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有哪些飲食文化和食俗禮儀?餃子與餛飩是同一種食物嗎?

2020-12-14 芷天說

古代社會有哪些飲食習俗和禮儀?淺論餃子與餛飩的「前世今生」

當飲食與文化融為一體並相得益彰之時,一定是社會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否則食物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需品,在尚未滿足基本溫飽之時肯定與文化毫無瓜葛。而文化作為一種既無形又有形的複雜概念,其實也是物質與精神文明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產物。

如果從歷史發展角度去分析飲食文化、習俗與禮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飲食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貫穿於人類發展的各個層面。從文字被雕刻在甲骨上開始,我國現存漢字大約有九萬多個,這其中與飲食有關係的詞語就高達幾萬個之巨。

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珍饈美饌、秀色可餐、饕餮大餐;鳳髓龍肝、色味俱佳、唇齒留香、垂涎欲滴等與飲食有關係的成語,作為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都在彰顯著飲食文化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社會飲食文化、食俗及禮儀起源

1.古代社會飲食習俗發展歷史

飲食文化是飲食習俗與禮儀的根基,只有當飲食與文化互為依靠之後,才能形成獨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飲食習俗與禮儀。如果從中國古代史發展趨勢來看,從燧人氏「鑽木取火」 開始古代人的飲食結構,就進入了「由生到熟」的飛躍性時代。

雖然此時並未形成或者說根本沒有飲食文化概念,但是卻為古代社會飲食文化開啟了一扇大門,並且為飲食習俗與食俗禮儀奠定了重要基礎。筆者認為食物「由生到熟」,也為中國飲食文化萌芽出現埋下了伏筆。

歷經燧人氏、伏羲、神農氏、黃帝三位上古先祖的改良之後,古代社會飲食狀態一直都處於不斷進步狀態中。燧人氏時期炮、煲、焙炒等烹飪方法開始出現;伏羲「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到了神農氏時進入了「耕而陶」階段,此時的陶具是古代中國最早的炊具和餐具。據史料記載「黃帝作灶,始為灶神」,黃帝發明了「甑」並用其「蒸谷為飲,烹谷為粥」。簡單說就是「甑」類似於現代蒸鍋,這種炊具出現之後食物烹飪開始多元化。

2.商周建立中國飲食文化、食俗及禮儀形成

如果說從燧人氏開始一直到夏啟時期,古代中國飲食文化、習俗、禮儀都尚處於蒙昧狀態之中,那麼成湯建立殷商之後飲食才開始步入文化殿堂。這主要是因為殷商時期食物已經不僅是一種,可以用來果腹的生存必需品了,因為當時食物已經被當做貢品應用於祭祀之中。

筆者認為從殷商開始食物與文化開始緊密相連,但由於當時並未形成飲食文化概念。而且由於生產力過於低下糧食產量不高,所以食物除了用來祭祀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其實還是填飽肚子維持生存。雖然此時的食物已經花樣繁多,但還未上升到飲食文化層面。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人們開始以穀物和蔬菜做為主食,當然這些食物其實也承襲於殷商。但是在西周與東周共計791年的王朝史中,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開始形成,並逐步向更加完善與細緻化的方向發展。

尤其是在「周禮」誕生之後飲食與文化,開始成為一對形影不離的文化綜合體。「周禮」中不僅規定了飲食結構與飲食禮儀,同時還將當時社會中的飲食習俗記錄在案。據「周禮」記載周代飲食結構主要分為,食、飲、膳、羞、珍、醬飲食結構六大項。

但由於「周禮」為周王室禮儀典籍,所以記錄的飲食文化也皆以王室規格為主。當時烹飪主食的方法就是蒸、煮兩類,用「鬲」煮飯近似於「幹粥爛飯」。當時人將水少的乾飯稱為「鱣」,而將水多的米飯則稱為「粥」。

但是生活在周代的老百姓由於糧食擁有量比較少,所以日常飲食皆以「不外啜粥,以蝴其口」。 這八個字的大概意思就是百姓們平時經常吃粥餬口,這種烹飪方法不僅可以節約糧食,同時還能讓人有一種比較強烈的飽腹感。

飲食作為周代的主要文化體徵與禮儀形式,在當時其實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食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飲食文化、食俗及禮儀的形成,其實與地域、朝代、飲食習慣,尤其是當時的食物類型都有巨大關係。

古代社會多姿多彩的飲食風俗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曾云:「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從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可以得知,古代社會統治者要想長治久安,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安民」,而安民的主要途徑就是讓老百姓吃飽飯。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古代社會「食俗」形成其實與很多因素都息息相關,地理環境、歷史進程、宗教信仰,以及當時社會中的食物種類等,其實都是促進「食俗」萌芽、形成與發展的關鍵要素。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食俗」的範疇其實也非常廣泛。

一般情況下「食俗」主要包含王公貴族食俗,百姓日常食俗、年節以及禮祭食俗等。食俗除了包括飲食特徵與習慣之外,其實還與食物類型息息相關。從遠古時期開始人們就將飲食與祭祀、禮儀以及節慶等聯繫在一起,這其實也是古代食俗形成的關鍵契機。

如果從狹義範圍來講食俗主要是指,生活在某個特定區域的飲食習慣及飲食禮儀。比如,生活在南北兩地的古代老百姓,在飲食方面就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北方人的飲食及其習俗相對來說比較粗獷,而南方人則大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食俗。

古代食俗文化及禮儀基本上都與節慶息息相關,隨著歷朝歷代不斷發展並最終固定為飲食習俗。據漢代《四民月令》記載:

「正月之朔,是為正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這段記載闡述了漢代在過春節時的習俗,首先是祭祀諸神與祖先然後家中晚輩,要給長輩敬獻「椒酒」以表達尊敬之情。「椒酒」作為漢代食俗中的代表性飲品,不僅展現出了當時的基本飲食風俗,同時也彰顯出了食俗文化中的飲食禮儀。

而南朝梁宗懍則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時的食俗文化。

「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這段記載中所說的各種飲品就是當時的固定食俗。筆者認為最能代表古代飲食習俗與食俗禮儀的食物,其實就是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除夕時吃的「餃子」。

作為一種極具中華美食文化代表性的食物,「餃子」其實就是古人對飲食文化以及食俗的最完美表達。

古代食俗文化之「餃子」起源

1.民族食物「餃子」起源

「餃子」作為古代食俗文化中的代表性食物,從其誕生至現代社會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相傳這種薄皮大餡、營養美味的食物,是由被譽為「醫聖」的東漢人張仲景發明。這種極具中華美食特色的食物面世之後,就被賦予了諸多美好寓意與願望。

如果從實物起源角度來講餃子其實源於古代食物「角子」。最開始時餃子被人們稱為「嬌耳」,這其實與餃子的形態息息相關。大家平時在吃餃子的時候一定會發現,這種食物的外形除了像「元寶」之外,其實還與人類的耳朵十分相像。

2.「餃子」別名

關於餃子的起源其實也眾說紛紜,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餛飩作為一種與餃子十分類似的食物,具體起源於何時目前尚不可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二者皆有麵皮與餡料組成,而且具體的烹飪方式也基本雷同。

實際上餃子的名稱在尚未確定下來之前,它還曾被稱為「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這些關於餃子的名目繁多的食物名稱,其實與不同朝代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因為不同朝代的飲食文化理念肯定會有一定差異,所以才會出現同一種食物多個名稱的現象。

三國時期餃子被稱為「月牙餛飩」;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將「月兒」去掉直接叫做「餛飩」;到了唐宋兩朝時餃子又變成了「偃月形餛飩」或「角子」。事實上如果從餃子源於東漢張仲景的說法可以得知,當時社會中的餃子其實是一種「祛寒藥物」。

而這種所謂的「祛寒藥物」 主要作用就是預防耳朵生凍瘡。雖然用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總會讓人有一種啞然失笑的感覺。但是當時餃子餡料卻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美味,而是由多種可以食用的中藥材組成。

3.「好吃不過餃子」

相比較於其他由古代流傳至今的食物來說,餃子雖然外形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但是其餡料卻充滿了無窮的變化與想像力。北方人的餃子餡多以各種蔬菜,以及豬肉、牛肉、羊肉、馬肉、驢肉為主,口味方面依然是以「鹹」為主。

而久居於南方地區的人由於特定食俗影響,所以餃子餡除了有鹹口之外還有甜口。當然無論是肉餡還是素餡餃子都別具風味,並且非常符合中國飲食文化內涵。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還有一句俗語則稱「好吃不過餃子」。

這說明餃子在中國飲食文化以及食俗禮儀中,都佔據了無法比擬的重要地位。人們對餃子的喜愛可以說不分南北東西,無論住在什麼地方、口味如何,亦或是飲食文化或習俗不同的少數民族,其實都對餃子這種食物情有獨鍾。

結 語

《禮記·禮運》中曾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大家千萬不要小覷這八個字的內涵,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真可謂一字值千金。從這八個字中可以得知「諸飲食為禮之初」,也就是說飲食才是古代禮儀與文化的契機。

古代社會中的飲食習俗和食俗禮儀雖然看起來十分高大上,但如果失去了食物做支撐則如空中樓閣一般。所以筆者認為飲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才能讓中華飲食文化與食俗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李成軍《古人吃飯飲食的禮儀習俗》

樂奀《古人吃飯飲食的禮儀習俗》

劉春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節日禮儀食俗》

陳亦權《餃子原本是治病良藥》

相關焦點

  • 中國飲食文化:餛飩與餃子千年恩怨的背後,為何餃子成為了贏家?
    中國傳統美食——抄手·餛飩和餃子,都是古代諸多「餅」中的一種「餛飩」一詞,最早見於文獻的是三國時期魏國博士張揖《廣雅》:「餛飩,餅也」,混沌與餃子都與麵食有著莫大的聯繫,餛飩和餃子是繼麵條之後出現的,餛飩和餃子在民俗學上留下許多記敘資料,混沌與餃子之間的淵源關係,可以說是相當豐富了。
  • 餛飩,抄手,雲吞是同一種食物嗎?細分的話,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在我們中國可以吃的美食種類是非常的多的,而且有很多的美食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不過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日有很多的食物,長的樣子非常的像讓人傻傻分不清楚,比如說最常見的火鍋麻辣燙,串串香,冒菜等,看起來就是非常的相似的,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種食物也是非常的相似的,那就是餛飩抄手和雲吞了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原來都跟餛飩有關
    過年期間,除了年俗以外,最能體現節日氣氛的就是食物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最初只是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保障,不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食物逐漸擺脫果腹的基本功能,變得多樣起來,成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傳統和特色。
  • 餃子、扁食、抄手、餛飩、雲吞,歷史上張仲景到底做的是哪一種?
    張仲景發明的到底是那種食物呢?餃子、扁食、抄手、餛飩、雲吞,看似十分相似,所以容易導致我們分不清,今天編者給大家整理一下他們的異同之處,好讓大家加以區分。在上述幾種中,最先出現的是餛飩,據說在漢代的時候因為北境的匈奴常常進犯邊疆,所以百姓們十分厭惡他們,便把肉餡包成角兒食用,意思是恨不得吃了這些匈奴,之後叫做餛飩,經過歷史發展成各種各樣的麵食。餛飩在粵語中和雲吞發音相同,因此他們是同一種食物。
  • 各地冬至食俗,江南餛飩北方狗肉,臺灣花樣糕點祭祖
    湯圓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食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食俗。許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 餃子、餛飩和雲吞,這3者到底是不是一樣的,區別究竟在哪?
    餃子、餛飩和雲吞,這3者到底是不是一樣的,區別究竟在哪?中國自古以來南北方的文化差異,不僅僅體現在洗澡是在家洗還是在去外面的澡堂裡泡澡,看見的蟑螂到底有多大會不會飛,冬天家裡是否能夠供暖。在食物的口感和叫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 你清楚餃子、餛飩、抄手和雲吞的區別嗎?
    中國幾千年文化延續,及至美食,深至一飯一蔬。 便從五湖四海爭議不斷的餃子、餛飩、雲吞、抄手等水煮麵食包餡兒說起。 或許,你有過明明點的一份餛飩 卻以為點錯了的尷尬 或許,你興衝衝的想一嘗雲吞體會 這個頗具豪邁的食物是何味道 熟悉的嚼勁和肉餡兒 不禁拍案道 這不還是餛飩嗎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中國歷史飲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門須「先知而後行」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飲食、美器與禮儀、食享與食用等多重文化內涵的一門「綜合藝術」。在飲食方面,無論是古代或現代,它都是與國情、民情相適應的。
  • 餛飩和餃子有什麼區別?細說混沌和餃子的來歷
    大家好,我是大廚烏雨,今天給大家分享餃子和混沌的美食故事。餃子,我想一提起它,很多人心中就流口水,就想馬上吃上一碗,解解饞。餃子和混沌不僅皮要做的薄,肉餡味道還要調的好,這樣做出來吃起來才足夠的美味。南方人愛吃餛飩,北方人愛吃餃子,這是地區飲食習慣差別之一。
  •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之所以在古代會出現這種用餐制度,其實與過於嚴苛的封建禮儀和階級制度有一定關係。在古代封建王朝君臣宴樂之時,會按照不同等級、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級或身份的人也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衍生出來的。這其實也屬於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中一個較為常見的形式。
  • 抄手、餃子、扁食、餛飩有什麼不同,原來他們的名字是這樣來的
    餃子一般都是幹吃的比較多,餃子的皮比較厚用清水煮或者用蒸鍋蒸,蒸出來的餃子沒有帶湯,直接粘上醋和醬油就可以吃了。而常見的餛飩和抄手扁食都是帶有湯的。外形上抄手扁食和餛飩的皮都要比餃子薄。所以大家都認為這是兩種食物。但其實餃子也是可以像餛飩一樣帶湯做。而且這些食物所用的材料都是相同的,外皮用的是大麥麵粉,內陷用的是豬肉和蔬菜沫。這樣說來其實這幾樣東西是同一種。那麼他們的區別到底在哪?
  • 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餃子和餛飩
    有一個是小朋友包的北方人愛吃餃子,南方人愛吃餛飩,這都是和骨子裡的基因有關,和從小生長的人文環境有關。大家都喜歡自己從小吃到大的食物,這就是對味道的記憶。食物的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好吃與不好吃,決定好不好吃的是吃東西的人。餃子和餛飩都是極富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食物,寓意與口味都令人印象深刻。
  • 餃子的由來,餃子為什麼有餡?餃子和女媧、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餃子是北方人非常喜歡的食物,過年要吃餃子,冬至要吃餃子,頭伏也要吃餃子,還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等說法,那麼餃子還有哪些說法,你知道關於餃子的故事有多少?本期彎逗歷史,將為你扒一扒餃子的故事。在中國,南米北面的飲食特點,是農耕文明在上百年的繁衍中,流傳開來。中國南方多水,適合種水稻,吃米類食物更多。北方適合種麥子,古人蒸煮麥子發現不好吃,又不消化,開始把麥子磨成粉,做成各種麵食,比如麵條、大餅、饅頭、火燒、還有帶餡的包子、餃子、回頭、燒麥等等。以後,我們將一一為大家講述其他的麵食文化。
  • 冬至民間食俗:餛飩、餃子、糯米糰
    吃餛飩。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 中國古代飲食有哪些規矩和禁忌呢?
    中國古代飲食有哪些規矩和禁忌呢?孟子云:「食色,性也。」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推動歷史進程與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要說我國的飲食文化,那可是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用火加工食物,這標誌著中國的先民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荒蠻時代,邁入了吃熟食的文明時代。
  • 淺析高麗後代——韓國的餐桌禁忌和飲食禮儀!
    尤其是用於增味的醬料和香料等,這些從韓國古代就頗具講究。辣醬、肉乾、泡菜,以及對食物的保存、加工烹飪方式等都是傳統飲食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早在漢魏時期,由於戰亂軍隊和民族使節、貿易商人以及由於社會動蕩導致的民族遷徙使中原的飲食文化和農產品、香料及烹飪技術等得以傳播至中國的東北邊疆。
  • 外國人爭論「餃子和餛飩有什麼區別?」老外的回答哭笑不得
    在中餐裡餃子和餛飩屬於我們不陌生的食物,他們之間區別也很大,我們想吃餃子也不會去混沌店。但是在外國人眼裡餃子和餛飩完全是無差別的食物。曾經就有老外提問道:「餃子和餛飩有什麼區別。」顯然美味的中國菜又讓他們費解了,這就好比外國人被火鍋和串串鍋搞暈了一樣。
  • 看《詩經》飲食描寫,淺談周代社會的飲食文化功能及其價值
    《詩經》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源頭,《詩經》中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烹飪,再到食物裝盤盛放,都別有講究,而這嚴苛講究的背後,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民俗,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禮記》日:「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儀制度最早起源於飲食活動,始於對飲食的規範。
  • 【吃貨】小談閩南飲食文化
    這裡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東逐漸降底,以山地、丘陵為主,屬於溫暖、溼潤熱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野生、海生動、植物種群非常豐富,這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進程等因素的影響,生活在這片區域的人們素有「以海為田」、「以舟當車」的歷史傳統,悠久的對外交流歷史也為閩南地區的人們帶來了異域的飲食文化。
  • 李碧華:餛飩和餃子的對話
    餛飩:這名兒由來,也有個說法,在《通雅》一書中《飲食》一節:「由渾氏、屯氏發明,故轉音取名渾沌。」我們形狀也真的一團混沌,後來做成一個偃月形,便成為餃子了。餃子:我們比較統一,餃子就餃子,哪像你們,別號一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