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老城小酒館的往事
齊瑞申
安陽人性格粗獷豪放,民間喝酒風氣很盛。民國至安陽解放後,城市民眾一般除有較重大事需要到大酒樓、飯莊外,多在街頭小酒館小酌。
這個時期,安陽老城內大多數街道的十字路口或長街巷中段,幾乎都有一個小菸酒店,兼營醋醬、糕點及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如三道街與東大街交叉口東北角、縣東街與三道街交叉口正東、三道街與九府胡同交叉口正西、三道街與倉巷街、渠口街交叉口東北角、三道街與甜水井街、短街交叉口東北角。這些店小的有十幾平方米,大的有二三十平方米,店面是板條門或兩扇玻璃門,白天,板條門卸下,小店門面顯得十分寬敞。
小店通常分隔為裡外間,中間掛個布簾,進門一側是櫃檯,櫃檯上常放幾個黑漆發亮的酒罈,通常高約30釐米,中間直徑約25釐米,壇口直徑約10釐米,壇口塞子圍裹著紅布。喝酒時用大口淺底的小黑碗,上口直徑約八九釐米,下口直徑約五六釐米,高約五釐米,安陽人叫這種碗為「黑盔子」,裡間則一般擺放兩張簡易方桌和幾條長板凳。
民國年間,安陽小酒館的酒大都來自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一帶),名潞酒,通過山路,靠小車、驢馱運輸。一個牲口背上放兩個簍子,每個簍子盛一壇酒,來回一趟五六天。據說,酒開始濃度較高,但販酒人途中要打開酒罈喝一些,快到安陽時再用水補充,酒濃度正好。
小酒館中的顧客以壯年、老年為主。民國時期,多為一些悠閒或落魄文人、破落戶子弟、社會幫閒,也有一些貧苦市民,辛辛苦苦掙幾個錢,到酒館借酒精的麻醉作用圖暫時的快活解悶。當然,也有一些酒鬼是這裡的常客。「文化大革命」前,顧客多為五行八作的勞動人民,其中以從事糞業、建築、運輸的居多。他們大多沒什麼文化,工作時間不太受限制,有的是時間到小酒館吸菸噴雲吐霧,喝酒消困解乏,與同行、知己聯絡感情。
安陽解放前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低,一般人一次喝一碗,喝二三碗的不多見。店主用提子舀酒,下酒菜也就是些普通的水煮花生米、鹹黃豆、醃豆腐乾之類。多數是喝悶酒,猜拳行令的少,僅是朋友同事在一起說說話而已。有些經濟條件尚好、家庭負擔不重的也是小酒館的常客。有的顧客不進裡間,倚著櫃檯,要點黃豆,也喝得津津有味。還有的人喝得快,店主還沒找好零錢,他已一端而幹。個別有酒量的婦女也偶爾光顧,她們不坐酒桌,通常一個人倚在櫃檯邊,要二三兩酒,在和店主開著玩笑之間,酒已下肚。
20世紀80年代,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私營小酒館開始多起來,酒一律是瓶裝酒,一般老百姓常喝的是「漢井」牌麯酒,一元多一瓶,一角多錢一兩,所以許多人又叫「一毛燒」。幾個人一坐,還是用那種大口淺底小黑碗,點幾盤小菜,「譁譁譁」一人倒一碗,幾口喝完,倒也有梁山好漢的豪氣。有時喝得暈暈乎乎,冷不丁冒出一句「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的話來。
20世紀90年代,私營小飯館星羅棋布。像北門東西段,一些居民把空閒房屋改建成飯館,一兩元一盤素菜,三四元一盤葷菜,三四元一瓶的「寶豐」、「林河」、「綿竹大曲」,吸引許多工薪階層常來光顧,生意十分興隆。
作者簡介:
齊瑞申,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陽市房管局退休幹部,安陽市地方史志協會理事,安陽老城文化的守望者。
版權聲明:文中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 微信搜索「華豫之林」點擊關注
■ 長按以下二維碼圖像關注華豫之林公眾號
■ 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華豫之林公眾號
■ 「華豫之林」長期接受投稿,您的稿件請發送至郵箱616507838@qq.com或通過後臺發送投稿意向。
『華豫之林』文化資訊平臺歡迎您的關注
大千世界 人間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