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成為了中原地區的老大。在這次戰役最艱苦的時候,曹操軍中有不少人腳踏兩隻船,一部分官兵給袁紹寫了投降信。戰爭結束後,袁紹匆匆撤退,很多文件來不及收拾,曹操從袁紹軍營裡繳獲了這些降表。
為此,給袁紹寫過頭像信眾將士忐忑不安,唯恐殺頭之禍。這件事情要怪只能怪那些「騎牆派」,但是對於曹操來講,處理好這件事情,是一個天大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造成內部分裂、叛變等嚴重事件。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之後,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好這些「騎牆派」的問題。
那麼,曹操是怎麼辦的呢?
曹操的辦法簡單卻很有效,他當眾將投降信燒毀,並說,在最艱苦的時候,連我的信心都發生了動搖,何況眾將乎?
於是,大家心悅誠服,那些曾經要投降的人感激涕零,死心塌地地為曹操賣命,那些沒投降的人,也認為曹操寬宏大量,而曹操也吸引招納了更多的良將賢才。
曹操的這個做法是很成功的,對於他穩定內部,甚至以後成就大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首先,曹操所率領的是一個龐大的集團,誰能在內部保持高度的團結,誰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對付敵人。如果發生內訌軍心不穩,那麼,即使取得優勢也是保持不了長久的。曹操正是由於寬宏大度,體諒下情,才團結了自己的文武群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而被他先後打敗的袁紹、袁術都是由齡內部不團結而一敗塗地。
其次,曹操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者,善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獎優罰劣必不可少,但不能一刀切。官渡之戰後,曹操認識到,那些寫降箋的將士雖然一時信心動搖,但畢竟堅持了下來,為戰役的勝利也算立了功。
如果因寫信而殺了這些人,會使軍心不穩。一些賢士良才就會避而遠之。曹操正是基於以上考慮,對這些降箋視而不見,一燒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