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文化名人超2000 王安石故居竟未開放

2020-12-11 江蘇頻道

原標題:讓歷史文化名人從「草」變成「寶」

歷史文化資源是南京獨有的優勢資源。如何讓南京的文化基因代代傳承,讓南京的文化魅力人人傳頌?今年,市政協一號建議案聚焦利用好南京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本期議政堂,我們就和政協委員們一起探討如何讓南京的歷史文化名人「活起來」。

位於南京海軍指揮學院內的王安石故居

盤家底:歷史文化名人總數超2000人,眾所周知的超200人

「南京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隨手抓把土、揀塊磚,都有故事和歷史……」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說起南京豐厚歷史文化家底顯得既興奮又無奈。

今年2月,市政協教衛(文體)委員會組成了聯合調查組,圍繞「弘揚歷史名人文化,打造獨具魅力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課題展開調查。作為調研組聘請專家之一,長期從事南京歷史文化研究的賀雲翱說,南京作為與西安、洛陽、北京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都,仔細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前3個都在北方,南方只有南京,在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南京是南中國「第一都」。他做過一個統計,南京歷史名人總數超過2000個,眾所周知的200個出頭,幾乎涵蓋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科學等方方面面。

看現狀:名人扎堆「出頭難」,「小卷阿」被湖南魏源紀念館「運」走了

名人多了,難免「扎堆」,「寶貝」變成了「包袱」,顧此失彼。因此有了「名人在外地是個寶,在南京是根草」的說法。

市政協委員趙建中說起「名人遭遇」感慨頗多。他講了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袁枚和鄭板橋都是清代名人,但是鄭板橋在揚州興化紀念處甚多,袁枚的名聲絕不在鄭板橋之下,卻因為長期活動在南京,在眾多名人的光環籠罩下,袁枚似乎不夠突出,至今沒有什麼紀念處,現在連墓地都找不到了。

調研中還有一件事讓委員專家惋惜不已。魏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位於清涼山附近的故居,目前只留下「小卷阿」門額和魏源親手植下的兩株臘梅中的一株,故居同部的大部分遺物,早先都已被湖南魏源紀念館運走。

提建議:錦囊三計,讓歷史文化名人「活起來」

今天,南京歷史文化名人資源要怎麼用起來呢?牽頭調研的市政協教衛(文體)委員會主任張玉寶說,歷史文化名人是南京城市的重要「文化基因」。摸清名人家底,對歷史名人進行「基因測序」,在此基礎上採用情景再現手法,藉助名人效應,讓古代名人活起來,被現代人所接受和景仰,「這正是這次調研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建議一:

名人雕塑「站起來」

「遠的拉近,小的放大,虛的變實」,市政協委員陳俊說,他多次到國外訪問,看到一座座精美雕塑「活化」了一個個歷史名人。他說,早在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古希臘、古羅馬的名人雕塑就被奉為城市雕塑的典範,此後名人雕塑被越來越多地安放在眾多城市顯著位置。如莫斯科街頭的果戈裡、普希金、馬克思塑像吸引著眾多遊客,在彼得大帝塑像前留影也成為無數遊人到聖彼得堡的必選。美國好萊塢和香港的星光大道、世界各國的諸多名人雕塑廣場和蠟像館等,均成為各國各地文化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由於名人雕塑投入少、見效快,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也競相樹立歷史名人雕塑。我市也樹起了不少歷史名人雕塑,但也只有孫中山、鄭和、範旭東、周恩來、劉伯承等少數幾座歷史名人塑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此,陳俊說,像雕塑這件事,不光是拎零散的點,還要用「線」來串連這些點。比如從中山碼頭到中山陵,沿線布局了5個集群400座民國建築,這就可以作為一條線,在每個建築前面樹一個雕塑,掛一個牌子,開闢一條「體驗型旅遊線路」,提升城市品位,又藉助名人名氣生財,還能解決雕塑資金來源問題,既有「面子」又有「裡子」,何樂而不為?

建議二:

名人故事講出來

「羅密歐和朱利葉的故事,讓人記住義大利名城佛羅倫斯;卡西莫多和愛絲美拉達的故事,讓人記住法國巴黎聖母院;莫愁湖勝棋樓朱元璋和徐達對弈的故事,讓人記住南京莫愁湖;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讓人記住了杭州西湖……」趙建中說,可惜這樣的好故事太少,會講故事的人不多。

「名人故事讓歷史鮮活起來。」趙建中說起一件親身經歷的故事。一次外地朋友遊覽南京,他陪同遊覽明城牆,導遊解說一開口就是明城牆的建造過程,建了多少年,有哪些地方是州府送來的城牆磚,現存總長度有多長等等,讓其很不爽,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說,講好南京歷史,不講名人、不說故事猶如一本小說沒有情節、沒有細節,缺少神韻和靈魂。講城牆更應該講的是圍繞明城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名人。如朱元璋從參加反元起義、佔領集慶府、修明城牆、稱吳王,直到派兵平定北方的過程;再如朱棣所謂「靖難之師」渡江攻破明城牆在何處;清軍南下入城從明城牆何處城門入城,南明小朝廷弘光皇帝(福王)從哪個城門逃走;太平天國農民軍洪秀全、楊秀清從何處攻入南京城,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城從何處入城等等。「名人故事」講起來,膾炙人口的傳說用起來,「古人與今人才會心有靈犀,產生情感溝通和共鳴。」

建議三:

名人故居亮出來

用好名人資源,爭取向公眾開放更多的名人遺蹟,成為委員關注的一個話題。張玉寶說,南京浩如煙海的名人舊居就是這個古老的城市不可多得的一張名片。但南京的名人故居,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閒置不開放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對於沒有能力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建議由政府代管或引進社會資金共同開發管理。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僅文學地位高,也是傑出的政治家。他雖然生於江西,但在南京度過青年時期,後又來南京做官,在南京終老,他本人與他的父母兄弟也都葬於南京,王安石可以說是宋代南京最有知名度的歷史人物。市政協委員、民盟南京市委副主委戴雲說起這位名人卻是一臉遺憾。他說,如今位於南京海指內的王安石故居——半山園,對於廣大公眾而言,一向只聞其名,不見其「身」,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卻不能發揮作用,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南京市政府是否可以通過置換場地的方式,將王安石故居亮出來,以便對外開放。

相關焦點

  • 南京王安石故居因處軍事管理區 無法供個人遊覽
    王安石故居 資料圖片 劉瀏 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與南京有不解之緣。很多人都知道王安石一生中大部分光陰是在南京度過的,晚年也隱居於南京,他的故居「半山園」位於南京清溪路的海軍指揮學院內。由於海軍指揮學院屬於軍事管理區,王安石故居已經多年未對外開放,個人遊覽也進不去。讀者葉先生建議,能否在靠近中山門的城牆處修條小路方便參觀?
  • 名人故居的文化意味
    【摘要】北京名人故居是在歷史滄桑中積累下來的文化氣息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這些名人故居,後人更能讀懂讀好北京的歷史,更能明白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價值所在。為了讓這些名人再「活」上幾百年,儘可能多地給後輩人以生活意味的啟迪,為城市生活提供更豐富的滋養,應對名人故居的整體環境進行生態性的保護,並注重故居文化傳承的有效性。
  • 北京16家名人故居將首次對外開放 含毛澤東故居
    (記者郭超)16家以前不具備開放條件的名人故居,即日起與12家已開放的名人故居打包形成一條高端旅遊線路向公眾推出。昨天,北京市旅遊委公布,涵蓋28家名人故居的「走近先賢—京城名人之旅」高端旅遊線路向社會開放。  16家名人故居首向遊客開放  據相關部門統計,在北京居住過的歷史名人所遺留的故居遺產遠超百家。此次挑選出28家名人故居,有12家對外開放,其餘16家名人故居為國家、市或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前未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 王安石曾在南京購置半山園 不設圍牆且過於簡陋
    王安石  如今買房子是件大事,幾百年前同樣如此。歷史上,外地人到南京來安家落戶的有不少,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即便是他,在南京也經歷過無處安家的尷尬。讓我們來看一看王安石在南京時和房子有關的那些故事吧。  少年隨全家遷居江寧,  家境清寒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撫州)人,卻與南京頗為有緣,多次來南京,三度在南京生活。景祐三年(1036年)他隨做官的父親王益來到南京生活,閉門苦讀5年,「桃花石城塢,餉田三月時。
  • 歷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 「喚醒」名人故居
    原標題:「喚醒」名人故居核心提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名人眾多。名人故居如散落在古城繁華深處的明珠,訴說著過往的故事和記憶。保護名人故居,有利於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古城風韻。為此,我市出臺《保定市名人故居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對轄區內名人故居進行調查論證。
  • 鎮江:攜子同遊參觀名人故居 從小培養了解本土文化
    上周六,一群網友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參加了鎮江市第三屆名人故居徒步大會,造訪了鎮江市區的13處名人故居:沈括故居(夢溪園)—張鵬故居—劉景韶故居—箴廬—大康新村—陳慶年故居—張雲鵬故居—郭禮徵故居—劉鶚故居—陸小波故居—程堃公館—嵇直故居—賽珍珠故居及紀念館。
  • 北京十大名人故居
    茅盾故居體驗:茅盾故居是一個兩進四合院,灰牆紅窗、精緻簡單、書香盈門。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兒房六間。臥室案几上堆放著茅盾寫回憶錄時備查的舊時期刊、剪報等。臥室的衣櫥、七鬥櫃均為舊物。歷史:茅盾一生在三座城市居住過。烏鎮是他的第一故鄉。上海是他的第二故鄉,在那兒他用筆名茅盾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幻滅》。在北京,茅盾從一位文學創作者轉型為中國文化組織領導者。
  • 山東履痕:文化名人故居一條街
           非常難得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文化名人故居至今保存依然完好。如果把這些文化名人的名字寫下來,相當於半部中國現代文學史。       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散落在青島各處,想去看看,沒有充裕的時間是不可能的。偶然得知,位於小魚山附近的福山路和魚山路,有一條文化名人故居一條街,是這些名人故居集中的地方。   雖然沒有可能走遍青島,遍訪名人故居,這個名人故居一條街肯定是要去的。
  • 我市已修繕名人故居41處仍有部分故居年久失修 熱心人士呼籲:
    今年10月,市規劃局公布了《寧波172處名人故居分等級保護名單》。結合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文物建築修繕工程等項目,我市已修繕名人故居41處,其中30處用作博物館、紀念館。中心城市59處未修繕名人故居中,80%維持居住功能。    目前,甬籍名人故居風貌展正在中山公園逸仙樓展出,對公眾免費開放,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2月28日。
  • 不一樣的名人故居——從孫中山故居看故居文化
    經常去旅遊的人都知道,如果去故居旅遊,大概見到最多的就是各式不同的建築,不同年代的室內擺設、名人的生平事跡介紹。內容大致不出這些。一座城市因為歷史名人而被更多人熟知,也有更多人循著這些名人的足跡前來旅遊。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名人故居不僅僅可以是名人的生平事跡的縮影,它還可以是一座城市、一種生活的縮影。
  • 保護名人故居 弘揚僑鄉文化
    原標題:保護名人故居 弘揚僑鄉文化   昨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毅到開平市檢查名人故居保護利用情況時強調,名人故居是不可再生的歷史寶藏,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名人故居保護修繕的重要性
  • 「選出的景點要經得起歷史檢驗」--「南京新55景」出爐側記
    【南京日報報導】由文化、歷史、旅遊、園林、建設、地理、文物等業界專家組成的「南京新55景」評審委員會,近日參照市民投票結果,進行了第二輪評選,從70個候選景點中,確定了「南京新55景」最終名單。慎重而又熱烈的評議過程,始終貫穿著專家們確定的原則:選出的景點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 保護名人故居的標準
    李耀申說,名人故居不僅是各地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一筆極其難得的精神財富,名人故居中屬於不可移動文物的都要依法保護,但是,名人故居保護管理涉及到建設、規劃、文物多個部門,情況比較複雜。【詳細】  名人故居保護不應厚此薄彼  名人故居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遺存,往往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對於這些曾經在歷史上或叱吒風雲或建功立業的名人而言,對他們的故居加以保護,不僅僅是出於對他們的尊重,更是一種弘揚文化、繼承傳統的現實需要。
  • 探訪臺北名人故居
    探訪臺北名人故居2010-05-06 08:57     來源:人民網     編輯:張蕾  臺北風景秀美,繁花似錦,卻曲徑通幽,不少文人墨客、名人大家曾在此落腳定居。隨著這些人的西去,他們的故居便成為後人瞻仰參觀的好去處。
  • 名人故居文化遺產保護遭遇「產權難題」
    故居平時不開門,銅像也沒能安放進去,王一飛烈士的後人憂心忡忡:  近日,上虞75歲的老人王天祥給晚報來電稱,革命烈士王一飛故居到現在一直關著,沒有開放。「如今我的年齡大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讓它能發揮紅色教育基地的實際作用。」王天祥說。  1920年,王一飛(原中共湖南省委書記)離開故鄉上虞參加革命。
  • 名人故居
    北京是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滾滾歷史長河中,這裡出現過許許多多的風流人物。文學家、畫家、京劇名角都曾在這裡留下生活的印記。北京給他們的人生增添了色彩,他們也為北京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名人故居了。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裡,向我們訴說那個年代,那些人在北京發生的故事。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了那些藏在北京城裡的名人故居。不妨趁著周末走訪滄桑典雅、風流遺韻的名人故居。
  • 全國名人故居「掌柜」齊聚紹興,探討激活名人文化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在網際網路時代,名人故居如何拉近名人與觀眾的距離,實現人物的當代價值?如何讓名人故居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昨天,全國65家名人故居、人物類博物館「掌柜」齊聚紹興,共同探討這一話題。紹興名人故居的做法也引起大家的關注。
  • 上海文化遺產和重要名人故居導覽圖出爐
    東方網6月5日消息: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記者從昨天舉行的上海市2012年「文化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全市共有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近現代不可移動文物3266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然而,這些文化「家底」分布何處?有哪些值得參觀的內容?如何在合適的時間、利用合理的交通線路參觀?
  • 武威歷史文化名人李銘漢故居修繕竣工臨時開展
    1月17日,武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重點項目——李銘漢故居修繕竣工臨時開展。甘肅省委主題教育第四巡迴指導組組長李世紅、副組長成文輝出席開展儀式。武威市委書記柳鵬,市委副書記、武威市人民政府市長周偉為修繕開展的李銘漢故居揭牌。武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細如,武威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梁朝陽出席開展儀式。武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費生雲主持開展儀式。
  • 無錫名人故居遊——錢鍾書故居
    無錫是一座文化、旅遊資源都非常豐富的城市。除了太湖、黿頭渚、靈山大佛等知名中外的景區之外,無錫還保留了很多名人故居。而且,這些名人故居大多坐落在無錫繁華市中心的僻靜小巷內。閒暇之時暢遊這些故居,便若徜徉歷史的長河,真是人生美事!在無錫眾多名人故居中,錢鍾書先生的故居是相當值得一遊的。這座位於健康路新街巷的宅子,是錢家祖業——錢繩武堂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