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現代都市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大,在業餘休閒時,為了要逃離城市的喧囂,許多的人選擇去鄉下踏青旅遊,在飽覽鄉下的景色的同時,也要嘗嘗農家土菜。為了適應都市人的口味,在旅遊景點,在小城的大街小巷,近年來冒出了許許多多的土菜館,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品嘗,這裡常常有新奇的菜餚上桌,既滋補又天然。儘管川、揚、魯、粵各大菜館以及肯得基、麥當勞等遍地開花,但我們皖西人最愛吃、最常吃的還是那原汁原味的土菜。
燉老母雞可算是我們六安最有名的土菜了。雞是家裡飼養的隔年的老母雞,用砂鍋或是瓦罐細火慢燉兩小時以上,這時湯濃汁稠,不僅味道醇香,而且是難得的滋補品。過去,在一個村莊,一家燉雞,滿村的人都可以聞到香味。只是如今純正的土雞是越來越難找了。
葉集羊肉也是我們這裡比較著名的土菜。在冬季,人們將整隻或半隻羊買回來後,放在陰涼通風乾,將風乾過的羊排或羊腿拿淘米水泡過,洗淨後用沙鍋燉爛,待涼了將羊肉從骨頭上拆下,再加入蔥姜蒜和料酒等燴制。冬日裡,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聞著羊肉特有的羶香味,吃到最後,還可以燙點青菜、粉絲,也可以下點麵條,那種滋味,才叫一個享受。有家酒店的門上就有幅對聯:「羊肉穿腸過,和尚不打坐」。
除了土雞以外,滷麻鴨和板鴨也是六安的一絕。選料必須是當地純種的土麻鴨。餵的是糠麩、菜葉,採用的是放養。雖然長得慢,但「慢工出細活」,產出的鴨子皮薄肉嫩脂肪少,嚼在嘴裡有種天然的香味,比那種用現代化家禽飼養場「速成」的鴨子好吃多了。夏天,人們的餐桌上總有一碟正宗的滷鴨,而冬季裡,鹹鵝和板鴨在餐桌上必不可少,透著一股濃濃的鄉土味兒。
還有那「聞著臭吃著香」 的臭乾子也是深受普通百姓喜愛極具六安特色的一道美食。街頭巷尾常常可以見到一個煤爐、一方小桌,三兩個朋友圍坐在一起,伴著嗤嗤啦啦的油炸聲音,聞著飄飄忽忽的美妙香味,津津有味地吃著臭乾子,再啜飲一杯泡沫四溢的啤酒,真是難得的清閒和享受。
皖西地處大別山區,海拔高,無汙染。高山蔬菜一直是山裡人待客的傳統佳餚。由於不施任何農藥,隨節令生長,因此保留了蔬菜的鮮淳味,在營養、健康、口感等方面,都遠遠勝過大棚蔬菜。 讓眾多食客垂涎的還有那野菜,不論是體肥肉厚的「燈籠椒」,還是土名「小孩拳」蕨菜、馬齒莧,做出的菜都是那麼誘人。「小孩拳」燒鹹魚、薺菜圓子、薺菜餃子、槐花蒸臘肉、蘆蒿炒肉絲等總讓人感到濃濃的鄉野氣息。
近年來,家鄉人除了自飽口福,更注意開發土菜的經濟價值,用天然、綠色的土菜吸引南來北往的客人。像過去我們老家山上隨處可見的松菇,上市時現在能賣到幾十元一斤,錘肉鬆菇湯是各大土菜館的招牌菜;過去打魚人棄之不要用來餵貓的小貓魚,現在被收拾乾淨製成醬蒸小河魚,深受食客的青睞;還有那路邊地頭常見的地腳皮(可能叫地錢或者叫地耳,一種地衣類的植物),也被人們撿回來,清洗乾淨,韭菜炒地腳皮,成了飯桌上的特色菜。我曾經在一家土菜館吃到一道菜,菜名叫什麼記不清了,原料是豆腐鍋巴,何謂豆腐鍋巴?就是用鐵鍋燒豆漿時,豆漿在鐵鍋中結的一層鍋巴狀的東西,這東西我在小時候吃過,似乎很難吃,可是不知飯店是怎麼做的,竟特別的可口,不知他們是怎麼想出來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城市的人來到鄉下旅遊,中午在農戶家吃農家飯,當主人端上一盤盤新鮮的蔬菜時,客人們邊吃邊誇好吃。誰知笨嘴笨舌的主人卻說,好吃你們就多吃一點,這些菜在我們家放著也是放著,我們家的豬都不吃。
這只是一個笑話。都市人青睞土菜,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慣更加科學了,這也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