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新中國的第一個集體農莊現在什麼樣?

2020-12-21 騰訊網

《小康大業》由騰訊新聞與優質媒體聯合出品,旨在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努力與成就,提出建設性意見。

在東北這片土地上,有太多個新中國的第一。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就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

樓房鱗次櫛比,街道乾淨整潔,花壇也打理得十分精緻,鋪著草坪的門球場綠意盎然,幾名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星火村村民正在悠閒地揮桿擊球……

▲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在門球場打門球。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要不是村門口立著的高大牌坊和周邊星羅棋布的7495畝稻田,現在幾乎很難在星火村看到傳統農村的痕跡。

就在70多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荒地。

星星之火燃起

▲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經過村內一處牆繪。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1948年的春天,朝鮮族農民金白山和李在根各自帶領幾十戶人家從吉林省敦化、延吉等地來到農莊的前身水利農場,在一片荒地上建房安家,開荒種稻。

他們在互助耕作組的基礎上,把農戶組織起來,1951年2月21日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農莊首創的水稻地表播種法,在東北種植水稻地區全面推廣並沿用至今。

星火村的名字取自詩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金白山當選為農莊主席,李在根為農莊副主席兼黨支部書記。

紅紅的太陽東升,草原上吹著春風,拖拉機在來回奔騰,男女莊員一齊勞動,一齊歌唱,各顯其能……

這是1952年6月24日《松江日報》在《星火——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這一報導中的開篇語,描繪出一幅歡快、熱烈的勞動場景。

當時,農莊有明確的章程:年滿16歲的勞動人民入莊自願,退莊自由,土地歸農莊所有,實行按勞動日分紅;成員的私有財產折價頂入莊金和生產基金;劃分耕作區、耕作隊,建立七級定額,通過定額付給工分報酬;年終分配時從總產量中扣除1.5%的公益金,10%的公積金。

那時的金白山愛倒騰機械,他帶領莊員設計安裝了日產8萬斤大米的機械設備,還為農莊購置了車床、電焊機、鋤草機、播種機、大犁等,實現了播種、除草、收割、脫谷、制米全部機械化。

「創業合伙人」李在根重視育種,培育出「星火白毛」系列品種,為省內外提供優良稻種2000多萬斤,為黑龍江寒地粳稻育種作出了貢獻。他還發明了「細土拌種法」和「塑料拱棚旱育秧」等技術,縮短了播種期,提高了產量。

「剛來星火村的時候,30多人住在一個大茅草屋裡,每家中間用板子隔著。插秧都沒有靴子,早晨水面一層冰,腳一沾水凍得趕緊往回抽。」1945年出生的村民吉炳浩對那種寒冷記憶猶新。

他回憶說,有黨員幹部帶頭下水堅持幹活,大家就一塊兒上了,1967年才有了水靴子,後來李在根發明了插秧機,村民們就輕鬆多了。

也就是在1968年,吉炳浩13歲的時候才第一次看電影,一直記得電影裡大城市高樓大廈的繁華景象,想著啥時候也能住進樓房。

燎原之勢仍在

▲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村門口立著的高大牌坊。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攝

70年代是星火客車廠遠銷各地「叱吒風雲」的時代,當時工人有350多人;80年代星火村統一規劃了道路和房屋,村民住上了舒適的磚瓦房;

到90年代飯店、修理店等個體小商戶悄然在村頭風行,「用打糕、泡菜供出大學生的村民不在少數。

再到世紀之交,鄉裡掀起去韓國、俄羅斯等國外打工的熱潮。

但也正是「外出務工潮」來襲,村裡90%以上的村民都到外地打工,集體經濟逐漸萎縮。

2017年全市清查貧困人口,星火村只留下40多戶,其中有22戶是貧困戶,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塊。

星星之火燒了幾十年,最後走向熄滅還是繼續燎原?

「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村黨支部書記崔哲俊和村委會制定了「脫貧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在2017年向縣裡申請光伏發電和秸稈發電扶貧項目,每個貧困戶可以增收4000元;

第二步就是成立民族食品加工廠,醃泡菜、做打糕,傳承朝鮮族手藝還增加收入。如此下來,貧困戶家庭的收入明顯增長。兩年前,他們還搬進了村裡集資建設的80多平方米樓房。

2019年,星火村22戶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但村委會依然在貧困檔案裡,詳細記錄著他們目前的家庭收支情況。

第三步就是把村裡7220畝水田流轉,整體交給合作社耕作經營,而合作社出資利用朝鮮族文化元素開發旅遊,村民佔股55%。這得到村民大會的一致同意,還取名叫「星火莊園一號民俗村寨」。

樓房有了,收入增加了,吸引在外年輕人返鄉成為星火村新的期盼。星火朝鮮族鄉人大主席團主席譚璦鑫稱,由於大批年輕人到沿海城市或日韓打工,現在村裡以老人居多,平均年齡75歲。

星火村以集體土地為資產入股,總投資7000萬元,實施「星火莊園一號民俗村寨」項目,就是希望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

這些努力現在效果初顯。2018年,「80後」韓柳花放下餐飲生意,從青島回到從小長大的星火村。

韓柳花坦言,之所以回到家鄉,既是因為「外面千好萬好,都沒有家鄉好」,也是被即將營業的「星火莊園一號民俗村寨」項目吸引。「村寨裡民族飯店、特色民宿、休閒廣場、電影院等一應俱全,33棟民宿主體已建完,近期就能營業。好多在外打工的村裡人都在打聽村寨的事,大家都要回家工作。」

特色村寨預計可實現年接待遊客21萬人次,年銷售收入可達4000萬元,年繳稅金300萬元,安置就業崗位180個。

星火朝鮮族鄉黨委書記南楠說,鄉裡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業等支柱產業,將扶貧工作做細、做實,鞏固發展新農村建設等種種舉措,歸根到底,就是不想辜負當年先輩們的初心,做好當下,以回應鄉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勤勞、智慧、奮進的星星「火種」永遠傳遞下去。

如今,吉炳浩也住上了樓房,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過上了電影裡的日子。

作者:姜 輝

編輯:張何緣

責編:周 銳

相關焦點

  • 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現在過上了電影裡的日子」
    走進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只見樓房整齊,街道乾淨,花壇精緻,還有鋪著草坪的門球場。要不是村門口立著的高大牌坊和周邊星羅棋布的7495畝稻田,幾乎看不到農村的痕跡。
  • 《中國第一集體農莊》-旅遊過年好去處!
    這個獨特民俗風情的朝鮮族聚居區,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集體農莊。這裡曾經是杳無人煙的莽莽荒原,在1948年的春天,由金白山、李再根幾位老鄉帶領了幾戶朝鮮族農民,從延邊來到了冰天雪地的當時稱為樺川縣水利農場的黑土地。
  • 8月25日「七夕節」來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參加戶外婚禮!
    在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來臨之際,為體現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對奮戰在一線「戰疫者」的關愛,樹立文明新風和鮮明導向,對外展示「華夏東極」文旅品牌,定於8月25日在樺川縣星火村舉辦「戰疫有你,真愛永恆」戶外集體婚禮
  • 「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7000萬打造特色民俗村寨引年輕人回鄉就業
    1951年2月19日,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在這裡正式誕生。近年來,星火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融合現代農業、現代旅遊、現代文化產業於一體的具有現代民俗特色的美麗村寨,更是以集體土地為資產入股,投資7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打造特色民俗村寨,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大門。
  • 樺川星火村從集體農莊變身風情小鎮
    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小康生活的新畫卷,「星火」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裡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誕生地,也是中國農業合作化經營、三江平原水稻種植的發源地……」鄉黨委書記南楠深情地介紹「星火」光榮的創業史和滄桑巨變。
  • 70年,新中國旅遊變遷簡史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70年了,中國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它的先不說,小編今天就來跟你念叨念叨咱們中國人的旅行簡史。 4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國內前景大好,只是百廢待興,天安門城樓上一聲呼喚,全中國就迎來了新的春天
  • 新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今天亮相央視!
    新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今天亮相央視!70周年,央視《朝聞天下》欄目策劃了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就在今天,這個欄目專門介紹了新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肇慶的鼎湖山自然保護區!那麼成為「新中國的第一」的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想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 成都青蘇職中師生集體唱紅歌 共同獻禮新中國70華誕
    中國網9月30日訊(魏傑)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9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青蘇職業中專學校以「唱響紅歌,祝福祖國」為主題舉辦大型慶祝活動,全體師生1700餘人參加此次紅色盛典。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師生以合唱的形式演唱了《東方之珠》和《我和我的祖國》,用歌聲唱出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也唱響了師生的濃濃愛國情,激勵著在場人員不斷前行。
  •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多少周年 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會有大閱兵嗎?
    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是在1949年的10月1日。2019年是國慶節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符合「十年一大慶」原則,應該會舉行閱兵。屆時哪些國家政要將出席閱兵?我軍又會有哪些先進武器裝備亮相……  @人民日報:【重磅!#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10月1日舉行】重磅!
  • 新中國首批經濟特區是哪幾個城市?丨70年70個第一
    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設置經濟特區這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一項重大舉措39年來>特區這一名詞的外延和內涵在不斷擴大和變化改革開放的步伐也愈加堅實有力1982年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是第一個關於「三農
  • 新中國 70 年發展的三大啟示
    新中國70年歷史是篳路藍縷、砥礪奮進、成就輝煌的歷史,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考察新中國70年的發展,我們會得出「時間在社會主義這一邊」的重要結論,從中可以合乎邏輯地獲得三大啟示。  新中國的發展也才70年,但這是極不平凡的70年,是艱辛奮鬥的70年,是彪炳史冊的7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顧新中國70年闢除榛莽的風雨歷程,我們感觸良多,對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這個歷史啟示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星火朝鮮族鄉:昔日集體農莊 今日風情小鎮
    6月1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報導活動第一小分隊來到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一同感受他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描繪小康生活的新畫卷。星火村隸屬於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是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發源地,也是中國農業合作化經營的發源地……」。鄉黨委書記南楠深情地介紹了「星火」光榮的創業史和滄桑巨變後說,努力把「星火」打造成黑龍江省東部地區朝鮮族民俗文化中心和鄉村旅遊特色小鎮,是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民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汽車駕考制度的變革
    [愛卡汽車 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原創]新中國成立70年間,無論是從經濟、物質還是出行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質的飛躍。近些年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汽車已經走進了每個家庭,駕駛員這個曾經神聖的職業,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的必備技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新中國成立這70年來駕考的變遷史。最早考駕駛證會是什麼樣子呢?
  • 英國知名漢學家表示 70年的發展歷程孕育著新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
    他在北京大學讀書的三年期間,經歷了改革開放的起步,目睹了新中國成立30周年大慶。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歲生日的時候,他不無感慨地引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這不是終結,甚至不是終結的開始,或許只是序幕的終結。」借指70年的發展歷程孕育著新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今年65歲的艾爾默教授從孩提時代起就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11歲喜歡上了漢字和中國書法。
  • 國史講堂: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成就
    精彩觀點: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幾乎是一窮二白;經過70年的奮鬥,我們國家已經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為什麼我們70年前那樣的貧窮落後,那麼現在能夠走到今天這樣的新時代,這當中文化建設可以說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講,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 70人美術作品見證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
    「培根鑄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人美術作品展」,12月29日在國博開幕。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2月9日。參展作品所構成的宏大敘事,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新中國美術的巨大成就,見證了偉大祖國70年所走過的光輝歷程。  本次展覽所邀請的美術家可大體分為兩個部分: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美術家和中青年美術家。第一代美術家雖至耄耋之年,卻精神矍鑠,在創作上仍保持著虎虎生氣,筆耕不輟,佳作迭出;堅守在創作第一線的中青年美術家們,成長於新時期,活躍於新時代,在當代美術格局中,發揮著精神引領和創作導向的作用。
  • 七隻熊貓寶寶集體亮相 祝福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最近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2019年出生的7隻新生大熊貓舉行亮相活動。上午10時,大熊貓寶寶被它們的奶爸奶媽抱進了運動場內,活潑好動的大熊貓寶寶們聚在一起不停的活動著,變換著不同的動作,憨態可掬。奶爸奶媽們把熊貓寶寶們排列擺成數字「7」,一旁用蘋果組成數字「0」,慶祝著新中國成立70周年,寓意著新生大熊貓寶寶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送上的美好祝願。
  • 雲嶺彩卷繪 高原氣象新——新中國成立70年雲南發展巡禮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雲嶺彩卷繪 高原氣象新——新中國成立70年雲南發展巡禮新華社昆明7月30日電 題:雲嶺彩卷繪 高原氣象新——新中國成立70年雲南發展巡禮新華社記者李自良、王長山、吉哲鵬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立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到
  • 新中國第一個外交傳奇往事
    周恩來在會上就當前的國際形勢和新中國外交的任務、政策和策略做了具體論述,對外交部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工作方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辦公、會客、住宿、設宴首座辦公大樓四位一體」外交部的第一個部址座落於北京東城的外交部街33號。清末,這個地方是國賓館。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在這裡辦公。
  • 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誕生在杭州上羊市街 第一位居委會主任是位拉...
    雖然她的名字不叫「建國」,但她是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和新中國同齡。她就是杭州上城區上羊市街社區。新中國第一位居委會主任 拉黃包車出身現在的上羊市街社區辦公點樓下,有一個黃包車夫的銅像,這座銅像紀念的正是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主任——陳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