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古城】聽齊瑞申先生講安陽老城小酒館的故事

2021-02-27 華豫之林

 安陽老城小酒館的往事 

齊瑞申

     

       安陽人性格粗獷豪放,民間喝酒風氣很盛。民國至安陽解放後,城市民眾一般除有較重大事需要到大酒樓、飯莊外,多在街頭小酒館小酌。

       這個時期,安陽老城內大多數街道的十字路口或長街巷中段,幾乎都有一個小菸酒店,兼營醋醬、糕點及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如三道街與東大街交叉口東北角、縣東街與三道街交叉口正東、三道街與九府胡同交叉口正西、三道街與倉巷街、渠口街交叉口東北角、三道街與甜水井街、短街交叉口東北角。這些店小的有十幾平方米,大的有二三十平方米,店面是板條門或兩扇玻璃門,白天,板條門卸下,小店門面顯得十分寬敞。

       小店通常分隔為裡外間,中間掛個布簾,進門一側是櫃檯,櫃檯上常放幾個黑漆發亮的酒罈,通常高約30釐米,中間直徑約25釐米,壇口直徑約10釐米,壇口塞子圍裹著紅布。喝酒時用大口淺底的小黑碗,上口直徑約八九釐米,下口直徑約五六釐米,高約五釐米,安陽人叫這種碗為「黑盔子」,裡間則一般擺放兩張簡易方桌和幾條長板凳。

       民國年間,安陽小酒館的酒大都來自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一帶),名潞酒,通過山路,靠小車、驢馱運輸。一個牲口背上放兩個簍子,每個簍子盛一壇酒,來回一趟五六天。據說,酒開始濃度較高,但販酒人途中要打開酒罈喝一些,快到安陽時再用水補充,酒濃度正好。

       小酒館中的顧客以壯年、老年為主。民國時期,多為一些悠閒或落魄文人、破落戶子弟、社會幫閒,也有一些貧苦市民,辛辛苦苦掙幾個錢,到酒館借酒精的麻醉作用圖暫時的快活解悶。當然,也有一些酒鬼是這裡的常客。「文化大革命」前,顧客多為五行八作的勞動人民,其中以從事糞業、建築、運輸的居多。他們大多沒什麼文化,工作時間不太受限制,有的是時間到小酒館吸菸噴雲吐霧,喝酒消困解乏,與同行、知己聯絡感情。


       安陽解放前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低,一般人一次喝一碗,喝二三碗的不多見。店主用提子舀酒,下酒菜也就是些普通的水煮花生米、鹹黃豆、醃豆腐乾之類。多數是喝悶酒,猜拳行令的少,僅是朋友同事在一起說說話而已。有些經濟條件尚好、家庭負擔不重的也是小酒館的常客。有的顧客不進裡間,倚著櫃檯,要點黃豆,也喝得津津有味。還有的人喝得快,店主還沒找好零錢,他已一端而幹。個別有酒量的婦女也偶爾光顧,她們不坐酒桌,通常一個人倚在櫃檯邊,要二三兩酒,在和店主開著玩笑之間,酒已下肚。

       20世紀80年代,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私營小酒館開始多起來,酒一律是瓶裝酒,一般老百姓常喝的是「漢井」牌麯酒,一元多一瓶,一角多錢一兩,所以許多人又叫「一毛燒」。幾個人一坐,還是用那種大口淺底小黑碗,點幾盤小菜,「譁譁譁」一人倒一碗,幾口喝完,倒也有梁山好漢的豪氣。有時喝得暈暈乎乎,冷不丁冒出一句「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的話來。

       20世紀90年代,私營小飯館星羅棋布。像北門東西段,一些居民把空閒房屋改建成飯館,一兩元一盤素菜,三四元一盤葷菜,三四元一瓶的「寶豐」、「林河」、「綿竹大曲」,吸引許多工薪階層常來光顧,生意十分興隆。

作者簡介:

      齊瑞申,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陽市房管局退休幹部,安陽市地方史志協會理事,安陽老城文化的守望者。

版權聲明:文中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 微信搜索「華豫之林」點擊關注

■ 長按以下二維碼圖像關注華豫之林公眾號

■ 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華豫之林公眾號

■ 「華豫之林」長期接受投稿,您的稿件請發送至郵箱616507838@qq.com或通過後臺發送投稿意向。

『華豫之林』文化資訊平臺歡迎您的關注

大千世界 人間萬象

相關焦點

  • 「安陽八景」名稱的源頭、演變、繼承和發展
    例如我市某些園林景觀的命名:洹水公園就有「臨川汲古」「荷塘聽香」「圭塘書屋」「高閣宿雲」「幽谷煙竹」「野水垂釣」「星島魚樂」「平臺隱秀」等八個景點,三角湖公園的「挹波探月」,人民公園的「雲楓橋亭」「香溢寒暑」,也是不錯的命名。可惜的是有些名稱連公園的管理人員也不知它的含義。例如人民公園的「雲楓橋亭」,明明鐫刻在橋的兩側,為什麼帶有一個「亭」字呢?
  • 安陽古城倉巷街文化繁榮的三個啟示
    古城新地標正崛起——倉巷街文化繁榮的啟示記者 黃亞明 鄧嫻每個城市,總有那麼幾條老街,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鄉愁記憶。在安陽老城,有一條長528米、寬約5米的老街,名叫倉巷街。自2018年7月被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後,短短兩年時間,這條老街穿越3000年的時光隧道「復活」,成為全省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繁榮的生動樣本。
  • 「歷史上的安陽名人」彰德府知府黃邦寧
    宋嶽忠武王廟(湯陰嶽飛廟)嶽飛撰黃邦寧纂修《嶽忠武王文集》黃邦寧在對韓琦文集《安陽集》重新編排整理的同時,也重新編印了嶽飛的《嶽忠武王文集》。他在《序言》中講:「湯陰為宋嶽忠武王故裡,其廟社較他處為獨盛。累朝賜諡(cì shì)加號,典至渥(wò,厚重)也。歲丙戌,寧承命忝(謙辭)守茲土,下車瞻謁祠像,思敬起慕,英靈如或式憑。
  • 「新志講歷史」圖說彰德府
    盧崧版《彰德府志》已由安陽檔案館特約研究員喬利軍先生點校完畢,喬先生的點校為現代人閱讀古籍、了解安陽歷史提供了極大方便。名人遊老城》小竹裡館偶遇古都三問歷史悠久的漳澗古廟會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紅色傳奇】一千塊大洋的故事【華豫紅樓】張之及其《紅樓夢新補》【安陽地名故事】地名是遊子心中的一盞燈【彰德古蹟】安陽老城民宅發現姜太公廟石碑【彰德印跡】三角湖公園及「重修安陽城角樓記
  • 「彰德遊園」揭開面紗:文峰大道中環東段,古城安陽黃金地段的綠色演繹
    最受百姓們歡迎的是遊園裡的安陽老城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地刻,讓大家對老城文化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市委市政府以為的情懷,在城市的黃金地段為老百姓留綠,為百姓提供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值得點讚。彰德遊園也充分展現了安陽作為宜居城市的特色與魅力。
  • 「安陽八大景」漫水長虹詩與畫
    然而,名列安陽八大景的「漫水長虹」,卻似乎並未給詩人帶來靈感。直至當代,才有人懷古生情,有所歌吟。清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安陽八景——漫水長虹先看趙文龍的〔北中呂·普天樂〕《漫水長虹》:風雨後,天初晴。大橋臥波,漫水長虹。觀魚躍,聽濤聲。誰持彩練舞碧空,浪花飛濺凌波夢。翠林生煙,枝頭鳥唱,幾疑畫中。
  • 漫談彰德古城復興
    王國維先生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的作者是周代初期的人;史念海教授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這部書中指出,《禹貢》的作者是魏國人;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認為,《禹貢》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人;而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認為作者應當是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這個時段的人。《禹貢》指出,在盤庚遷殷之前,河亶甲居相,商王河亶甲曾經將都城遷到相這個地方。而關於相也有爭議,有人說是內黃,有人說是洹河南岸。
  • 古城保護復興③丨倉巷街:一條老街在故事裡復活
    >老街區植入新業態記者 高咪看一部回憶滿滿的老電影、聽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城故事、喝一杯唇齒留香的苦咖啡、感受一場熱情洋溢的現場音樂會……這些逐漸成為遊客來倉巷街的理由。店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不僅可以看書、吃飯,還能彈琴、品茶,經常有年輕人來這裡打卡、拍照,把這裡的故事分享到社交網絡上。」在不遠處的16號院,一場關於老城故事的公益文化講座正在進行。院內整齊放置了座椅,方便市民或遊客入座聆聽。而這場講座的聽眾不僅有現場觀眾,還包括線上的網友。
  • 以文峰塔為起點覽安陽,安陽老城未來會怎麼變?老城復興已來
    西大街起點彰德路至安陽的城隍廟,全長800多米,由於處於安陽老城區,是文峰塔旁的安陽老街,已經納入政府規劃,正處於蛻變之中,不久的將來,西大街會復興復古,成為安陽老城的一條漂亮的仿古街。本作者,一直在記錄著西大街的變化。西大街彰德路大西門附近,有安陽市的最大的一個特色,安陽粉坊。安陽的特產粉漿、粉皮就在西大街的最西頭,每一家都是百年老店,底蘊深厚。
  • 安陽城隍,藏在安陽老城裡的守護神!
    遇見安陽城隍廟純屬機緣巧合,從天寧寺出來是要找高閣寺的,結果導航不給力,導進了老城,東走西轉的就看到了這麼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寫著「威靈公廟」,當時還沒有搞懂這就是城隍廟,看了導覽圖才晃過來神。首先應該叫它「彰德府城隍廟」更貼切更準確,現在的安陽市區是原來彰德府治所所在地,在行政區劃上古代的彰德府要比現在的安陽市大上不少,包括安陽、臨漳、內黃、湯陰、林縣、涉縣、武安。後來彰德府被河南和河北兩省分掉了。城隍廟肯定就留在了現在的安陽老城。到底什麼是城隍呢?以前沒接觸過就專門了解了一下。
  • 彰德府古城,165米的西華門街,撿起一塊兒瓦片就能拾起一段歷史
    彰德府古城,165米長的西華門街,撿起一塊兒瓦片就能拾起一段歷史。(王建安 攝影)河南省安陽市(明、清時稱彰德府)老城內的西華門街,東連馬號街「老府口兒」,緊鄰明代趙王府內的高閣寺,西臨鼓樓、府城隍廟,全長165米。
  • 曾經繁華的安陽西大街正在修繕,修好後啥模樣?
    編者按:西大街自古以來就是安陽的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見證了安陽古城商業的興盛歷史。昔日的西大街如何繁華?如今又進行了哪些保護性修繕?未來的西大街會是什麼模樣?40號院是一座三進四合院,一進大門,目光穿過一道道六邊形小門就能看到院落盡頭。在最裡邊的小院子,三四位工人正在施工,有的抹灰,有的丈量門框尺寸。西大街街道辦事處人大工委主任於海洲告訴記者:「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需徵收、整治167戶,保護整治工程首批修復9個院落,目前已基本完工6個。
  • 「安陽史話」聊一聊歷史上的彰德府署
    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彰德府署文/安民 齊瑞申 圖/郭平明清兩代的安陽城為彰德府治所,安陽縣一向為彰德府首縣,府、縣同城,相當於後來的市、縣同城。府署、縣署,為地方最高行政權力機構,官署舊時稱衙門,即政權機構的辦事場所。昔日的安陽城內既有彰德府署,也有安陽縣署。
  • 彰德遊園開園在即 記者帶您提前參觀
    為了彰顯遊園地處老城區的歷史背景,在遊園的中間位置用花崗巖打造了一幅安陽古城地圖,地圖上鐫刻著安陽古城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行走在上面仿佛在和歷史隔空對話,古城地圖與彰德遊園的氣質相得益彰。從文峰中路和東風路交叉口向西看去,書有「彰德古城」四個大字的牌坊十分醒目。這處牌坊寬18.85米,高12.45米,全身由芝麻白花崗巖建造而成。
  • 安陽老城也在拆遷,街上的老房子越來越少,這些景色見不到了
    據明代崔銑《彰德府志》記載,安陽老城始建於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至580年鄴城遭焚,遷相州、魏郡、鄴縣至安陽城,遂稱相州。宋真宗景德三年,安陽老城增建,增建後的南門位於今城南三裡屯村,東門位於今東關附近。
  • 彰德遊園地刻字體出現破損 市民表示惋惜
    市民正在遊園 (本報記者 李慶齡 攝)本報訊 (記者 李慶齡)「文峰區彰德遊園開園才不久,園內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地刻景觀上的字就遭到了破壞,你們快來看看吧!」昨日,市民劉女士打來熱線電話,反映個別人文明意識不強,破壞了彰德遊園內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地刻景觀上的字。 昨日,記者來到彰德遊園,一幅鐫刻著安陽老城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名稱的花崗巖地刻景觀格外引人注目,很多市民正在地刻景觀上找尋自己的回憶。據悉,這是以民國初期的彰德古城為縮影的地刻景觀,彰顯古城文化內涵,行走在上面仿佛在和歷史隔空對話。
  • 安陽:微展館裡品讀老城故事
    安陽老城出土宋金元墨書遺蹟展、老城出土瓷器上的百家姓、慶「八一」革命根據地貨幣展……6月初至今,這樣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微展館,每月推出一個至兩個特色微展,默默地講述著老城故事,帶著遊客回味舊時光陰。8月21日,記者見到老城微展館的主人蘇偉時,他一語道破初衷。蘇偉算是倉巷街上個人創辦微展館的先行者。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城人,48歲的他對老城有著很深的感情,用他的話說就是「在老城裡跑大的」。他收藏的每一件藏品都承載著一個故事。蘇偉說:「我努力地尋找昔日生活裡各式各樣的『碎片』,希望它們能概括老城人的過去,微觀和回觀老城故事。」
  • 彰德遊園就要開門迎客了,預計3月20日開放
    記者蔡建科:「走進建設中的彰德遊園,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古典和大氣。這是一座中國古典園林風格的遊園,我們可以看到綠化、亮化、硬化工程都已經接近尾聲,各項工作已經初具規模。彰德遊園的建成,給全市廣大人民提供了一個休閒、遊玩的新去處。」彰德遊園是安陽市中心城區重要的園林綠化項目,項目總面積2.03公頃,總投資910.25萬元。
  • 在文峰南路這座明代王府建築,追尋彰德的古與今
    ,以這條路為分界,往南是連片的老街舊巷,安陽這座古城的記憶由此打開。這條路往西,在與文峰北路的匯合處,安陽的地標建築——文峰塔莊嚴肅穆,訴說著古城的歷史與榮光。但是,同樣在這條路上,我們卻很容易忽略一座文物價值不低於文峰塔的建築——高閣寺。聽到「高閣寺」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是一座宗教寺院,而實際上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