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唐朝,中國古代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國家的安定統一達到了空前高度,經濟的發展也在繼承前人財富的基礎上達到了鼎盛。百姓吃飽穿暖,自然就追求更多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眾多的文化藝術中,唐朝建築無論從文化內涵還是工藝格局上都進入到一個登峰造極的時期。對同一時期的日本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從日本現存的古建築中看到那個開放且富麗堂皇的大唐。
今天館館帶大家,看兩座日本古建築,感受一下大唐建築之美。
出挑深遠的唐招提寺金堂
唐招提寺是一座著名古寺院,位於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條街,公元759年,由中國唐朝高僧鑑真所建,最盛時曾有僧徒3000人。有金堂、講堂、經藏、寶藏以及禮堂、鼓樓等建築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築精美著稱,有鑑真大師坐像。金堂、經藏、鼓樓、鑑真像等被譽為國寶。
其中,唐招提寺的主體建築金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正面五間設門,正中間的門稍寬,前簷下設柱廊,柱網布局屬於宋《營造法式》的「金廂鬥底槽」,內部設金柱一周。金堂初建於天平寶字始創時期( 奈良時期) ,為唐式抬梁架構,元祿年間發生大地震,唐招提寺遭到破壞需要改修,此時日本獨特的「小屋組」技術就被應用進去了,後經明治改修後成為現存的和樣折衷式小屋組架構。
緩和的坡屋面,出挑深遠的屋簷,是我國唐代建築的重要特徵。從使用角度來說,為了減少屋頂排水對建築牆體的影響,屋簷需要伸出去更多,同時又要保證伸出去的屋簷不影響採光,就要在保持屋簷曲線平滑的前提下增大屋簷的曲線,整個建築顯得開闊大氣,雄偉壯觀。
根據日本建築史學家推斷,唐招提寺是在一位親王的舊宅原址上所建,它的規模較奈良東大寺小的多,也並非當時最高標準的寺院,但是唐招提寺是對中國盛唐建築的忠實複製者,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直接東傳日本的首例建成作品,對我們進一步考證中國唐代建築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極富唐風之美的東大寺
東大寺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又稱為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等。東大寺位於平城京(今奈良)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由日本聖武天皇於公元 741 年下詔仿中國寺院結構興建,在當時屬於日本最高級別官寺。
東大寺規劃布局遵循中國傳統禮制,以南北中軸線為軸對稱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南門、中門、金堂(大佛殿),四周圍以迴廊,中門和南門之間立東西兩座塔,北側為講堂、三面僧房等,西側為戒壇院,西北為正倉院,東側為二月堂、法華堂、開山堂等,形成典型的唐朝樣式的伽藍格局。
東大寺的中心為大佛殿(金堂) ,始建於公元 752 年,並於公元 1708 年重建,金堂採用重簷廡殿頂,重簷廡殿頂是屬於皇家殿堂的規格,屋頂正脊兩端裝飾了鎦金鴟吻,這些均符合中國建築禮制的規定。金堂的鬥拱雄大疏朗,出簷深遠,這種結構美極富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
日本在充分運用唐朝文化和技術的同時,加以發展和提高。就東大寺而言,單體建築的規模已遠勝同時代唐朝最高等級的大明宮含元殿,含元殿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而東大寺面闊十一間,進深七間,這表明當時的日本木構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1998年,東大寺作為古奈良的歷史遺蹟的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結 語
以上兩座古建築都位於奈良縣,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大唐建築,如果有機會親身前往,也可實地感受大唐盛世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重要影響。當然,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唐朝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地位。
奈良,是日本歷史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北連京都府。而京都,即平安京,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古代的平安京作為日本的首都,以唐代長安城為模板建設而成。受地形所限,平安京的規模相當於唐代長安城的三分之一,但其整體格局基本仿照長安,城市方方正正,街道橫豎筆直,中軸線兩側近乎完全對稱,猶如棋盤一般。
一個國家,將無數人才東渡,仔細的學習和研究,嚴謹按照唐代都城格局建立自己的首都,唐朝的雄盛風姿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淺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日本古代建築的影響,宮亞楠 汪濤
唐朝建築風格與文化特色研究,張瑞雪
來源:絲路博物館之城
編輯:芥末花生 | 製圖:豆豆
審核:荊溪
出品: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