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魔幻現實主義

2020-12-11 騰訊網

劉琪洲

「新意」這東西絕大部分來自未知的發現,運氣佔了大頭,不能期望於靠努力就能獲得。少許的聰明人,在文學領域探尋得實現新意的另一途徑——他們巧妙地將時空揉碎打亂,將已知的存在與內心的想像重組,造就一個詭譎怪誕的世界,這便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

哥倫比亞已故的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當代該流派的執牛耳者,其主要作品對中國改革開放後湧現的一批作家產生過深遠影響。比如,同樣以「魔幻現實」聞名而斬獲諾獎的莫言就曾在訪談中提到,創建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馬爾克斯帶給了自己重要啟發。

筆者以為,莫言指出的「文學領地」概念,應看作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一大特點,是「魔幻現實」中的「現實」。這個領地是孕育思想的領地,是獨有的,鮮明的,也是狹小的。

其實,駐步於文學歷史的長廊,我們只需稍稍踮起腳尖,便能清晰看到莫言身後的中國山東高密,看到馬爾克斯身後的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甚至在更遠處看到塞萬提斯身後的西班牙拉曼卻,發現那些天馬行空的文字都萌發於自家的土地上。大師們只有牢牢佔據著各自的地盤,他們豐盈的想像才不至於信馬由韁。因此,有沒有這個「文學領地」,確如《百年孤獨》《玉米人》等同《天方夜譚》的區別所在。

值得指出的是,領地不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專享。僅中國而言,閉上眼睛馬上能想到一位背靠大好山水且名氣大得不得了的作家——沈從文,他卻一點也不「魔幻」。這人無需想像,用純真的現實加些湘西地區的自然,輕鬆勾勒出一個想要的世外桃源。這裡,我們對此不作過多討論。

我們談一談魔幻現實主義流派的經典作品。

首先,來看《百年孤獨》。紐約時報對它的評價是:《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可以確認的一點是,在世界範圍內眾多文學愛好者心目中,它擁有著最讓人著迷的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是偉大作家馬爾克斯的首創!是的,未來、過去與現在三個時態巧妙自然地交織在一個句子裡,初讀之下甚至難以覺察,醒悟時已掉入那精心設下的「陷阱」。你不得不牽掛,不得不思考,若是一切命中注定,「冰塊」又是什麼,能讓人在生死之際還念念不忘?這恰是強烈的閱讀欲望。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小鎮馬孔多從誕生到毀滅的百年興衰,演繹了布恩迪亞家族連續七代人無法掙脫揮之不去的深沉「孤獨」。由於小說大量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全篇真實與虛幻混入,思維格局壯闊宏大,若是讀的太深,甚至會陷入那似是而非、似有而無的世界難以自拔,使閱讀者成為懷疑論者。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某種程度上這部鴻篇巨著的誕生,真正在世界文壇定義了這個流派。從此以後,馬爾克斯驚豔的筆法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崇拜者和模仿者。

「我搏鬥了20年,終於可以離開他了,但我覺得我現在也終於可以靠近他了,因為我把中國的魔幻素材處理得和他不一樣,這個過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長。」——完成著作《蛙》以後,馬爾克斯最大牌的「粉絲」莫言有了如上的感悟。

其實,莫言大可不必如此自謙。莫言的創作如他所言受到馬爾克斯很大的影響,但若把魔幻現實主義的中外兩支作細緻比較,似乎最初的源頭處就註定了兩者間的不同。

從作品出發。《蛙》是筆者求學期間在回鄉的火車上一氣呵成讀完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去張家界旅遊的異國美人,她睡在我對面的床上,金髮碧眼,體態婀娜,長相秀麗,能說幾句標準的普通話,年少的我卻不曾敢多打量幾眼。

多年以後,再次翻看《蛙》的篇章,恍然覺得這部作品就如同那位外國友人,其中魔幻的東西只是幾句她會說的中國話而已。

《蛙》是一部現實遠大於魔幻的作品,一部有著清晰目的的作品。所謂的魔幻,無非是當中人物如萬心、萬足、陳鼻等皆以器官為名,無非是「蛙」「娃」「媧」間玩的諧音,無非是無以充飢以「煤」為食類的誇張描寫。而它顯而易見的內核確是作者對生命繁衍傳承的無限敬畏及深度思考。

在這裡,幾乎能認定一個事實:中國人從來都知道魔幻不是真的。中國作家也從來只把魔幻當作工具,並且他們小心翼翼地著墨於此,害怕這美麗的迷霧遮蓋住其下需要表達的真義。

其實,追溯至遙遠的時代,我們就是異常客觀的民族。中國人崇拜祖先,卻從未被巫師統治過。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上,我們所有的「神」皆是由人成神。

那麼,中國文學的魔幻現實主義究竟是怎麼回事?筆者以為,莫言等作家的「魔幻」手法與其說是繼承了馬爾克斯,不如說更多地繼承了他們遙遠的中國前輩。就像《紅樓夢》前必先寫下「木石前盟」,如同《水滸》開篇定要讓洪太尉放走魔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切的魔幻都是引子,引人入勝的引子。

大宗師馬爾克斯的作品,如《百年孤獨》裡的魔幻是否也是引子?答案是否定的。馬爾克斯自己曾說過:「人們說我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但實際上我所有的作品中沒有哪一個句子是沒有現實依據的。」這裡的魔幻與現實是不可分割的,已融為一體,真假難辨。就像作者所處的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在西方外來文明的屢次衝擊下已然重塑,百年滄桑巨變,他們的過去與現實都是混沌的。《百年孤獨》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足見作者本人面對這種歷史大變遷的無力與茫然。

文章最後,做個總結。其一,魔幻現實主義流派,是站在「文學領地」上的想像派。其二,該流派中外兩個分支有著本質區別,外國「魔幻」是現實的另一種表達,中國「魔幻」更多的是「外殼」,是手法。就像卡夫卡變成蟲子後可以再也變不回來,而莊子變成了蝴蝶,他一定會在夢裡高呼:「快喚醒我吧!老夫還要給你講天地,講大道咧!」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這種文體稱為「神話,魔幻以及其它非同一般的現象」。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magic realism)指的是一種將魔幻因素(magic elements)自然融入現實背景的流派,多見於文學作品,不過也用於電影和視覺藝術(visual arts)領域。
  • 魔幻現實主義來到中國之後
    他說,由於找不到合適的概念加以界定,就先借用德國文藝評論家佛朗茨・羅關於魔幻現實主義的提法吧。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創作手法出現在拉丁美洲,是拉美作家長期探索本民族文學特色的結果。他們一方面在古老的印第安文化遺產中尋根,一方面借鑑歐美現代派作家的一些創作手法,探索表現拉美現實生活新的手段。
  • 早期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發端
    魔幻現實主義被視為「20世紀中葉以來流行於拉丁美洲的文學流派」。實際上,魔幻現實主義並非僅流行於拉丁美洲,它的藝術疆域也不只局限於文學。和巴洛克、現代主義等世界性的文藝思潮一樣,魔幻現實主義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早在1973年舉行的伊比利亞美洲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魔幻現實主義這一主要議題,展開激烈而充分的討論,卻難以達成基本共識。
  • 未來的若干可能——魔幻現實主義的流行性考察
    魔幻與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是寄托在現實主義基礎之上的魔幻電影。它打破了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融入了大量的非邏輯、非常理、非現實的元素。而本身就是造夢機器的電影中,這種「神奇」被放大、被誇張,造就出了一種「獨特的真實」。
  • 新聞微博:慎用「魔幻現實主義」
    多加佐料 吳之如繪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其「魔幻現實主義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手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於拉美文壇的魔幻現實主義,在故事敘述中糅合了想像、神話和傳說,通過象徵、意識流和蒙太奇等手法營造神秘氛圍,旨在以神秘的氣氛和荒誕的故事情節呈現和諷喻複雜的社會現實。  其實,在微博寫作中,類似的寫法比比皆是,如:村裡有個孤兒叫Nasa,經常奔跑高呼「不好啦——外星人要來啦——」,儘管村裡連根外星人的毛都沒出現過。
  • 姜文電影:敘事困境下的鏡頭魔幻現實主義策略
    細節是現實主義的基石,而且細節也是影視畫面轉場的最佳技巧。由細節的真實性延伸出形象的典型性以及描寫的客觀性三大支柱。法國人的名堂真多。魔幻現實主義的本質還是現實主義,只是表現手法是魔幻的。魔幻的表現,據稱是拉丁美洲作家的發家秘技,還說是源自於歐美人士對畫家畫作的評價。
  • 文學巴西|巴西沒有「魔幻現實主義」
    它有魔幻現實主義嗎?它本身有哪些特質?本文即是對巴西文學的一個整體描述,本文原載於2015年2月的《文藝報》,由作者授權澎湃新聞使用。「拉丁美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它不是一個穩定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便經歷著流變。法國理論家創造了「拉美」一詞,用於指稱處於法王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墨西哥。
  • 《紅樓夢》的神話現實筆法,比魔幻現實主義早近200年,曹公大才
    曹雪芹又是以自身身世為背景創作《紅樓夢》,如果寫成《金瓶梅》一樣的現實主義作品,那麼小說必然沒法流傳開來。而魔幻現實主義從文學源流上來說是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綜合,但又超越了它們各自的局限。20世紀世界的前五十年,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交鋒的年代,因為現代主義是對現實主義的一種反叛。
  • 變形計、被拐女與魔幻現實主義中國
    這些現象本質上構成了魔幻現實主義社會的卓越文本。在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社會裡,虛構之手無處不在地幹擾著現實社會的真實之維,現實呈現出荒誕氛圍,它把每一個中國人都改變成一個魔幻詞彙,在這個魔幻世界裡,生存、造句、文本互換、生生不息。
  • 本土歌劇《塵埃落定》感動首演,魔幻現實主義詮釋人間大愛
    文學意義上的《塵埃落定》,代表了中國魔幻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呈現藏域風情的神奇魅力,令人神往。在魔幻現實主義題材與歌劇藝術嫁接的過程中,藝術家對全劇的主題有了新的考慮。「類似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歌劇史上沒有可借鑑先例,我們認為,魔幻現實主義說到底也是現實主義,作品的主題也體現著人類社會終極母題——愛,以此為基礎展開,講述一段文明戰勝愚昧、先進戰勝落後的故事,藉此帶給觀眾關於愛的思考。」該劇出品人、市歌劇院院長劉光宇說。
  • 為何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被魔幻現實主義而不是其他流派所強烈...
    我們就直接舉一些當時中國文壇仿照魔幻現實主義所寫的作品為例來深入地看一看吧。首先,必須承認魔幻現實主義在八十年代對中國文壇的積極影響。具體而言,魔幻現實主義對中國文學的重要影響主要在於刺激了「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的發生,新時期以來活躍至今的作家也大都循著這兩大文學思潮的軌道駛出。
  • 魔幻現實主義電影,這部真美
    依然是阿莉切自編自導,依然是現實與魔幻相結合、反映殘酷的社會現狀。 「這是來自義大利的傳承,在我的國家,神話和現實總是並行的。義大利的歷史悠久,一切都是複雜和交融的。」 而在她的電影中,現實與魔幻切換自如,多多少少有些庫斯圖裡卡的影子。 羅爾瓦赫爾借無邪的拉扎羅,反思了當下義大利移民問題、城市化問題,「獻出一個融合魔幻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現代寓言故事」。
  • 走入2020魔幻現實主義
    然而當這種「神奇」來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就把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畫面,又有奇幻的意境,幻覺和現實相互混雜。在跨入2020年的時候,我們深切感受到一種看起來像幻想小說出現的情節,又如此的讓人真實的體驗。受到了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衝擊,我們不由的去思考,是活生生的現實就如此魔幻不真實?還是我們對人的認識不夠深刻?
  • 一文告訴你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它還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巨製,用魔幻和現實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現一個家族的歷史,使小說具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特點。這部小說的問世,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新型文學表現方式,影響了世界各國文學家的創作。魔幻現實主義的特點魔幻現實主義是一種文學流派,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主要作家以拉美地區為主。
  • 《寄生蟲》——魔幻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導演遵循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原則,既遵循了題材來源於現實,顯得劇情和故事能夠吸引現實中的人,引起同感和共鳴,增強影片的商業化和真實性,另一方面,又遵循了「魔幻」的原則,適當地將平淡無奇的現實題材進行改編,增加不少荒誕情節,從而不用多少語言,就諷刺社會的弊端,即貧富差距過大帶來的違法問題,同時,適當地改編,也增強影片的劇情的張力和影片的可觀賞性,從而增強影片的商業化,總之,導演遵循魔幻現實主義
  •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2014年),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蒲松齡是中國魔幻現實主義的老大
    雖然被改編得柔情似水,但2008版《畫皮》的製片人龐洪堅持,2008版本的將是一種「讓所有人充滿了強烈的期待」的東方新魔幻。並將出現「華語電影從未出現過的魔力四射的場景」。「在蒲松齡老先生提供的魔幻空間裡,我們想用現代先進的光影技術,打造一個更天馬行空的故事,打造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魔幻電影。」而蒲松齡在龐洪眼裡,自然而然成為中國古代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鋒人物。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科幻是一種跨越文化又回歸文化的表達,範軼倫在《科幻世界》中連載的一篇《科幻學徒筆記》中,記錄了他對於拉美科幻文學的認知變化,被大眾熟知的「魔幻現實主義」在西方與拉美學者心中的不同定位等,本文便摘自於此。
  • 從911,到525,美國的魔幻現實主義大片!
    如果,想用一句話,總結美國911事件給我帶來的瞠目結舌,應該可以概括為6個字:魔幻現實主義。既魔幻,又現實。2001年,當時的網際網路還不是很發達,我對美國還不是很了解,美國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很魔幻的國度;但是,飛機撞大樓的事件,又是如此現實的心靈震撼,那種心理體驗,是一個從魔幻到現實的認識過程。
  • 臺灣電影的魔幻現實主義悲情
    這時發現鍾孟宏這樣的新生代導演,雖然也都在接著臺灣鄉土文化的衣缽,繼續走在批判現實主義的道路上,但他們與侯、楊、蔡那些老一代藝術家們,已完全不同。這種感覺在後來看到《大佛普拉斯》之後變得更加強烈。這部帶有強烈個人和實驗色彩的電影,整體又有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獨特氣質,與傳統臺灣電影裡那種鄉土悲情劃上一條分割線。同樣將臺灣電影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帶進一個新的階段的,還有這部拿了許多金馬獎的《血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