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儀式與宗教儀式的不同談:信仰當掙脫宗教的枷鎖

2021-01-10 基督教資訊平臺

近期民政部出臺文件《關於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探索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並實現頒證常態化,通過引導婚姻當事人宣讀結婚誓言、領取結婚證,在莊重神聖的儀式中宣告婚姻締結,讓當事人感悟銘記婚姻家庭蘊含的責任擔當。(澎湃新聞公眾號9月10日)這種以官方文件確認對某一活動增強儀式感並不多見。

9月16日,蘇州大學更是開了先河,在全國高校中開了一場史上最早的開學典禮,凌晨五點,與太陽一起升起的開學典禮,在鐘樓前舉行,校長做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儀式在社會上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在流行的是儀式生活,出門吃飯,求婚表白,都要講究一個儀式感。無疑,對儀式的重視,顯然是人們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情況下,對生活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在物質貧乏的情況下,結婚講究的物質準備,36條腿,桌子與板凳等。在今天,物質豐富的情況下,如果還是把目光集中在幾金幾銀的物質主義,那麼婚姻的內涵勢必會發生轉變,這對社會的穩定和人們的幸福必然帶來傷害。那麼此時就要超越物質,回歸精神,這樣對儀式的強調,就能使個體在活動中增加參與感與責任感,讓他對婚姻的意義有一種認同,這樣對於將來的婚姻生活,也能增加責任與使命。

而大學開學典禮的儀式同樣如此,它是以此喚醒個體的參與感與使命感,也提醒那些新入大學的同學身份的轉變。

社會儀式是一個標記,標記著此後的個體某種轉變,提醒個體身上新的的責任。

所以,社會的儀式總是強調個體的參與感,強調個體的獨立性,讓個體在儀式中,為集體儀式撼動,從而獲取更多的動力。

這與宗教儀式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社會儀式是公開的,而宗教儀式是隱秘和封閉的。

宗教儀式在宗教整體結構中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宗教的兩個重要要素,一個儀式,一個是教義。宗教儀式的功能是強化宗教意識。

「宗教意識的基本內容乃是神和神聖觀念以及與此相關而生的人對神的依賴感和敬畏感,他決定了各種宗教行為的基本性質和表現方式。」(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332頁)人對神的依賴與敬畏,來自於人對世界的隔離。如果要一個人貪愛世界,那麼他就不可能依賴神。

因此,儀式就必須與世界隔離,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使人與他熟悉的生活世界分開,這樣才能達到儀式的效果。

因為,宗教儀式的封閉空間,是要製造、喚起人們對神的神秘感。神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事物,宗教的神總是無形的,或者有著極大的神通,這種神通怎麼感受,肯定不是像快遞員送快遞一樣把神通送到你面前,你拆開了才能看到。這種常見的模式顯然不助於人對神的依賴和敬畏。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神秘感,神通的神秘性就在於,他不會以常見的方式出現,至於怎樣的方式出現,那麼這就是神的奧秘所在。

因此,在宗教儀式的封閉空間中所製造的神秘感,才能讓人體會到與神交流的經驗,因為神秘是無法訴說的,這種無法訴說也就是不能建立一種統一的格式。神秘就在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感受。正是這種神秘感,才讓人感覺接了神。日本學者竹中信常在著作《宗教學緒論》中說,「宗教禮儀應該是使人接近神,形成一條溝通由人到神的道路。」

因此,在宗教中,儀式就是人與神溝通的神秘通道。

而社會儀式則與宗教相反。社會儀式是公開的,在陽光和廣場下舉行,婚禮儀式是在眾多親朋好友的祝福下舉行的,在飯店、在露天院子、在廣場、在軍營等,無所不在,任何場所都可以,而宗教儀式必須在宗教的寺堂會館中。社會儀式不試圖製造神秘,不試圖與世界分離。社會儀式本來就是肯定世界的,就是讓人感受到當下,感受到儀式的氛圍和感動,獲取進入世界的動力。

其次,宗教儀式排除個體,而社會儀式則是肯定個體。

宗教儀式作為與神溝通的神秘通道,必須排除個體的自我意識。「只見某某神,不見一人」這是宗教儀式的最高境界,沒有任何個人的存在,只有神的存在,這是必須把個人抹掉才能實現的。任何個人自我意識的存在,都會威脅到神的再現,威脅到神的臨在。因為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全然擺上,那就不是對神的虔誠敬拜,這時神就不是青睞你,你就無法感知到神。因此,宗教儀式必須消滅個體的個人想法和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進入與神溝通的神秘通道。

薩滿巫師必須使用某種麻醉植物麻醉自己,或者飲酒,或者大麻,或者大聲喊叫以至於缺氧昏厥,然後才能以不清醒的意識走向神秘通道,獲得神秘經驗。

而社會儀式則相反,社會儀式從來不試圖消滅個體,因為在陽光下進行,所以儀式不導向神秘。陽光下的個體關照自己,以清醒的意識狀態,感受儀式帶來的集體力量,把自己融入一種社會潮流中,獲得改造世界的動力,認同儀式之後新的身份與責任。這些新的東西必須是以清醒的個體來實現的。

耶穌也從來不講神秘性,他的講道和儀式都是在社會上進行的,在陽光之下,五餅二魚是在曠野裡,與門徒的最後晚餐是在普通的房子裡,接受約翰的洗禮,則是在曠野的河邊,這些都是在公開的陽光之下進行的。在耶穌的眼裡,上帝一點也不神秘,他就像父親一樣普通平常。他存在雨後,存在於彩虹裡,存在於世界的規律中,他唯獨不在廟堂,不在聖殿,不在至聖所。在每個人的心裡,不用去求,不用與世界隔離,不需要禁食也不需要禱告,他就我們同在。耶穌尊重個體,他講道總是面對個體講道,從不強調神秘體驗。

從這個意義上說,耶穌是反對宗教的,因為宗教在消滅了一個至聖所之後,又建立了無數個至聖所,把個體的自主和自由困在裡面,而只把順服與無知釋放出來,讓人成為一個受祭司指揮的行屍走肉。

跟隨耶穌,活在陽光之下,而不是相反,活在宗教的枷鎖之中。

相關焦點

  • 北美印第安人儀式繁多的宗教信仰!
    歷史原創作者:曹亦韻講歷史小編今天介紹一下印第安人的信仰。北美印第安人在歐洲人到達之前,主要信奉原始會教,其中薩滿教是他們的主要宗教。早期的「薩滿」是普通的男人或女人,但到後來,只有那些有權勢的人通過各種儀式才能成為 「薩滿」。 薩滿教的主要宗教儀式是搖晃帳篷。 魁北克省的蒙塔格奈人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專門為薩滿搭起一個小帳篷,「薩滿」就在這個小帳篷裡與精靈進行對話。對話後,「薩滿」就屠宰海狸等動物 邊擊鼓邊將一些動物、腐類的胸骨燒焦,以此來測定獵獲物的方位。
  • 牧師祈禱:宗教儀式的暗示
    很少有國家能像美國一樣在公共和政治生活中有那麼多的宗教儀式:美國最重要的國家節日——7月4日的獨立日和5月26日的陣亡烈士紀念日——都通過宗教儀式來紀念;國會會期中的工作日都從牧師的祈禱開始;美國的各種儀式——婚禮、葬禮或總統的就職典禮——都採用宗教儀式。 美國人把宗教禮儀作為民族認同的黏合劑。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宗教儀式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儀式是構成宗教的必然要素,亦是宣傳教義、實施教化的輔助手段,世界上各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儀式活動。宗教儀式是神學理論建構的象徵,是信仰的外化形式和實踐行動,其背後隱含著深刻的知識背景和文化底蘊,折射出民眾的心理需求。
  • 「君權神授」丨受拜佔庭文化影響,宗教儀式在中世紀有何社會地位
    二、由于越來越多的政治儀式都採用基督教的宗教方式,而中世紀的西歐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所以基督教的儀式,也開始按照社會等級去劃分,不同階級的人舉行的宗教儀式也大不相同中世紀的西歐還不是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雖然一直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形態,但是這種等級的劃分並不是以財富的多少和人類貢獻的多少而劃分的。
  • 巴西足球的宗教儀式
    [摘要]足球和宗教的融合是巴西的獨特現象。巴西足球是一張必將掀起世界熱潮的圖騰。桑巴足球不僅是巴西的全民運動,更是巴西人另一種形式的宗教信仰,足球和宗教的融合也是巴西的奇特現象。球場上的神聖儀式 平時,我們看到巴西球隊在賽前的拉手祈禱儀式,其實就是類似於巫術的媽庫姆巴宗教儀式,旨在帶來運氣和勝利。這是類似於中國佛教中的許願或基督天主教的祈禱。有了許願,就要還願。當球員打進一球後,進球隊員伸展手臂自由奔跑,像十字架在空中飛翔,這是向耶穌的十字架致敬,以示向上帝謝意。
  • 用宗教儀式保護環境:揭秘泰國「樹木剃度儀式」
    在此,我們暫且不談自西方舶來的意識形態(世俗主義、理性主義、科學主義等等),它們在亞洲的殖民化期間被植入後者的社會與文化之中,並且在非殖民化的過程中未被完全清除。其結果導致了一個複雜的局面,其中宗教表達與使社會行為合法化的其他表達相結合,折射出其與環境的非常矛盾的關係。(主要)採自藏傳佛教傳統的幾個例子將印證這一點。1989年,有人曾建議在西藏建立喜馬拉雅山脈動植物保護區。
  •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源於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形成於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進程之中,並且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遷。 東南亞華人傳統宗教信仰極具調和性 在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華人宗教信仰」通常被列入「通俗宗教信仰」範疇。
  • 古埃及祭司舉行宗教儀式前需先進行潔淨儀式
    古埃及祭司舉行宗教儀式前需先進行潔淨儀式 2014年03月06日 17: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祭司集團是古埃及社會的重要機構,祭司的身影出現在埃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以至於文字記錄中的埃及人都有一個祭司頭銜。
  • 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成年儀式、婦女尊貴教育與原始宗教教育
    大家好,我是陸二薇,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彝族地區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根據彝族人民的傳說和老彝文記載:彝族先民曾經過一個漫長的原始社會發展階段。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尚未開始,微薄的產品只夠大家平均食用,沒有多餘的產品可供剝削,還不具備設立專門機構來推行教育的條件,因此,這時期的教育作為社會化的活動是和其他社會活動、宗教活動棍同進行的,而原始宗教教育佔重要地位。
  • 宗教信仰和迷信的區別!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 [德格洛珀] 鹿港的宗教和儀式
    臺灣的宗教——要知道它連一個固定的稱謂都沒有——是無法用在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研究中對教義、教條的闡釋來描繪的。並且臺灣人在信仰選擇方面遠比愛爾蘭人或者沙烏地阿拉伯人要自由得多。現代臺灣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存在差異的社會。半文盲的農民與受過教育的臺北工廠主之間在宗教的選擇上存在一定差別也並不奇怪。
  • 希臘教會:今年復活節宗教儀式將閉門舉行
    連日來,是否允許民眾到教堂參加復活節宗教儀式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希臘東正教會大主教耶羅尼莫斯二世與教會高層在4月1日舉行視像會議後稱,從4月12日起,也就是復活節到來前一周,宗教儀式將在沒有民眾參與的情況下閉門舉行。
  • 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世界宗教的發展也表現為多元複雜的特點,宗教存在的形式多樣化,傳統宗教欣欣向榮,新興派別層出不窮,某些邪教派別對社會造成了深重的危害。「繁榮」、「多元」、「複雜」的宗教狀況,影響了我國宗教生態的變遷,也使得我國高校的信仰形勢變得非常複雜。高校信仰者的人數、信仰程度、對宗教的認識、信仰的方式、信仰群體的活動等等,呈現出複雜的態勢。
  • 古典波斯社會的救贖宗教:瑣羅亞斯德和他的信仰、伽塔什
    在波斯宗教的發展中,多種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引人注意的。波斯人原屬於印歐語系,他們最早的宗教與印度的雅利安人非常相像。然而在古典時代,新的宗教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出現了,並且成為伊朗地區廣泛普及的宗教,在較大的波斯帝國也是這樣。
  • 《摔跤吧爸爸》主演00後小花宣布退圈 與自己宗教信仰有關!
    那麼,在無法通過一己之力將自己拽出深淵的不平等地區和國家,宗教究竟是賦予人勇氣,還是讓人背上更沉的枷鎖,它是否依然具有強大溫暖的精神力量呢?   要說印度的宗教信仰,就要追溯到印度的種姓制度(又稱賤籍制度),也是印度的階層分級的根源(突然好慶幸羊生在人人平等的中國)。
  • 蒲甘時期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
    那麼關於宗教的,大家的了解就會比較全面了,吧,今天小編就想大家一起去探究一下,關於蒲甘時期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會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其帶來的影響是怎樣的呢?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蒲甘時期佔統治地位的宗教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但是,蒲甘王朝並非原封不動地接受了來自印度的或錫蘭的南傳上座部佛教,而是對他們進行了改造,使其適應於統治階級的需要和蒲甘社會自身的特點。
  • 主日該不該去禮拜的煩惱:信仰內容和宗教儀式,我們該追求哪個?
    那時候把信仰的虔誠歸於教堂內周日的儀式感,主日崇拜的威嚴讓我感到信仰的嚴肅與高貴,牧師的講道讓我覺得是上帝真理的流動。我把在教堂的活動看做與上帝的親近,離開教堂猶如離家出走的遊子。時間不斷推移,主日參加聚會積極不再,對牧師的講道也慢慢覺得索然乏味,教堂的活動中當初的激情慢慢流幹,只剩下儀式,每個周日去參加崇拜完全是履行宗教救贖的儀式義務。
  • 道教最重要的宗教儀式——齋和蘸
    道教這一宗教同其他宗教一樣,需要信仰者支撐,有信仰者就要對信仰者有所承諾,也就是引導和幫助信仰道教的人們。其中道士就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中介,人有了問題要請道士幫忙轉告神,人害怕災禍想驅趕鬼祟也邀請道士幫忙。為了溝通人與神鬼之間的關係,道士有獨特的儀式和方法。道教的儀式非常多,也非常複雜,各地各派各不形同。在眾多的儀式中,最重要的還是齋和蘸。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德國通史: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歡迎來到百家號曉妍與你談歷史,今天曉妍和大家談談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在羅馬教廷主導的對抗宗教改革運動的過程中,巴洛克文化一度集中地展現了天主教教會感性宣教的基本特徵。
  • 全真道教的現代宗教儀式及其科本分析
    摘    要:全真道教最初很可能沒有成套的宗教儀式,卻因宗教發展的需要建構了自己的宗教儀式。正一教和全真教雖然各有自己的宗教儀式,但彼此差別不大,也共享某些儀軌和科本。香港全真教的宗教儀式既遵大傳統,也有自己的小傳統。「三懺兩朝」宗教儀式的流行,因應了社會的需求。全真教主要的科本皆包含了尊重生命價值、勸善度人、悲憐普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