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建築——大唐盛景的濃縮

2020-12-11 百家號

前 言

唐朝,中國古代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國家的安定統一達到了空前高度,經濟的發展也在繼承前人財富的基礎上達到了鼎盛。百姓吃飽穿暖,自然就追求更多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眾多的文化藝術中,唐朝建築無論從文化內涵還是工藝格局上都進入到一個登峰造極的時期。對同一時期的日本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從日本現存的古建築中看到那個開放且富麗堂皇的大唐。

今天館館帶大家,看兩座日本古建築,感受一下大唐建築之美。

出挑深遠的唐招提寺金堂

唐招提寺是一座著名古寺院,位於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條街,公元759年,由中國唐朝高僧鑑真所建,最盛時曾有僧徒3000人。有金堂、講堂、經藏、寶藏以及禮堂、鼓樓等建築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築精美著稱,有鑑真大師坐像。金堂、經藏、鼓樓、鑑真像等被譽為國寶。

其中,唐招提寺的主體建築金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正面五間設門,正中間的門稍寬,前簷下設柱廊,柱網布局屬於宋《營造法式》的「金廂鬥底槽」,內部設金柱一周。金堂初建於天平寶字始創時期( 奈良時期) ,為唐式抬梁架構,元祿年間發生大地震,唐招提寺遭到破壞需要改修,此時日本獨特的「小屋組」技術就被應用進去了,後經明治改修後成為現存的和樣折衷式小屋組架構。

緩和的坡屋面,出挑深遠的屋簷,是我國唐代建築的重要特徵。從使用角度來說,為了減少屋頂排水對建築牆體的影響,屋簷需要伸出去更多,同時又要保證伸出去的屋簷不影響採光,就要在保持屋簷曲線平滑的前提下增大屋簷的曲線,整個建築顯得開闊大氣,雄偉壯觀。

根據日本建築史學家推斷,唐招提寺是在一位親王的舊宅原址上所建,它的規模較奈良東大寺小的多,也並非當時最高標準的寺院,但是唐招提寺是對中國盛唐建築的忠實複製者,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直接東傳日本的首例建成作品,對我們進一步考證中國唐代建築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極富唐風之美的東大寺

東大寺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又稱為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等。東大寺位於平城京(今奈良)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由日本聖武天皇於公元 741 年下詔仿中國寺院結構興建,在當時屬於日本最高級別官寺。

東大寺規劃布局遵循中國傳統禮制,以南北中軸線為軸對稱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南門、中門、金堂(大佛殿),四周圍以迴廊,中門和南門之間立東西兩座塔,北側為講堂、三面僧房等,西側為戒壇院,西北為正倉院,東側為二月堂、法華堂、開山堂等,形成典型的唐朝樣式的伽藍格局。

東大寺的中心為大佛殿(金堂) ,始建於公元 752 年,並於公元 1708 年重建,金堂採用重簷廡殿頂,重簷廡殿頂是屬於皇家殿堂的規格,屋頂正脊兩端裝飾了鎦金鴟吻,這些均符合中國建築禮制的規定。金堂的鬥拱雄大疏朗,出簷深遠,這種結構美極富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

日本在充分運用唐朝文化和技術的同時,加以發展和提高。就東大寺而言,單體建築的規模已遠勝同時代唐朝最高等級的大明宮含元殿,含元殿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而東大寺面闊十一間,進深七間,這表明當時的日本木構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1998年,東大寺作為古奈良的歷史遺蹟的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結 語

以上兩座古建築都位於奈良縣,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大唐建築,如果有機會親身前往,也可實地感受大唐盛世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重要影響。當然,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唐朝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地位。

奈良,是日本歷史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北連京都府。而京都,即平安京,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古代的平安京作為日本的首都,以唐代長安城為模板建設而成。受地形所限,平安京的規模相當於唐代長安城的三分之一,但其整體格局基本仿照長安,城市方方正正,街道橫豎筆直,中軸線兩側近乎完全對稱,猶如棋盤一般。

一個國家,將無數人才東渡,仔細的學習和研究,嚴謹按照唐代都城格局建立自己的首都,唐朝的雄盛風姿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淺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日本古代建築的影響,宮亞楠 汪濤

唐朝建築風格與文化特色研究,張瑞雪

來源:絲路博物館之城

編輯:芥末花生 | 製圖:豆豆

審核:荊溪

出品: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大唐芙蓉園,昔日皇家園林,今日主題公園,再現大唐盛景!
    為了避免唐代芙蓉園遺址變成為一片普普通通的商業區,為了打造優秀歷史文化旅遊城市的需要,也為了重現盛唐風採,西安市準備把這裡打造成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園區的總體規劃及建築設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承擔,園林設計由世界級大師日本的秋田寬承擔。
  • 日本建築界:看大唐古建築來日本!梁思成:不同意,證據在五臺山
    以日本為例,日本的「大化改新」直接仿效唐朝,他們幾乎全盤學習唐朝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在民國時期日本建築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大唐古建築到日本」的嘲諷言論。日本建築學家認為,日本到處都能看到大量唐朝風格的建築,而「整個中國大陸都不可能找到唐朝遺存的木質結構寺廟,想要看唐代建築,就來京都和奈良吧。」
  • 陳凱歌《妖貓傳》取景地:花30億打造一座城,大唐盛景還原了嗎
    陳凱歌對電影場景的塑造有著極高的標準,為了還原大唐盛景,特地建了這座耗資30億的影視基地。對於唐城影視基地,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為了拍攝電影,花費30億的巨款去興建一座城純粹是浪費金錢。畢竟中國還有許多貧困地區的窮人需要外界的幫助。如果用這30億去扶貧,可能會有更大的意義。當然,也有人認為,之所以花費巨資去建一座城是為了更好地塑造電影場景,給觀眾以更真實和震撼的感受。
  • 精緻的日本(20):奈良大唐在飛歌
    而日本的另一個城市,也跟京都一樣幸運,那就是離京都咫尺之遙的奈良。也因為梁思成的大筆一圈,這個完美繼承大唐底蘊的「社寺之都」得以完整保留,讓世人,特別是國人,不必在西安的曼舞霓裳中夢回大唐,而是在奈良眾多的世界遺產和角角落落中去領略大唐在飛歌。
  • 大唐文化在日本?真是一黑黑倆
    歷 丨 史 丨 很 丨 潮前段時間看了篇文章,盤點了日本有多少文化來源於中國,底下的評論表示,學得好,要是沒被學去,我們現在都看不到這些東西了。這不禁讓人想到一個熱門觀點——「大唐文化在日本」。
  • 中國唐代建築與日本古建築的比較,中國建築完勝日本!
    日本今天保留下來的較早的木構建築借鑑了很多中國唐宋等時期的木構建築,越近代的古建築和同時期的中國建築風格越不同,即日本在學習中國建築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建築體系結構。今天關西的現存古代木構建築都和大唐的木構建築風格是大不同的(唐朝建築特點是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樸實無華,體現了力與美的結合,這幾點在日本古代木構建築不是明顯體現出來),但日本古代木構建築也有獨特的魅力。日本建築是中國建築發展過去的,日本是個神奇的國家,很善於學習,但是卻學不全,蓋了好多腦袋大身子輕的比例看起來很奇怪的建築。
  • 被《長安十二時辰》的大唐美哭?其實日本曾複製了一個盛唐洛陽
    日本「洛陽」的由來 在咱們中國古代,大唐盛世引萬國來朝,這其中就有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人被彼時長安和洛陽的繁華以及城內極具特色的建築所吸引,後來日本在自己的國家仿照中國唐朝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建造出了日本的「平安京」。
  • 西安大唐西市大家都很熟悉,大唐東市也來了解下
    查了資料發現唐長安城還真有這麼一個地方,而且在盛唐這個大唐東市的繁華程度一點也不比大唐西市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資料顯示大唐東市是長安城中手工業製造和商貿的中心地,周圍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等,達官顯貴聚集,因此也是高檔貨品的交易中心。
  • 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83年後的同一天,2020年7月5日,清華大學師生重新考察佛光寺,「人文清華」講壇用網絡直播方式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寺,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
  • 外地人到西安賞花燈,看到滿城燈火輝煌時震驚了:大唐盛世再現!
    春節期間早就聽聞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歡快場面,於是乎趁著周末去往西安只為一覽這裡的燈會盛景。眾所周知,西安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更是一座有著十三朝建都史的古都,西安大唐不夜城從花燈亮起的那一刻,萬盞迷離的彩燈與古城風韻交相呼應,一座座古建築在燈火照射下盡顯流光溢彩、氣勢恢宏的景象。
  • 大唐不夜城,真正的金碧輝煌,感受大唐的盛景
    在西安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叫做大唐不夜城,這是西安著名的景點,遊客們基本都知道。如果是當地的西安人,他們會經常來到此地,特別是一些小情侶,一起在這裡享受夜晚的美麗,應該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事情。在不夜城這裡,這是一個大的商業區,夠我們遊覽很長時間了。這裡有一體化的服務,我們可以欣賞美食,欣賞美景,到這裡遊玩也可以買一些喜歡的東西。
  • 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圖)
    原標題: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   在日本各地,存在著大批號稱「小京都」或「小江戶」的古城。置身其中,仿佛時空錯亂,讓人多了一份思古的幽情。例如,秋田縣角館號稱「陸奧(指日本東北地區)小京都」,廣島縣竹原號稱「安藝(廣島縣古稱)小京都」,角館原汁原味展示了舊時武士的住宅,周圍沒有大批的商店銷售土特產,一片靜寂。竹原的古建仍有很多居民居住,但並未改造成酒吧一條街。
  • 既有唐朝餘韻,又有本土特色,日本古建築如何偷師大唐獨創風格?
    導語:從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至公元895年(唐乾寧一年)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工藝和政策制度等,先後向大唐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團。遣唐使對推動當時日本社會的發展以及促進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有巨大的影響。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科學技術、法令制度等,至今仍在日本被廣泛傳播。
  • 日本的古建築為什麼看著很「新」?
    說到日本古建築的新,自然是以中國古建築做對比的,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讓大家現欣賞幾組同時期存留下來的古建築對比:日本平等院鳳凰堂(1053nian)從上面幾組建築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存留下來的古建築,中國的古建築顯得更舊一點,這是為什麼呢?
  • 「北有故宮南有盧宅」 東陽古建築群將重現盛景
    原標題:「北有故宮南有盧宅」 東陽古建築群將重現盛景  近日,浙江省東陽市盧宅古建築群周邊,挖掘機、推土機正忙著將一座座破舊的小樓房拆除,昔日淹沒在雜亂無序的民房中的盧宅古建築群又漸漸露出了秀麗的身影。  78歲的盧益生老人,隔天就要到拆遷現場看看。
  •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西安市曲江開發區,大雁塔的東南側,是隋唐時期的皇家園林,如今修建為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將近三百畝。:帝王文化區:以紫雲樓為代表,展示了大唐帝王的風採典範,&34;形象的顯示了天下歸心,清河晏平的盛景。
  • 玄奘《大唐西域記》在日本的傳播
    作為世界重要旅行記的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的內容,在日本早已被編成故事,為人津津樂道。以《說草》形式呈現的《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既是一本地理志,也是一本政治經濟的教科書,更是一本跨文化交際的傳經寶典。《大唐西域記》與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下簡稱《慈恩傳》)的內容都進入了《一切經》(即《大藏經》)。敦煌的這些唐代寫本傳下來的有兩種,可是只殘留下來一部分。
  • 日本人與大唐的「蜜汁」關係
    唐朝的戰勝一方面取決於大唐武功強盛,對外戰爭攻無不克;另一方面,取決於倭國武力弱小。倭國舉國三萬士兵,一千艘戰船;而當時大唐卻出戰170艘戰船,二萬人的唐軍。倭國為了強國,派出大量人才到唐朝來學習,從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每次少則三四百人,多則八百餘人。留學生們像海綿一樣,從盛唐文化裡汲取了無數養分,滋養了大和民族。
  • 日本舊都京都,這4個景點,帶你領略最繁華的大唐和日本光輝!
    身處日本關西地區的京都,一聽名字,就像個歷經千年的滄桑老人,有威儀又讓人敬重,事實也是如此,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日本的首都,在這裡你能看到最深層次的日本文化,以及熔鑄在日本國民靈魂之中的大和之魂。日本的大多城市都是充滿古樸氣息的,京都也不例外,不過它的氣息比其他城市更加濃重,在這座城市,你到處都可以看到古老的神社,靜謐的古剎,京都的古建築也舉世稱奇,因為古建築的密度多到你仿佛進入了一個古城,但是它並不是一個一味固守古韻的城市,它也充滿著現代都市的年輕活力,大量的現代商業店鋪陳列,街頭的咖啡店,茶屋,特色小鋪等等遍地生花,有著不輸新建城市的熱鬧。
  • 日本制定法律完善制度保護古建築
    在此基礎上,日本各個地方公共團體也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文化財產保護條例,把維護保護古建築的概念從保護個體的古建築,發展為保護街道或區域等大範圍古老文化景觀。    但是,由於隨後的日本經濟騰飛與戰後大規模城鎮化發展、政府保護古建築投入不足與人們保護意識不強,導致日本大量古建築遭到人為破壞或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