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歷史文化名人從「草」變成「寶」
歷史文化資源是南京獨有的優勢資源。如何讓南京的文化基因代代傳承,讓南京的文化魅力人人傳頌?今年,市政協一號建議案聚焦利用好南京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本期議政堂,我們就和政協委員們一起探討如何讓南京的歷史文化名人「活起來」。
位於南京海軍指揮學院內的王安石故居
盤家底:歷史文化名人總數超2000人,眾所周知的超200人
「南京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隨手抓把土、揀塊磚,都有故事和歷史……」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說起南京豐厚歷史文化家底顯得既興奮又無奈。
今年2月,市政協教衛(文體)委員會組成了聯合調查組,圍繞「弘揚歷史名人文化,打造獨具魅力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課題展開調查。作為調研組聘請專家之一,長期從事南京歷史文化研究的賀雲翱說,南京作為與西安、洛陽、北京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都,仔細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前3個都在北方,南方只有南京,在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南京是南中國「第一都」。他做過一個統計,南京歷史名人總數超過2000個,眾所周知的200個出頭,幾乎涵蓋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科學等方方面面。
看現狀:名人扎堆「出頭難」,「小卷阿」被湖南魏源紀念館「運」走了
名人多了,難免「扎堆」,「寶貝」變成了「包袱」,顧此失彼。因此有了「名人在外地是個寶,在南京是根草」的說法。
市政協委員趙建中說起「名人遭遇」感慨頗多。他講了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袁枚和鄭板橋都是清代名人,但是鄭板橋在揚州興化紀念處甚多,袁枚的名聲絕不在鄭板橋之下,卻因為長期活動在南京,在眾多名人的光環籠罩下,袁枚似乎不夠突出,至今沒有什麼紀念處,現在連墓地都找不到了。
調研中還有一件事讓委員專家惋惜不已。魏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位於清涼山附近的故居,目前只留下「小卷阿」門額和魏源親手植下的兩株臘梅中的一株,故居同部的大部分遺物,早先都已被湖南魏源紀念館運走。
提建議:錦囊三計,讓歷史文化名人「活起來」
今天,南京歷史文化名人資源要怎麼用起來呢?牽頭調研的市政協教衛(文體)委員會主任張玉寶說,歷史文化名人是南京城市的重要「文化基因」。摸清名人家底,對歷史名人進行「基因測序」,在此基礎上採用情景再現手法,藉助名人效應,讓古代名人活起來,被現代人所接受和景仰,「這正是這次調研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建議一:
名人雕塑「站起來」
「遠的拉近,小的放大,虛的變實」,市政協委員陳俊說,他多次到國外訪問,看到一座座精美雕塑「活化」了一個個歷史名人。他說,早在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古希臘、古羅馬的名人雕塑就被奉為城市雕塑的典範,此後名人雕塑被越來越多地安放在眾多城市顯著位置。如莫斯科街頭的果戈裡、普希金、馬克思塑像吸引著眾多遊客,在彼得大帝塑像前留影也成為無數遊人到聖彼得堡的必選。美國好萊塢和香港的星光大道、世界各國的諸多名人雕塑廣場和蠟像館等,均成為各國各地文化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由於名人雕塑投入少、見效快,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也競相樹立歷史名人雕塑。我市也樹起了不少歷史名人雕塑,但也只有孫中山、鄭和、範旭東、周恩來、劉伯承等少數幾座歷史名人塑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此,陳俊說,像雕塑這件事,不光是拎零散的點,還要用「線」來串連這些點。比如從中山碼頭到中山陵,沿線布局了5個集群400座民國建築,這就可以作為一條線,在每個建築前面樹一個雕塑,掛一個牌子,開闢一條「體驗型旅遊線路」,提升城市品位,又藉助名人名氣生財,還能解決雕塑資金來源問題,既有「面子」又有「裡子」,何樂而不為?
建議二:
名人故事講出來
「羅密歐和朱利葉的故事,讓人記住義大利名城佛羅倫斯;卡西莫多和愛絲美拉達的故事,讓人記住法國巴黎聖母院;莫愁湖勝棋樓朱元璋和徐達對弈的故事,讓人記住南京莫愁湖;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讓人記住了杭州西湖……」趙建中說,可惜這樣的好故事太少,會講故事的人不多。
「名人故事讓歷史鮮活起來。」趙建中說起一件親身經歷的故事。一次外地朋友遊覽南京,他陪同遊覽明城牆,導遊解說一開口就是明城牆的建造過程,建了多少年,有哪些地方是州府送來的城牆磚,現存總長度有多長等等,讓其很不爽,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說,講好南京歷史,不講名人、不說故事猶如一本小說沒有情節、沒有細節,缺少神韻和靈魂。講城牆更應該講的是圍繞明城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名人。如朱元璋從參加反元起義、佔領集慶府、修明城牆、稱吳王,直到派兵平定北方的過程;再如朱棣所謂「靖難之師」渡江攻破明城牆在何處;清軍南下入城從明城牆何處城門入城,南明小朝廷弘光皇帝(福王)從哪個城門逃走;太平天國農民軍洪秀全、楊秀清從何處攻入南京城,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城從何處入城等等。「名人故事」講起來,膾炙人口的傳說用起來,「古人與今人才會心有靈犀,產生情感溝通和共鳴。」
建議三:
名人故居亮出來
用好名人資源,爭取向公眾開放更多的名人遺蹟,成為委員關注的一個話題。張玉寶說,南京浩如煙海的名人舊居就是這個古老的城市不可多得的一張名片。但南京的名人故居,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閒置不開放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對於沒有能力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建議由政府代管或引進社會資金共同開發管理。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僅文學地位高,也是傑出的政治家。他雖然生於江西,但在南京度過青年時期,後又來南京做官,在南京終老,他本人與他的父母兄弟也都葬於南京,王安石可以說是宋代南京最有知名度的歷史人物。市政協委員、民盟南京市委副主委戴雲說起這位名人卻是一臉遺憾。他說,如今位於南京海指內的王安石故居——半山園,對於廣大公眾而言,一向只聞其名,不見其「身」,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卻不能發揮作用,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南京市政府是否可以通過置換場地的方式,將王安石故居亮出來,以便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