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佛教文化更是傳承許久十分昌盛。而在佛教文化的眾多特質當中,寺廟作為其中的載體無疑是最為顯著的一個標誌,能夠深刻展現出佛教文化的特色與精髓。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著名的八大寺廟,每一座都古老無比香火旺盛,佛教八大門派的起源。
1、法華宗發源地──浙江國清寺
法華宗又稱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稱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國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並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
天台宗創始人智覬(538—597年),俗姓陳,18歲出家,聰明好學,23歲拜慧思為師。公元567年到金陵(今南京)。不久,開始講《法華經》。智覬認為大乘佛教《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眾經中最重要的一部經。《法華經》認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這是與生俱來的。如果通過修行,克服各種貪慾,轉迷為悟,人人都可以覺悟成佛。
天台宗學統自稱有九祖: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章安大師)、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禪師為初祖,或以智顗大師為初祖。智顗大師為慧思禪師之徒,承繼中國南方的禪觀,與北方三論宗的中觀見,尊奉《妙法蓮華經》,因此也被稱為法華宗。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隋代高僧智顗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鑑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巖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臺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禪宗發源地──嵩山少林寺
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撰寫《百丈清規》的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只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墨守成規會顯得生搬硬套。因此百丈禪師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
慧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
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佔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3、華嚴宗發源地──長安縣華嚴寺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所依,故稱為華嚴宗。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雲華智嚴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
大唐道璇律師於日本天平八年,齎《華嚴宗章疏》入日本,新羅之審祥往大唐,從賢首學華嚴,後至日本,住於大安寺。日本始有華嚴宗。十宗略說華嚴為經中之王,秘於龍宮,龍樹菩薩乘神通力誦出略本,流傳人間。
華嚴寺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
華嚴寺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密宗發源地──西安大興善寺
密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傳來,可分為兩派,一為胎藏界,一為金剛界。唐一行得兩宗真傳。唐惠果長老時,將密宗傳於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為東密與臺密。包含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綜合了各國家地區密宗的傳承。八世紀時印度密教,由善無畏阿闍梨、金剛智阿闍梨、不空法師等宗派祖師傳入中國,並傳僧一行。僧一行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被稱為密宗領袖,並著有《大日經疏》,為《大日經》的註解。此宗派依《大日經》、《金剛頂經》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無上本尊秘法。
密宗以密法奧秘,不經阿闍梨親自灌頂,不經阿闍梨親自授三昧耶戒,並持執不怠,不經傳授不得互相傳習及顯示非密宗信眾,因此稱為「密宗」。
由於三武滅佛等歷史原因,從唐朝以後,密宗在我國幾乎沒有完整的傳承。正如近代大德虛雲長老在自述年譜中所說——密宗一法,經一行禪師發揚之後,傳入日本,我國即無相繼之人。 直到1991年,臺灣大毘盧寺成觀法師,至日本真言宗的總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師所創之真言宗總本山),修學真言宗密法。 密宗是大乘八大宗派之一。
虎衣明王(藏語稱為達拉美巴 第一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密宗三大師祖之一,他在以五勝金剛為主的修法中對所修法門作了詳細闡釋、編撰、結集、研究,將父續密法與母續密法相結合,並傳授給智藏龍師,稱為子續密宗,也就是大圓滿修法。
大興善寺,「密宗」祖庭,是隋唐皇家寺院,帝都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位於長安城東靖善坊內(今西安市小寨興善寺西街)。《長安志》卷七載:「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大興善寺始建於晉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已1700餘年歷史,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開皇年間擴建西安城為大興城,寺佔城內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興」二字,取坊名「善」字,賜名大興善寺至今。隋開皇年間,印度僧人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先後來長安,在大興善寺譯經弘法。
唐開元年間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後駐錫本寺,翻譯經典,設壇傳密,再經一行、惠果傳承弘揚,形成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寶庫――唐密,後來又經空海、最澄等傳之日本、韓國,再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流布廣泛,影響久遠,大興善寺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佛教唐密祖庭。 隋唐時代,長安佛教盛行,由印度來長安傳教及留學的僧侶在寺內翻譯佛經和傳授密宗,大興善寺因此成為當時長安翻譯佛經的三大譯場之一,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2015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陪同印度總理莫迪參觀大興善寺。
大興善寺是一座具有中外影響的古剎,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
5、法相宗發源地──西安大慈恩寺
法相宗(又稱唯識宗、俱舍宗、慈恩宗)是中國眾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證和修煉佛法的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最高佛學宗派。法相宗源起於到印度遊學18年而後回國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學習印度佛教理論和全程考察釋迦如來業跡、了悟佛及佛法之後而創立的有益於修行、修煉、修持的方便之門。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非專業人士難以窺其奧妙。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大慈恩寺,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法相宗祖庭,唐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已有1350餘年歷史。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創建慈恩寺。玄奘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成為唯識宗祖庭。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又是玄奘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佛教界的重視。
1961年3月4日,大慈恩寺大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初,大慈恩寺被評為首批全國4A級旅遊景區。2014年0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6年5月14日,世界上現存唯一一株玄奘手植的娑羅樹子樹,經多年培育,成功移植到西安大慈恩寺。
6、淨土宗發源地──山西玄中寺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淨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著彌陀本願的他力,往生於西方極樂淨土,所以又稱為念佛宗。中國淨土宗從廬山慧遠大師倡導淨土思想,歷經北魏曇鸞、唐朝道綽、慈愍等大師的大力推弘,隨著時代的遷移,愈為後代人所奉行,是影響中國佛教民間信仰最為深遠的宗門。
唐武宗滅佛後,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淨土宗卻呈現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強大生命力,宋代開始的禪淨合流,帶動了天台、華嚴、法相和律宗同歸淨土。明清以後,淨土宗更是一枝獨秀,成為中國民眾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名片,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玄中寺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十公裡的石壁山上,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
從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後駐錫過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三大祖師,彌陀淨土信仰從士人階層迅速向中國民間流傳,進而開宗立派,並遠播朝鮮、日本,玄中古寺成為繼廬山東林寺之後,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又一個祖庭。
1983年,玄中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7、律宗發源地──長安淨業寺
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
淨業寺,「律宗」祖庭,為樊川八大寺之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北麓,距西安市約35千米。《長安古剎提要》載:「律宗之淨業寺,猶相宗之慈恩寺也。因道宣住終南山,又稱為南山宗,今寺為各叢林之冠。」
淨業寺建於隋朝,唐初為高僧道宣的弘法道場,因而成為佛教律宗祖庭。律宗後由道宣再傳弟子鑑真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後世研習律經,都以道宣的解釋和規定為依據,至今中國出家的僧徒仍大多以道宣的學說為自己持戒的楷模。
淨業寺是國務院確定的142座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外峰頂上有道宣律師舍利塔巍然屹立,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8、三論宗發源地──南京棲霞寺
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因據印度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 《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後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後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詮,僧詮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創立三論宗。吉藏門下有慧遠、碩法師等,碩門人有元康,繼續弘揚「三論」。但是流行不久,該宗即漸趨衰微。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又稱棲霞古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是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南齊永明二年(484年),平原居士明僧紹隱居江乘攝山(即棲霞山),因舍宅為棲霞精舍以居之,是為棲霞寺之始;南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朝高祖時期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朝高祖時期時稱功德寺,規模宏大,與山東靈巖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高宗時期御製明徵君碑,因敕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賜額稱棲霞寺;清朝乾隆年間五次南巡,均駐蹕棲霞寺,撥幣增建法幢,達二千餘間,殿閣宏麗,冠絕東南。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