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軍大將李漢魂是如何歸附蔣介石的?與一份八個字的電報有關!

2020-12-21 騰訊網

粵軍大將李漢魂是如何歸附蔣介石的?與一份八個字的電報有關!

李漢魂,是廣東人,卻反了粵軍,成為蔣介石的鐵桿。

他為何歸附於介石的?

源自於他的抗日情結。

李漢魂本是粵軍將領,從粵軍第1師到第4軍,一直是粵軍幹將,且為「廣東王」陳濟棠賞識。

1936年5月,陳濟棠下令李漢魂升任粵軍第2軍副軍長,並授中將軍銜。

可是,不到一個月,李漢魂就脫離陳濟棠,投了蔣介石。

這與一個小歷史細節有關。

1936年6月1日,陳濟棠、白崇禧、李宗仁等人以抗日為名,發動反蔣的兩廣事變,同時命令第一,二集團軍沿韶關地區北上,準備進攻江西和湖南。蔣介石聞變大驚,一面電告勸其迅速撤兵,令其停止前進,勿啟內戰,同時急調大軍入湘,搶先控制衡陽。粵桂聯軍北上計劃受挫。

在兩廣事變中,7月,李漢魂電告陳濟棠並請示如何處理角田事件。

何為角田事件?這是年初在汕頭發生的一個事件。當時駐廣東汕頭的日軍警察角田因內部鬥毆斃命街頭,日方有意挑起事端,擅自將子彈取出,強指為中國人將之擊斃,嫁禍於中方,並開來三艘軍艦,聲稱要派兵登陸幹涉。

李漢魂與日本人有過交往。

那是十年前的事情。1928年4月,李漢魂卸去師長之職,渡海前往日本東京求醫療耳。他早年在武昌陸軍預備學校讀書時,曾因挖耳失手,誤傷一耳,致使雙耳失聰,後來連年徵戰,槍炮聲更使症狀加重。不料,他此行日本,竟然沒能治癒耳朵,反而被日本人治得更壞,聽力更不行了。

自此他對日本人沒好感。

可是,對於角田懸案,陳濟棠卻復電:「請兄相機解決便是。」寥寥八個字卻無確切指示。

這使得李漢魂大失所望,由此斷定陳濟棠反蔣抗日的旗號中「抗日」並非是真的,於是頓生離陳之心。

7月6日,李漢魂封金掛印(庫存約20餘萬元),辭去陸軍第2軍副軍長,致電陳濟棠,慷慨陳詞,曰:

「誠已國難已深,天良未泯,既不忍目睹鈞座躬蹈不義,更不肯背鉤座而別有所圖。」

然後,他勸陳濟棠懸崖勒馬:

「察納愚誠,翻然變計,目標只在抗日,領導仍仰中央,乃者二中全會,期已屆矣,統籌大計,中央自有權衡,當不因一著以誤大局」,不應於強鄰虎視之時,兄弟閱牆,令日寇坐收漁人之利。……國難極矣,我身安寄?」

李漢魂同時通電粵中將領,聯合勸諫。

然後,他率秘書、衛士等三人乘海輪悄然離開汕頭,抵香港與家人會合,住在九龍。

在關鍵時刻,李漢魂叛離,還發出通電,「擾亂軍心」,陳濟棠對他恨之入骨,乃密令十餘人到香港偵查他的下落,欲除之而後快。因李漢魂防範嚴密,殺手們無處下手。

第二日,李漢魂部屬林應榮在汕頭按原規定時間拍出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一電,表示擁中央:

「伏懇鈞座俯察愚誠,統籌大計,對西南之此舉,因勢利導,納諸正軌,一分歧之軍令,宏卸侮之遠謨,臨電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同日,廣東空軍黃志剛等率九架飛機,飛抵南京,宣布叛陳。飛機一去,群情沸揚,兩廣軍心為之動搖。

8日,李漢由香港致電韶關第2軍軍長張達,請對陳濟棠實行「兵諫」。

次日,國民黨中央由何應欽領銜,與程潛、朱培德、唐生智等人聯名致電李漢魂,略云: 「兩粵袍澤,忠貞愛國之精神,素不後人,今得我兄倡導於先,則忠貞之士,必有繼起,而作同聲之應矣!」

李漢魂一走,粵軍第1軍軍長餘漢謀也致電蔣介石:

「擁護中央,團結禦侮」。

陳濟棠見眾叛親離,大勢已去,只得於18日發表告同胞書,聲言下野並前往香港。至此,結束了陳濟棠廣東長達八年的割據局面。

兩廣事件因李漢魂對陳濟棠於角田事件的處置不滿而發難遂告結束。

在兩廣事件中,李漢魂功不可沒,蔣介石對李漢魂之舉十分嘉賞,發表電令李漢魂仍任第2軍副軍長併兼任第6師師長。隨後,陳誠轉來蔣介石給李漢魂的口信,邀他到廣州面談。李漢魂自香港獨自乘夜輪返回廣州,與陳誠徹夜長談粵局,就這樣,李漢魂歸附於蔣介石了。

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李漢魂在日記中寫道: 「此實民國以來第一大變,而國家存亡之所關。」

25日,他聞蔣介石脫險返回南京,又寫道: 「漫天風雨,一旦清明,實國家之幸事也!」

相關焦點

  • 抗日將領李漢魂:曾全殲一萬鬼子,晚年開餐館為生不入美國籍
    指揮官名叫李漢魂,今天就隨閒趣侃歷史走近抗日將領李漢魂:1894年,李漢魂出生於廣東吳川,李家是小資家庭,祖父經商為生,父親則致力於考取功名。李漢魂小時在家讀書,曾肄業廣東高等學堂法科專業,機緣巧合之下,改考廣東陸軍小學第六期及武昌陸軍預備學校第二期,1916年轉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從此走上了戎馬生涯。
  • 《八佰》告訴你廣東男人的血性:抗戰中粵軍有多少將士血戰沙場
    然而率「八百壯士」死守的將領便是廣東梅州蕉嶺縣人謝晉元將軍。他們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自甲午以來,濟南慘案,九一八事變等以來,中國軍隊的不抵抗,驚悚,悲觀,恐懼日軍都已經成了通病。十九路軍在個這時候,敢於奮起抗擊,抵抗日軍。讓世人明白,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這也是繼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給鬼子們的第一次迎頭痛擊。故稱為「第一滴血」。
  • 民國時期的粵軍有幾任領袖,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時重組粵軍部隊,任命陳炯明為總司令。1920年11月,粵軍擴編為2個軍3個師共15個旅,陳炯明、許崇智分任軍長。1922 年6月,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後,粵軍分裂為兩派。陳炯明叛軍在國民政府兩次東徵戰爭中被消滅;許崇智等部被編為建國粵軍,後被分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第5軍。抗日戰爭爆發後,粵軍主力被蔣介石調往前線後脫離餘漢謀的控制,粵系軍隊基本瓦解。
  • 陳濟棠陽奉陰違蔣介石:明剿共暗談判
    陳濟棠1934年春天,蔣介石打垮了十九路軍蔡廷鍇的「福建政府」,紅軍領袖備感唇亡齒寒,追悔莫及。與紅軍領袖同感唇亡齒寒的,還有紅軍的勁敵、蔣介石親自任命的「剿共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此時,人稱「南天王」的粵系軍閥首領陳濟棠更是兔死狐悲,餘悸在心,惶恐不安。陳濟棠,廣東人,字伯南。
  • 228曝光最新檔案 臺「中研院」:蔣介石派兵電報
    臺灣「國史館」昨天舉辦228檔案出版記者會,而228事件後,陳儀請蔣介石派兵電報也曝光。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者陳儀深說,蔣介石的派兵決策在1949年3月2日陳儀與蔣介石函件,是至今看到日期最早的文件證據,這已經足以將蔣介石定罪,顯然蔣之前就已經有了派兵決策,所以處理中正紀念堂一事,臺當局要有足夠的信心,派兵決策就是白紙黑字的證據。
  • 蔣介石拜把兄弟許崇智的宦海沉浮
    這年12月,孫中山以廣東省防軍20個營為基礎,成立援閩粵軍,編5個支隊,以曾為廣東都督的陳炯明為總司令,許崇智為第二支隊司令(降級使用)。蔣介石在次年3月南下,被任命為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參予擬訂作戰計劃等事宜。由於蔣介石不被陳炯明重用,不到半年就辭職去了上海。 1918年5月,援閩粵軍分三路向北洋軍閥控制的福建進軍。
  • 哪位開國大將是同盟會元老 敢和蔣介石擺資歷
    他參加過同盟會,跟蔣介石一起當過孫中山的參謀,1926年加入共產黨時已是國民革命軍的少將參謀長;他戎馬一生,卻從未受過傷,人稱「福將」。他是開國大將張雲逸。組建新四軍的時候,張雲逸代表共產黨與國民黨的談判。當年他在孫中山大元帥府做參謀時,蔣介石也是參謀。「父親比蔣介石小一些,由於是同盟會的元老,資歷擺在這,所以談得比較順利。」毛澤東曾說過:「共產黨能對國民黨將領說話的人不多,張雲逸是其一。」1965年,李宗仁回國,張雲逸專門去機場接機,李宗仁也專程看望了張雲逸。
  • 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古稀老人」張學良留下16個字揚長而去
    這幅輓聯,由張學良親筆所寫,有人說,這十六個字正是他與蔣介石複雜關係的寫照,也有人說,這16個字遠遠沒有寫盡兩人的恩怨糾葛。 應蔣介石之邀,張學良到北平作述職報告,兩人在北京飯店這才見上了第一面。
  • 蔣介石去世,張學良送去的輓聯寫了這樣16個字,你肯定不知道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臺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弔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西安事變」、人稱少帥的張學良。
  • 1925年道士為蔣介石算命,最後說出八個字,老蔣不寒而慄
    說起此地,就要提到一個歷史人物,那就是蔣介石。他曾來這裡下榻,道士為他算卦,說了八個字,老蔣不寒而慄。 為了徹底消滅廣東省的軍閥勢力,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決定進行第二次東徵。當部隊來到惠州的時候,此時,蔣介石的人生正處於關鍵時期,他特意來到羅浮山休息和拜神。 羅浮山方圓214多平方公裡,共有大小山峰400多座,《酥醪觀記》中曾記載:「浮山之勝,會於雙髻、符竹、蓬萊三峰;三峰之勝,會於酥醪觀。」酥醪觀地處浮山最深處,層巒擁觀,幽深雅靜。
  • 爬到蔣介石銅像頭上拉翔 這就是「二•二八」的真相?
    當然,賠償案件數不等同於實際受難數字,真實的歷史情況如何,還需要史學家挖掘更有說服力的資料記載,以昭公信。28日到來前夕,蔡英文也說要徹查。她在臉譜網(Facebook)發文稱,臺當局會繼續用最謹慎的態度來調查真相,釐清「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改變「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現狀。
  • 抗日名將李漢魂故居實拍,情義千秋,在吳川嶺頭長留
    抗日名將李漢魂(1895-1987),屬上院李氏,廣東吳川黃坡嶺頭村人,曾參加北伐、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任戰時廣東省政府主席6年。他愛國愛家,為家鄉吳川的建設和抗戰不遺餘力。於1949年後赴美國,至1987年病逝紐約。位於吳川市黃坡鎮嶺頭居的李漢魂故居,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蔣介石的三個伯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是死對頭,最後才是孫中山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一生中的三個伯樂。一、結義大哥陳其美。陳其美是浙江湖州人,比蔣介石大10歲,他一方面是同盟會的元老,在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另一方面他又有青幫背景,是上海幫會的大頭目,在上海灘混得如魚得水,被盛讚為民國第一豪俠。辛亥革命爆發後,陳其美在上海發動起義,被推舉為滬軍都督。
  • 李鴻章頭一回發電報,跑廢了3匹馬送到了6個字,結論只有一個字
    李鴻章雖說是對洋人的先進東西有很大的接受程度,但也是要進過對比驗證,不能被洋人糊弄了,今天就來講講李鴻章是如何引進電報的。普通書信慢也就慢點,但作為朝廷來說,有關國家大事的書信是沒有辦法慢的,但除了跑死幾匹馬,也沒有辦法改善。
  • 大將神機妙算,七場仗,八個「冷不防」,拖垮「能文能武」李默庵
    這一次,蔣介石把進攻蘇中「共軍」的指揮權交給了李默庵,不少人「羨慕、嫉妒、恨」,但是,沒過多久,這些人都會暗自慶幸「躲過一劫」。李默庵沒有想到,他還沒上任,粟裕就已經給他準備好了「見面禮」。粟裕大將的見面禮不是什麼「金銀財寶」,也不是「雞鴨魚肉」,而是一個「冷不防」。
  • 74歲高齡的張學良出席了蔣介石葬禮 輓聯上寫了哪十六個字?
    1975年的清明節,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在臺灣去世,終年88歲。四天後,一位74歲的老人前來弔唁。此人不是別人,就是被蔣介石一直關押在臺灣的少帥張學良。在宋美齡的安排下,張學良來到了蔣介石的遺體前,做了最後的道別。
  • 蔣介石去世張學良是什麼反應?親赴葬禮並留下16個字,字字戳心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在蔣介石的一生中,有幾個人對蔣介石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第一是孫中山,第二是宋美齡,還有一位就是張學良。孫中山和宋美齡就不必多說了,一個是蔣介石的老大哥,領路人,一個是蔣介石的妻子,也是得力的助手。
  • 日本投降這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了八個字,舊恥雖雪,新恥重重
    話說這一天,蔣介石當然也很高興了。他這個盟軍中國戰場的最高統帥,終於可以還都南京了,再也不用在大西南憋屈著了。蔣介石特意在重慶舉辦了茶話會,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當然了,值得他忙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忙活了一天,年近六旬的蔣介石並沒有很快上床休息,而是坐在辦公桌前,一本正經地寫日記。蔣介石是一個相當倔強相當頑固的人,他居然堅持寫日記。
  • 「南天王」陳濟棠,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後來陳濟棠機緣巧合下成為了粵軍的一員,因為才能出眾逐漸成為粵軍軍官。陳濟棠進入部隊後沒多久,國民黨因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急需會打仗的人才,陳濟棠就這樣慢慢脫穎而出。在東徵西戰中,陳濟棠用自己的實力贏得了話語權。陳濟棠的能力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他的性格卻有很多缺點,這就給了一些對他不滿的小人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