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2020-12-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

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他感嘆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故特別強調「問」,批評人們不好問的原因是心不能虛。心不能虛,好學之心就不誠,學問也肯定做不好。

另外,把「學問」顛倒過來,「問學」也是一個重要概念,是求知、求學、踐行的意思。《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鄭玄的《禮記注》最早對上段話中的「尊德性」和「道問學」作了解釋:「德性,謂性之至誠者;道,猶由也;問學,學誠者也。」意思是說,「德性」的本質是「至誠」;「道」是取徑、道路;「道問學」即是指人通過自身修養的途徑達到以聖人為標準的「誠」的境界。

因此,「道問學」的初旨也帶有強烈的實用性、踐履性。大意是,君子既要重視道德修養,又需躬行實踐,最初的經典旨在規訓人的內心及其言行,二者並沒有對立的意思。朱陸鵝湖之會,朱熹有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簡約之意,二陸有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之意,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

後人遂對朱陸之爭主觀上給予「德性」「問學」的區別,此後,「尊德性」與「道問學」所闡釋的關於性命與經典之爭,不斷地影響後來的學術史,及至清代,更由此誘導出了「漢宋之爭」這一重要的學術命題,形成了性理之學與考據學之爭。

民間大儒段正元則這樣解釋《禮記·中庸》這段話:「是言人之學問,由先天而後天,由後天返先天;由心思意想而到踏實認真,由踏實認真而到至神至妙,由至神至妙而到至平至常,由至平至常而到廣大高明,由廣大高明而到精微純粹。天地人一體,精氣神一貫,智仁勇合德,方能代天宣化。」

在傳統學問之道中,「問」的意義與重要性有時不亞於「學」,孔子喜歡「大哉問」的學生。為什麼《論語》是經典?《傳習錄》成為經典?

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孔子、王陽明學生問得好。學生問得好,老師才能答得好;問得好,才會引出重要的問題;答得好,師生對話才能成為經典。

換句話說,提問必須是有層次、有深度的問,提問者就某一重要問題思考探索了很久,但百思不得其解,這樣把問題問出來,就算老師回答不上來,也可以顯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禮記·學記》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善於提出疑問請教的人就像劈堅硬的木頭,先劈容易劈的,再劈難劈的節疤(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等到時間長了,疑問就很容易得到解答;不善於提問題的人則與此相反。善於對待別人提問的人像撞鐘一樣,敲得輕,響聲就小,敲得重,響聲就大,等到他敲到自然從容的時候,聲音才全部發出來;不善於答問的人則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進入學問之道的途徑和方法。

段正元以《大學》之道來詮釋學問、問學說:「明明德為學問,親民為問學。」他又以儒家仁智勇三達德來詮釋學問、問學說:「智仁勇三者,成己成人,希賢希聖之學問、問學也。聖人云智仁勇三者,所以行之者一也,我雲所以成之者二也,即內而成己,外而成人。希賢即成己學問,希聖即成人學問。智仁即成己,勇字即成人。學問之道,先成己而後成人……成己為學問中事,成人為問學中事。何為問學?即問事也。問事不行,而再學焉。故勇字為問學,無勇字辦不到。」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古聖先賢和現代儒學大師、國學大師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韓星

編輯 袁昕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問誰?怎樣問?問什麼?
    廣義上的學問,不是單指專業學習和課題研究,也包括一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而進行的某個領域的知識學習。因此,學問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而是每一個願意學習知識和技能者的權利。這裡主要談的是學問的「學」和「問」之關係。畫家、教育家潘天壽說:「學問,學問,就是要問,又學又問。」
  • 學問貴勤:敏而好學 是為孔子
    那麼孔子是怎麼學習的,有哪些好的方法是值得我們永久借鑑的呢?勤學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奮是學習之道第一法則,再聰明的腦袋如果怠於學習,總躺在自己過去的成績簿上不思進取,最終只能落得個江郎才盡的結果。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
    希望之光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徒七、22、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約七、15、猶太人就稀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神為應允自己的話,預備了摩西,而神為自己預備的摩西,卻不學以色列人的學問,反而學了埃及人的學問。神的獨生的兒子也沒有學猶太人、法利賽人的學問,卻能明白聖經。當年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中的長老,都深通以色列人的學問,而摩西卻沒有機會學以色列人的學問,生活埃及的摩西只學埃及人的學問,卻不折不扣聽從耶和華神的吩咐。
  • 蜂王漿怎麼吃、怎麼保存,這裡面還是有一些學問的!
    蜂王漿是比蜂蜜更好的東西,雖然都是產於蜜蜂,但是蜂王漿與蜂蜜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吃法不同,其次是保存的方法不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蜂王漿怎麼吃以及蜂王漿怎麼保存。蜂王漿蜂王漿怎麼吃蜂王漿最好的吃法是舌下含服,在空腹的時候採用舌下含服的方法來吃蜂王漿,
  • 義大利麵不易煮爛,但怎麼煮才最好吃?義大利麵醬的用法也有學問
    義大利麵不易煮爛,但怎麼煮才最好吃?義大利麵醬的用法也有學問講到義大利麵,有一件事不可不知:一般大眾印象中的圖書館,是充滿各種書籍的場所,大家都可以自由去借閱,但你知道居然連義大利麵也有圖書館嗎?雖然義大利麵不易煮爛,但究竟要怎麼煮才是最好吃的呢?以下為歷史悠久的某知名義大利麵品牌 所提供的黃金比例煮法:在大鍋子中加入 1000g 的水煮滾,並加入一湯匙(約7g)的鹽。水滾後放入 100g 的義大利麵,並不時地輕輕攪動它。
  • 新學問與新出版
    「一帶一路」研究正在成為一門新的學問,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之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需。「一帶一路」研究作為一門新學問,其基礎一是絲綢之路這一歷史傳統的情感記憶;二是對人類共同命運的現實關照。
  • 怎麼噴香水、一門學問全在裡面
    香水在每個季節、怎麼噴、一門學問...夏天時、由於氣溫較高、香味較易揮發、建議採取「量少次數多」的原則。而冬天溫度低、可以採取「量多次數少」的原則。
  • 看農藝師怎麼分析,長學問了
    大家好,我是你們可愛的城市綠化養花匠,愛綠化愛養花,今天有網友問到,冬天米蘭掉葉子,掉的葉子是綠色的,掉完葉子枝幹就黑了是怎麼回事,怎麼救?看農藝師怎麼分析,長學問了,一起來看看吧。農藝師建議網友這樣救,真是長學問了:1,保溫冬天這麼冷,網友應該是室外養護,室外雖然可以保證光照,但是受不了凍,所以要麼搬室內向陽處越冬,要麼做個保溫措施,比如拿薄膜整個小溫室,做幾個透氣孔透氣就行。
  • 《儒家學問的綱領》:內聖成德之學,外王事功之學,好好做工夫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7篇文章《儒家學問的綱領》,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內容包含文章精華、個人感悟、踐行清單等。七、體用合一、體用不二當我們對內在本體體驗的很真切,本體隨時發用的工夫也很透徹,我們的生命最後一定可以進入到體用合一、體用不二的境界,內聖成德的學問就算達到通透圓滿的境地了,就是心心念念每個當下都可以即體即用,都能夠體用一如,這樣就是儒家學問的最純熟的工夫。
  • 微信紅包怎麼搶才能手氣最佳?哪些不能搶?學問多著呢!
    原標題:微信紅包怎麼搶才能手氣最佳?哪些不能搶?學問多著呢據微信數據顯示,除夕有6.88億人用微信紅包傳遞狗年祝福。自從微信紅包走進我們的生活,搶紅包、發紅包就成了日常活動,金額不大,重在好玩。但哪些紅包不能搶?如何搶到最大紅包?這些學問你真的清楚嗎?
  • 李零: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是被西學逼出來打出來的學問
    今天分享的,是北大教授李零在2014年寫下的一篇反思「漢學」與「國學」的文章。在李零教授看來,所謂「漢學」,「研究者都是受過專門訓練的歐美學者,我們是被研究者。兩者的位置不一樣,就像花鳥蟲魚不等於植物學家或動物學家」;而所謂「國學」,「是西學東漸,被西學逼出來打出來的學問」。
  • 學語文,素材俯拾皆是,正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有一回,一個學生家長問我:孩子上高一之後,語文成績一直沒有起色,也不知道將來該選文還是選理?因為不同於其他已經採取新高考模式的省市,我們安徽高考改革暫緩,仍然會分文理科。我是孩子的初中語文老師,家長的這個問題表述得我臉上掛不住啊!
  • 福岡天滿宮見日本學問之神 日本遊記
    日本胖導喝了口水繼續說,「我們今天去的地方叫天滿宮,裡面供奉的是日本最有學問的神。許多家長都會帶著孩子來這裡參拜,祈求腦袋變聰明,學習大進步。」福岡的太宰府天滿宮供奉的是平安時代的學問家菅原道真,和京都的北野天滿宮並列為日本天滿宮的總本社。
  • 做人的學問,避免做「偽君子」,孔子說的太現實!
    《論語》中,孔子有這樣的提示:做人的學問,避免做「偽君子」,孔子說的太現實!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們常說,學儒家的思想,就是學做人的學問。《論語》中,孔子就提到「偽君子」。「偽君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 劈柴的學問
    劈柴的學問
  • 古代飯館裡「店小二」名稱是怎麼來的?他們肩膀上的那塊布也大有學問
    有時候我們吃飯也不是很痛快,經常會有人過來問你是否需要某某東西,甚至會在你身邊安排各種表演,簡直就是眼花繚亂,沒吃幾口飯就走了!我們在古代就沒有這麼花樣,看電視劇大家也都了解一二,我們去飯館吃飯,招待我們的統稱"店小二",他們就會立馬回一句"來了,客官!"
  • 【新知】廣雅中學挖出「老寶貝」,蹭熱點挖挖這門老學問
    東漢動物陶器就問一句:萌不萌???這些年,校園內發現古代遺存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引來眾多吃瓜群眾熱議。但玩笑歸玩笑,就其學術意義而言,考古學可是一門非常嚴肅的學科。古代怎麼玩「考古」?在老祖宗那會兒,考古在日常中可謂罕見。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多為俗事所困,不是忙著耕田播種,就是忙著繁衍生娃,不時還得響應號召上陣殺敵,實在沒啥閒情逸緻去挖掘研究更古的人與事。
  • 伊比利亞豬怎麼吃?每個部位都有學問!
    肉品怎麼叫?大有學問同樣是豬,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切分方式,也有不同的名字。豬丁骨帶骨的橫切片,含有大裡肌以及小裡肌。松板肉豬被稱作松板肉的部位,油花跟肌肉排列有致,口感吃起來細緻帶脆,在西班牙文被稱為「秘密肉」(secreto)。
  • 電動剃鬚刀怎麼用?電動剃鬚刀使用有學問
    如何使用好這種剃鬚刀也有一定的學問:1、因洗臉後面部會稍微擴張,所以最好在洗臉前剃鬚,早晨起床後洗臉前是理想的剃鬚時機;2、使用網膜式剃鬚刀時,請保持剃鬚刀與臉部垂直,以90度直角方向握住電須刀;3、因為鬍鬚是往下生長,逆向刮除才能讓鬍渣挺立,便於刮淨,所以剃鬚時要由下往上逆向刮除
  • 薛仁明:中國學問的特點是經不起分析
    【編者按】「所謂中國學問,第一個特點是永遠經不起分析,第二個特點是壓根就不應該分析。」2014年9月19日,臺灣學者薛仁明先生受弘道書院之邀,做客騰訊思享會,講述「中國人的生命氣象」。薛仁明認為,五四以後最糟糕的一個詞是改造,期待脫胎換骨的人易墜入魔道,真正的中國智慧是大而化之於無形,說不清道不明。以下為學者發言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