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先後向大唐帝國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其次數至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是史無前例。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至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一共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
公元894年,日本又準備再次派遣唐使,已經任命了菅原道真為遣唐正使,但是因為他的死命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了遣唐使。
從公元630年至894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因故中止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這其中有一次僅抵達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一次是因為入唐使者久客未歸而派出的迎接使,因此實際上名副其實的正式遣唐使應該是十二批。
日本的遣唐船
從日本派遣眾多遣唐使的背景和目的上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公元630年—659年為第一階段
這一時期的遣唐使,是為了日本當時對大唐的學習和外交雙重政策。所派的遣唐使必須要學習唐朝的先進政治體制,用以幫助日本國內落後的政治體制,並仿照大唐帝國,在日本建立先進的中央集權體制。其次是與大唐相對立,來保護他們在朝鮮的既得利益,進而探查大唐帝國對朝鮮半島的利益和態度。
令日本安分了近千年的白江口之戰
公元665年—669年為第二階段
這一時期,日本因為其地理及經濟落後等原因,日本國長期處於被東南亞諸國孤立的境地。在白江口大海戰中慘敗後,日本為了改變地理上孤立的現狀和落後封閉的局面,也是為了改善他們與大唐帝國的不利狀況,在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日本連續兩次派出遣唐使前往大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補在白江口之戰中,日本與大唐帝國的之間的裂痕。
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長安
公元702年—752年為第三階段
此時的大唐已經進入了鼎盛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及技術,都以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正值盛唐時期。故此,為了將唐朝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資料帶回日本島國,促進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在這一階段,日本先後派遣了四次遣唐使來中土大唐,用以全面廣泛的借鑑吸收盛唐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歷史可以證明,日本當時的奈良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最繁榮的時期。
公元777年—838年為第四階段
此時的唐朝日趨顯出衰落的跡象,這一時期的日本遣唐使,在規模是並不弱於第三期,甚至在人數是還有所超過,但在精神是已是強弩之末。此時的唐朝正是「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有回鶻、吐蕃的入侵,國勢江河日下,文風逐漸衰落。
而日本則是凡是可以吸取和借鑑的都以大體輸入完畢,此時的日本貴族們也以喪失了在波濤之中,追求盛唐文化的熱情和勇氣,而且遣唐使的派遣也需要大量的經費,因此,日本政府深感在財政上日益無力付出,故於894年最終做出了停止遣唐使的決定。
驚濤駭浪中的遣唐使
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從任命使臣到出發,光準備就需要兩三年,其中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藥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侶在大唐的各項費用等等。
因為當時的日本人還沒掌握季風的規律,大海之上的驚濤駭浪,隨時會把使船裂為兩截,幾乎每次遣唐使在往返途中,總有船隻遇難,只有一次是來去平安,所以,遣唐使雖是無尚的榮耀,但也有人因怕危險而畏縮不前。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幹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風採、舉止言辭也是出類拔萃者。
白江口海戰
在日本眾多的遣唐使之中,第二階段最為重要,也就是第五和第六遣唐使,這兩次的規模和航線與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義卻十分突出,不同於一般的遣唐使。皆因663年,唐、日在朝鮮進行了白江口之戰,日軍慘敗,被迫從朝鮮半島撤回了軍隊,並深恐唐軍乘勝進攻本土。
故而連忙派出第五次、第六次遣唐使,主要是為了修補白江口之戰造成的唐日關係裂痕,而白江口一役,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
白江口戰役圖
白江口之戰,促使日本退守本土,在此後的九百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日本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
白江口戰敗後,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於防禦的土壩,壩長1.2公裡,底部寬80米,高十餘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為了保險,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的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白江口全殲日軍精銳
日本在朝鮮遭到慘敗後,深知自己不是中國的對手,若不趕緊求和,唐朝一旦下決心進攻日本,自己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所以,日本連連派出"遣唐使"赴華,對大唐天子畢恭畢敬。日本遣唐使到中國來只是傾力學習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冊封,甚至甘心於等同"蕃國",大唐白江口一戰揚名,東亞地區重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