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向大唐派了多少批遣唐使?其中第五、六批是來請降的

2020-12-12 葦說歷史真相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先後向大唐帝國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其次數至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是史無前例。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至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一共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

公元894年,日本又準備再次派遣唐使,已經任命了菅原道真為遣唐正使,但是因為他的死命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了遣唐使。

從公元630年至894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因故中止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這其中有一次僅抵達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一次是因為入唐使者久客未歸而派出的迎接使,因此實際上名副其實的正式遣唐使應該是十二批。

日本的遣唐船

從日本派遣眾多遣唐使的背景和目的上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公元630年—659年為第一階段

這一時期的遣唐使,是為了日本當時對大唐的學習和外交雙重政策。所派的遣唐使必須要學習唐朝的先進政治體制,用以幫助日本國內落後的政治體制,並仿照大唐帝國,在日本建立先進的中央集權體制。其次是與大唐相對立,來保護他們在朝鮮的既得利益,進而探查大唐帝國對朝鮮半島的利益和態度。

令日本安分了近千年的白江口之戰

公元665年—669年為第二階段

這一時期,日本因為其地理及經濟落後等原因,日本國長期處於被東南亞諸國孤立的境地。在白江口大海戰中慘敗後,日本為了改變地理上孤立的現狀和落後封閉的局面,也是為了改善他們與大唐帝國的不利狀況,在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日本連續兩次派出遣唐使前往大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補在白江口之戰中,日本與大唐帝國的之間的裂痕。

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長安

公元702年—752年為第三階段

此時的大唐已經進入了鼎盛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及技術,都以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正值盛唐時期。故此,為了將唐朝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資料帶回日本島國,促進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在這一階段,日本先後派遣了四次遣唐使來中土大唐,用以全面廣泛的借鑑吸收盛唐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歷史可以證明,日本當時的奈良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最繁榮的時期。

公元777年—838年為第四階段

此時的唐朝日趨顯出衰落的跡象,這一時期的日本遣唐使,在規模是並不弱於第三期,甚至在人數是還有所超過,但在精神是已是強弩之末。此時的唐朝正是「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有回鶻、吐蕃的入侵,國勢江河日下,文風逐漸衰落。

而日本則是凡是可以吸取和借鑑的都以大體輸入完畢,此時的日本貴族們也以喪失了在波濤之中,追求盛唐文化的熱情和勇氣,而且遣唐使的派遣也需要大量的經費,因此,日本政府深感在財政上日益無力付出,故於894年最終做出了停止遣唐使的決定。

驚濤駭浪中的遣唐使

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從任命使臣到出發,光準備就需要兩三年,其中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藥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侶在大唐的各項費用等等。

因為當時的日本人還沒掌握季風的規律,大海之上的驚濤駭浪,隨時會把使船裂為兩截,幾乎每次遣唐使在往返途中,總有船隻遇難,只有一次是來去平安,所以,遣唐使雖是無尚的榮耀,但也有人因怕危險而畏縮不前。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幹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風採、舉止言辭也是出類拔萃者。

白江口海戰

在日本眾多的遣唐使之中,第二階段最為重要,也就是第五和第六遣唐使,這兩次的規模和航線與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義卻十分突出,不同於一般的遣唐使。皆因663年,唐、日在朝鮮進行了白江口之戰,日軍慘敗,被迫從朝鮮半島撤回了軍隊,並深恐唐軍乘勝進攻本土。

故而連忙派出第五次、第六次遣唐使,主要是為了修補白江口之戰造成的唐日關係裂痕,而白江口一役,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

白江口戰役圖

白江口之戰,促使日本退守本土,在此後的九百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日本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

白江口戰敗後,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於防禦的土壩,壩長1.2公裡,底部寬80米,高十餘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為了保險,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的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白江口全殲日軍精銳

日本在朝鮮遭到慘敗後,深知自己不是中國的對手,若不趕緊求和,唐朝一旦下決心進攻日本,自己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所以,日本連連派出"遣唐使"赴華,對大唐天子畢恭畢敬。日本遣唐使到中國來只是傾力學習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冊封,甚至甘心於等同"蕃國",大唐白江口一戰揚名,東亞地區重定格局。

相關焦點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靈龜二年(716年,唐開元四年)八月二十日,一則消息傳遍了平城京的各個角落。原來是日本朝廷決定派遣第八批遣唐使團,同時選拔優秀留學生。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於是主動報名參加留學生選拔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選為遣唐留學生。當時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還很落後,從日本到中國的航程十分艱險,航行在浩瀚的海上危險隨時有可能發生,在此之前已有許多船隻與人員葬身大海。
  • 在奈良的綿綿青山間,尋訪大唐的背影|法隆寺|東大寺|唐招提寺|日本...
    歲月經轉千年,奈良的綿綿青山下,佇立著鑑真當年親手設計營造的唐招提寺;大地滄海桑田,奈良的綿綿青山下,處處有昔日大唐帝國文化藝術的背影。一、大唐的背影向奈良大學的佐木龍三老師借了輛單車,帶上一張地圖、一本筆記本、一把雨傘、一盒當午餐吃的便當,就又可以在奈良泡一整天。
  • 19次、20次、15次、12次,日本到底向唐朝派遣了多少次遣唐使?
    首先,20次是日本歷史學家東野治之等的說法,他根據大使的任命記載得出結論。從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到894年派最後一批遣唐使,264年20次,貫穿了唐朝的大部分時間;也就是說,在白江口之戰前,日本人就派遣唐使了。客觀說,日本開始遣唐的目標不單純。
  • 大唐驅魔人——空海大師
    日本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過年期間看了一部電影,改編自日本玄幻小說《沙門空海》。電影講述了日本「第一驅魔僧」空海法師來大唐降妖除魔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真實的空海法師。故事還要從大唐貞元二十年(804)說起。那一年,日本第17次遣唐使即將揚帆啟程。從公元七世紀到公元九世紀末,兩百餘年間,日本為了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共派出了19批遣唐使。受造船技術和自然因素影響,這19批遣唐使中,只有8批順利抵達中國。成功率不足一半,艱難可想而知。
  • 大唐財富唐耀高爾夫日本衝繩之旅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衝繩具有日本少有的亞熱帶風光,年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冬暖夏涼,一年四季都適合去度假。   2019年1月13日,大唐財富唐耀高爾夫2018年度總決賽在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高爾夫度假勝地——日本衝繩拉開帷幕。
  • 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歷經三代,為唐復地四千餘裡的大唐歸義軍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史叛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逼長安,玄宗倉皇入蜀,肅宗靈武登基,整軍收拾山河,唐庭急調邊軍回防,這其中就有河西邊軍。同處於河西的吐蕃勢力再也不受壓制,迅速蠶食唐廷在河西的領土,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大唐在河西的最後一處重鎮-敦煌失陷,從此唐廷再無來自河西走廊的音訊。
  • 日本派了十餘次遣唐使團,最後為何停止了
    遣唐使海行圖公元630年,日本正式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自此之後到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政府一共任命了十餘次遣唐使,不斷派人到中國學習,每次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有時甚至多達五百人。在這漫長的二百多年間,日本遣唐使的往來基本貫穿了整個大唐王朝的興衰歷程。
  • 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眼中大唐,是萬邦來朝還是大廈將傾?
    在余光中眼裡,李白就是盛唐的代名詞,關於李白我們學的太多了,然而盛唐卻遠不止李白一人,今天要以特殊的一人——阿倍仲麻呂為點,以他的生平經歷為線,勾畫出整個大唐,在這個日本人眼裡的大唐盛世是如何。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時間線回到公元七世紀,當時的日本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十分落後,而鄰國卻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大統一繁榮的王朝——唐。為了能夠擺脫自身貧弱的現狀,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去十幾次遣唐使團,向唐朝全方面的學習,包括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同時成為亞洲的中心,唐對外採取友好交流的政策,對來中國的外國使節、留學生、僧侶均持歡迎態度,尊重優待他們風俗習慣,尤其對知識分子格外器重。從公元690—894,日本派遣遣唐使長達264年,從奈良時代朝平成時代過渡期間的日本,表現出強烈的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技術的願望,當時日本多次請求大唐高僧去日本弘法,相國長屋王在贈送給佛教大德的袈裟上繡有偈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高僧鑑真深受感動,堅定了東渡的決心。
  • 留學僧,日本遣唐使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到底在大唐幹了什麼
    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戰,唐朝、新羅聯軍以少勝多,大勝倭國(日本)軍隊,打破了百濟國王妄圖復國的夢想,也讓日本見識到了唐朝的強大,徹底奠定了唐朝在東北亞地區的霸主地位,此後的一百多年,日本人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前後派出19批遣唐使來華,全方位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豐富璀璨的文化,可以說,白江口之戰,打出了唐帝國的威風,也打出了遣唐使
  • 專訪唐招提寺西山長老(一):日本民眾心中的鑑真大師
    ,專訪了日本唐招提寺住持西山長老。鳳凰網佛教小編特意編發專訪內容如下: 解說:1200年前,年輕的日本僧人榮睿與普照跟隨日本第九批遣唐使的船隻前往大唐,帶去了日本聖武天皇授戒的邀請。公元743年,唐朝揚州大明寺高僧鑑真應邀東渡弘法,在中日友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鑑真從揚州出發,歷經千難萬苦卻矢志不渝,前後共花費12年時間,六次東渡才抵達日本。
  • 古代有一種冒險,叫「日本人來大唐留學」,怪不得日本會崛起
    古代有一種冒險,叫「日本人來大唐留學」,怪不得日本會崛起由於現在新型交通的普及和人們觀念的開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生想要去國外深造,尤其像一些發達國家,他們掌握著一流的技術資料。在唐朝,中國也是讓世界仰望的存在,四夷諸國紛紛派人來唐朝學習,這段時期的大唐文化就相當於世界的文化核心,許多尚未文明開化的國家迫切向禮儀之邦看齊。尤其當時還沒有形成自己文化體系的日本,他們不光生產落後,連文字也在效仿唐朝。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但在當時的發展狀況完全是天壤之別,日本人對此也是深感焦慮。
  • 文化+科技+旅遊,大唐芙蓉園唐樂舞劇《夢回大唐》黃金版震撼首演
    1300多年後的今天,如果有一個地方,能讓你夢回大唐,唯一的選項應該就是——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佔地一千多畝,其中水域面積就有300多畝,在陝西這樣一個貧水地區,1/3的比例確讓人震撼!,眼前浮現那位風華絕代的麗人來。
  • 日本人與大唐的「蜜汁」關係
    倭國與隋朝的交往隨著隋、唐、宋、元、明各朝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海運事業也進入了全面繁榮階段,日本第一派遣使者到達中國,就是在公元607年,那時來者被稱為「遣唐使」。但當時「中日關係」並不融洽,因為中國皇帝歷來自稱「天子」,而倭國使者也說倭王以天為兄,以太陽為弟。
  • 從日本看到千年大唐之美
    我對於日本文化的感情,就像是喜歡上仇人家的漂亮女兒。為什麼喜歡日本呢?也許因為動漫,宮崎駿的動漫總讓人回味無窮;也許因為櫻花,無論是花期時盛放的極致絢爛,還是落花時悠悠然的傷感;也許因為壽司,生魚片,種種美食讓我對它充滿期待。
  • 遣唐使怎樣把「中國」搬到日本
    但是,日本人當年來中國取經,不僅沒有觀音菩薩和孫悟空幫忙,更主要的是需要橫渡滄海,一不小心,全船覆沒,幾百號人共赴魚肚。所以,在當時海上交通如此險惡的情況下,日本人不僅耗盡財力,更是付出了大量寶貴的生命,依然前赴後繼到中國來學習。這種頑強的意志和信念,鑄就了大和民族勤奮好學的國民精神。
  • 大唐財富唐耀高爾夫日本衝繩之旅 - 旅遊焦點 - 新聞資訊 - 中國...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衝繩具有日本少有的亞熱帶風光,年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冬暖夏涼,一年四季都適合去度假。  2019年1月13日,大唐財富唐耀高爾夫2018年度總決賽在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高爾夫度假勝地——日本衝繩拉開帷幕。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夢回大唐,西安大唐芙蓉園最值得遊覽的六個文化區
    ,現在我們去西安大唐芙蓉園看六個最值得參觀的文化區吧。紫雲樓的一樓由反映貞觀之治的雕刻、壁畫和大規模的唐長安城復原模型、國家一級唐文化財展等構成,二樓宴請唐明皇賜予群臣,八面朝來,萬邦前來拜謁大規模色彩的塑像群雕刻,紫雲樓是園內重要的觀光景點表演區,在三樓的多功能廳上演宮廷公演的「教坊樂舞」,四樓有如意銅塔投擲遊戲。
  • 鑑賞|東徵傳繪卷:從鑑真成功東渡到圓寂於唐招提寺(下)
    日本重要文化財《東徵傳繪卷》描繪了鑑真從出家到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的輝煌一生。該件作品共五卷,其中兩卷——卷二(展出時間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12日)和卷五(展出時間2020年1月14日至2月16日)日前正在上海博物館「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特展中展出,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