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保
3月18日晚間,中國太保一紙公告:
2019年3月18日收到錢仲華先生的書面辭職報告,錢仲華先生因工作變動原因辭去太保壽險董事、總經理的職務。
指定了臨時負責人:
太保集團常務副總裁兼財務負責人潘豔紅作為臨時負責人代行太保壽險總經理職權。
又是年報發布前夕,這家因轉型而名聲大噪的「老三家」之一太保再度發生重大人事變化。
2019年第一季度尚未過去,太保壽險接連失去兩大悍將。繼2月底44歲、分管太保個險的副總經理王潤東辭職後,3月太保轉型1.0階段的「大個險」主要執行者錢仲華亦離開太保壽險。
聯想2017年離開的原太保產險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宗敏,及稍早之前離開的太保產險兩位副總經理,2018年離開的曾做過太保壽險常務副總經理、監事長的鄭韞瑜,到2019年離開的王潤東、錢仲華,以穩健著稱的太保集團緣何接連失去財壽兩大重要子公司的核心高管,甚至是轉型推進的重要人物?
回溯太保轉型1.0階段的高光,及頗具天時地利的壽險轉型推進,這一次重要子公司核心高管接連的人事動蕩,是否意味著這家黃浦江畔的老字號保險集團轉型2.0舟至中流,困難與分歧凸顯?
保費增速的下滑、宏觀經濟的下行,無疑為之轉型2.0憑添更多不確定性。加之2019年初,人保、國壽、平安等三大家金戈鐵馬、動作連連,市場風起雲湧。「老大老二爭雄,老三出局」的故事已在產險領域上演,這是否是壽險的激烈求變?
1
錢仲華請辭,上調集團
57歲的錢仲華擔任太保壽險總經理兩年後,書面請辭。有接近太保的人士告訴《今日保》,錢仲華的去向是集團審計中心。
加盟太保20餘年,錢仲華先後擔任太保吳江辦事處副經理(主持工作)、經理,蘇州中心支公司經理助理、副經理,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副總經理,深圳、廣東分公司總經理等職務、總公司副總經理等職務。
2011年,徐敬惠成為太保壽險董事長,太保壽險轉型1.0啟幕。同年,源自基層、熟悉個險業務的錢仲華進入太保壽險班子。隨後太保壽險從銀保為王轉換為更可控的個險渠道為主。期間,分管個人業務的錢仲華深度參與了太保壽險第一次轉型,成為砍銀保躉繳、做大個險業務的主要執行者 。
數年積澱,個險價值逐漸體現於太保財報中,成為太保集團最為強勁的業務板塊。無論是保費增速、淨利潤貢獻等硬指標,還是渠道結構、保費久期結構等衡量業務成色的軟指標皆有不俗表現。
個險的底蘊集中體現在2017年,這一年壽險行業因政策主導下的轉型,大批次以銀保為主的壽險公司紛紛出現負增長,牽連行業出現6個百分點的負增長,而太保壽險實現了24%的保費增幅。
這一年,主管個險的太保壽險副總經理錢仲華繼任總經理,60歲的太保壽險董事長兼總經理徐敬惠不再擔任總經理,仍擔任董事長職務。
同年,太保集團董事長和總裁先後更替,做過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員會黨委書記的孔慶偉成為太保集團董事長;銀行出身的太保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賀青升任總裁。
2017年底,太保集團新班子執政綱領出爐,提出轉型2.0五大關鍵詞,「人才、數字、協同、管控、布局」。
2
王潤東出走,掌舵陽光人壽
錢仲華辭職之前,太保壽險已發生一起人事變動。2月底,太保壽險分管個險的副總經理王潤東離職,出任陽光人壽總經理。
1975年出生的王潤東來自江浙地區,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太保壽險,乃太保壽險系統培養的業務高管。其從基層營銷員做起,恰逢太保幹部年輕化機遇,憑藉出眾的能力扶搖而上,甚至是跨越式成長。
1996年,王潤東進入太保壽險,從營銷員做起。歷時6年,王潤東轉為內勤,歷經四級機構、中支、省公司、總公司。曾任太保壽險餘杭支公司經理助理、浙江分公司個人業務管理部副經理、浙江分公司個人業務總監兼任個人業務部經理、培訓部經理,浙江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太保壽險總公司個險業務管理部總經理、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總經理等職務。
2014年,39歲的王潤東進入太保壽險班子,任總經理助理,後升任副總經理,分管個險業務。期間,中國個險市場迎來大躍進年代,保險代理人急劇增長。太保代理人規模也從2014年的34.4萬人,增長至2018年中的89.4萬人。
人力大增55萬人換來了太保個險業績的一路上行。
2014-2018年上半年,其個險保費在壽險總保費中的佔比從72.64%上升至90.03%,近20個百分點。
新單保費與續期保費方面,除2018年行業性新單保費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現兩位數的高增長,奠定了大個險拉動保費增長的發展勢頭。
從國企範兒的太保,到市場化的陽光,尚有一波人事變動正在行進中。
值得關注的還有,2018年,原太保壽險監事長鄭韞瑜離開太保。鄭韞瑜也是「老太保人」,精算師出身,做過太保壽險總精算師、分管銷售的常務副總裁。
2019年初,2018年到齡退休的原太保首席數字官楊曉靈加盟安邦,任安邦集團副總經理,負責數位技術與運營。這一年初的安邦接管大案中,徐敬惠被聘為安邦接管小組副組長。
3
太保轉型2.0舟至中流
回看太保壽險1.0階段的高光,於今天的轉型環境大相逕庭。
太保轉型1.0階段無論內外部條件,得天獨厚。
先是,兩次IPO帶來了500億元資金,奠定了轉型根基。
其次,也沒有諸如今日網際網路巨頭的圍剿和新技術帶來的焦慮,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均在業內。且那時主要競爭對手未有如今強勢,太保產險依舊位居行業第二。太保集團以產險第二、壽險第三牢牢佔據著國內保險「老三家」之名,保費、利潤均未被拉開差距。
如今,擺在太保面前的難題是轉型2.0行至中間,進入困難期。
2019年初的太保媒體開放日上,太保自述兩大轉型難題:一個是如何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個是新技術帶來的挑戰。
「壽險方面,當前最主要的矛盾點是歷史上發展的一些主要動能在消失」的判斷中,太保集團2019年對壽險的發展要求是,要轉變人身險發展方式,實現價值增長上市同業領先。其中要重點培育個人業務新增長動能,建立養老金管理和養老服務的專業優勢。
4
繼任者潘豔紅的壓力
1969年出生的潘豔紅,將成為太保壽險的臨時負責人。事實上,關於潘豔紅掌舵太保壽險的消息自2017年即開始流傳圈內。
這也是一位「老太保人」,所不同在於,其長期從事財務工作。她1994年加入太保,從基層會計做起,歷任預算處處長,太平洋安泰財務部總經理,太保壽險計財部總經理、太保壽險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等職務。2013年升任太保集團副總裁兼財務負責人,2018年下半年成為太保集團常務副總裁兼財務負責人。
有意思的是,太保壽險董事長徐敬惠、產險董事長顧越都曾做過太保集團常務副總裁。
從壽險至集團,再由集團調任壽險主要負責人,潘豔紅的接棒似有註定。只不過,這一次潘豔紅將面臨更為複雜的外部經營環境和內部人事動蕩。
2019年開門紅,太保壽險成為壽險老六家中增幅最低者,僅有2.89%,而最新數據顯示,前2月增幅也僅為2.83%。相對於之前太保動輒20%,甚至50%的高增速,2019年的開門紅乃太保壽險轉型後的最差年份。
相對轉型1.0階段的成果,即便在保費增速並不理想的2018年,太保壽險續期保費佔比及保費增速的表現也領先行業,全年保費增速達到兩位數。
回到2019年,早已達成「大個險」戰略,進入轉型2.0階段的太保壽險,開局並不理想。2019年2月份不足3%的保費增速,到底是之主動的戰略收縮,還是被動的環境使然,或者兩者皆有之?
2018年,太保壽險闊別壽險三甲多年後,再度回歸,成為壽險老三。
5
似曾相識的一幕:
財險三大高管先後出走
壽險2018年後高管流失的現象,太保產險早在2017年前後一度上演。
2017年初,執掌太保集團另一重要業務子公司——太保產險8年之久的一把手吳宗敏辭去太保產險董事長職務2年後,離開太保集團。
吳宗敏,1965年出生,英國特許保險協會會員,老太保人,曾任職於交通銀行上海分行保險業務部。2007年,42歲的吳宗敏成為太保產險總經理,此後掌舵太保產險8年,2011年起兼任太保產險董事長。
吳宗敏的離開早在2015年註定。那一年的2014年報公布前夕,中國太保發布人事變動公告,太保產險「少帥」級高管吳宗敏突然請辭,董事長之位移交給太保另一「元老」級人物,與吳宗敏同齡的顧越。
兩年後,52歲的太保集團副總裁吳宗敏掛冠而去。
期間,太保產險班子成員副總經理汪立志、臧煒先後出走,分別成為中華聯合財險總裁(汪立志現為中華聯合財險監事長)、亞太財險董事長。
汪立志、臧煒,皆太保老人,加盟太保20餘年,均是從基層做起,執掌過太保產險保費重鎮,如山東、廣東等,以不錯的市場成績在2012年後相繼入圍太保產險領導班子,任副總經理。
2018年6月,太保產險排名第一的副總經理盛亞峰成為總經理。
隨後幾年,太保產險以保費規模收縮換來了利潤的增幅。遺憾的是,犧牲規模換取利潤的幾年中,太保產險與主要競爭對手平安差距愈大,2018年保費差距達1300.64億元,市場份額差距達11.06%。
6
風起雲湧的2019
面臨日益增多的外部不確定性,如何以內部經營的確定性對抗?上述太保曾經的轉型歷程積累了相當的經驗。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太保產險轉型的過程中,與競爭對手的體量差距越來越遠。老大老二龍頭之爭的博弈後,直接將老三踢出局的故事一再上演。財險行業已從「老三家」通吃的歲月,進入人保、平安雙寡頭壟斷時代。
環顧另一個巨頭平安,2018年壽險業務580億的淨利潤傲視群雄,財險板塊淨利潤也過百億元,「保險·銀行·投資」的logo轉向「金融·科技」,主攻點落在了科技方面的攻城略地。
國壽、人保等副部級央企,根正苗紅,家大業大,在組織架構、戰略調整後猛然發力。
2019年開門紅期間,人保財險創下9年最高業績,以543.17億元的保費拿下財險「三巨頭」中最高的增速,達31.18%。作為一家年保費規模近4000億元的巨頭,超過30%的增速意味著什麼?
中國人壽,2019年壽險巨頭「開門紅」中唯一實現兩位數增長者,且增幅超過20%,達到24.45%,屬高增長。
這一次擁有滬上政府鼎力支持的太保經過相對成功的轉型1.0階段後,何以通過2.0階段的既定戰略目標實現新的變革?這將更多考驗這家以穩健、國企範兒著稱的老字號險企。是繼續1.0時代的高光,還是淹沒在科技與市場競爭的兇猛中?
這既考驗太保的戰略定力也考驗著其時代的前瞻能力。人事布局已然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