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詩經》飲食描寫,淺談周代社會的飲食文化功能及其價值

2020-12-20 讀書文史

《詩經》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源頭,《詩經》中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烹飪,再到食物裝盤盛放,都別有講究,而這嚴苛講究的背後,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民俗,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

《禮記》日:「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儀制度最早起源於飲食活動,始於對飲食的規範。由飲食而產生禮儀,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大文明標誌。

周代時,人們早已諳悉飲食禮儀的重要文化功能。《周禮》規定,「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饗燕(宴)之禮,親四方之賓客」。

一、饗燕之禮指什麼?

」饗燕之禮」共分為兩種,饗禮和燕禮,均指用酒宴來款待賓客的禮儀。

《儀禮·聘禮》載:「公於賓,壹食,再饗。燕與羞,俶獻,無常數。」

饗禮是天子招待諸侯的禮儀,場面比較隆重,多選在宗廟中舉行,飲宴中的食物也非常豐富,酒肉盡有,不過饗禮中的酒肉一般只作為擺設使用,通常賓主之間依尊卑次序,進獻結束後,大家就散場回家了。簡單地說,饗禮類似於我們現在出席的各種莊重的飲宴活動,只不過周朝時的飲宴活動,更強調地位尊卑次序。

燕禮和饗禮相似,只是燕禮通常是為特定對象而舉行的,如立了功勳的大臣,出使歸來的官員等對象。燕禮也是為了明君臣上下關係的飲食之禮,不過燕禮沒有那麼多繁複的禮節講究,主要以飲酒為主。

嚴格說,饗燕之禮實際就是君主維護統治的一種社交手段。

周代禮樂包括了祭禮、御禮、朝禮、燕饗之禮等,這些在《詩經》中均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周朝時期,人們通過以思禮的飲食方式來傳達社會功能,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二、《詩經》中的飲食都體現了哪些文化社會功能呢?

①維護宗族等級制度

我們都知道,周朝時期實行宗法制,簡而言之,就是宗族內部之間的行為規範體系。周朝社會,已經有了明確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等級體制主要是建立在以血緣關係為基點而延伸出來的各級族長管理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相對的宗族關係。

周朝為什麼實行宗法制?眾所周知,當年紂王正是因為輕視宗族,疏遠兄弟,才導致亡國。為此,到了周朝時,君主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尤為重視宗法制度。君主希望借宗法制讓兄弟、甥舅們在共享天下時,能夠有序地維護社會的安定。

《小雅·頍弁》寫道:「頍者弁,實維何期?爾酒既旨,爾殽既時。豈伊異人?兄弟具來。蔦與女蘿,施於松上。未見君子,憂心怲怲;既見君子,庶幾有臧。」

原文翻譯

這是一首赴宴詩,看似寫赴宴時貴族們興高採烈的樣子,實則是反諷和訴苦。文中寫到貴族們都精心打扮聚在一起,興高採烈地享受著各種豐盛的美酒佳餚,但是在這歡喜的背後,沒有人看到君主的憂愁。句中用「蔦」、「女蘿」和「松柏」等植物的生長關係來形容君主和兄弟、甥舅、子侄等親戚兄弟是從屬關係,用了設問句來警醒人們,天子為大宗,親戚兄弟等小宗需要依靠大宗才能得到庇佑,生存。文中通過飲食來表現了宗法制度下的尊卑對應關係,強調了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性。

②增進家族內部的情感交流

在古代,飲食不僅是一種個體的生理行為,更是一種社會活動,古人認為,飲食思禮,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達到「親親、尊尊」的目的。

「親親、尊尊」是什麼?「親親」意思是要親近自己應該親近的人,即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表示當父親的應該慈善關愛孩子,做兒子的要學會孝順父母,當兄長的要友善……「尊尊」意思是要尊重應該尊重的人,君臣、貴族、平民都要講尊卑關係,講秩序和等級。「親親、尊尊」是周代立法的基本指導思想。

《小雅·棠棣》曰:「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這裡描寫的是一場歡樂熱鬧的飲宴活動。桌上擺著各種用盤盞裝好的肉酒,兄弟們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把酒言歡,這到底是相親相愛、血脈相連的一家親呀。從中可以看出,早在古代,人們已經意識到飲食交際的重要性,通過邀請家族成員、宴請賓客到家裡來聚餐,以此拉近宗族內部成員之間距離,增加彼此的情感,增強宗族的凝聚力。

③強化尊老愛老的道德理念

《詩經》不僅體現了禮制的內容,強調了人的飲食規範行為,還凸顯了禮樂文化的精神。自古以來,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記·樂記》曰:「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這裡所說的並不只是單單指為了飲食而禮樂,更是指教化民眾百姓,讓其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惡,如何正直做人。

《大雅·行葦》中說到:「曾孫維主,酒醴維醹,酌以大鬥,以祈黃耇。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醴(lǐ):甜酒,臺背:背駝,壽考:長壽。句子的意思是說宴會主人是曾孫,為了給高壽的老人祝壽,特意斟上滿大杯的酒來給他慶祝。老人步履蹣跚,人們攙扶著他,服侍他……

文中看似描寫飲食活動的場景,實則是表敬老之禮,這說明在周朝飲食文化中,不但只是強調君臣、貴族平民之間的尊卑社會秩序、社會制度,還強調了尊老、敬老、愛老的精神文化。時至今日,這一傳統一直被延續和傳承著。

結語

在古代,無論是祭祀、婚嫁、喪禮等都離不開宴飲活動,飲食文化是周禮的核心內容之一。《詩經》作為我國的第一部反映社會民情的詩歌總集,裡面記載了很多飲食方面的內容。《詩經》中的飲食之禮體現在各方各面,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傳達社會功能。這種社會功能不單單是我們常見的維護尊卑有序的政治秩序以及和諧親睦的社會體系而已,它還表現在很多方面。《詩經》中的飲食活動描寫,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人們的飲食風俗習慣,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當時人們是如此通過飲食來促倫理道德的形成。總而言之,《詩經》的飲食不是局限於「溫飽」而已,它被賦予了許多社會功能內涵。

參考資料

李學勤.十三經註疏.周禮註疏

李學勤.十三經註疏.儀禮註疏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遊國恩、王起等.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

文 | 一木君

圖片 | 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一枚熱愛寫作的有志青年,寫過上千份稿子,碼過幾百萬文字,夢想做一個有溫度的創作者。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一木MU。】

相關焦點

  • 佳餚美饌、酒香千年:從西周日常飲食,看早期社會的飲食文化
    西周作為飲食文化和飲食風俗的起源時期,在各種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禮運》有云:「夫禮之初,起諸飲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詩經》中也有很多對飲食的描述:「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詩經·小雅·黃鳥》,描寫的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粟米;「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的飲食文化
    對於全國來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為其內容是相當豐富多彩多趣的,並且比較突出的也不少。我先說兩個吧。說到我國的北京首都,不得不說的當然就是——烤鴨咯。(先上圖片吧)從生活飲食的歷史文化來看,我國出現受人們喜歡的風味食品「烤鴨」是比較早的。但是,一開始的時候是叫「炙鴨」或「燒鴨」,在古時候,它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屬於生活飲食中烹飪法的一種,並且這種烹飪法,從我國歷史上來看,要在奴隸制社會的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詩經·小雅·瓠葉》裡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另一類是狹義的「文化」概念即人類實踐活動中一切行為、精神現象及其聯繫的總和。這樣看來,文化可劃分為兩大體系: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文化的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文化的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
  • 飲食方式:分食制與合食制,追溯朝代差異下的中國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作為我國流傳的古訓,深刻的揭示了飲食對於人類的重要作用,作為飲食文化一部分的飲食方式同樣值得關注。我國的飲食方式在唐宋時期經歷了一次深刻變革,合食製取代分食製成為主流飲食方式。這一變化與家具的更新、飲食行業的蓬勃發展、胡漢文化的交融、世俗文化的發展、世族社會的衰落等密不可分。其背後所折射出的飲食禮俗、社會功能的變化更是需要深思。
  • 《詩經》的經典地位與現代價值
    ●周代詩人們對歷史進步的高度敏感,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從先進的文化層面,夯實了西周和東周共延續近800年的基業。    ●「風雅」即《詩經》中風詩、雅詩融入廣闊社會、民間,並提升其文化內涵的現實主義傳統。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章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節食在中華  飲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中華民族素享盛譽的傳統烹飪藝術,以其味美和精湛高超的技藝馳名世界,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既是文化,更是一種藝術。
  • 古代社會有哪些飲食文化和食俗禮儀?餃子與餛飩是同一種食物嗎?
    古代社會飲食文化、食俗及禮儀起源1.古代社會飲食習俗發展歷史飲食文化是飲食習俗與禮儀的根基,只有當飲食與文化互為依靠之後,才能形成獨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飲食習俗與禮儀。筆者認為從殷商開始食物與文化開始緊密相連,但由於當時並未形成飲食文化概念。而且由於生產力過於低下糧食產量不高,所以食物除了用來祭祀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其實還是填飽肚子維持生存。雖然此時的食物已經花樣繁多,但還未上升到飲食文化層面。
  • 早茶背後的飲食文化
    談及廣東的傳統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吃早茶」並不等於飲茶,其實質是「吃早餐」。也是中國的一種社交飲食習俗。「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 陸離:分餐制才是中國飲食文化傳統
    有部分網友認為,合餐共食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飲食習慣,分餐制難以適應。果真如此嗎?合餐進食成為中國人主流的飲食方式,其實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宋代以前,比這更古老的分餐制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傳統。席地而坐 分案而食民以食為天,飲食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和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發展歷程:各個朝代關於飲食文化的淺析
    與之前的新石器時期相比,周代在肉類的加工上會更加講究,與新石器時代穀物加工方式相較要精細很多。在周代的一些大型祭祀、宴會上面的各種肉類,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烹飪和部位切割。在這個朝代人們已經完全學會規避一些腥味過大或是不宜食用的畜禽類。對於這些畜禽類的身體結構也非常熟悉,能夠進行精準的定位進行宰割。
  • 藏族的飲食文化及其禮儀
    藏族的飲食文化及其禮儀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十分豐富。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注重飲食,因此飲食文化也就成了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儒家文化對韓國飲食的影響
    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之中。儒家注重衛生適時、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其對韓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延續至今。
  • 《詩經》沒寫明的舊故事:美味佳餚、交納彩禮,詩經是一本故事書
    《詩經》,是最古老的胎教神器。周文王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每天「令瞽誦詩」。「瞽」即盲人,「詩」即詩經,就是每天讓盲人為自己唱誦詩經,以此進行胎教。孔子曰:「詩三百,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詩三百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共計311首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就像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風俗與婚姻等,集學術價值、藝術價值於一體,可誦、可賞、易解。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中西方飲食文化區別
    隨著對這一問題研究的深人,人們日益感到,中西方飲食文化方面的差異的形成不僅由來已久,而且是取決於各自文化母體的特性,特別是取決於文化創造者的思維特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中國餐飲業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但保持和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特色、使中國飲食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這是改革的大方向和大前提。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從文化的技術體系看,烹飪原料之廣博、烹飪工具之多樣、工藝技巧之複雜、菜點花色之紛繁、風味流派之眾多、在人類飲食文化史上堪稱世界之最。不但自成系統,而且規模寵大。從文化的價值體系看,烹飪理論所概括的領域也是相當全面,涉及的學科相當廣泛,包容的飲食思想非常廣闊。
  • 詩經:歷史價值,史詩與古史面影
    大家好,我是小編孫振清,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詩經》的歷史價值,史詩與古史面影。《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它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諸如政治思想、倫理道德、歷史地理、天文曆法、經濟生產、名物制度、職官兵制、宗教禮俗、文學藝術、飲食車馬、服飾建築、文字音韻等等,都在《詩》中有所反映,所以深為歷來治古史者,治經學者和治文學者所重視。以《小雅·十月之交》為例,首章:「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形式與功能有哪些?
    不過,據近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看,孔子談論的「詩」,有一些篇目又在現存《詩經)之外。孔子與《詩經》的關係也許比人們過去推斷的要複雜。《詩經》在先秦典籍中被稱為「詩」,到漢代才奉為經典,被稱作《詩經》。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
  • ——淺談歐洲中世紀的飲食文化
    中世紀食物的發展歷程縱觀歷史,其實中世紀的飲食文化發展的很慢——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這接近1000年的時間裡,似乎人們的飲食結構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這是為什麼呢?好了,在了解過中世紀食物的發展歷程後,我們將從宗教、等級制度以及醫學三個方面,具體說說它們是如何影響中世紀飲食文化的。宗教對食物選擇的影響之前提到說,貴族們也被迫在一段時期內「吃糠喝稀」,很大一部原因是由於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曆法對飲食習慣的影響。
  • 中國特色飲食文化
    1、飲食文化的概念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 《詩經》裡的周代婚俗:缺了媒妁之言的男女戀情就一定是野合嗎
    本期話題《詩經》裡的《野有死麕》這一篇小詩,歷來被學者們看作是男女自由戀愛的野合。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周禮》中記載,周代已經開始推行媒婚制,男女雙方的結合須要經過媒官的中介。(上期連結:《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