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祈禱:宗教儀式的暗示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總統就職儀式流程之四:牧師祈禱

程序介紹:

參議員的致辭之後,裡克-沃倫牧師祈禱

解說:

受宗教的影響,總統的就職典禮也安排了牧師的祈禱。

雖然美國實行政教分離,但它長期以來被看作是西方國家中最宗教化的國家。很少有國家能像美國一樣在公共和政治生活中有那麼多的宗教儀式:美國最重要的國家節日——7月4日的獨立日和5月26日的陣亡烈士紀念日——都通過宗教儀式來紀念;國會會期中的工作日都從牧師的祈禱開始;美國的各種儀式——婚禮、葬禮或總統的就職典禮——都採用宗教儀式。

美國人把宗教禮儀作為民族認同的黏合劑。每一次儀式的舉行也是對全體公民的傳統教育,為美利堅民族精神的存在提供了強烈的心理暗示。

相關資料:

宗教與自由精神並行不悖的美國

美國的根基和最繁茂的枝葉都是宗教的,這是美國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因為很少有其他國家能夠自詡為把宗教和民族自身如此自然地融為一體。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當今美國人的自我形象和對外行為

法國政治學家託克維爾,在其揭示美國基本特徵的經典著作中,這樣描述:「在法國,我看到的是宗教精神與自由精神幾乎總是背道而馳的;而在美國,我卻發現兩者是緊密結合,共同統治著國家。」

在中國這樣一個其大多數人口是無神論者的國家,許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美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對宗教如此虔信,如此充滿熱情?不過,關於美國的宗教為什麼與美國的自由價值觀念並行不悖這一點,卻很少有人去多想。前一個問題或許應當由社會學家或宗教學家來解答,而後一個問題則是政治學家們所思考的事情。

以研究基督教信仰與現代政治和外交現實之間的聯繫而著稱的德裔美國人萊因格爾德·尼布爾,曾把美國人用宗教形式表達自己價值觀念的現象稱作「自由文化的幻覺」。他認為,美國人所以持有這種幻覺,是因為他們帶有對民族命運的宗教看法,即,美利堅民族是上帝造就來創造人類歷史新開端的。

這一宗教看法在美國立國前後經歷了世俗化的過程,到1754年美國建國前,美國政治家對民族使命的描寫開始變為《獨立宣言》中的措辭——擁有私人財產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雖然如此,似乎矛盾的是,啟蒙思想加強了而不是削弱了清教思想;美國用其自身的形象來重建世界的使命被認為不僅受到上帝的首肯,而且受到理性的辯護。

美國長期以來被看作是西方國家中最宗教化的國家,「山顛之城」是美利堅民族認同的核心。雖然美國實行政教分離,但美國作為一個宗教社會的一個最強的認同是,需要公開祈求上帝的保佑。我們恐怕很少見到任何其他國家像美國一樣在公共和政治生活中有那麼多的宗教儀式:美國最重要的國家節日——7月4日的獨立日和5月26日的陣亡烈士紀念日——都通過宗教儀式來紀念;國會會期中的工作日都從牧師的祈禱開始;美國的各種儀式——婚禮、葬禮或總統的就職典禮——都採用宗教儀式。每當美國遇到民族危機時,美國人都以宗教形式來尋求慰藉和進行宗教祈禱。我們都會清楚地記得,在美國遭受9·11恐怖主義襲擊時,布希總統用來結束其慷慨激昂的演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上帝保佑美國。」

直到現在,所有關於主要國家宗教信仰和行為的民意測驗都顯示出,美國這方面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1994年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96%的美國人說他們信仰上帝,1995年43%的美國人說他們去教堂,69%的人說他們加入了基督教會或猶太教會。

這些都是美國學者羅伯特·貝拉早在1976年提到的美國「公民宗教」的一部分表現形式。在他看來,「公民宗教」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共同特性,它已成為有約束力的文化力量。

美國的公民宗教和美國的「政教分離」這兩個看起來相互矛盾的東西如何能和諧共處?美國學者J·N·德墨拉斯和裡斯·威廉斯對這個問題作了如下解釋:這兩個看似不一致的東西其實是共生的。每一個都防範另一個過度發展,正由於在重要的政府政策方面國家和教會是相互分離的,人們才可以放縱一個有象徵性的公民宗教;同時,美國的政教分離從來不是政教之間的完全分裂,因為存在著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公共宗教儀式。

德墨拉斯還認為,美國的政教分離並不是獨特的,因為所有歐洲國家的憲法都為宗教自由提供了某種保證。美國主流宗教的真正獨特性在於自由教會的存在。世界上信仰宗教的自由主義者會很快脫離其信仰體系,轉向完全的自由主義,而在美國,自由教派的世俗化非常緩慢,其中很大程度就在於自由化的宗教與一系列強制的宗教禮拜活動結合在了一起。

公民宗教的一個重要的政治意義是它使「美國例外」論深入人心。1941年,創建並擁有《時代》《財富》和《生活》美國三大雜誌的亨利·盧斯,從「美國例外」論出發把20世紀稱為「美國的世紀」。他認為在20世紀,美國是不斷擴大的事業領域的中心,是虔信上帝的樂善好施者,是自由和正義理想的源泉,「美國將作為仁慈的霸權,或父親般的權威來發揮作用」。這就是美國的霸權可以是「仁慈霸權」這一觀念的根源,而這一觀念至今仍在影響著美國的自我形象和對外行為。小布希總統的外交政策就體現了這一點。( 文/周琪)

相關焦點

  • 宗教儀式祈禱和彌撒,以及個人的虔誠,支配了傳統的修道院
    本書中所例舉的聖物盒,例如威尼斯紅衣主教貝薩裡翁保存耶穌十字架碎片的聖盒,或者博洛尼亞盛有聖多明我頭顱的聖盒,也只有在宗教節日這樣特別的時刻才會被拿出來。佛羅倫斯聖彌額爾教堂中貝爾納多·達迪(Bernardo Daddi,1312/1320—1348年後)的《聖母子》這些能夠創造奇蹟的圖像,平常都被隱藏在帷幕和鐵柵欄後面,只有在舉行像唱讚美歌這樣的特別儀式時才會被揭開。
  • 揭NBA不為人知的宗教儀式 是它"成就"林瘋狂 但也有人批它像女人+...
    於是,在接下來的主場比賽前,威廉士組織了一個賽前的祈禱儀式。從此之後,這成為一種潮流,聯盟裡的球隊紛紛有了牧師,並且將賽前的祈禱儀式確立為主場比賽的一個常規操作(一般情況下,受限於資費問題,牧師不會跟隨球隊奔赴客場,除非有特殊的需求,並且願意為其支付花費),但外界卻很少知道,媒體報導的也不太多。
  • 泰國民眾在曼谷舉行宗教儀式為和平祈禱
    佛教在線海外訊 據路透報導,2010年5月26日,數以千計的泰國民眾在曼谷舉行宗教儀式為和平和團結祈禱。一周之前的那個晚上,泰國政府對反政府示威者的鎮壓引發大規模縱火和騷亂。數以百計的佛教僧侶沿「紅衫軍」曾佔領的購物區從好心人那裡化得齋飯。
  • 川普宗教顧問搞起了「宗教儀式」
    他的宗教顧問葆拉·懷特(Paula White)亮出自己的「招式」:找「上帝的聲音」。 專門報導美國右翼政治動向的網站「右翼觀察」(Right Wing Watch)當地時間4日晚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展示了懷特是如何主持一場「充滿激情」的祈禱儀式,為川普競選助威的。 而她在禱告儀式上發出「迷之語言」,也被網民戲稱為「黑暗法術」。
  • 巴西足球的宗教儀式
    [摘要]足球和宗教的融合是巴西的獨特現象。巴西足球是一張必將掀起世界熱潮的圖騰。桑巴足球不僅是巴西的全民運動,更是巴西人另一種形式的宗教信仰,足球和宗教的融合也是巴西的奇特現象。「馬庫姆巴」是巴西黑人創立的一種類似於巫術的宗教活動,有點像我國東北的「薩滿教」,或者民俗稱謂「跳大神」。在巴西,許多足球隊員有非洲黑人的血統,例如貝利和羅納爾多,球隊的按摩師多是精通巫術的心理感應師,通過和球員溝通達到通靈的效果。他們聲稱施加通靈法術目的崇高,旨在協助巴西隊創造出足球奇蹟。足球心理學家評論說,巴西的魔幻足球就是手舞足蹈的巫術,森巴舞蹈與通靈祈禱合一的藝術。
  • 人工智慧進教堂,德國的「機器人牧師」開始送祝福了
    作者:一位虔誠的信徒跪在牧師面前:「機器人,饒恕我的罪過吧。」這個看起來有點滑稽的場景現在已變成了現實。五百年前,印刷術的發明引發信息革命,推動了宗教改革的迅猛發展。如今,科技再次挑戰宗教傳統了。在德國小鎮 Wittenberg,一個名叫 BlessU-2 的機器人牧師出現在宗教改革(Reformation)五百周年紀念活動的展覽會上。BlessU-2 會用 5 種語言表達祝福,它能舉起手臂,手心還會發光。這臺機器人頭部最大的特徵是有一對會動的眉毛和一張電子嘴。嘴的部位是一個 LED 屏,可以做出一些表情:嚴肅地抿嘴,或是善意地微笑。
  • 世界宗教博物館十四周年館慶 宗教和諧促世界美好
    海地共和國大使庫珀女士致詞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5年11月8日世界宗教博物館十四周年館慶,同時也是世界宗教和諧日,當日下午二時在宇宙創世廳舉辦慶祝儀式,來自各界宗教代表及貴賓一同共襄盛舉,包括海地共和國大使庫珀女士、
  • 希臘教會:今年復活節宗教儀式將閉門舉行
    連日來,是否允許民眾到教堂參加復活節宗教儀式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希臘東正教會大主教耶羅尼莫斯二世與教會高層在4月1日舉行視像會議後稱,從4月12日起,也就是復活節到來前一周,宗教儀式將在沒有民眾參與的情況下閉門舉行。
  • 趣事3兩件:屠戶和律師,讓神父祈禱,消息洩露……
    讓神父祈禱一艘船在航行時遇到了風暴,船艙破損,進水很多,船正在下沉。船長只好在風暴中大聲問:「誰會祈禱?」船上有一名神父自告奮勇地回答:「我會。」船長說:「那好,你祈禱吧!天國與地獄星期天,牧師到教堂對信徒們說:「希望到天國的人,請起立!」除了前排的一位少女外,大家全都站了起來。「好。」牧師讓大家坐下,然後又問道:「希望到地獄去的人,請起立!」這次沒有一個人站起來,於是牧師走近那位少女,詫異地問:「你究竟希望到哪兒去呢?」
  • 主日該不該去禮拜的煩惱:信仰內容和宗教儀式,我們該追求哪個?
    那時候把信仰的虔誠歸於教堂內周日的儀式感,主日崇拜的威嚴讓我感到信仰的嚴肅與高貴,牧師的講道讓我覺得是上帝真理的流動。我把在教堂的活動看做與上帝的親近,離開教堂猶如離家出走的遊子。時間不斷推移,主日參加聚會積極不再,對牧師的講道也慢慢覺得索然乏味,教堂的活動中當初的激情慢慢流幹,只剩下儀式,每個周日去參加崇拜完全是履行宗教救贖的儀式義務。
  • 帝國之祈禱:宗教與葬禮
    帝國行省的數目意味著宗教崇拜和儀式的多樣性,在行省成立之前或自建立之後,任何一個民族中都有其宗教崇拜和儀式,東方的神秘崇拜,西方源於自然現象的凱爾特人的崇拜。因為人們到處旅行,尤其是商人和軍隊成員,所以毫不奇怪,這些崇拜隨著他們向外擴散,傳播到各個行省。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通過羅馬人的解釋使崇拜帶有古羅馬宗教的特點。
  • 美國牧師喊話宗教領袖「挺身而出」重開教堂:無論州長是否批准
    【海外網5月18日|戰疫全時區】當地時間17日,美國一牧師無視州長頒布的居家禁令,喊話美國各地的宗教領袖「挺身而出,大聲疾呼」,爭取在新冠疫情期間重開教堂的權利。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17日,美國牧師布萊恩·吉布森和其他50個教堂人員一起,喊話美國各地的宗教領袖,希望他們「挺身而出,大聲疾呼」,爭取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重開教堂和做禮拜的權利,無論州長是否批准,「我們需要人們站起來吶喊,教堂每關閉一天,民眾就會失去一點自由。」
  • 疫情籠罩聖城耶路撒冷繁華不再,宗教活動移師網絡
    即使4月齊集三大宗教的重要節期,即猶太教逾越節、基督教復活節和伊斯蘭教齋戒月,聖城耶路撒冷也因為疫情變得水盡鵝飛。每年的耶穌受難節,聖城耶路撒冷的苦路(Via Dolorosa)都會重演耶穌背起十字架,前往被釘的場景,往往吸引信徒圍觀。不過今年只有四名修士獲準繼續舉行儀式。現場有以色列警察駐守,有記者因為未有遵守保持2米社交距離的規則而被罰款。
  • 起底竄訪香港的美國牧師:曾多次見敘利亞反對派
    這些亂港外國勢力當中,一位來自美國的牧師威廉·德夫林(William Devlin)就多次竄訪理大,參與直播,下跪祈禱,可謂「熱鬧一時」。 觀察者網起底發現,這位頻繁上鏡的「牧師」,是一位美國著名「活動人士」。從2013年起,多次前往敘利亞反對派所在區域訪問「當地基督徒」,甚至受到過極端恐怖主義組織組織「努斯拉陣線」的保護。
  • 英國牧師披露韓國新天地邪教滲透手段 - 文章列表
    每天早上,教堂裡會擠滿人,動情地為他們的國家和牧師祈禱,也為韓國的統一祈禱。星期天,數千人聚集在一起先是做禮拜,接下來做集體祈禱和集體學經,這些活動可能持續一整天。韓國教會的信徒心地善良、慷慨大方、具有愛心且對人友善。  然而,韓國教會也存在著陰暗一面,派系林立種下了分離的種子。長老們把持的教派可能會令教會領導們心灰意冷,然後會引發教會內部的分裂。
  • 阿爾及利亞總理傑拉德代總統主持中國建築承建的嘉瑪大清真寺祈禱大廳開放儀式
    阿爾及利亞時間2020年10月28日晚,在聖紀節(先知誕辰)之際,阿爾及利亞總理阿卜杜勒-阿齊茲•傑拉德(Abdelaziz Djerad)代總統主持了由中國建築承建的阿爾及利亞嘉瑪大清真寺祈禱大廳的開放儀式。
  • 從社會儀式與宗教儀式的不同談:信仰當掙脫宗教的枷鎖
    所以,社會的儀式總是強調個體的參與感,強調個體的獨立性,讓個體在儀式中,為集體儀式撼動,從而獲取更多的動力。這與宗教儀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社會儀式是公開的,而宗教儀式是隱秘和封閉的。宗教儀式在宗教整體結構中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宗教的兩個重要要素,一個儀式,一個是教義。宗教儀式的功能是強化宗教意識。
  • 「君權神授」丨受拜佔庭文化影響,宗教儀式在中世紀有何社會地位
    德國歷史學家赫夫勒曾經說過:「今天,在追溯大多數國家的王權在宗教儀式方面的起源和宗教儀式的內容時,都要對日耳曼亡國的宗教儀式的特點有所研究。」這是一個大的概念,其中還被宗教劃分了很多小的概念。比如城市居民和農民的不同,他們有不同的法律身份,所經歷的宗教儀式也是不同的。在城市,每個商業行會也有自己的宗教儀式,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宗教儀式,將勞動等級進行了細化,讓他們有了明確的分類。
  • 道教最重要的宗教儀式——齋和蘸
    道教這一宗教同其他宗教一樣,需要信仰者支撐,有信仰者就要對信仰者有所承諾,也就是引導和幫助信仰道教的人們。其中道士就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中介,人有了問題要請道士幫忙轉告神,人害怕災禍想驅趕鬼祟也邀請道士幫忙。為了溝通人與神鬼之間的關係,道士有獨特的儀式和方法。道教的儀式非常多,也非常複雜,各地各派各不形同。在眾多的儀式中,最重要的還是齋和蘸。
  • 田納西州牧師們說,在各基督教會中爆發的復興運動正表明「上帝在...
    牧師們通報說,這歸功於聖靈的出現和接管,教會敬拜服侍事工已復興,蒸蒸日上並呈現出井噴式增長。他補充說:「許多教會對於夫妻雙方都承諾祈禱,只提供給每個家庭一個祈禱包,這意味著超過10萬田納西人可能在2月份參與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