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大唐的「蜜汁」關係

2020-12-21 寄峰

在《妖貓傳》中,倭國人在整個故事發展過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阿部,作為當時李隆基身邊的臣子,以他的視角還原了一個玄幻版本的楊貴妃馬嵬驛之死。真實歷史中,倭國人在唐朝是什麼地位呢?

倭國與隋朝的交往

隨著隋、唐、宋、元、明各朝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海運事業也進入了全面繁榮階段,日本第一派遣使者到達中國,就是在公元607年,那時來者被稱為「遣唐使」。但當時「中日關係」並不融洽,因為中國皇帝歷來自稱「天子」,而倭國使者也說倭王以天為兄,以太陽為弟。隋文帝聽聞偏遠小國之主竟然和「天」稱兄道弟,立即責令其改掉稱呼;而倭國不改,隋煬帝不悅,拒絕再見倭國使者。

倭國派出「遣唐使」

 公元663年,為爭奪朝鮮半島支配權,爆發白江口海戰,倭國慘敗。唐朝的戰勝一方面取決於大唐武功強盛,對外戰爭攻無不克;另一方面,取決於倭國武力弱小。倭國舉國三萬士兵,一千艘戰船;而當時大唐卻出戰170艘戰船,二萬人的唐軍。

倭國為了強國,派出大量人才到唐朝來學習,從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每次少則三四百人,多則八百餘人。留學生們像海綿一樣,從盛唐文化裡汲取了無數養分,滋養了大和民族。日本受大唐文化影響較深,日本奈良就是當時日本人崇拜、模仿唐朝的表現。

奈良時代的日本人
奈良街景
奈良的唐招提寺

「遣唐使」在大唐的待遇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會立即迎進館舍,安排食宿,同時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準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國都」長安,路途上的一切費用均由大唐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唐皇會按著遣唐使所呈上貢物,下詔嘉獎,接見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以表現泱泱大國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遣唐使臣還有可能被贈官和授官。唐朝大多給日本使者授以文職,給皇帝管車、管馬,管衣食住行,管醫藥衛生,這些都是屬於宮內官。宮內官管的事情輕鬆,不用親自幹活,但可以整天圍著皇上。就像《妖貓傳》中的阿部,可以跟在皇帝的周圍,但還不用做實質性的侍奉工作。

相關焦點

  • 古代有一種冒險,叫「日本人來大唐留學」,怪不得日本會崛起
    在唐使東渡日本成功後,日本人領略到大唐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他們每年都會遣派一些日本人來中國留學,學習文化知識,但是日本想來中國也不是那麼容易,甚至可以說是一場九死一生的冒險,為什麼這樣說呢?眾所周知,日本與中國隔著一條大洋,古代沒有飛機輪船,他們只能渡木船來中國,可是他們的造船工藝水平很低,乘坐的大都是粗製濫造的木製帆船,十幾個人擠在一條小船上。
  • 2個日本人的《妖貓傳》為何貶低中國人?日本和尚救不了大唐皇帝
    下面,我們談談這部電影不敢讓人恭維的地方。首先就是開篇,電影鏡頭一堆,講到一個年方20左右的日本小沙彌被大唐請來給皇帝看「怪」病,結果剛一見到唐玄宗,唐玄宗就掛了!一個日本小和尚,何德何能能被大唐請來給皇帝看病,大唐果真無人?下圖,就是給大唐皇帝看病的日本小和尚——空海。
  • 大唐的外國留學生哪的人最多?日本:沒錯……新羅:正是在下
    在這麼多國家的留學生中,最為著名的毫無疑問是那位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了。這可是上過歷史課本的名人。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他是作為日本遣唐使來到大唐的,在大唐他先後做到左拾遺、左補闕、衛尉少卿、秘書監等官職,其中這個秘書監那可是皇帝秘書長,這職位確實挺高的。
  • 大唐盛世港式飲茶
    首圖中有如層疊山巒的叉燒酥,應該是此回在大唐盛世最值得豎大姆指一道港點,雖然價值不菲,倒還像件手工藝品值得讚許。慶祝老妹升等考通過,她又再次大方地宴請我們共享晚餐, 否則彷若名品店一般價位的大唐盛世,平常還真不敢恭維!
  • 玄奘《大唐西域記》在日本的傳播
    作為世界重要旅行記的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的內容,在日本早已被編成故事,為人津津樂道。以《說草》形式呈現的《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既是一本地理志,也是一本政治經濟的教科書,更是一本跨文化交際的傳經寶典。《大唐西域記》與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下簡稱《慈恩傳》)的內容都進入了《一切經》(即《大藏經》)。敦煌的這些唐代寫本傳下來的有兩種,可是只殘留下來一部分。
  • 大唐使臣去日本:天皇是吧?給我跪下接旨!
    使臣去往他國的底氣來源於背後的國家,耀武揚威不服就幹的代表是大唐,卑躬屈膝求抱大腿的典型是滿清。但是生活在盛唐,使臣為了不丟東家面子,手腕強勢必不可少。王玄策。貞觀年間數次奉命出使印度,但次次背時,要麼碰到大臣篡位要麼碰到兩國交戰,還沒見到正主兒,就被抓了起來。咋辦嘞?
  • 精緻的日本(20):奈良大唐在飛歌
    而日本的另一個城市,也跟京都一樣幸運,那就是離京都咫尺之遙的奈良。也因為梁思成的大筆一圈,這個完美繼承大唐底蘊的「社寺之都」得以完整保留,讓世人,特別是國人,不必在西安的曼舞霓裳中夢回大唐,而是在奈良眾多的世界遺產和角角落落中去領略大唐在飛歌。
  • 是怎樣的燒臘技術才能做出讓人讚不絕口的廣式蜜汁叉燒?
    蜜汁叉燒是燒臘快餐中很好賣的一個菜品,蜜汁叉燒可以做快餐、也可以配合其它配菜做二次加工做成一份小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到過最好吃的叉燒?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東吃貨,嘉政覺得味道最好的蜜汁叉燒還是只有在廣州才能吃到。
  • 從日本看到千年大唐之美
    我對於日本文化的感情,就像是喜歡上仇人家的漂亮女兒。為什麼喜歡日本呢?也許因為動漫,宮崎駿的動漫總讓人回味無窮;也許因為櫻花,無論是花期時盛放的極致絢爛,還是落花時悠悠然的傷感;也許因為壽司,生魚片,種種美食讓我對它充滿期待。
  • 連日本人都如痴如醉,尊唐朝為天朝上國,網友:厲害了我的大唐!
    連日本人都如痴如醉,尊唐朝為天朝上國,網友:厲害了我的大唐!說起日本人,每個中國人都忍不住罵幾句;說起唐朝,每個人中國人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其實說起唐朝,連日本人都讚不絕口,傾慕不已!日本人在古代,是叫做倭國,據說這個稱呼,也是天朝賜予的,因為日本人古代的體形就是比較矮小的,故而被稱作是「倭人」和「倭國」,當時日本人也願意被這麼叫,因為這個民族就是崇拜強者,你只要比它強大很多,它願意跪舔。
  • 日本古建築——大唐盛景的濃縮
    對同一時期的日本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從日本現存的古建築中看到那個開放且富麗堂皇的大唐。今天館館帶大家,看兩座日本古建築,感受一下大唐建築之美。出挑深遠的唐招提寺金堂唐招提寺是一座著名古寺院,位於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條街,公元759年,由中國唐朝高僧鑑真所建,最盛時曾有僧徒3000人。有金堂、講堂、經藏、寶藏以及禮堂、鼓樓等建築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築精美著稱,有鑑真大師坐像。
  • 探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印記
    同行的青島好友劉總,對日本十分了解,一路上不斷介紹日本文化中的大唐印記。從青島直航到達九州島的福岡,而後轉乘JR線列車前往別府。別府,位於日本大分縣,是日本三大溫泉勝地之一,溫泉湧泉量是日本之冠,整個市區雲蒸霧繞。▼
  • 何金銘專欄 蜜汁八寶南瓜
    地方上準備了宴會菜單,周恩來審定時,將海參魷魚之類通通勾掉,並要求儘可能多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菜餚,當時負責接待工作的同志便推薦了蜜汁八寶南瓜。後來說到這段故事時,許多吃了蜜汁八寶南瓜的人都說,這道菜上國宴,夠格。
  • 大唐文化在日本?真是一黑黑倆
    歷 丨 史 丨 很 丨 潮前段時間看了篇文章,盤點了日本有多少文化來源於中國,底下的評論表示,學得好,要是沒被學去,我們現在都看不到這些東西了。這不禁讓人想到一個熱門觀點——「大唐文化在日本」。
  • 大唐對日本的影響有多大,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說起日本,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老鄰居,可以說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十分嚴重。日本的奈良時代,與大唐王朝的關係十分密切,有過多次文化交流。那麼這個時代的日本,是什麼樣子的呢?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從開始到結束只有84年,但是卻是日本歷史上少有的一個太平盛世。實際上,太平盛世不是憑空來的。首先,當時日本周邊的東亞國家都處於統一、安定、繁榮的時期。
  • 留學僧,日本遣唐使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到底在大唐幹了什麼
    日本書本上的白江村之戰示意圖在日本遣唐使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佛門中人,所以也被稱為留學僧,這些人以學習佛法為主要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學習唐朝文化的重任,那麼留學僧是怎麼產生的,他們在唐朝又是怎樣學習的呢,下面小柴就帶你走近這個特殊的群體
  • 誰說看大唐遺風只能去日本?山西這座寺廟,就是千年的大唐國粹
    唐朝時期,日本曾先後十九次任命遣唐使,到唐學習先進的政治和文化,奈良時期的整個日本幾乎受到了唐文化的影響,從日本奈良時代的服裝姓氏也可以看出唐代服裝對於日本服裝的影響,即使如今,你在日本也可以看到很多關於唐朝文化的建築和文化。相反中國在歷史朝代的更替中,唐朝的文化逐漸被取代。
  • 日本共向大唐派了多少批遣唐使?其中第五、六批是來請降的
    日本的遣唐船從日本派遣眾多遣唐使的背景和目的上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公元630年—659年為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遣唐使,是為了日本當時對大唐的學習和外交雙重政策。所派的遣唐使必須要學習唐朝的先進政治體制,用以幫助日本國內落後的政治體制,並仿照大唐帝國,在日本建立先進的中央集權體制。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鑑真六次東渡中各種天災、人禍橫生,在花甲之年雙目失明的狀況下,來到一無所知的陌生國家,然而卻在十餘年內成為被日本人尊為「天平之甍」的一代聖僧。最期待東渡成真的榮睿,在東渡成功前抱病而亡,最聰慧的玄朗生兒育女留在了大唐,戒融雲遊四方,失去蹤跡,反而是開始只關心自己的普照,成了唯一一個鑑證東渡成功,陪鑑真回到日本的人,業行一輩子都在抄寫經文,盼這些經文傳回日本發揚佛法,但最後卻他葬身海底,所抄佛經也全隨他而去。
  • 比京都更古老的日本城市,仿造大唐長安而建,有世界最大木質建築
    當時的日本天皇在號召全國全面學習中華文明的同時,選擇將大唐都城——長安作為模板,來建設自己的首都。當然日本的國力無法與唐朝相比,所以這座復刻版的長安城大小僅有原版的約四分之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座城市的平面布局與長安幾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