名,比如雲南的滇軍,貴州的黔軍,四川的川軍等,這些軍隊自成一體,名義上承認承認國民政府,但是實際上各自為政一方,他們就是第一個獨立的王國,這其中就有廣東的粵軍。

粵軍當然是成立於廣東了,粵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了扭轉乾坤功效的一支軍隊,孫中山以廣東一省割據一方,進窺中原,後國民革命軍在十年之內統一寰宇,定鼎金陵,在北伐前孫中山主要依靠的是粵軍的陳炯明,最後他的繼任者能夠一統天下,粵軍功不可沒。

辛亥革命時期胡漢民、姚雨平 、陳炯明、鄧鏗 糾集的廣東地方軍,曾組建有八千人的「建國粵軍第四軍」這應該是第一次正式出現粵軍的稱呼,在「二次革命」中,粵軍內部矛盾重重,龍濟光趁虛而入,廣東地方軍被摧毀殆盡。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時重組粵軍部隊,任命陳炯明為總司令。1920年11月,粵軍擴編為2個軍3個師共15個旅,陳炯明、許崇智分任軍長。1922 年6月,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後,粵軍分裂為兩派。陳炯明叛軍在國民政府兩次東徵戰爭中被消滅;許崇智等部被編為建國粵軍,後被分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第5軍。抗日戰爭爆發後,粵軍主力被蔣介石調往前線後脫離餘漢謀的控制,粵系軍隊基本瓦解。

所以粵軍存在的時間並不是很長,那麼到底粵軍到底有多少個領導呢,他們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其實真正統領粵軍的前後一共有六人,而他們的結局各不相同,我們具體來看看一下。

龍濟光

龍濟光字字子誠,是雲南蒙自人,1868年生,曾屬於新軍。辛亥革命勝利後,龍濟光擔任擔任陸軍第25鎮統制,趁二次革命的時機,龍濟光率軍佔領廣州,擔任了廣州都督兼民政部長,成為廣東的統治者。然而沒過幾年,龍濟光就先後被陸榮廷、李烈鈞等人擊敗,閥,陸軍上將,曾任廣西提督,廣東安撫使、都督兼署民政長,兩廣巡閱使。龍濟光反對孫文的護法運動,攻擊廣州的陸榮廷。1918年3月,龍濟光遭到李烈鈞討伐,同年5月龍濟光被驅逐出廣東,此後他逃往北京。1925年3月12日,龍濟光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

陳炯明

1917年,孫中山鑑於護法運動中各軍閥把持護法軍政府,自己毫無軍事力量的弊端,痛定思痛的孫中山利用援閩之際,以警衛軍20營為基礎,組建了援閩粵軍,陳炯明被任命為總司令。在孫中山的再三催促之下,陳炯明率軍東徵,佔領閩南地區。停戰後,陳炯明所屬粵軍擴編至2萬餘人。

後來陳炯明和孫中山發生爭歧,公開叛變,陳炯明指揮部隊炮轟總統府,成為盤踞在廣州的軍閥,多年陳炯明一直盤踞在東江,後來廣州國民政府經過兩次東徵,徹底消滅了陳炯明的軍隊,他本人則是避禍與香港。1925年10月10日,陳炯明幫助美洲洪門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推舉他為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1933年9月22日,陳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歸葬於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許崇智

在1917年孫中山重建粵軍的時候,陳炯明擔任總司令,而許崇智擔任第二軍軍長,字汝為,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1886年出生。當時孫中山將許崇智的第二軍當成主力,許崇智的參謀長就是蔣介石,1924年許崇智被任命為建國粵軍總司令。蔣介石利用廖仲愷遇刺案,將許崇智軟禁,許崇智的建國粵軍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第五軍,許崇智因此徹底失去了麾下的部隊,1939年,許遷居香港。1965年1月病逝於香港。

李濟深

李濟深,字任潮,原名李濟琛,1885年11月6日出生於廣西,當蔣介石將許崇智的粵軍改編後,而李濟深擔任的就是第四軍的軍長,當然李濟深還是黃埔軍校的副校長,北伐中第四軍屢建奇功,有鐵軍之稱,後來第四軍擴編為兩個軍,李濟深擔任廣東省長,和第八路軍總指揮等1929年,由於在蔣桂戰爭中李濟生支持桂系,被蔣介石騙至南京,囚禁在南京湯山。李濟深因此失去了對廣東及粵軍。

1948年李濟深就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陳銘樞

北伐中第四軍擴編為兩個軍,陳銘樞擔任了擴編後第11軍軍長。陳銘樞字真如,廣東合浦曲樟人,1928年11月,他擔任了廣東省政府主席。但是,由於和陳濟棠的矛盾,陳銘樞嫡系蔡廷鍇的第60師、蔣光鼐的第61師被編為19路軍後,被陳濟棠派往中原參與中原大戰,陳銘樞實力大損。1931年,由於兩廣聯合反蔣,支持蔣介石的陳銘樞辭去省主席職位。 解放戰爭中曾經幫助中共勸導國軍將領起義,建國後擔任,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1965年去世。

陳濟棠

陳濟棠於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東興馬路鎮客家人聚集區的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辛亥革命後,陳濟棠考入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畢業後加入粵軍從排長累升至團長此後不斷升遷。

1929年3月,蔣桂戰爭,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之後,陳昇任第4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駐紮廣州,4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總指揮,統領廣東海陸空三軍,掌握了廣東省黨政軍大權,人稱「南天王」。

廣東的軍政大權也完全掌握在陳濟棠的手中。一直到1936年,陳濟棠麾下的粵軍被擴充至15萬人,並擁有獨立的海軍和空軍勢力,十分強大。1936年,因在兩廣事變中被蔣介石收買分化部將,陳濟棠被迫通電下野,1950年4月海南解放,陳去臺灣,任中央評議委員、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等職。1954年11月3日晨,陳因到臺北「風化區」探測辦學校址,突患腦血管栓塞症,卒於村舍。

而自陳濟棠後,粵軍也不能像桂軍一樣單獨存在,直接隸屬於中央了,至此粵軍作為一支地方獨立存在的軍隊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但是粵軍在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視,而且粵軍的幾領導個個都是當時的風雲人物,都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相關焦點

  • 民國粵軍地契:賣地不能賣給外國人
    你見過民國時期粵軍的地契嗎?漳州文史專家林南中收藏一張99年前的民國粵軍地契。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該地契清晰標註「地產永遠不得轉售與非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的字樣。該地契為豎式,保存完好,票面內框分「天頭」「地格」兩部分。
  • 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馮玉祥,民國時期西北軍閥的首領,他一生「倒戈」了八次,所以也成為「倒戈將軍」。雖說馮玉祥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倒戈」八次,但是他從沒倒戈日軍,並且還積極抗日,抗戰結束後呼籲國共議和,當務之急是建國。圖:馮玉祥要說馮玉祥的西北軍,那就是他手下的「十三太保」,這13個人是馮玉祥最信任的人,他們跟隨馮玉祥徵戰多年,那麼「倒戈將軍」馮玉祥的十三太保都是誰?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 《八佰》告訴你廣東男人的血性:抗戰中粵軍有多少將士血戰沙場
    從甲午戰爭血戰黃海的廣東番禺人鄧世昌開始,廣東熱血男兒為了抗日而前赴後繼,哪裡有需要便在哪裡出現。他們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自甲午以來,濟南慘案,九一八事變等以來,中國軍隊的不抵抗,驚悚,悲觀,恐懼日軍都已經成了通病。十九路軍在個這時候,敢於奮起抗擊,抵抗日軍。讓世人明白,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這也是繼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給鬼子們的第一次迎頭痛擊。故稱為「第一滴血」。
  • 民國時期以蔣介石之名命名的中正大學結局如何?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也有人說這所學校的名字完全就是為了拍馬屁,並解釋道在該學校的奠基石上就寫著「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一段話。
  • 粵軍大將李漢魂是如何歸附蔣介石的?與一份八個字的電報有關!
    粵軍大將李漢魂是如何歸附蔣介石的?與一份八個字的電報有關! 李漢魂,是廣東人,卻反了粵軍,成為蔣介石的鐵桿。 他為何歸附於介石的? 源自於他的抗日情結。
  • 民國時期蔣介石旗下的「八大金剛」,在蔣公退敗後,他們結局如何
    但事實上,在軍統之中還有個「八大金剛」,他們都是蔣公的部下,由其一手提攜,近而成為後來名聲在外的高級軍官。這八大金剛是誰呢?我們不妨就來好好說說。當年戴笠手下出名,而蔣公八大金剛也赫赫有名,他們分別是誰?戴笠手下有四大金剛,那是世人皆知的。
  • 「南天王」陳濟棠,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民國時期,雖然南京才是國民政府的都城,但是在此之前,國民黨的首都其實是在廣州。廣州也一直都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重要城市,換言之,能夠擁有廣東軍政大權的人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亦是不凡,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民國時期執掌廣東軍政大權的人物,他也因為執掌廣東而被稱為南天王,他就是陳濟棠。
  • 盛宣懷有8個兒子,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八個兒子中,同頤英年早逝,和頤出嗣給了信懷,泰頤、鈞頤早夭,後來風頭最足的當屬恩頤、重頤、升頤,他們均在漢冶萍公司、中國通商銀行和輪船招商局任過要職,人稱盛老四、盛老五和盛老七。其中盛升頤的髮妻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呂海寰的女兒,重頤的髮妻是蘇州狀元元之後彭家的女兒。
  • 民國時期,盤踞在西北的四位馬姓軍閥,他們各自的結局怎麼樣?
    民國時期,西北有四位盤踞在當地的馬姓軍閥,他們經營西北多年,執掌西北的軍政大權,又因為都姓馬,因此被稱為西北四馬。解放戰爭期間,西北四馬成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幫兇。1949年,隨著國民黨的節節敗退,西北四馬也成為了歷史:西北四馬中三個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一個選擇和平起義,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
  • 甲午戰爭中清軍有六大逃跑將軍 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何桂清官至兩江總督,因為與太平軍作戰時不戰而逃,最終在曾國藩的嚴參下,被清朝處決。那麼,在甲午戰爭中出現的這些逃跑將軍,他們的結局如何?葉志超是安徽合肥人,於1894年奉命率部進入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中日軍隊在平壤展開決戰。雖然雙方實力旗鼓相當,但葉志超貪生怕死,假意向日本投降,連夜逃出平壤,一路狂奔500裡,從平壤跑到鴨綠江邊。
  • 南昌起義時他在關鍵時刻叛變,不敢留在大陸,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大家都知道八一建軍節,但是大家知道建軍節是如何來的嗎?其實,建軍節是為紀念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而設立的。南昌起義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在我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南昌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指明了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向,為革命指明了出路。
  • 看一看民國時期的三大幫派,都有誰?
    眾所周知,民國有三多,軍閥多,土匪多,幫派多。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民國時期最有名的三大幫派組織,這是一支始終活躍在民國政治和軍事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幾乎所有的民國大事件都有這些幫派的身影。洪門素來以反清為業,滿清時期的農民起義大都由洪門的身影。清朝末年,洪門曾發動全球的力量,支援同盟會的反清革命,同盟會的十次大起義都是以洪門的會黨武裝為根基的。洪門子弟遍及天下,尤其是兩廣福建一帶,就連同盟會領袖孫中山也曾加入洪門致公堂,被封為幫會大哥級別的洪棍。
  • 西北三馬眾人皆知,雲南也有「三馬」,那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
    西北三馬眾人皆知,他們分別是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他們在民國時期的西北地區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民國時期,在雲南也有「三馬」,卻鮮有人知,但他們當時在雲南可還是有臉有面的人物,今天龍叔就和大家來說說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
  • 亂世英雄——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們
    亂世英雄——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們民國年間,軍閥割據,軍閥最多的省份當屬四川省,四川也是發生軍服混戰最多的一個省,四川地區大大小小戰爭打了四百次。但是,相互之間沒有趕盡殺絕,都對地方沒有造成過大影響。四川軍閥有自己的道義和規矩,每次打仗之後都會做三件事:1.看望敗方的父母、妻兒,把他們安頓好;2.發電報給失敗者,告訴他不要跑了,自己不會再追趕,同時告訴他,他的家人平安無恙;3.進城安撫百姓,穩定人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四川的勢力最大的幾個軍閥。
  • 民國軍閥割據時期,哪個軍閥實力最為強悍?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說到民國軍閥,縱觀當時整個神州大地,實力最強悍、勢力最大的當屬奉系軍閥首領,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全盛時期,張作霖控制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和上海等八省一市,統帥著一支擁有著完整的海陸空三軍建制的奉軍,佔據著北京的中央政府,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國家元首。
  • 你聽說過民國亂,那你知道有幾任大總統嗎?
    民國大總統是1911年12月—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方勢力輪流主政中央,說白了就是軍閥政治。除去孫中山以外,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到國民黨執政時期,民國的總統無一不是軍閥出身,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
  • 張作霖如何打造出民國最強海軍?其結局又如何?
    張作霖如何打造出民國最強海軍?其結局又如何?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大敗,張作霖被吳佩孚的軍隊趕回東北,在他行車撤退中,忽然感覺到周圍有炮彈炸落的聲音,這令他顯得驚慌失措哦,連忙詢問哪裡有追兵,最後得到的結果竟然是直系海軍在渤海口轟炸的聲音,這才舒了一口氣,罵道:「媽了個巴子,看來海軍還有點用。」
  • 在民國時期,民國的第一屆國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1912年8月27日,當時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公布了由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及《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根據這幾項法案,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構成。於是,參議院從各省選出12~13名議員,並確定了274名法政人員。這實際上是照搬了美國的國會制度。當時,眾議院共有596個席位,兩院共設841個席位。
  • 他們結局如何
    ——作者六世之達賴:倉央嘉措對比倉央嘉措和一休宗純,他們都是宗教大師。無論在歌詞詩賦,還是禪宗修為上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加上他們特殊的宗教身份,以及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給後世留下了多少謎團。他們有著太多共同之處,但最終結局卻南北兩極,這又是為什麼呢?這還要從他們的身份開始說起。我們多數人認識一休,是從日本動漫《一休小和尚》開始的。
  • 青山處處埋忠骨——民國時期嶽麓山墓葬考
    興奮之餘,我們又繞著附近轉了幾圈,陸續發現蔡鍔、焦達峰等辛亥革命人物的墓。我自幼酷愛歷史,無意中發現這些民國先烈的墓,興奮和震撼真是無以言表!  時間一晃過了26年,嶽麓山的先烈墓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匪邪匪群 降志危身 動合乾元 功成不居 棄高位如遺 乾道變化× 侯其禕而天方艱難 哲人是畀 如何奪之 邦國殄瘁 峨峨祠墓 想像幽靈 九京可作 渺矣儀刑 中華民國六年四月穀日  陳樹藩(1885-1949),字柏森(柏生),陝西安康人,民國皖系軍閥,曾任陝西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