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也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源於梵語,意思是周轉、變更和轉移,是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的時候。所以浴佛家在傣語裡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由此可見,潑水節在傣族當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傳統。作為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的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舉行,其中內容十分多彩,除了民俗活動、藝術表演外,還有經貿交流等類別的活動,場面熱鬧非凡,潑水、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舞孔雀舞等活動大大豐富了節日氛圍。
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便申報了傣族潑水節列入非遺項目,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潑水節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的廣為流傳,在傣族地區留下了很深的影響,潑水節在當地影響不斷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到了節日那天,傣族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來慶祝節日的到來,婦女們會挑著一擔清水前往佛像為其洗塵,用虔誠的心靈祈求佛靈保佑,這一過程便是"浴佛"。在一系列準備完畢後,盛大的潑水節就開始了,人們集體聚合,相互潑水,笑容恣意地舒展在他們的臉上,大家嬉鬧狂歡,揮動手腕,水珠四濺,把水潑在對方身上是表示祝福的願望,希望用聖潔的水衝走疾病和災難,擁抱美好幸福的生活與未來。人們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在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活潑潑回到了少年時代,也有文雅之人則會選擇用樹枝蘸著水潑,這樣幅度不大,動作輕柔,也能傳達對未來幸福生活的追求。潑出去形成的水花在空中隨著人們的高呼聲綻放開來,象徵著吉祥、幸福與健康朗,人們希望自己全身溼透,帶滿祝福。
當夜幕來臨的時候,村寨鼓樂喧天,人們縱情歌舞,歡呼雀躍。在潑水節的第一天,人們可以隨意潑灑,進人家家門可潑,見人可潑,只是忌亂潑和用髒水潑。在潑水節第二天和第三天,附近各村寨便開始互相潑水。到了第四天,潑水節就進入自由潑的狀態,不再舉行集體活動了。
潑水節全面展現了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體,為傣族歷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價值意義,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傳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