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哲學派》:反壟斷規定衝著阿里騰訊去,和其他公司無關?!
總策劃 | 邱思睿
商業評論員 | 王強
導演 | 吳新安 攝影師 | 許維康
監製 | 王煒
出品 | 經濟學家圈
這次的反壟斷新規和高層表態因螞蟻而起,衝著阿里和騰訊去,尤其是阿里;跟其它公司基本沒什麼關係。
12月14日,根據《反壟斷法》規定,阿里、閱文、豐巢分別被處以50萬罰款
反壟斷措施背後意味著什麼?
罰款之前其實發生了反壟斷的一次實質性的操作,就是螞蟻上市的叫停。
這一次的高層表態,直接原因就是螞蟻上市帶來的巨大的輿論風暴。一般的市場佔有率到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就有壟斷的嫌疑。阿里的幾條業務線,如果是拿到整個反壟斷的體系來看,事實上都是踩線。
阿里的GMV佔到了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0%左右,騰訊在即時通訊領域的壟斷程度甚至遠超過阿里,由此騰訊在反壟斷的潛在風險某種程度上也大於阿里,但是短期這個事是衝著阿里來的。
騰訊和阿里壟斷了整個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那麼這個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為整個國家的在線的基礎設施實際上就在他們手裡。而且他們有外資背景。 這種狀態對產業發展和國家安全都有一定風險。
其它公司和業務,在未來有被處罰的風險嗎?
對於京東、美團、拼多多這種小巨頭,或者說是被那兩大巨頭投資的公司,他們其實並不是監管的重點,並且由於騰訊和阿里被盯上以後,他們會有更大的空間。
現在有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把這次的焦點放到了最近比較流行的社區團購上,而其實社區團購是一個非常小和新興的一個領域,相較於阿里的電商和騰訊的即時通訊的壟斷來說的話,他們根本不夠格。在某種程度上,它還沒開始幹,你怎麼去反它?
反壟斷新規對於市場上的投資組合會有什麼改變?
現在凡是阿里騰訊參與的企業,尤其是阿里參與的企業,持股的穩定性就出現了風險。資本無節制的去控制更多的產業的產業的份額的行為,其實也是反壟斷調整的優先的一個對象。
因此,騰訊和阿里在一段時間之內,很可能就不再會投資新的大的這些網際網路項目。
其次是原來騰訊和阿里已經參與了很多項目,甚至就有可能退出。包括騰訊投資的這幾個比較著名的公司——京東,然後拼多多和美團。騰訊是不是在反壟斷的背景下會主動的選擇去退出一部分?這個也不一定。因為你要說資本無序擴張,一家公司去參與那麼多的企業,雖然是不同的領域的,但是資本是不是權利有點過大?手伸的是不是有點過長了?所以是有風險的。
如果沒有螞蟻事件,會怎樣?
如果這次沒有後來的螞蟻上市叫停,沒有隨即的監管的新規的話,由此發展下去,十年後螞蟻會控制中國金融業的大部分的利潤,然而,金融業對整個經濟發展它的影響非常巨大,那麼這樣的一個演化的結果顯然是非常可怕的。
那麼這次的反壟斷事實上就是說把整個進程逆轉了,那麼螞蟻顯然就失去了這樣的機會,它接下來必須當一個乖乖仔,因為你即便不當個乖乖仔,可能歷史的很多的問題都會拿出來被重新來考察 。
反壟斷下的市場,我們應該看到什麼?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看到兩點:一、壟斷主體是好的,是創造了巨大的用戶價值才形成了壟斷,創造了更高的效率。
另外一方面來說,壟斷是對通脹螺旋的一種應對,如果沒有壟斷的紅利來抵消通貨膨脹的話,很多的企業在很高的這種這種經營的壓力、成本、稅費等等負擔之下,它可能存活得很難。 那麼整個社會就無法形成大企業,然而大企業是整個社會效率經濟效率提高,然後產生創新的根本。
那麼這些年他們事實上壟斷紅利的利用就偏負面,它的正面的壟斷紅利,沒有拿來做基礎創新,拿來做更多的社會價值的創造,所以是有問題的。
大巨頭和小巨頭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大巨頭和小巨頭,有一個根本性的差異,什麼差異? 就是騰訊和阿里的利潤特別高。
利潤為什麼高?從商業邏輯來講來源於兩個東西:
第一個就是它解決的就業很少,它僱傭的人很少,它發工資所花的成本很少,這樣的話它就不需要去開支很大的成本。
第二個原因就是它的固定資產投資很少,基礎建設投資很少。如果你要做大量的固定資產基礎建設的投資,那麼用攤銷也好,或者直接開支的方式也好,你的利潤不就下來了嗎?所以反壟斷的重點不僅要盯誰個頭大,而且要盯誰更賺錢。因為賺錢的那個人,它很可能是沒有積極地去擴大投資,沒有積極地去解決社會就業。
而現在京東有20多萬人直接的員工;美團採用了一個社會分工的方式,解決了上百萬幾百萬人的直接的配送的人員的就業。滴滴解決了大量的共享車網約車司機的就業。
由此也就說是我們看待反壟斷還可以看到一個很根本的差異:利潤率高的這些企業,它的套利色彩是更強的,而這些小巨頭你別看它只是個頭小,事實上它在基礎建設上,真正解決社會就業,解決這些真正的經濟發展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