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I財經社
原標題:充電寶開啟搶錢模式
撰文 / 馬微冰
「共享充電寶什麼時候漲得這麼貴了?」剛還完充電寶的高傑,看著手機上1小時11分時長、訂單8元的頁面,一語頓塞。
對於手機重度使用者而言,電量多少決定了當天心情好壞。手機滿格時的心安與電量不足時的慌亂,多數人都深有體會。對於高傑而言,共享充電寶的問世,簡直是救命般的存在,且早期1塊錢/小時的價格也不貴。
圖/視覺中國
但就在最近,他發現各家共享充電寶紛紛漲價,大多要4元/小時、每24小時上限20元,相比之前翻了4倍。「太不划算了,用不起」,高傑決定自己背充電寶出門。
興於補貼,殤於漲價——帶著「偽需求」帽子出生的共享經濟,幾乎都無法擺脫這個魔咒。而被視為共享經濟「獨苗」存在的共享充電寶,在數次經歷漲價風波後,是否也會面臨相同的困境?
充電寶告別1元時代,最高漲到10塊錢/小時
因為漲價,共享充電寶最近上了熱搜,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2019年開始,伴隨著共享單車、共享雨傘漲價潮,共享充電寶也接連被爆出價格上漲。
怪獸充電客戶運維秦迅記得,一年前便有充電寶價格漲到8元/每小時,但大多數還是保持在一小時兩三塊錢。但目前,市面上1.5元/半小時、2元/半小時的價格居多。部分特殊場景比如電影院,有的是2.5元/半小時,景區則是4元/半小時,但最高不超過10元/每小時。
這個價格算不算貴?如果考慮到一輛特斯拉Model 3充滿電的最高費用大約100元,一小時10塊錢給手機充個電,似乎真不算便宜。
街電相關負責人也向AI財經社確認,由於進場費、運營成本,一些特殊的消費場景較一般場景定價會更高。通常行業做法是與商家協商後,制定執行價格,大部分共享充電寶企業是在2019年下半年共同微調了價格體系,此後一直保持較為穩定的價格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共享充電寶的價格單位為「每小時」,但在去年調整價格後,悄然更換為「每半小時」。這樣一來,從數字差異上看似漲幅較小,但用戶實際租賃費用則是成倍上漲。
在秦迅看來,漲價是正常的,因為之前燒錢比較多,但也不可能無限制地漲。當漲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訂單量負增長。據他透露,目前一些點位已經出現了這種狀況,「後期勢必要調整新的價格。」
共享充電寶是否有可能重回1元時代?秦迅直接搖頭,「不管是從商家利益還是企業利益,都是不可能的。」
一名從業者透露,有一些公司還會悄悄挑選某個時段,把設備價格整體調高,「比如周五、周六兩天是數據較好時段,公司會從周五早上到周六下午進行調價,到周日又會把價格調回來。」
發展至今,共享充電寶已從「偽需求」的質疑中,逐漸演變為剛需。同樣也正是基於市場教育情況良好,共享充電寶企業才敢多次漲價,挑戰用戶接受度。
圖/北京後海一處店鋪,門前擺滿了共享充電寶櫃機 (攝/馬微冰)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玩家主要有「三電一獸」(小電、街電、來電和怪獸),以及今年重新下場的美團。「漲價是各家達成一致的。用戶、商家都已經養成使用習慣,市場盈利空間增大後,大家都會獲益。」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告訴AI財經社。
價格戰、偷竊、數據造假,這個行業有多亂?
但這並不意味著價格戰偃旗息鼓。
何嘉三年前進入該行業做地推。據他回憶,有段時間,來電科技曾經做過一個醒目的充電寶機身貼,貼畫圖案為一個大拇指,上面標註著「這個價格便宜」,貼在充電寶櫃機設備上,以此來讓用戶直觀感受到價格差異。
「當時其他家剛開始漲價為1.5元/半小時,來電還是1元/半小時,上層領導便要求線下團隊都去張貼機身貼,但後來大家價格差不多了,來電也就沒再貼。」何嘉說,這還只是表面上的針鋒相對,暗地裡的「惡性競爭」更多。
「偷竊、撬電池、抱走設備,甚至還有業務員把別人家的充電寶線剪斷,再給還回去的……這些實在是太常見了,還沒有人能管。」何嘉從業期間,就見識過不少「奇葩」操作。
圖/視覺中國
今年9月還有媒體報導,在山西平遙、榆次、介休等地,小電科技的員工接連偷竊100多塊街電的充電寶,該工作人員回應為「個人原因」。
何嘉還提到,2018年5月在與來電的首場專利官司中,街電一審敗訴,被要求去掉設備內部用於防止充電寶丟失的電磁閥。「一旦把電磁閥去掉,裝有街電充電寶的櫃機,隨便用手一扣,電池就出來了。因為這個事情,街電當時丟失了大量的充電寶,甚至還有人在閒魚、轉轉上售賣這種電池。」 後來街電將侵權商品進行緊急升級,來減少損失。
惡性競爭之外,這個行業也遍布灰色地帶。比如在數據上「做手腳」,少給商家分成。何嘉透露,幾大玩家的後臺都有兩套系統——一套針對員工端,城市經理以上級別員工可以看到後臺具體訂單數據;另一套針對商家,但商家端後臺只能看到每日的分成情況,詳細的租借時間不會顯示,「商家後臺所見到的訂單數據,幾乎都是假的」。
曾經也有商家對數據表示懷疑,但無從查證。比如有的商家為充電寶定價為1.5元/半小時,後臺只有一筆訂單,但是當天收入是1元。有些商家定價是雙數,但是最終數據會出現單數,甚至還有小數點後幾位。
「我們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有的商家並不知道充電寶到底能有多少收入,還有一些就是無所謂,有收入就可以,不在意數據真假。當遇到有專門財務對接的連鎖商家時,企業往往會以扣款、平臺合作、優惠券等理由圓回去。」何嘉透露。
美團入局,但雷聲大、雨點小?
外界本來以為,本地生活巨頭美團的進入,會給行業帶來顛覆性改變。
今年4月,美團殺回充電寶領域。據媒體報導,該業務已準備半年時間,相關團隊在3月正式成立,一直面向全國招聘中。另外據一名美團地推透露,10月22日,美團充電正在中南地區進行招聘培訓,準備鋪設市場。
自項目初始,美團便配備千人團隊試圖對市場收割。但截至目前,美團充電寶業務並沒有像如今美團優選等戰略級業務一般,接連公布開城成績。
圖/視覺中國
雷聲大、雨點小,是秦迅對美團充電的整體印象。「美團最初鬧得動靜挺大,但是實際效果一般。」目前共享充電寶行業已經進入白熱化競爭,各路地推主要在爭奪一些收益較好的頭部點位,比如像連鎖門店、商場、醫院等。
共享充電寶這門生意,本質上極為看重網絡效應。秦迅觀察,原本市場中的核心點位,近幾年已被頭部幾家緊握,美團目前還是以餐飲商家的新增點位為主,而這些新增點位後續也會成為其他家突破的方向。「經常能看到美團充電寶的位置是東一家、西一家的零散分布,而『三電一獸』已經在相應地區形成片區協同效應。」
另外一重障礙是,美團充電寶僅支持微信和美團APP掃碼,不支持支付寶掃碼。僅這一層鏈條缺失,秦迅估計美團直接至少會缺失30%以上的用戶。在他印象中,美團共享充電寶剛上線時只支持美團APP掃碼,但只堅持了一個多月,可能是發現訂單量慘澹,於是又開放了微信掃碼跳轉小程序。
美團充電寶起步晚,在向商家推廣時難度更大。在某些時候,部分地推只得採取一些「特殊」手段。何嘉數次聽到商家反映,美團地推人員將充電寶進店與店鋪在美團上的排名掛鈎。「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當著商家面直接打電話給美團客服,讓他們解釋是否會影響排名。」
站在商家角度,首先考慮的是收益分成。「其他幾家能夠給到商家70%-80%的分成,或者直接先付巨額進場費,而美團最初僅承諾商家60%的分成,後來才開始變通,也付進場費。」何嘉透露。
一位零售行業人士認為,美團對商戶的控制力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大,不是說從會員體系、支付、收單、到外賣全部壟斷,就可以左右商家的選擇。再者,對於美團這樣的上市公司而言,充電寶業務更多是一種新增長探索,但是不可能在這個業務上無底線地花錢,是會有限度的。
AI財經社注意到,在近期發布的共享充電寶行業報告中,發展半年的美團充電寶尚未擁有特別顯著的數據,基本上被歸為「三電一獸」之外的「其它」一項。共享充電寶的行業格局還未發生大變動。
被輕視的盈利生意
「共享充電寶如果能成,我直播吃翔。」2017年王思聰在社交平臺上懟聚美優美CEO陳歐的內容,曾給這個行業潑了一盆冷水。當時陳歐剛收購街電60%股權。
「你永遠不要忽略人的懶惰性,原本1塊錢的生意,我也沒想到能掙多少,但是當別人給我算了一筆帳後,發現利潤很大。」入行3年後,何嘉被這個行業的盈利能力所鼓舞。
據一名充電寶供應鏈人士透露,比起99元的押金,一塊充電寶的造價成本在幾十塊錢,「『三電一獸』的充電寶成本普遍在四十元左右,最貴也是六七十元。」
該人士算了一筆帳:以一臺8口機櫃為例,成本價按照500元計算,如果設置每小時收費2元,一天每塊充電寶使用2次,每次1小時,那一個月進帳收入有960元,如果商家拿走50%的分成,地推再拿走10%的抽成,企業每臺機器每個月淨利潤大概為384元。「扣掉人力與折舊成本,三個月回本是很輕鬆的事情。如果使用頻率、單價再增加,企業年利潤率可超過 60%。」
拋開今年疫情影響,「三電一獸」多名負責人向AI財經社表示,他們都實現了盈虧平衡甚至盈利。來電科技創始人袁炳松也曾在採訪中表示,除去公司運營成本後,年化收益大概在 30%左右。
共享充電寶企業盈利的關鍵點在商家端,為了擴大自己的盈利規模,前期不少充電寶企業都是砸錢進場,對於那些S級(頂級)、A級點位,也是勢在必得。
據何嘉透露,怪獸充電在去年4月完成B+輪融資後,開啟了瘋狂的燒錢補貼模式,在一二線城市主攻市區高流水點位,甚至對於例如KTV、酒吧等優勢商家,給予數十萬元的進場費。另一家共享充電寶品牌「雲充吧」,在2018年底為獲得一個全國連鎖酒吧近200家門店的獨家入駐權,花費2000多萬元入場費,籤下三年的合同。
「共享充電寶是門穩賺不賠的好生意,只要擁有線下商家資源,有時做代理成交一個大單,要比打工一年都掙得多。」何嘉透露。
「三電一獸」忙著爭優質點位,商家能獲得的利潤空間也就水漲船高。秦迅舉例說,深圳一方城商場一年淨利潤在200萬元以上,迪士尼、歡樂谷等休閒娛樂場所的收入能達到大幾百萬元,即使是一家擁有21個門店的地方網吧,一年的利潤進帳也接近300萬元。
由於盈利模式簡單,共享充電寶被很多人盯上,其中不少大型城市經理自己代理品牌,在自己熟悉的地區進行鋪貨維護。何嘉身邊已不止一個同事由直營轉為代理,他也在考慮之中。據天眼查APP顯示,經營範圍包含「設備租賃」且包含「手機充電、移動電源」的企業,目前共有371家,其中有124家成立於2019年。
有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寶市場交易規模總計達到69.2億元,預計面對未來5G普及,與眾多沉浸式體驗軟體發展,手機耗電量也會增大,共享充電寶市場需求定會再度上升。
目前小電科技已經率先遞交IPO招股書。據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街電與來電兩家企業,曾於今年6月份商議合併事宜,但後來沒有了聲音。
AI財經社分別向街電、來電雙方求證這一傳聞。街電回應稱「沒有此事」,來電尚未給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