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魯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實的歷史
長按二維碼關注 歡迎留言討論
文峰南路,幾乎是每個安陽人的必經之路,以這條路為分界,往南是連片的老街舊巷,安陽這座古城的記憶由此打開。這條路往西,在與文峰北路的匯合處,安陽的地標建築——文峰塔莊嚴肅穆,訴說著古城的歷史與榮光。但是,同樣在這條路上,我們卻很容易忽略一座文物價值不低於文峰塔的建築——高閣寺。聽到「高閣寺」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是一座宗教寺院,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公元1425年,明成祖的第三個兒子趙王朱高燧就藩彰德府,這裡就是當年趙王府中旌教祠的一座建築。自朱高燧之後,一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彰德府,趙恪王朱常㳛被殺,219年間共計9代趙藩親王生活在彰德趙王府。因此,作為明代趙王府唯一一座遺留至今的建築,高閣寺也稱人為高閣王府、趙藩。說起明代王府,我們可能會有些陌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明代王府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畢竟,歷經改朝換代,清朝統治者為了防止明朝勢力復甦,便將明代王府予以拆建或改作它用,再加上近代的戰亂災害,到今天已經沒有一座完整的明代王府遺留下來了。但實際上,明代王府的規制也是相當恢弘,按照明代的規定進行折算,親王府的面積約33萬平米,將近故宮(72萬平米)的一半,建築布局也很相似,可以說是紫禁城的縮小版了。根據復建的山西大同代王府,便足以想像當年趙王府在彰德的盛景。如今,明代的王府建築也只有桂林靖江王府、大同代王府的九龍壁、衛輝潞王府的望京樓等寥寥幾處,從這個意義上,安陽高閣寺的珍貴更加凸顯。而高閣寺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宋彰德年間,韓重贇任知州時,在此修建相州州廨。據縣誌記載,高閣寺原建於宋朝州廨內的飛仙臺上,是原彰德府署所在地。而後,到明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燧被分封到彰德為趙王,便將彰德府署遷至東大街,原來的府署則被改建為趙王府,也就是高閣寺所在區域。在深厚的歷史積澱下,高閣寺歷經歲月變遷,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方形的重簷歇山琉璃瓦頂、高臺閣樓式建築。其承臺為元代觀音閣臺基,通高二十米餘,臺基八米,南設石階三十二級,兩側為漢白玉扶欄,扶欄上雕有石獅,情態各異,栩栩如生。由於目前高閣寺暫未對外開放,建築的細節只能從為數不多的文獻資料及網絡圖片中得知。據記載,閣之基座為須彌座,束腰部位陽雕 26 條遊龍, 雕刻細膩,為明代石雕精品,另雕刻有梵文若干。從古到今,高閣寺歷經風雨侵蝕,在近現代又遭受地震、火災及誤修,風化下陷嚴重。而後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整修加固,終於將其還原為本來的模樣。2018年,高閣寺—城隍廟街區入選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15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單,關於高閣寺片區的保護復興項目開始動工修繕。據報導,目前高閣寺—城隍廟片區保護復興項目已徵收411戶,完成徵收任務的81%。其中縣前街、原彰德府署徵收完成90%以上,11個院落4232平方米正在動工修繕,其中6個院落近2000平方米已完工。近日,安陽論壇網友潮流vision前往高閣寺—城隍廟片區,用照片記錄了街巷院落修繕的最新情況。片區內修繕的老院街巷古樸雅致,青磚砌牆,青瓦覆頂。綠樹藍天映襯下,高閣寺神採依舊,娓娓訴說著千百年來關於彰德的記憶。目前,高閣寺—城隍廟片區的修繕工程仍在進一步完善中。在不久的將來,安陽老城昔日的繁華即將在此重新演繹,相信這裡會是每個熱愛安陽的人所期待的樣子。(感謝論壇網友@風雨任平生、@潮流vision對本文的貢獻)
聲明:本公眾號所刊登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僅用於文化交流,不作為商業用途,如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謝謝支持!
魯王文化,記錄真實的歷史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魯王文化」(luwangwenhua)
投稿信箱:25745351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