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微博:慎用「魔幻現實主義」

2020-12-11 中國文明網

多加佐料 吳之如繪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其「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成為網友議論的熱點。那麼,這種手法能用於微博寫作嗎?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手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於拉美文壇的魔幻現實主義,在故事敘述中糅合了想像、神話和傳說,通過象徵、意識流和蒙太奇等手法營造神秘氛圍,旨在以神秘的氣氛和荒誕的故事情節呈現和諷喻複雜的社會現實。

  其實,在微博寫作中,類似的寫法比比皆是,如:村裡有個孤兒叫Nasa,經常奔跑高呼「不好啦——外星人要來啦——」,儘管村裡連根外星人的毛都沒出現過。樂此不疲的Nasa有個秘密,他是個超能力戰士,每次外星人來襲都被他擊潰了,次數多到數不清。而看到Nasa就會生氣的村民們,其實也有個秘密,就是周末夜裡,套上麻袋,扮外星人陪Nasa玩。(@甲斐文)

  又如:狄仁傑和元芳在山坡上搭帳篷露營!入夜,狄仁傑醒來,用肘部弄醒元芳:元芳你看!天上有什麼?元芳:一彎明月!狄仁傑:這事你怎麼看?元芳思索片刻:嗯,月色不錯,沒有星星,明天應是陰天!狄仁傑:笨蛋!我們帳篷被偷了!包拯:兩位莫驚,帳篷還在!是我……睡吧。(@信息時報)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兩條新浪微博,一個是「微小說」,另一個是「微段子」。二者都屬於文學類的微博,不屬於新聞信息類的和日常生活紀實類的微博。前者與後二者的功能寫法不同,承擔的社會功能也不同。「微小說」是一種微型文學體裁,與其他小說體裁一樣,都具有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微段子」則是一種大眾化的口語創作,消遣與諷喻是其最主要的功能。

  而新聞信息類的微博和日常生活類的微博則不然,它們都是對社會生活或個人經歷的真實記錄,強調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如果採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予以寫作,則很容易引起信息紊亂,成為謠言。

  例如:一則經典的網絡謠言如此寫道:

  「玉田縣鴉鴻橋鎮,一個小男孩用彈弓打死一老頭,後小男孩失蹤。在被害老頭的葬禮上,忽然一聲驚雷,將棺材劈開,小男孩被發現釘死在棺材內。」

  這類微博在寫法上荒誕離奇,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是之所以會有人相信並被傳播,是因為有以下特點:一是出發點在於表達對社會的情緒。二是指稱較為具體,微博中有具體的事件發生地,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三是以道聽途說的傳聞和舊聞為依託,移花接木,令人真假難辨。四是情節離奇,容易吸引眼球,因此很容易被冠以「網傳」的標題大肆傳播。

  如此說來,「魔幻現實主義」可以用於文學性微博,卻不可用於新聞信息類和日常生活類的微博。當然,在尊重事實的情況下,借鑑其寫作風格批判現實則另當別論。說到底,這一規則源於新聞與文學的區別。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評論員」。不負責任地移花接木、誇大其辭,試圖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編造吸引眼球的「故事」,這樣的微博要不得。(王君超)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這種文體稱為「神話,魔幻以及其它非同一般的現象」。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magic realism)指的是一種將魔幻因素(magic elements)自然融入現實背景的流派,多見於文學作品,不過也用於電影和視覺藝術(visual arts)領域。
  • 淺析魔幻現實主義
    比如,同樣以「魔幻現實」聞名而斬獲諾獎的莫言就曾在訪談中提到,創建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馬爾克斯帶給了自己重要啟發。 筆者以為,莫言指出的「文學領地」概念,應看作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一大特點,是「魔幻現實」中的「現實」。這個領地是孕育思想的領地,是獨有的,鮮明的,也是狹小的。
  • 魔幻現實主義來到中國之後
    他說,由於找不到合適的概念加以界定,就先借用德國文藝評論家佛朗茨・羅關於魔幻現實主義的提法吧。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創作手法出現在拉丁美洲,是拉美作家長期探索本民族文學特色的結果。他們一方面在古老的印第安文化遺產中尋根,一方面借鑑歐美現代派作家的一些創作手法,探索表現拉美現實生活新的手段。
  • 早期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發端
    魔幻現實主義被視為「20世紀中葉以來流行於拉丁美洲的文學流派」。實際上,魔幻現實主義並非僅流行於拉丁美洲,它的藝術疆域也不只局限於文學。和巴洛克、現代主義等世界性的文藝思潮一樣,魔幻現實主義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早在1973年舉行的伊比利亞美洲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魔幻現實主義這一主要議題,展開激烈而充分的討論,卻難以達成基本共識。
  • 未來的若干可能——魔幻現實主義的流行性考察
    魔幻與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是寄托在現實主義基礎之上的魔幻電影。它打破了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融入了大量的非邏輯、非常理、非現實的元素。而本身就是造夢機器的電影中,這種「神奇」被放大、被誇張,造就出了一種「獨特的真實」。
  • 變形計、被拐女與魔幻現實主義中國
    這些現象本質上構成了魔幻現實主義社會的卓越文本。在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社會裡,虛構之手無處不在地幹擾著現實社會的真實之維,現實呈現出荒誕氛圍,它把每一個中國人都改變成一個魔幻詞彙,在這個魔幻世界裡,生存、造句、文本互換、生生不息。
  • 走入2020魔幻現實主義
    如果不結合我們所處的生存境地,真實的面對疫情,面對微博大V官V的言論,面對活生生的現實,恐怕外人是無法理解,也無法明白我們朋友圈如此瘋狂的發吐槽圖片和文章之後的會心一笑。紅10、口罩、雙黃連、病毒、泡騰片、VC這些詞彙對我們當下生活在2020年的人來說,有著特殊的認知和關係。在當下,我們所處的環境,處處充滿了比喻和神秘性。
  • 文學巴西|巴西沒有「魔幻現實主義」
    它有魔幻現實主義嗎?它本身有哪些特質?本文即是對巴西文學的一個整體描述,本文原載於2015年2月的《文藝報》,由作者授權澎湃新聞使用。「拉丁美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它不是一個穩定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便經歷著流變。法國理論家創造了「拉美」一詞,用於指稱處於法王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墨西哥。
  • 姜文電影:敘事困境下的鏡頭魔幻現實主義策略
    細節是現實主義的基石,而且細節也是影視畫面轉場的最佳技巧。由細節的真實性延伸出形象的典型性以及描寫的客觀性三大支柱。法國人的名堂真多。魔幻現實主義的本質還是現實主義,只是表現手法是魔幻的。魔幻的表現,據稱是拉丁美洲作家的發家秘技,還說是源自於歐美人士對畫家畫作的評價。
  • 本土歌劇《塵埃落定》感動首演,魔幻現實主義詮釋人間大愛
    文學意義上的《塵埃落定》,代表了中國魔幻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呈現藏域風情的神奇魅力,令人神往。在魔幻現實主義題材與歌劇藝術嫁接的過程中,藝術家對全劇的主題有了新的考慮。「類似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歌劇史上沒有可借鑑先例,我們認為,魔幻現實主義說到底也是現實主義,作品的主題也體現著人類社會終極母題——愛,以此為基礎展開,講述一段文明戰勝愚昧、先進戰勝落後的故事,藉此帶給觀眾關於愛的思考。」該劇出品人、市歌劇院院長劉光宇說。
  •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2014年),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從911,到525,美國的魔幻現實主義大片!
    當時的鳳凰衛視,有兩大經典頻道,一個是鳳凰新聞臺,24小時播報新聞;另一個是鳳凰電影臺,也是24小時滾動電影。特別是鳳凰新聞臺,有很多現場直播、現場連線、熱點專題、時事訪談,內容極其豐富。當時的內地電視,還處於比較傳統的階段,新聞頻道則更加傳統,基本是照稿宣科,以及播放來自各地的新聞錄像視頻。
  • 《紅樓夢》的神話現實筆法,比魔幻現實主義早近200年,曹公大才
    曹雪芹又是以自身身世為背景創作《紅樓夢》,如果寫成《金瓶梅》一樣的現實主義作品,那麼小說必然沒法流傳開來。而魔幻現實主義從文學源流上來說是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綜合,但又超越了它們各自的局限。20世紀世界的前五十年,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交鋒的年代,因為現代主義是對現實主義的一種反叛。
  • 為何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被魔幻現實主義而不是其他流派所強烈...
    我們就直接舉一些當時中國文壇仿照魔幻現實主義所寫的作品為例來深入地看一看吧。首先,必須承認魔幻現實主義在八十年代對中國文壇的積極影響。具體而言,魔幻現實主義對中國文學的重要影響主要在於刺激了「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的發生,新時期以來活躍至今的作家也大都循著這兩大文學思潮的軌道駛出。
  • 魔幻現實主義電影,這部真美
    依然是阿莉切自編自導,依然是現實與魔幻相結合、反映殘酷的社會現狀。 「這是來自義大利的傳承,在我的國家,神話和現實總是並行的。義大利的歷史悠久,一切都是複雜和交融的。」 而在她的電影中,現實與魔幻切換自如,多多少少有些庫斯圖裡卡的影子。 羅爾瓦赫爾借無邪的拉扎羅,反思了當下義大利移民問題、城市化問題,「獻出一個融合魔幻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現代寓言故事」。
  • 一文告訴你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它還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巨製,用魔幻和現實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現一個家族的歷史,使小說具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特點。這部小說的問世,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新型文學表現方式,影響了世界各國文學家的創作。魔幻現實主義的特點魔幻現實主義是一種文學流派,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主要作家以拉美地區為主。
  • 《寄生蟲》——魔幻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導演遵循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原則,既遵循了題材來源於現實,顯得劇情和故事能夠吸引現實中的人,引起同感和共鳴,增強影片的商業化和真實性,另一方面,又遵循了「魔幻」的原則,適當地將平淡無奇的現實題材進行改編,增加不少荒誕情節,從而不用多少語言,就諷刺社會的弊端,即貧富差距過大帶來的違法問題,同時,適當地改編,也增強影片的劇情的張力和影片的可觀賞性,從而增強影片的商業化,總之,導演遵循魔幻現實主義
  • 蒲松齡是中國魔幻現實主義的老大
    雖然被改編得柔情似水,但2008版《畫皮》的製片人龐洪堅持,2008版本的將是一種「讓所有人充滿了強烈的期待」的東方新魔幻。並將出現「華語電影從未出現過的魔力四射的場景」。「在蒲松齡老先生提供的魔幻空間裡,我們想用現代先進的光影技術,打造一個更天馬行空的故事,打造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魔幻電影。」而蒲松齡在龐洪眼裡,自然而然成為中國古代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鋒人物。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科幻是一種跨越文化又回歸文化的表達,範軼倫在《科幻世界》中連載的一篇《科幻學徒筆記》中,記錄了他對於拉美科幻文學的認知變化,被大眾熟知的「魔幻現實主義」在西方與拉美學者心中的不同定位等,本文便摘自於此。
  • 中國輿論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目前中國社會輿論處於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狀況。鳳凰衛視3月7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 竇文濤:陶然老師老家是哪兒的? 陶然:我老家是湖南的。 竇文濤:湖南那個臘肉今年過年吃了沒有? 陶然:吃得很香,我是湖南寧鄉,就是劉少奇的故鄉,包括毛主席的故鄉跟我們都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