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 丨 史 丨 很 丨 潮
前段時間看了篇文章,盤點了日本有多少文化來源於中國,底下的評論表示,學得好,要是沒被學去,我們現在都看不到這些東西了。
這不禁讓人想到一個熱門觀點——「大唐文化在日本」。
20世紀初,日本建築學家曾表示:"整個中國大陸都不可能找到唐朝遺存的木質結構寺廟,想要看唐代建築,就來京都和奈良吧。",這個觀點是日本部分學者自大的言辭,如今卻成為了一些人信奉的「事實」。
大唐文化在日本,這個觀點真的是一黑黑倆,首先是批評了中國不會保護傳統文化,讓大唐風韻跑到日本去了,其次是暗諷日本沒點長進,一千年前學了唐朝的東西,之後一千年竟然能毫無自我毫無變化。
分不清唐朝建築和日本建築,只能說明對兩者都不夠了解,所以乍看之下,似乎沒啥不一樣。也因此,每次有以唐代為背景的影視劇出現,大眾輿論總免不了一場這到底是還原唐風還是模仿和風的撕扯。
今天就來教教大家,從建築角度,如何簡單快捷的分辨唐風與和風。
1.窗戶
這個最好分辨。
唐朝建築的窗子都是直欞窗,是一道一道豎直的,該窗不能開啟,這種窗戶造型從漢代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格子窗戶是宋朝之後都才出現的。
雲南省芒市鎮佛光寺
山西汾陽東龍觀宋金墓地48號墓墓室
河南登封的唐淨藏禪師塔
而日本建築裡,格子窗則比較常見。
日本清水寺
日本金閣寺
2.屋頂
唐朝的經濟中心在北方,雨水較少,所以建築的屋頂較為平緩,比較專業的說法是舉折平緩。
而日本整體的氣候較為潮溼多雨,所以建築的屋頂較為高聳,舉折起伏較大。
日本淺草寺
3.破風與抱廈
妖貓傳的宣傳海報裡,有這麼一張,張雨綺扮演的唐代女子,從一棟古建築的閣樓探出頭來,綠瓦紅牆非常好看。
但很可惜,這個建築樣式是日本建築才有的,張雨綺所在的建築凸出來的部分,叫做破風或千鳥破風,「破風」的裝飾性很強,在日本古建中十分常見。但在中國還沒有發現留存的建築實例。
而且結合實際情況,這種房頂開個小閣樓的建築樣式也非常不符合西安的風沙頻繁的天氣,倒是南方的天氣比較適合。
日本東大寺
破風作為日本建築的典型標誌,在遊戲動畫中也有體現
中國建築裡也有類似於日本破風一樣的存在,叫做「抱廈」,清以前叫「龜頭屋」, 樣式顧名思義在形式上如同摟抱著正屋、廳堂,它不同於破風,有類似於正房的側室一樣的作用,有實用價值。紅樓夢裡也提到,抱廈是可以住人的。
《紅樓夢》第七回:「卻將 迎春 、 探春 、 惜春 三人移到 王夫人 這邊房後三間抱廈內居住。
河北省正定縣摩尼殿
故宮角樓
4.屋角的細節
很多拍攝古建築的照片,都喜歡拍攝屋簷,複雜優美的木質結構和乾淨的藍天映襯,構圖非常漂亮。
其實我們就觀察這一個小小的屋簷,也能發現日本建築和唐代建築的不同。
首先是如同美人頭上的簪子一樣凸出來的木頭,叫做昂,日本建築裡的昂,基本上都是齊刷刷被截斷,即垂直截斷。
日本淺草寺屋簷
而唐朝建築乃至中國建築裡的昂,多採用斜切的樣式(其他朝代有所變化,比如故宮的昂就是和日本建築一樣的齊頭昂)。
佛光寺
5.鴟(chī)尾
鴟(chī)尾,中日建築上都會有的一種裝飾。一般出現在在房屋正脊的兩端,樣式取自水中虯龍,取防火減災之意。
日式的鴟尾末端會彭漲起來,造型比較渾圓,整個看起來很像靴子,還時常在表面刷金,所以有人戲稱為「金靴子」。
東大寺的金鴟尾
日本平城宮金鴟尾
而中國唐代的鴟尾,末端是尖的,造型瘦削,外側的的鰭形象也要更舒展一些。
山西南禪寺
唐昭陵博物館出土的鴟尾
所以,大唐文化在日本這個說法,壓根就靠不住,的確,日本從隋唐開始派遣學者前往中國全方位學習文化知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人就一直啃那一千年前學的老本,人家也有自己的文化,總說大唐文化在日本,日本不要面子的嗎?
而且中國雲南的佛光寺本身就完整了保留了唐朝木質建築原貌,無論從現存的佛光寺,還是歷史資料都表明了,唐朝建築和日本建築各有風格。日本建築的確大量的學習了唐朝,但並不意味著日本建築就等於唐朝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