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化解析丨傳承民族文化,發揚傣家古法瘦身

2021-02-07 媚瘦資訊

這個地方就是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這個民族就是傣族。西雙版納,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古代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裡以美麗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鑲嵌在祖國南疆的一顆璀璨明珠。



西雙版納,因其保存完整的熱帶雨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神秘的傣族文化,自成一派的傣族飲食特色,吸引著國內外遊客,是旅行者的天堂,是雲南的一個符號,是中國的一張名片。


西雙版納養育了土生土長的傣族人民,傣族又賦予了這片土地更深的底蘊,也衍生了博大精深的傣醫藥文化,是中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



媚瘦傣家古法瘦身正是憑藉傣醫藥為基礎進行瘦身產品的研發,重點打造女性「胸、腰、臀」三圍之美,讓每一位女性都能有傣族女性的婀娜之姿。


那麼接下來跟我一起揭開神秘的傣族面紗吧。

傣族,是與水有緣的民族,稱為水的民族。民諺說「泡沫跟著波浪漂,傣家跟著流水走」、「水創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中講到,開天闢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質造成了地球。是水形成地,水是萬物之源。



傣族的新年,傣語稱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邁」。由於歡度新年的時候,要舉行熱烈而隆重的潑水祝福活動,傣族稱為「尚罕」和「尚間」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外地人都把它稱為潑水節。


現在,潑水節已經變成一個全民的節日,每逢潑水節到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便聚集在一起,共同歡度這個快樂的節日。「水花放,傣家旺」,「潑溼一身,傣家幸福」,人們用各種各樣的容器裝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蘸水潑,潑水的儀式意為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衝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說到雲南,人們就會聯想到孔雀,孔雀是傣族的象徵,在傣族文化裡有著崇高的地位,不管是建築,服飾,還是舞蹈中,隨處可見孔雀的身影。孔雀舞是傣族的代表性舞蹈,是傣族藝術文化的結晶,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成功將孔雀的特徵與傣族女性身體柔美融合在一起,相信每一位女性都希望能夠擁有「金孔雀」曼妙的身姿,媚瘦傣家古法瘦身為你實現神奇傣族美體。



傣族姑娘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姑娘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猶如落入凡間的仙子。




傣族飲食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徵,在不斷的發展中,傣味主題餐廳開始走向全國,深受美食愛好者的歡迎,到版納旅遊的小夥伴千萬不要忘記品嘗下傣味。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佐餐菜餚和小吃有酸、甜、苦、辣、生幾個特色,食材全是源於大山提供的自然資源,綠色、健康。傣家人認為,吃酸的心爽眼亮,有助消化,還可以消署解熱;吃野的,可以清肺解熱、明目健腦;吃甜的,能增加熱量,解除疲勞;吃辣的可以增進食慾,預防傷風感冒;吃生的,則可保證營養;傣族人民還擅長將花朵佐以調料做成美味絕倫的佳餚。


傣族飲食嗜酸,與其生活地域有關,傣族居住地都較燥熱,酸性食品不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慾,預防中暑。

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是指傣族喜歡吃一些野生的動植物。如食蟬,野生的蕨菜、刺苞、魚腥菜、香茅草、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熱、明目健腦、抗衰老的作用。


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將其佐以調料做成美味絕倫的佳餚。在傣族飲食中的食花習俗中,米飯呈現出花朵的黃色,食之鬆軟可口而略帶清香。



傣族菜可說是一種非常符合現代人健康觀念的料理,尤其是它的烹調方法,幾乎不使用任何的鹽、味精,而且少油。只是添加了大量的野生植物像野草、野菜、青檸檬汁及魚露,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避免膽固醇過高,經常享用傣族菜不但可以調整體重,對健康也有很大的益處。


傣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本民族豐富的傳統醫藥經驗,並吸收了古印度醫學、漢醫學的部份內容,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醫藥理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醫藥體系,對邊疆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傣醫遵循著藥來自雨林,方來自經書的理論基礎,制定「熱病冷治、寒病溫治、虛病補之」的治療方案,又講究藥食同源的原則。


前文《媚瘦,你的美麗守護者丨探尋傣醫傳承千年的瘦身密碼》講到傣族先民信仰小乘佛教,認為「四塔」是萬物的物質基礎,自然界存在風、土、水、火「四塔」,而人體也同樣由風、土、水、火「四塔」構成。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以四塔學說來闡述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四塔平衡則身體健康,四塔不平衡則人生病。



「五蘊」一詞源於佛經,蘊即蘊積、蘊藏。傣醫學借鑑佛教的五蘊思想說明人體的生命現象、精神現象和合的情況。傣醫認為人是由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構成的身心合一體,並採用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認為生命及生命現象的產生要依據一定的條件和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


傣族文化博大精深,從每個方面都體現著對自然的崇拜,也為媚瘦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長遠的文化影響。請持續關注,媚瘦將為你分享更多傣族文化。

相關焦點

  • 在傣族園近距離感受傣家文化
    我是讀景,來雲南很多次了,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傣族民俗文化,傣族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聞名,尤其是他們的「潑水節」深受人們喜歡。傣家民居 拍攝/讀景接下來就帶大家來到中國雲南版納的橄欖壩傣族園,去領略傣族同胞的民風民俗,這裡的傣族園據說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這裡有五個傣族自然村組成,有特色的潑水廣場
  •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文 | 時間隨行中國現有五十六個民族,同做為中國華夏兒女,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後人也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將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
  • 程十髮藝術館:發揚中華文化 傳承民族精神丨學「四史」 · 愛國...
    程十髮藝術館:發揚中華文化 傳承民族精神丨學「四史」 ·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風採展 2020-05-24 0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族常識 | 傣族的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在農曆清明前後10天舉行,在節日當天傣族男女老少會著盛裝出席節日,節日內容豐富,包括: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孔雀舞等,會維持3—7天,更有當地特色美食助興。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傣族的潑水節為什麼會又被稱為「浴佛節」呢?
  • 印象中的傣家竹樓
    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以竹子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檁、竹椽、竹門、竹牆,屋頂用茅草鋪蓋。因主要用竹材建蓋,留有高腳欄幹,分上下兩層,故稱竹樓。竹樓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和關家畜、家禽。下層高約七八尺,一般四無遮攔,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轉進為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其餘為一大敞間。
  • 璀璨的文化,悠久的歷史,豐富的人文風情,走進傣族園
    其中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口就達三十多萬。傣族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在長期的生活中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文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詩歌等,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傣族還是個全民信佛的民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是個熱愛自然,愛美的民族。
  • 2020走進西雙版納傣族園,開啟一場傳統傣文化之旅!
    是西雙版納唯一集中展示傣民族傳統文化和風俗民情的精品景區!以天天歡度潑水節、傣家特色民族歌舞表演、神秘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來賓!2020年8月西雙版納傣族園景區傣恰逢跨省團隊遊開放,開展一系列傣族非遺傳統文化研學體驗活動:特色行程一:穿上傣家人的服飾,入住
  • 傣族飲食,健康的文化傳承
    提起傣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曼妙的孔雀舞,還是獨特的建築房屋。如果你到過雲南的西雙版納,那你一定能感受不一樣的傣族文化,美麗的傣族姑娘,舒適的熱帶環境,專屬於傣族的地域風光。作為一個吃貨,這些直達的是你的眼睛,而直達心靈的一定是傣族的飲食文化。
  • 雲南傣族 傣家女孩細腰的秘密
    提起傣族,相信很多人馬上會想到腰肢纖細的傣家女孩兒,她們穿著漂亮的長筒裙,優雅地跳著孔雀舞。舉手投足間,魅力盡顯。腰不超過一尺八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銀質腰帶是傣族姑娘腰上的特殊飾物,由銀絲銀片編織而成,以寬和細紋為美,一般系在腰間。俸沛榆說:「人們可以通過有無鑰匙判斷傣家的女子是否結婚,結婚的女子要佩戴鑰匙,未婚的女子則不戴」。
  • 東航空姐穿上傣族服裝 扮靚民族文化傳播窗口
    民航資源網2016年4月15日消息:為迎接一年一度盛大傣族潑水節,傳承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4月13日至15日,東航雲南有限公司在昆明前往西雙版納的12個航班上,空地聯手共同開展多樣特色服務活動,讓旅客在乘坐航班時就能感受傣歷新年節日氣氛。
  • 西雙版納的暖冬,傣族園的風情
    在這裡,你們可以邊休息,邊觀賞經典大型傣家歌舞表演,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歌舞表演,親身感受傣家藝術文化魅力。曼春滿佛寺歷史悠久,建築精良,氣勢雄偉,是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寺建築的經典之作,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 澤·版納|西雙版納傣族園
    景區內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景色秀麗,民風淳樸,充滿著詩情畫意。園區內五寨連珠渾然天成,有著千年積澱的民俗風情,以旖旎的亞熱帶庭院風光、濃鬱的傣家生活習俗、典型的傣家竹樓造型、傳統的手工藝製作、神奇的佛教文化而吸引中外來賓,是傣家人的「勐巴拉娜西」——幸福、理想、神奇美麗的生態樂園。
  • 西雙版納擬立法保護傣家竹樓
    新華網昆明1月27日電(記者張霓 安希雅)記者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了解到,面對「異化建築」的侵擾,西雙版納正在制定《民族傳統建築文化保護條例》,以保護有「西雙版納民族文化之魂」的傣家竹樓,預計2008年可以通過並實施。  傣家竹樓是西雙版納傣族的傳統民居,以竹子為主要材料,具有特定設計式樣,俗稱高腳樓。
  • 置身騰衝多姿多元的民族文化中​,看見不一樣的詩意生活
    騰衝,是文化的理想之地,這種理想體現在多元的民族文化上。傈僳族、能歌善舞的阿昌族這些民族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國慶中秋期間遠離擁擠的人群和喧囂的汽笛置身騰衝多姿多元的民族文化中阿昌族世代傳承著騰衝多彩的民族文化外現為不同的民居建築、節日
  • 雲南:非遺傳承讓少數民族文化更加光彩奪目
    從西南到東北,飛越大半個中國的雲南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又一次「走」了出去。「我們利用公共媒體、民族節日、文化遺產日、對外文化交流等各種機會,搭建平臺,積極推薦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項目和傳承人參加宣傳展示,擴大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提高了知名度。」
  • 海南椰田古寨景區發起「守護家園計劃」 傳承發揚海南民族文化
    中新網海南新聞6月28日電 (記者 洪堅鵬)28日,由椰田古寨黎苗文化旅遊景區和椰田手工坊文創品牌主辦,圍繞「守護海南精神家園,弘揚海南民族文化」主題——講述椰田古寨的故事暨2018年椰田手工坊品牌推廣會(以下簡稱推廣會)在海口舉行,並倡議發起了「守護家園計劃」。
  • 孫豔玲代表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
    黑龍江日報5月25日訊 目前,我國一些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著民間工藝及手工技術逐漸失傳,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文字、民族歌舞等後繼乏人等問題。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孫豔玲呼籲,要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此她提出建議。
  • 首席禮賓司帶賓客體驗傳統傣族文化
    本報訊 9月12日,西雙版納洲際度假酒店組織開展了一場以「探秘傣文化」為主題的洲際特色禮賓日活動。酒店首席禮賓司用他獨特的行家視野,為到場賓客打造了一場原汁原味的傣族傳統文化體驗盛宴。   此次活動由7個環節組成,分別是揭幕儀式、佛爺拴紅線、貝葉刻寫傣文、傣族造紙、傣舞課堂、潑水活動和傣味晚宴,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傣族的傳統文化。
  • 傣族潑水節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大展演」
    在這特殊的節日裡,西雙版納州文化館、《西雙版納群文》特別為您介紹—傣族潑水節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大展演」,祝大家節日快樂!如哩金灣!以往慣例,每年的4月14日,景洪城區主要街道鋩鑼聲聲、鼓聲陣陣,來自鄉鎮、社區、村寨的各族兒女載歌載舞齊聚潑水廣場,在這個歡樂聚集的地方,共同跳起幸福歡樂的舞蹈,共同唱響各民族團結向上的凱歌。
  • 「水花放,傣家旺」——傣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也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源於梵語,意思是周轉、變更和轉移,是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的時候。所以浴佛家在傣語裡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