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潮汕話說的真的越來越差了……
#汕頭大學開設潮汕話課程#衝上熱搜,開設選修潮汕話課程,期末考試要表演方言情景劇。
作為潮汕本土大學,讓外地學生通過方言形式更好地了解潮汕文化,值得提倡。
潮汕年輕人向前飛奔,把傳統文化拋在了上個時代。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和同學都講潮汕話。
上小學的時候,除了朗讀課文,其他時候都講潮汕話,甚至為了讓我們理解課文含義,用潮汕話去轉換。
上初中的時候,老師上課講普通話,每次大家上課都會抓語文老師的「潮普」錯音在下面暗笑,以至於後面都讓科代表來朗讀,老師自己用潮汕話解釋,現在好了,天道有輪迴,我現在自己說著一口流利的潮普,還記得那時候用潮汕話背誦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時隔多年,用潮汕話背起來,依舊郎朗上口。
上高中的時候,外地插班的同學越來越多,「潮普」被迫營業,後面跟本地人說話也開始用普通話,偶爾能聽到潮汕話只有到辦公室挨老師批的時候了,內心OS:好親切,會說你就多說點。
上大學的時候,日常講得最多也就是普通話了,同宿舍的河源兄弟一直喊我教他們潮汕話,現在好了,畢業也就學會「口吐芬芳」。
校內也有很多「膠己人」,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就算我用潮汕話打招呼,得到的回應用的還是普通話,後來問過之後,笑著說:「現在除了在家會講幾句潮汕話之外,在外都是講的普通話了,而且我潮汕話講得不太好……」
@祈求著——選擇廣州,更多是喜歡上了大城市的生活習慣和氛圍。這裡有不打烊的書店,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有不斷創新積極思變的網際網路青年。沒有什麼比和同類生活在一起更吸引人的了。「同類」的劃分早不止於同一個故鄉。
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考試大學之後離開潮汕,畢業後也選擇在北上廣發展,拒絕回家鄉……很快發現,自己正和潮汕文化脫軌,過年回家,尷尬層出不窮。
過年拜拜(祭拜)時把貢品的位置放錯了,被老媽一陣數落;
聽不懂老人們聊天時冒出的潮汕歇後語,只能尷尬地傻笑;
想學做粿,卻發現連她媽媽都不會做了;
甚至年輕人聚在一起,發覺越來越多地講起了普通話。
就我自己而言,日常生活雖然基本上說的都是潮汕話,但也經常因為說的不準確而鬧笑話,我們90後很多人說話都是潮汕話普通話一起來的,有時候一些詞語不會潮語表達,會幹脆用普通話的音換個調直譯出來,因此也經常被長輩笑話批評,我媽常說:「潮汕話說成這樣,以後還怎麼「尬仔」(教孩子),「沒救」了。」
新一代潮汕人,開始不那麼「潮汕」了。
圖源 / 電影《爸我一定行的》
距離2020年還有6天,20後即將到來……新一代的潮汕人,開始不那麼「潮汕」了。
@呾潮汕話——現在的年輕一代,從幼兒園就開始教育機構統一講起普通話,潮汕話完全被排除於教育體系之外,日常能接觸到的信息基本上是以普通話為媒介,新鮮事物用潮汕話說完全不會說。
@kkzc——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從小就一直說普通話,一開始是考慮孩子日後上學能適應學校的環境,所以在學習說話的時候,全家就一直跟孩子說普通話,以致於孩子從小就不會說本地話。「我們全家當初為了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就堅持在和她交流時全程用普通話,如今她一張口就是普通話,說得很溜,但本地話卻只會聽不會說。我現在想一想,這樣是否不太妥當。」
同學之間講的都是普通話,回到家帶著父母講,學好普通話的思想已經完全灌輸,生怕無法跟上外面的「大趨勢」,對潮汕話也就一知半解,有時候甚至需要父母幫助翻譯成普通話,最後剩下的只有老一輩人頻頻搖頭嘆息……
一口親切的潮汕話,能讓在他鄉偶遇的潮汕遊子瞬感溫暖。而潮劇、歌冊、俗諺等文化形式,正因有潮汕話的承載與解讀,其豐富的內涵才得以凸顯。
展望若干年後,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潮汕話地位不再薄弱,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潮汕人彼此間的情誼與身份認同感,依舊由潮汕話來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