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實施工作,根據省民生工作要求,結合省、市培訓實施方案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目標
(一)總體思路。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以服務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和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訓質量效能為關鍵,根據鄉村振興各類型人才的需要,加強統籌謀劃、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訓體系、改進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強化指導服務,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示範帶動引領廣大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持續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二)目標任務。2020年,主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計劃培訓100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參培率100%、學員滿意度90%以上。
(三)實施主體和實施範圍。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由縣農業農村局和縣財政局共同組織實施,由按規定程序確定的培訓機構承擔具體培訓任務。
(四)資金籌措和補助標準。省以上財政資金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每人3500元,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每人1500元進行測算,具體執行過程中按「大專項+任務清單」模式要求管理。
二、實施內容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分類分層分模塊實施,縣級主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產業扶貧帶頭人、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
(一)確定培訓對象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主要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微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帶頭人、管理骨幹。對象遴選基本條件:培訓需求和願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0周歲。
2.農業經理人培訓。主要面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願望強烈、具有農業行業專業知識和經營管理知識、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5周歲的人員。
3.現代青年農場主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培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主要面向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家庭農場經營者,有較好產業基礎並有意開辦家庭農場的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骨幹等;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培訓主要面向返鄉入鄉創業的中高等院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對象遴選基本條件:具有較強的農業創業意願、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5周歲。
4.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主要面向直接從事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的高素質農業勞動者和農業專業技術服務人員(含農產品電商人才、農村信息員、益農社信息員、休閒農業服務人員、農用無人機操作人員、農村改廁技術人員、農村物業管理人員等)。對象遴選基本條件:培訓需求和願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0周歲。符合對象遴選條件的貧困戶、小農戶,優先確定為培訓對象。
農業經理人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對象遴選,按照個人自願申報,培訓機構推薦或縣農業農村部門推薦,市農業農村部門審核,省農業農村廳審定的程序進行。其他各類培訓對象遴選,按照個人申請,村委、鄉(鎮)逐級推薦,縣農業農村局擇優確定的程序進行。
上述各類培訓的對象當年不得重複;2019年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學員可以參加2020年同一層級不同培訓,或參加同一類型更高層級培訓。2020年同一層級培訓對象與2019年重複率不超過8%。
(二)遴選培訓機構
根據固鎮縣實際情況,擇優遴選確定培訓機構,並與培訓機構籤訂培訓合同。培訓機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必要的培訓場所、專兼職教師隊伍和專職教學管理人員、配套設施設備和實踐實訓基地、培訓目標要求的其他軟硬體條件,具備與培訓內容相適應的培訓能力和跟蹤服務能力等。
(三)明確培訓內容
按照《高素質農民培訓規範(試行)》的要求,緊扣需求,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科學組合教學模塊、設計培訓課程。課程體系分為綜合素養課、專業能力課、能力拓展課三類。綜合素養課包括但不限於思想政治、農業通識、農業農村政策法規、文化素養等課程;專業能力課包括但不限於鄉村治理、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營銷、綠色發展等課程;能力拓展課根據本地主導產業發展和培訓對象需求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產業扶貧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培訓,要強化品牌創建、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融資擔保、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科學發展等內容;農業經理人培訓是以能力為導向的複合型人才培養,著力提高其管人的能力、管事的水平;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要強化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的推廣應用,著力提升技術技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能力水平。
(四)優化培訓方式
實行分類型、分專業、分階段、小班制、重實訓、強服務的培訓方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時間累計不少於128學時;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時間累計不少於48學時。原則上每期培訓班不超過50人;結合農業生產周期,分時段培訓。積極採用系統知識培訓與跟蹤指導服務相結合、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本地培訓與異地培訓相結合等方法開展培訓。培訓結束後,由培訓機構對學員進行考核,並對考核合格者頒髮結業證書。
(五)強化跟蹤服務
加強對參訓農民的跟蹤服務,創造有利於農民成長發展的政策環境,提升務農興業含金量,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強化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資源,引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參訓農民傾斜支持,鼓勵其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融資擔保力度,鼓勵農業信貸擔保公司面向農民開展符合規定的信用貸款擔保業務,支持有條件地區開展農民個人信用擔保貸款。在示範農民合作社、示範家庭農場評選中對參訓農民給予傾斜,促進其創業發展。完善農技人員跟蹤服務培訓學員機制,統籌利用基層農技人員和培訓機構師資力量,對結業學員跟蹤服務不少於1年。
積極搭建服務平臺。支持農民參加多種形式的展覽展示、發展論壇、技術技能比賽、創新創業創意大賽、涉農公益活動等,創造機會條件,讓農民參加跨省區交流,拓展理念視野,激發創新活力。支持農民抱團發展,在產業發展、生產服務、營銷促銷等方面開展聯合與合作,通過專業合作、資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引領活動,搭建展示舞臺和平臺,引領農民與市場充分有效對接。
三、實施步驟
(一)精心制定方案(5月以前)。一是制定實施方案。縣農業農村局會同財政局按照全省實施方案精神,結合實際,遴選培訓機構,分解落實培訓任務,制定實施方案,並及時報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備案。二是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在培訓機構配合下,依據本級實施方案,在符合培訓規範要求的基礎上,結合農民特點、農業生產周期等實際,科學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三是制定教學計劃。培訓機構在本級項目管理部門的指導下,依據本級實施方案和分專業培訓方案及培訓規範,自主組合教學模塊、自行設計培訓課程,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制定每期培訓班教學計劃。每期培訓班教學計劃,報經本級項目主管部門批覆後實施。
(二)認真開展培訓(5月至11月)。嚴格按照實施方案、分專業培訓方案和教學計劃開展培訓,落實培訓環節,創新培訓方法,嚴把培訓時間和質量關。對象遴選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力求對象精準。授課教師從各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遴選,每期培訓班至少聘請1名省級以上師資庫成員。優先選用部省統編教材,保證參訓學員人手一套省級以上統編教材。每期培訓班建立5項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確定一名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課制度(本級項目管理部門上第一堂課,宣講政策,並了解培訓機構培訓工作安排和學員需求等情況);學員培訓考勤制度(實行學員每天籤到);滿意度調查制度(最後一堂課,由本級項目管理部門安排人員組織學員網上進行滿意度評價,了解培訓效果);培訓臺帳制度(建立培訓臺帳、培訓過程影像資料等培訓檔案)。同時,抓好培訓班日常管理和服務、考核和頒髮結業證書等。
(三)抓好管理服務(11月底前)。培訓結束後,及時建立健全培訓檔案,按要求將相關信息錄入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落實跟蹤聯繫服務。
(四)做好總結評價(12月)。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抓好項目驗收和項目資金審計。認真做好總結工和績效評價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議事協調機制,統籌謀劃、制定實施方案、落實責任要求,細化目標任務、工作措施和資金管理使用。農業農村和財政部門分工負責,密切配合。農業農村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加強本部門內相關單位的統籌協調,共同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
(二)嚴格資金管理。一是資金撥付。項目資金按照「錢隨事走,誰用錢誰負責」原則,採取撥付制劃撥。要建立嚴密的審核制度和透明的資金撥付制度,繼續實行資金預撥制,根據省下達的培訓任務和通過規範程序確定的培訓價格,及時將80%培訓資金預撥到培訓機構;培訓結束後,根據市、縣農業農村和財政部門的驗收合格意見等情況,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再撥付餘款。現代青年農場主和農業經理人培訓補助資金按照培訓合同規定方式進行撥付。二是資金監管。按照農業農村部有關項目資金管理規定和《安徽省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獎補資金管理細則》(財農〔2016〕609號)要求,制定和完善項目資金管理細則,規範管理使用資金,繼續實行項目縣項目資金審計制度,切實把民生資金管好用好,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三)注重條件建設。統籌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特別是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構建多元化培訓體系。推進培訓基地建設,優先選擇培訓基地承擔培訓任務,將培訓基地建設成為高素質農民培訓主陣地。鼓勵培訓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設培訓基地。充分依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建立實踐實訓基地,加強農民田間學校、實踐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確保培訓的每個專業建立一個實訓基地。加強師資培訓,開展推介名師和精品課程活動,加強精品教材建設,積極開發網絡課程。運用好全國農業科教雲平臺等信息平臺,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
(四)創新培育機制。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精準扶貧結合,今年我縣新型農業主體帶頭人培訓,優先從18個貧困村中遴選,確保遴選不少18人,每位新型主體到頭人幫扶貧苦戶不少於3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農業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農業學歷教育優先從新型職業農民學員遴選,結合我縣鄉村振興和美好鄉村建設,農業職業教育學員優先從農村「兩委」幹部優選,支持農村「三大革命」及「三大行動」,同時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鑑定有機結合,支持參訓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參加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鑑定。
(五)強化監管評價。強化指導服務和過程監管,對培訓機構要加強指導和監管。建立隨機抽查機制,發現問題督促限期整改,對違反規定的培訓機構,嚴肅處理,收回補助資金直至取消培訓資格。建立月報告制度,每月底將培訓進度情況報送省農業農村廳。充分利用全國農業科教雲平臺信息管理系統,及時進行監管。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將按照民生工程實施要求和規定,重點組織開展年度績效評價考核等。
(六)做好宣傳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政策。通過利用各類媒體及工作簡報宣傳、編印高素質農民培育典型案例等形式,大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成功做法、經驗和成效。要及時報送工作簡報和先進典型等宣傳信息,積極營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良好氛圍。
2020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