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加佐料 吳之如繪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其「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成為網友議論的熱點。那麼,這種手法能用於微博寫作嗎?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手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於拉美文壇的魔幻現實主義,在故事敘述中糅合了想像、神話和傳說,通過象徵、意識流和蒙太奇等手法營造神秘氛圍,旨在以神秘的氣氛和荒誕的故事情節呈現和諷喻複雜的社會現實。
其實,在微博寫作中,類似的寫法比比皆是,如:村裡有個孤兒叫Nasa,經常奔跑高呼「不好啦——外星人要來啦——」,儘管村裡連根外星人的毛都沒出現過。樂此不疲的Nasa有個秘密,他是個超能力戰士,每次外星人來襲都被他擊潰了,次數多到數不清。而看到Nasa就會生氣的村民們,其實也有個秘密,就是周末夜裡,套上麻袋,扮外星人陪Nasa玩。(@甲斐文)
又如:狄仁傑和元芳在山坡上搭帳篷露營!入夜,狄仁傑醒來,用肘部弄醒元芳:元芳你看!天上有什麼?元芳:一彎明月!狄仁傑:這事你怎麼看?元芳思索片刻:嗯,月色不錯,沒有星星,明天應是陰天!狄仁傑:笨蛋!我們帳篷被偷了!包拯:兩位莫驚,帳篷還在!是我……睡吧。(@信息時報)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兩條新浪微博,一個是「微小說」,另一個是「微段子」。二者都屬於文學類的微博,不屬於新聞信息類的和日常生活紀實類的微博。前者與後二者的功能寫法不同,承擔的社會功能也不同。「微小說」是一種微型文學體裁,與其他小說體裁一樣,都具有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微段子」則是一種大眾化的口語創作,消遣與諷喻是其最主要的功能。
而新聞信息類的微博和日常生活類的微博則不然,它們都是對社會生活或個人經歷的真實記錄,強調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如果採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予以寫作,則很容易引起信息紊亂,成為謠言。
例如:一則經典的網絡謠言如此寫道:
「玉田縣鴉鴻橋鎮,一個小男孩用彈弓打死一老頭,後小男孩失蹤。在被害老頭的葬禮上,忽然一聲驚雷,將棺材劈開,小男孩被發現釘死在棺材內。」
這類微博在寫法上荒誕離奇,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是之所以會有人相信並被傳播,是因為有以下特點:一是出發點在於表達對社會的情緒。二是指稱較為具體,微博中有具體的事件發生地,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三是以道聽途說的傳聞和舊聞為依託,移花接木,令人真假難辨。四是情節離奇,容易吸引眼球,因此很容易被冠以「網傳」的標題大肆傳播。
如此說來,「魔幻現實主義」可以用於文學性微博,卻不可用於新聞信息類和日常生活類的微博。當然,在尊重事實的情況下,借鑑其寫作風格批判現實則另當別論。說到底,這一規則源於新聞與文學的區別。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評論員」。不負責任地移花接木、誇大其辭,試圖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編造吸引眼球的「故事」,這樣的微博要不得。(王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