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辰溪|美麗鄉村系列(52):龍門溪攬勝

2020-08-30 三匯文學1


姚筱瓊/ 文 )

同湘西有「龍」的所有地名一樣,龍門溪的「龍」字也有一個傳奇故事,因為它的源頭在辰谿縣小龍門鄉境內。

小龍門在隋朝時叫大龍門,清朝皇帝乾隆南巡經過此地,認為只有朝廷的龍門為大,故易為小龍門,流經此地的溪流就叫龍門溪。

龍門溪起源與雪峰山西北麓的大山深處,流經小龍門、橋頭溪、龍泉巖、王安坪、石馬灣等鄉村,於下遊王家洲境內注入錦江。

這條流域青山環繞,綠樹成蔭,水質清澈,在《大清一流志》中,曾列入全國名勝,素有「小三峽」之美稱。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2年,從長田灣水庫至梅州40公裡這段溪澗被辰谿縣人民政府確定為野生大鯢保護基地。

大鯢俗稱娃娃魚,這種有腳的大頭魚,夜裡會發出孩子似的啼哭,通過深山老林回音傳播很遠,十分瘮人。

這次作《龍門溪攬勝》,是受辰溪唐軍民老師邀請,於2017年11月19日龍門溪一日遊,有感而作。

其中「龍門溪橋」「流雲寺」兩章在單獨篇目寫過,此篇稍做簡述。

寫了多年文字,還沒有寫過龍門溪這條清澈而芳香的溪流,此文當彌補缺憾。



1、龍門溪橋。此橋是龍門溪40公裡畫廊風光中第一道景觀。也是古人用智慧留下的傑作。

據史料記載,龍門溪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必經之路,雲貴要津。元初,京昆驛道在此設渡口。

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修建龍門溪石拱橋。

乾隆五十九年春重建。辰州太守的陳廷慶題寫「龍門溪橋」作賀,後摩崖石刻於龍門溪橋頭。

陳廷慶,上海華亭人,乾隆進士,著名書法家,兼善繪畫 ,有作品流傳於世。

他在辰溪遺存兩方書法石碑:一為「龍門溪橋」,一為「回頭是岸」,一楷一草,彌足珍貴。

近年,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步伐,龍門溪上下遊均修建了現代化新型橋梁,這座一直承載著交通要道連接重任的古老石橋,退出歷史舞臺,成為穿越時空,見證歷史的文物,有待引起旅遊部門重視,妥善保護,讓它成為遊客欣賞的藝術品。



2、留雲寺。由唐朝北少林高僧創建,屢興屢廢。

明朝朱棣以靖難之名,帥強藩起兵奪取建文帝皇位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

古語:「風從虎,雲從龍」,根據留雲寺的名字推斷,留雲即留龍,古稱帝王為龍。又傳古寺曾存「雲中帝闕」匾,為建文帝所題。

留雲寺附近有劉、朱二姓村莊,朱姓原隱姓劉,改朝後複姓朱。

該寺清時名聲大振,香火盛極。若非歷史淵源,故事興趣,如何能使乾隆皇帝在此逗留?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又則,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林則徐升任雲貴總督,路經此地,也忍不住好奇在此留宿,寫下日記:「過中和鋪(中夥鋪),憩留雲寺。」

後世事變遷,廟宇盡毀,現僅存「回頭是岸」古碑,為辰州道臺陳廷慶題寫。

今留雲寺為地方善男信女修建,已不在原址。

新寺坐落在靈龜巔山腰,重雕2.28丈千手觀音神像,植梅樹、香樟、銀杏、櫻花、桂竹若干,同為寺寶。



3、中夥鋪。古稱中和鋪。按照「五裡一亭,十裡一鋪」的古建制,它是古驛道的一個驛站。

據史料記載,中夥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明、清兩代均是重要驛站。

作為驛站,中夥鋪當時駐有驛卒4名,設有煙堆、瞭望塔。

老街的民居,都有大青石鋪的鋪臺。

辛亥革命前,中夥鋪村民半農半商,因為驛站是過往官員吃飯住宿、來往公文互相傳遞、馬幫歇腳、商賈雲集之所,更是攻防兼備的兵家必爭之地。

辛亥革命後撤銷。《辰谿縣大事記》記載:鹹豐十一年(1861年9月11至14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取道辰溪中夥鋪,入瀘溪縣浦市。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平時中夥鋪驛卒常到百姓家中派捐派款,敲榨勒索,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人皆畏之,積怨深重。

同年冬月,因驛卒到中和鋪收稅,調戲良家女子,當時在中和鋪石拱橋下打鐵的雷水牯激於義憤,抄了打鐵的傢伙,打死了姦淫的驛卒,隨後聯絡楊成家、覃元洪、賀連友、黃興鬍子、鄭世貴等揭竿而起。

這就是史稱中和鋪最大的農民起義——雷水牯起義。

他們發動農民、鐵匠、煤工兩千餘人,提出「打富濟貧」的口號,打開縣衙及豪富糧倉,救濟貧困。義軍控制下的中夥鋪、長田灣等地,清王朝及地方政令不行。

同治元年(1862)八月初九,清政府調動三省兵力圍剿,大炮炸毀了義軍的軍火,起義軍彈盡糧絕,雷水枯、賀連友英勇犧牲,起義失敗。

中夥鋪因雷水牯的農民起義而留下不朽傳奇。

更為傳奇的是,在當地百姓傳說中,雷水牯的妹妹也是一位俠骨柔情的女將領。


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說她不僅長得貌美如花,還有一身飛簷走壁的輕功。在義軍被圍困譚龍坡時,她攜一把俠客傘,從千仞懸崖上飛躍而下,飄然降落,如輕煙一般逃出包圍圈,消失在龍門溪崇山峻岭之中。

後來清軍大肆搜捕這位僥倖逃生的奇女子,卻再也不見蹤影。

如今,在她當年跳崖的地方,公路從崖下轉彎而過,聽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從車窗裡探頭觀望,既為山勢峻絕而驚嘆,也為女俠故事而感嘆。

現在的中夥鋪相比過去,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修建的湘黔公路、六十年代修建的S223省道湖南段、七十年代修建的湘黔鐵路、九十年代的株六複線和近年建成的婁懷高速公路,取代了「京昆古驛道」,古老的中夥鋪正在書寫著歷史的新篇章。



4、肖家溪。我們在中夥鋪逗留片刻之後,驅車沿溪而行,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長衝村。

長衝村是唐軍民老師的家鄉,一個美麗的村莊。

如今通往長衝的鄉村公路大致走向也是沿革了過去的古驛道。

我們現在不用騎馬和走路,而是坐車前行,所以一路風景,悉數略過。

我跟同伴說,古驛道倒是很適合我的口味,想像林則徐當年騎著馬,坐著轎子,一路山山水水慢悠悠地走到雲南,多悠閒。

還有西南聯大那些學生,從長沙走到這裡,一路唱的那些熱血歌曲,至今還迴蕩在龍門溪山水之間。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抱怨唐老師讓我採取坐車這種快節奏方式遊歷龍門溪,這樣就喪失了很多趣味和情調。

我曾跟他討論,任何遊歷沒有了過程,只有起點和終點,就是一種缺失。

從人生意義上來說,缺失整個過程的人生,等同朝生暮死。

汽車行駛到肖家溪水壩處,我及時叫停,沒有錯過這個美麗的地方。

肖家溪也是一個的古村落,在龍門溪公路對岸。村人多姓陳。

我是被一道攔水壩吸引住眼球的。

龍門溪水質本就綠得清澈純粹,經過清淤疏浚的水壩將溪水蓄積成碧波萬頃之後,更加具有強烈的觀感。

據說龍門溪上下遊建有幾座小型水電站,我想水壩的功能不僅是蓄水發電,還像瓦爾登湖一樣給人以美感,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吧。

相信很多人都見過攔水壩的吧?壩上是平緩碧綠的水面,壩下是白花花的湍急瀑布。

一動一靜,有聲有色,這種對稱和對比的美學,是我目前為止最為欣賞的純粹美。

我很奇怪,為何有那麼多竹子長在水壩上,包圍著這片豐腴的水域,吸引著成群結隊的白鷺,在青山綠水間展翅飛翔,給田園風光增添無限詩情畫意。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我的攛掇下,一行人趟過水壩,去到對面的村子。

枯水季節,我們小心走在壩上,既驚嘆白鷺之鄉的美景,又怕驚擾了棲息在竹梢的白鷺。

上岸後,我們看見一戶人家在路邊,也不管人家是否歡迎就直奔家裡去了。

主人正好在家,穿一身迷彩服,戴著炫酷的面罩,我問他這是幹什麼,回答在給蜜蜂包箱過冬。

仔細一看,門前柚子樹下幾箱蜜蜂當真捂上了厚厚的軍用棉被,綑紮得嚴嚴實實。

養蜂的陳大哥是個樂觀的人,他輪流和我們合照,臨別還摘了七八個熟透的柚子送給我們。

再踏上攔水壩的時候,像是有種神秘的光亮,忽然從天邊劃開一道口子,直接朝我心裡奔來。

我心裡一亮,回頭給陳大哥家拍了一張照片,記住了他家的大紅燈籠和對聯。

這樣,似乎讓我對肖家溪有了更為真切的記憶。



5、長衝村。長衝村村長姓楊,叫長生。他跟唐老師是髮小,兩人關係很鐵。

他走到村口大樹下迎接我們,大家見面有種自來熟的親切感。

他告訴我,村口那棵樹是棵古樹,叫木秀花,春天開大朵雪白的花。

我腦子裡沒有他說的木秀花概念,一時也想不起常綠喬木裡面除了廣玉蘭,還有什麼是如他所說開大朵雪白的花。

這一天,真是遇到不少異樹,近泉鋪那帶迷彩的,還有這株開白花的,都讓我怔忡到石化。

他說春天你再來吧,不騙你,真很好看的。

我也順水推舟,說,春天我會再來的,一定來看看這棵開花的大樹。


圖片來源於網絡


龍門溪由東向西蜿蜒,流淌至長衝,溪面變得平坦寬闊,水清石淺,別有一番景象。

上頭水壩相當一把鎖鑰,而此地則形似一個布袋,長衝村就坐落在布袋底部,依山傍水,寧靜古樸,就像一幅山水寫意畫。

聽村長介紹,長衝過去是一個大村子,隨著打工潮的波及,村裡人氣也在逐年下降,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靜寂中過著清冷的日子。

長生家離公路不遠,走幾十步就到了。

一進門,就看見擺了滿桌子菜餚,有雞有鴨,有肉有魚,大碗裝著,熱氣騰騰,香氣瀰漫。

我們一行人正餓得慌,這頓飯就跟饕餮一樣狼吞虎咽。

吃過午飯,在唐老師的率領下,我們一行人又走過龍門溪,順著溪澗小路,踏上長衝至肖家溪的石板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說,這條石板路是國民黨時期中和鋪鄉長陳慶度、陳改度兄弟出資修的,當時是肖家溪出長衝至中夥鋪的必經之路,路口連接長衝跳巖。

跳巖是一種簡單又古老的渡水工具,人們用大小相等的巖石,在溪澗壘起一個個石磴,之間相隔約一步之遙。

跳巖在多河岔、多溪澗的湘西很普遍,因跳巖遠遠望去猶如一隻只露出水面的烏龜背,故稱其為「黿罨」。

我家鄉就有這種叫法,只是兒時不懂是哪兩個字,以為是「圓坨」。

跳巖到了現代,因其符合園林美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要求,故在一些著名園林、景區也設有跳巖。

歷史悠久的跳巖還被列入國家或省級重點保護名單,也叫「踏步橋」「汀步橋」等。

龍門溪流域長達數十公裡,途經村寨數不勝數,溪水或深或淺,偏鄉僻壤的人出門辦事趕集,無法行船,都靠走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家對涉水很有經驗,對哪有跳巖也是一清二楚,那些民間口口相傳、關於跳巖的順口溜也是爛熟於心。

比方說:梅州跳巖七十三,長衝跳巖稀巴爛,中和拱橋拱三眼,兩眼流水一眼乾,上去就是早禾灘。

跳巖,給這些美麗山村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長衝對岸有座古老的土地廟,一看就有些年頭。

中國鄉村幾乎各處都有土地廟。

這些年,我在各地鄉村見過不少土地廟,大多不過佔地一米,小的更小,一尺見方,三塊石頭壘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平時這些土地神備受冷落,也就是誰家孩子鬧小病,家裡有點不太平,給他燒燒紙。

真正有頭有臉的土地廟,像這座做得很講究、上下兩層石龕、裡面供奉土地神像的不多見。

長衝村這座土地廟神龕和底座都是麻巖鏨就的,底座足足有方桌大,頂上蓋著厚厚的石寶蓋,神龕上開著一個拱形門,門上刻著對聯和橫批:工居五行末,位列三才中。

「五行末」為土,「三才中」為地。橫批是:一方清泰。

這是土地神的職責所在,保一方平安的意思。

土地公和土地婆的神像估計毀於文革了,於是就擱了兩塊石頭在裡面,也不知石頭管用不管用,靈不靈驗?或是孩子的惡作劇,也未可知。

從土地廟下來,我們去了梅州茶馬古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


6、梅州茶馬古道。說起茶馬古道,就不能不說梅洲。

它是橋頭溪鄉的一個行政村,村民以王、邱兩姓為主,共280餘戶,土地面積約一千畝,自古以走水經商而成就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為何取名梅洲,唐老師沒有特別說明。

有關龍門溪當地風土人情的口頭禪,唐老師隨口就來:「潭灣上來十八灘,梅洲跳巖七十三,中夥拱橋拱三眼,風水出在唐家灣」 「下有鐵門相栓,上有白虎把灘,兩邊巖鷹展翅,中間香爐一庵」。

這些順口溜,口頭禪,讓我對龍門溪流域懷有一種莫名嚮往與期待。

梅州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讓人心儀。

我們朔溪而行,沿途植被豐富。路上長滿了紫蘇、蒼耳、蘆葦、紫荊。

溪邊成片的水楊柳、羅漢松、重陽木。兩岸青松翠竹,滿目蒼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水面寬闊,天藍水綠,白鷺成群結隊。

唐老師對梅州讚不絕口:「梅洲過去很熱鬧,有『龍門古埠』之稱。沿溪有四五座水碼頭,別看水面不寬,枯水季節似一條玉帶飄在山間,但汛期一到,從上遊來的貨船可順溪開到辰河口。你可以想像當年這裡的水運和梅洲的繁華。」

「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10萬西徵,途經梅洲白鷺山谷,見溪谷兩岸古木參天,懸崖聳立,青山綠水之間白鷺翩飛,成百上千棲息於樹梢,曾發出由衷的讚嘆,並仿王勃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作『落霞與白鷺齊飛,溪水共青山一色』」。

此事《辰谿縣文史》有記載:1861年9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自桂南北入湘西,在懷化榆樹灣與清軍交戰,兵敗撤退至中方縣聶家村,再進入辰谿縣境內,沿龍門溪而下,西去湖北入四川。

石達開部途經龍門溪,在此安營紮寨,懲惡揚善,留下不少佳話。

時才在飯桌上,聽說長生修新磚房,打算賣掉老木房子,唐老師立刻說,老房子就賣給我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我以為只是一句戲言,沒想到,隨後在梅州和長衝交接地界,他請我幫他看了一處屋場,打算將木房子搬移到這裡來。

兩月後,他發來信息:「長衝村我同學長生的木房,我買下了!一個月後,可收拾出一個陋室小院落。今年我就在那過年。今後,你來龍門溪,就可以落腳了!」

這條信息對我來說真是驚喜不已。我很想回信息問他:可是我幫你看的那一處屋場?

記得他當時很喜歡那裡的一棵古老桂花樹,樹下有一處廢棄的水碾房遺址,他說如果以後搬過來住,要把水碾房恢復起來,並且真正投入使用。

從前,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生活在龍門溪沿岸的人們沒有抽水機和打米機,就在溪邊裝上筒車灌溉農田,用水碾替代人力舂碓、推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後來,抽水機和打米機代替了古老的筒車和水碾,科學種田技術取代了古老的農耕生產方式,人們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

自龍門溪修建了數座水電站之後,水電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便捷,但也破壞了龍門溪流域許多原生態風景。

譬如這水碾房就是最為原始、生態和環保的生活資源和自然美景,所以他要想辦法將它保留下來。

他的話打開我豐富的視野和想像。

我想如果他的願望實現,我下次來這裡,就可以漫步其境,欣賞他給龍門溪十裡畫廊增添的一幅「桂花水碾圖」。

我還可以在夏季傍晚的時候租條船,去水中遊蕩,看那一彎秀竹依偎著多姿的峰巒,成為白鷺子子孫孫眷戀的美麗家園。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個時節,龍門溪一定是水草豐腴,魚蝦肥美,鳥兒在山谷婉轉鳴唱,水牛在溪畔悠閒邁步。

他家門前田疇與山水渾然一體,將是一幅怎樣閒適、怎樣寧靜的畫卷。

那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念念不忘的田園詩畫啊,而且,本人就在詩裡和畫中。

我仿佛沉醉到那個夢境裡了。在那個夢境裡,我願意變成一條魚,跳入那一塵不染的溪水中,感受仿佛在天堂沐浴和暢遊的快感。

我甚至願意被一隻白鷺叼了去,在還沒入喉的那一瞬,讓我隨著風,隨著雲,在高高的空中看一眼山水相映的龍門溪,用最後七秒鐘記憶,記住眼前的峰巒疊嶂、碧水如鏡。

記住龍門溪的芬芳與寂靜。


【作者簡介】:

姚筱瓊,女,苗族,湖南沅陵人,中國少數民族學會會員。曾任《懷化日報》《邊城晚報》編輯記者,作品散見《北京文學》《民族文學》《人民日報》《湖南文學》《山花》《飛天》《世界警察》等報刊,著有長篇小說《罪名成立》《失手》《危情布局》、短篇小說集《芭蕉雨》、散文集《遠山陽光》。

長篇系列散文《即將消逝的古村落》為2015年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少數民族作家重點扶持作品。

相關焦點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50):花橋近泉鋪
    ( 姚筱瓊/ 文 )早在知曉榆樹灣和脆弱的生命就像一桶泡脹的豆子,得先濾掉空前高漲的浮皮,等到看見清幽幽的水,才能打撈到那些豎著美麗胚胎的豆子,而這些美麗的胚胎都是騙人的假象,它們永遠不會繁育。花橋是中方縣下轄的鎮,距懷化城區30公裡,號稱「北大門」,與辰谿縣小龍門鄉毗鄰。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47):沅水吟歌下坪村
    ( 姚筱瓊/ 文 )2017年8月19日,我第一次走進安江鎮下坪村他說:我是一個醫生,關心村民健康和村裡衛生是一種職業意識,下坪村自2015年被確定為洪江市「美麗鄉村」示範村。2016年又申報為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一直保持著現在這種良好狀態,這是最讓我開心的一件事。衛生條件改善了,健康才有保障。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23):穿過姚家坪古村落
    ( 姚筱瓊/ 文 )回沅陵(6)—— 心約一、清明是因為清明嗎?圖片來源於網絡二、穿過姚家坪古村落(美麗鄉村系列36)回到家首先做的事就是掛清。曾任《懷化日報》《邊城晚報》編輯記者,作品散見《北京文學》《民族文學》《人民日報》《湖南文學》《山花》《飛天》《世界警察》等報刊,著有長篇小說《罪名成立》《失手》《危情布局》、短篇小說集《芭蕉雨》、散文集《遠山陽光》。長篇系列散文《即將消逝的古村落》為2015年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少數民族作家重點扶持作品。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49):楓香瑤寨
    ( 姚筱瓊/ 文 )我們現在看到的楓香瑤寨,是雪峰山生態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在打造了穿巖山、陽雀坡、龍潭、山背、雁鵝界等一系列生態文化、抗戰文化、民俗文化旅遊景區之後。仿照楓香瑤寨原來的模樣復建的一座寨子,總面積120餘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由三棟木質結構大樓與一條文化長廊形成的穿鬥式四合院,青瓦屋頂,飛簷翹角,梁與柱榫卯連接,古樸壯觀。
  • 湖南漵浦|美麗鄉村系列(39):陽雀坡印記
    ( 姚筱瓊/ 文 )滄桑往事硝煙歷史激情生命曾經在這裡徘徊 ——題記陽雀是一種鳥,古老的布穀鳥。每當春天來臨,山坡上到處可聽到「布穀,布穀」的鳥啼聲,那坡,那鳥,那清越的聲音,就是美麗的神話。陽雀坡是一個自然村,總共五、六座院落,隱匿在漵浦縣橫板橋鄉株木村深山老林裡,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漵浦現存歷史久遠卻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013年被評上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37):邂逅步雲坪
    >姚筱瓊/ 文 )步雲坪原本不在行走計劃之內,是不期而遇的。「寫」字讀xia),劉家喊爺爺(爺讀ya)。用這部分寫狀紙,字字珠璣,句句咯血,但凡世上是人(不是神)坐在公堂上,誰聽了他的訴狀估計都會暈字了,要不乾脆直接歇菜,打了退堂鼓。退一萬步,還有公堂搞不定的麻紗糾纏,便由劉姓這位爺上陣。這位爺更神,生著一張白臉,「老好人」面相,平日使的是「和善」招,這招絕啊,一招鮮,吃遍天,簡直無人匹敵。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29):田園詩意話長潭
    ( 姚筱瓊/ 文 )長潭鄉位於麻陽西南部,距縣城約30公裡,總面積47平方公裡,轄11個行政村,我們這次去的是長潭溪村,那裡有一千畝盛開的油菜花吸引著我們。沿途呈現的美麗風景讓人痴迷,但卻讓人感到隱隱憂傷。過去我們有過種種慘痛經驗和教訓,一段公路修到哪裡,哪裡的原生態村莊便不復存在,而哪裡的自然景觀被開發,也就等於被毀滅。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43):烏峰獨立斜陽外
    ( 姚筱瓊/ 文 )烏峰的一切都與歷史有關,也正因為如此看著眼前坍塌又恢復、恢復又坍塌的圍牆,我想起昔日「龍潭八景」裡有「烏峰瀑雨」「芙蓉疊翠」兩景屬於烏峰,那是何等令人遐想的美麗景觀,如今在我看來,卻已被「烏峰漏雨」「殘垣斷壁」取代了。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27):長峪城,回頭見你草木深(一)
    ,感謝不知名的攝影家)( 姚筱瓊/ 文 )長峪城又叫「長城村」,位於北京昌平區流村鎮西北部,過去是明軍戍邊城堡,為屯兵、演武、駐防等軍事重地,村裡百姓多為當年守城將士後裔。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守城將軍邂逅一個美麗痴情女子,兩人一見鍾情,很快結成連理。新婚之後,丈夫每天要去長城巡視,臨行依依惜別,拉住女子的手:「等我回來……」女子送到城門口,看著將軍坐在馬上,頭也不回地登上長城,絕塵而去。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22):赴黃溪山水召喚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佚名攝影家)(> 姚筱瓊/ 文 )一盛夏,受中方縣一位朋友邀請,赴黃溪古村暨山水的約會。【作者簡介】:姚筱瓊,女,苗族,湖南沅陵人曾任《懷化日報》《邊城晚報》編輯記者,作品散見《北京文學》《民族文學》《人民日報》《湖南文學》《山花》《飛天》《世界警察》等報刊,著有長篇小說《罪名成立》《失手》《危情布局》、短篇小說集《芭蕉雨》、散文集《遠山陽光》。長篇系列散文《即將消逝的古村落》為2015年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少數民族作家重點扶持作品。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28):長峪城,回頭見你草木深 (二)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不知名的攝影家)( 姚筱瓊/ 文 )暮色中我們前去拜訪老嫗。但細想想,兩個年齡性格有差距,成長地域和背景也有差距的南北女子,在深夜的黃土西嶺峽谷中,在一條美麗的大炕上【作者簡介】:姚筱瓊,女,苗族,湖南沅陵人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45):本庄,我要你為人所知(上)
    ( 姚筱瓊/ 文 )有人對我說,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賴他施了化肥,這個看著像六十歲,但實際上只有五十歲的男人很委屈地說,沒施化肥,施的是有機肥,又手指田中大棚,喏……黃瓜,就種在那海爾(那個地方),你可以看得見的。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44):春回高椅燕歸來
    ( 姚筱瓊/ 文 )兩次探訪高椅楊再思祖籍陝西華陰,860年(六月初六)出生於湖南敘州(靖州),13歲隨父鎮守敘州,後為敘州知州,在五溪地區建立峒制,管轄十五峒,亦稱五溪長史。【作者簡介】:姚筱瓊,女,苗族,湖南沅陵人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54):日暮鄉關借母溪
    ( 姚筱瓊/ 文 )2019年8月下旬,與一群摯友用兩天時間穿越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沅陵縣借母溪古村與張家界毗鄰,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約32平方公裡,為罕見的溝壑原始次森林,有「湖南九寨溝」美譽。 「借母溪」的名字是根據民間故事而來。
  • 湖南靖州|美麗鄉村系列(41):巖腳侗寨的古老印記
    ( 姚筱瓊/ 文 ) 放眼群山就像一朵大大的蓮花,美麗的巖腳侗寨就像一顆鑲嵌在花蕊中的璀璨明珠。對面山腳下有一座半掩半藏的寨子,瓦背上冒起一縷炊煙,嫋嫋間虛幻了視線,讓我的心跳放慢了節奏。【作者簡介】:姚筱瓊,女,苗族,湖南沅陵人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25):酉水邊上的烏宿.官草坪
    ( 姚筱瓊/ 文 )【作者簡介】:姚筱瓊,女,苗族,湖南沅陵人曾任《懷化日報》《邊城晚報》編輯記者,作品散見《北京文學》《民族文學》《人民日報》《湖南文學》《山花》《飛天》《世界警察》等報刊,著有長篇小說《罪名成立》《失手》《危情布局》、短篇小說集《芭蕉雨》、散文集《遠山陽光》。長篇系列散文《即將消逝的古村落》為2015年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少數民族作家重點扶持作品。
  • 懷化辰溪憑什麼登上央視《中國影像方志》
    6月29日晚,CCTV-10科教頻道播出《中國影像方志》第585集——湖南懷化辰溪篇。這個地處偏遠湖南西部的小縣到底有什麼名勝美景,驚動央視,下面小編帶你去一探究竟。
  • 湖南新增57家五星級鄉村旅遊區!
    寧靜的鄉村逐漸成為都市人追尋的去處日前,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對2018年度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點)創評結果進行了公示,茶陵縣穗昇農牧有限公司穗昇農莊、湘潭縣梅林山莊等57家鄉村旅遊區(點)入榜。>邵東縣古奇洞玫瑰莊園邵東縣9號莊園新邵縣大同福地農業生態園綏寧縣關峽苗族鄉插柳村隆回縣白水洞村小橋流水人家洞口縣羅溪龍頭生態園新寧縣湖南湘塘旅遊度假村
  • 湖南懷化|美麗鄉村系列(48):山水流轉讓家溪
    ( 姚筱瓊/ 文 ) 1、奇緣 說來是奇緣一樁這天我和唐姐冒著濛濛細雨,走到兩岔溪橋頭,她指著不遠處的聖人山,告訴我,藍溪是由聖人山發脈的,至兩岔溪(渭溪、蒙溪)合二為一,全長68公裡。圖片來源於網絡當地人告訴我,讓家溪地處聖人山,山的那邊是沅陵縣涼水井鎮(註:蒙湖隸屬涼水井鎮)。
  • 鄉村美如畫 小康入夢來——辰谿縣潭灣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紀實
    村容村貌整潔有序、座座庭院鳥語花香,鄉村處處綻放新顏……走進辰谿縣潭灣鎮,呈現出一派民勤村美、民風淳樸、和美清新的景象,這座「辰溪糧倉」正綻放出獨特魅力,真正成為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受了益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