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芳星 | 福建文學:閩越國的興亡故事

2021-02-13 同芳星

王城遺址的玄機

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位於武夷山城村的閩越王城赫然寫在文化遺產的內容中。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協調員亨利·克利文說:「閩越王城是環太平洋海岸區域保存完整的中古時期大型王城遺址,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典型代表。」

世界遺產是一塊金字招牌。海內外考古專家、文化學者和遊客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進入武夷山城村的地界。在一處不起眼的小山崗前可看見閩越古城城門的基址。當地專家介紹說,這是王城東城的正門,城門洞寬度約5米,門道長9.5米,門道兩邊的城門墩各寬14米、厚9.5米。不難想像當時東城門多麼高大氣派。

進入古城遺址,展現眼前的是一條河卵石鋪的道路、一塊石柱標誌碑、一片名叫高胡坪的空坪,還有就是埋在地底下的基址了。誰能想到,這一片荒蕪的廢墟上,曾經矗立著一座巍峨宏偉、設施精良的古城。

當地專家介紹說,八十年代末一次比較深入的挖掘,考古學家考證出閩越王城遺址面積約14.3平方公裡。這裡是發掘出的一座宮殿遺址,這座高胡坪宮殿建築群盡顯王者氣派和王者奢華,有中央主殿、側殿、前院、四周廂房、主殿配房、浴池、後院等。主殿地基中密布柱礎,東西八柱,南北七柱。大殿東邊是一個精美的水池,據說是當時的宮廷浴池。遊客有些失望,不管曾經的古城多麼富麗堂皇,但眼前看到的只有基址!

在宮殿院外下方有一口古井,據介紹這口井為福建全省發現年代最早的井,所以也被稱為「福建第一井」。井眼深7米多,井壁用一節一節陶井圈疊砌而成,每節陶井圈(數量較重)有四個對稱孔,正是這限制了井底的下沉,使這口井歷經二千多年完好無損。遊客喝著泉水,驚訝於這二千年的井水依然清冽有點甜,失落的心情總算得到些補償。

王城遺址,處處玄機。考古專家和文化學者則始終興致盎然,這些行家們當然是收穫滿滿了,他們看完古城遺址,又去看不遠處的閩越王城博物館。閩越王城裡的文物和設施讓他們大開眼界,有一種發現寶藏似的驚喜。比如:一塊全國最大的空心磚,泥質橙黃陶,正面模印兩條綬帶串聯四塊玉壁形主體紋飾,邊框以菱形紋作輔助裝飾;先進的鐵製農具,其中一件碩大的鏵犁重達15公斤,須三頭牛才能拉動耕作。又比如:宮殿浴池的池底用花紋磚鋪砌,一組回型供水陶製管道經考證為供暖設施,這在全國的漢代遺址中絕無僅有,成為千古之謎。此外,還有品種繁多的陶器,有釀酒的甕、缸、提桶、大器,有炊具用品鼎、釜、甑,有生活用品燈、香薫、三足盤等等,足見閩越人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

無諸和大人物們的往事

想像一下公元前202年的某一天,為了閩越國都城的選址,剛被冊封為閩越王的無諸來到了武夷山城村。他耳邊仿佛響起轟轟的禮炮聲,依稀看見天空中一匹匹駿馬馳過,幾位古代中國的頭面風雲人物坐在馬背上面。這些大人物與無諸的關係錯綜複雜,在成就無諸一生傳奇的同時,更啟示古往今來的人們關注閩越國盛衰興亡史。

第一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兩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千百年來是智慧和堅忍的化身。公元前334年,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族紛紛南下逃亡,各據一方苟延殘喘。勾踐十三世孫無諸鎮守閩地,秉先祖遺風,得先祖真傳,每每重大關頭,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終收拾山河,日益做大,被擁戴為閩越王。無諸領導的閩越國軍事強大,經濟頗有實力,生產得到很大發展。

第二位威風八面的秦始皇。秦始皇一統江山後,削弱地方勢力,將閩越國降格為閩中郡,廢無諸「閩越王」,降為「郡長」。無諸軍中大將不服,秦軍大兵直壓閩越國邊境,戰事一觸即發。緊要關頭無諸大丈夫委屈求全,俯首接受「郡主」身份。秦始皇二年8月15日中秋節,武夷山中祭祀武夷君,幔亭峰前一座彩虹橋橫空架起,魏王子騫等十三仙人、無諸將士和山民聚集一堂。那一個時期,武夷山中夜夜笙歌,把酒尋歡,看不到一點舞槍策馬、練兵備戰氣象,終讓秦始皇消除了戒備之心。

第三位霸王項羽。當各路豪傑奮起抗秦時,無諸和一眾子弟投奔到項羽旗下。閩越軍十分強悍,攻武關,佔藍田,直搗鹹陽,屢立奇功。秦亡,西楚霸王項羽「戲亭分封」犒賞十八路諸侯王,居然將戰功赫赫的無諸排除在外。後來「楚漢相爭」,無諸選擇站隊「佐漢攻楚」,使項羽腹背受敵。其實,項羽不封王無諸,無諸轉向劉邦,都源于越國和楚國的世仇,越對楚有「滅國之恨」。誰能料想,劉邦滅了項羽,無諸再一次成為人生贏家。

第四位是一路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漢高祖劉邦,正是劉邦「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把閩越王的桂冠又戴到了無諸頭上。但無諸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像對待秦始皇一樣,小心翼翼地侍奉漢高祖,與漢朝中央始終保持著良好關係,進貢不綴,從不越雷池一步。如今在閩越王城博物館牆上掛著一張「八王圖」:正中位置是頭戴冕旒的大漢皇帝劉邦,左側一位就是加冕王冠、身披袍服的無諸,其他諸侯王韓信、彭越、英布等依次擺開分列兩側,一個個威風凜凜,英氣逼人!誰能想到短短幾年時間,這幾位王侯都不得善終,相繼被漢高祖劉邦或殺或貶。無諸是「八王」中的倖存者,能保得平安可以說是奇蹟,因為他已將老祖宗勾踐的智慧運用到極致!

無諸佇立在武夷山城村前,想起秦始皇、劉邦、項羽等一幹大人物,心中謀劃著未來的大業。他確定設都武夷山,尋遍山中拜訪魏王子騫等十三仙人,少不了一番卜筮、叩拜,還要舉行祭祀儀式。隨即迅速集聚起當時的能工巧匠和青壯年勞力,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

那是閩越王無諸和閩越國最為輝煌的時期。築城之際,無諸常常在武夷山中大擺宴席,祭祀武夷君,請來控鶴仙人、魏王子騫等十三仙人,慢亭峰前虹橋飛架,眾多仙人、山民、兵士魚貫而上,「觥籌交錯雜簫笙」「今宵一醉何時醒」「幔亭彩屋雲錦張」「流霞天酒百花香」,歌師彭令昭高歌《人間可哀曲》,一派仙凡同樂、歌舞昇平的歡慶景象。

閩越國的融合之路

無諸為何選擇閩越國設都武夷山?後人多有分析,可謂十分精闢。

武夷山是風水寶地,是所謂「尋得桃花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的世外桃源,自古以來沒有成為過直接的戰場。有一種詼諧的說法,從閩越王城官殿精製的浴池設施可以看出,能徵善戰的無諸同時也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設都武夷山的動因,是要把風景秀麗的武夷山水,當作為閩越王城的「皇家花園」!

武夷山脈地處天險,是所謂的軍事要地,進可迅速發兵出界,防可據險而守,退可沿崇陽溪直下閩江出海。據說在武夷山大王峰上設有閩越王城的烽火臺,就是因為無諸常在此一帶活動而得名大王峰。

武夷山地理位置優越,這裡從古至今是福建經江西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陸路水路通暢,在地域交往上與大漢與各郡縣便於聯繫。閩中郡首府福州自然望塵莫及。

這些分析從無諸作為軍事家、戰略家的角度,探討了他設都武夷山的原因。然而,無諸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因此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他作為成功的政治家的情懷所決定的,那就是為轄區的民眾著想!當時閩越國的轄地包括閩界全境、江西和浙江部分地區。武夷山地處閩浙贛交界,閩越王宮殿設在武夷山城村,正處在不偏不倚的中心位置,可以讓轄區民眾無論越人還是閩人,都感受到無諸的「皇恩浩蕩」,從而產生歸屬之感,達到一種民族的融合。

公元前334年,當越國被楚國所滅,越族大小王侯紛紛逃到南方各地,或佔山為王,或據島為主,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割據國有一百多個,即歷史上著名的「百越」之國。到劉邦冊封無諸「閩越王」時,「百越」已經消亡,只剩閩越國和東甌國兩個。這另一個東甌國,據說是漢高祖用來制衡閩越國的。

無諸成功的奧秘就是民族融合,讓越人和閩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無諸作為一個越人,以武力佔據閩人地盤,他擴張的方式並非一味吞併,而是能夠兼顧越族和閩族的利益,不去刻意劃分所謂的「閩」和「越」,更避免兩族之間陷入爭鬥,分出個高下貴賤,而是依靠融合打拼出一個「閩越國」。能夠平衡兩族關係、讓兩族相處相融並非易事,這是無諸了不起的地方,也成就了無諸的王者之道。

想像一下二千多年前閩地的一個戰鬥場景:在延平樟湖板的蛇王崗前,無諸率眾與閩土著部落展開激戰。土著長年出沒在群山峻岭原始叢林中,對蛇崇拜之極,能把蛇的靈捷迅猛用到戰事之中。面對勇不可檔的無諸將士,土著放出蛇陣,蛇簇擁兇猛,無諸一干人艱難抵抗。武夷山中十三仙人趕來助陣,使出吹蕭殺蛇絕技,亂了蛇陣。無諸大喜,率眾將士越戰越勇,終將閩地土著一網打盡。

在那樣一個群雄爭霸、勝者為王的戰國年代裡,各族群之間你爭我鬥的,不是你滅了我,就是我滅了你,「百越」國興也於此,亡也於此。但無諸具有大智慧,勝利之後沒有對閩士著趕盡殺絕。他擒賊擒王,命人砍掉首領人頭,卻網開一面寬大一幹土著,願降的留下給予優厚待遇,不降的也可自行離開。

無諸實行的包容政策,使閩人很快融入越人。他引領閩越兩族婚姻相通,文化相融,技藝相授,拓山地、擴耕田、種糧草、修道路、築水壩、制兵器、造船隻……軍事強大了,生產力發展了,到閩越建國時,又開始大興土木,建城池、築都城……

就這樣,一座雄偉富麗的閩越王城在武夷山城村撥地而起。無諸按秦都漢宮的中原風格建造閩越王城,城門威武,城牆厚重,庭院、樓閣、漢闕、中軸線殿堂,處處透出雄渾氣勢,加上宮廟、祭壇……但建築風格仍然保有濃鬱的閩越風情,樓房底部留空的「幹欄式」格局、方磚蛇紋圖案、牆體彩繪以及瓦當紋路絡印等等,傳承了閩越遺風。

令後人驚奇的是,閩越王城的布局竟然與一千多年後明代北京城相似,王城宮殿面積相當於北京故宮面積的三分之二。

漢武帝祭祀武夷君

閩越王城沒有紫禁皇城的幸運。紫禁城自建成後受到一代又一代帝王的青睞,雖也有過修繕和重建,但屹立600年不倒。而閩越王城在閩越建國僅92年之際,在古代中國又一位風雲人物漢武帝的鐵蹄之下,被一把熊熊大火燒成了灰燼。一代明君無諸創立的閩越國終於毀在無能子孫餘善手中。

對於閩越國的滅亡,後人都歸結為漢武帝的強大。殊不知無諸當年面對的秦始皇、項羽和劉邦同樣強大,無諸卻善於周旋、遊刃有餘,不僅存活下來,而且逐步走向強盛。然而無諸後繼無人,他的繼位者騶郢、餘善、繇君醜犯下一系列低劣錯誤:一、自我膨脹,私刻玉璽。餘善們早已將祖訓拋置腦後,居然不把大漢放在眼裡,不聽號令,停止進貢,餘善甚至私刻玉璽,狂妄到自立為王稱霸四方,終於激怒漢武帝。二、自恃強大,東徵西伐。餘善們放棄了無諸包容的對外政策,擴張領土,四處翻臉,閩越國與漢、南越、東甌上演「四國演義」,終於掏空家底,國力衰弱。三、自相殘殺、內亂不止。「甲弒其兄長而甲又被郢所弒」,餘善趁亂殺了哥哥郢,把郢的人頭獻給漢,而餘善又被族人合謀殺害。

強大的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徵服閩越國後,實行殘忍的「三光」政策:閩越王城的城池宮殿,燒光;閩越軍隊的殘兵敗將,殺光;閩越族青壯年流放至江淮一帶。在歷史長河中,閩越國「興也匆匆、亡也匆匆」,從此在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無所畏懼的漢武帝終有懼怕的東西,他不畏蒼生畏鬼神,如同秦始皇設壇祀武夷君、無諸設壇祀武夷君,漢武帝也設壇祭祀武夷君。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將武夷山列入封禪之冊,派特使來到武夷山慢亭祀「武夷君用乾魚」。彩虹橋飛架,皇太姥、魏王子騫等仙人落座,武夷山民簇擁跪下,歌師彭令昭高歌《人間可哀曲》,其曲曰:

天上人間兮會合疏稀,

日落西山兮夕鳥歸飛。

百年一瞬兮志與願違,

天宮咫尺兮恨不相隨。

相關焦點

  • 【作家寫武夷】福建文學:閩越國的興亡故事
    在宮殿院外下方有一口古井,據介紹這口井為福建全省發現年代最早的井,所以也被稱為「福建第一井」。井眼深7米多,井壁用一節一節陶井圈疊砌而成,每節陶井圈(數量較重)有四個對稱孔,正是這限制了井底的下沉,使這口井歷經二千多年完好無損。遊客喝著泉水,驚訝於這二千年的井水依然清冽有點甜,失落的心情總算得到些補償。王城遺址,處處玄機。
  • 【榕城故事】史記中的閩越國
    其中對僻處東南的閩越國歷史記載頗詳,是研究福建地方史的開山之作,也是福建秦漢考古的重要參考書。  《史記》列傳第五十四卷為《東越列傳》。為什麼司馬遷把閩越國歷史命名為《東越列傳》,這就要回顧閩越國後期東越王餘善的所作所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餘善發兵拒漢道,「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武陵、梅嶺,殺漢三校尉」,震動朝野。
  • 閩越國的前世今生(原創)
    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閩越國國力達到鼎盛。閩越王城有「中國的龐貝古城」之稱。最近我在看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中在《我的山河》裡,他寫道:「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擺脫局限,擺脫執著,讓所有的選擇、探尋、猜測、想像都生機勃勃。」忽然覺得慚愧,我以前所謂的「走在路上」,不過就是走馬觀花罷了,至少,對福建是這樣。
  • 「作家寫武夷」福建文學:一個天光眷戀的地方
    近期,又有國家級、省級文學刊物發表作家寫武夷文章,2020-6期《收穫》刊載著名作家南帆《古城圖裡的氣息》;2020-11期《福建文學》刊登張渝《武夷山:跨世紀的山水樂章》、張曉平《城村:閩越國的興亡故事》、喬夫《一個天光眷戀的地方》等三篇散文。
  • 春秋戰國時代的福建
    福建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屬於閩越國。閩越國,屬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位於今中國福建省(包括廣東潮汕、梅州)。該國是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在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
  • 「作家寫武夷」福建文學:武夷山跨世紀的山水樂章
    近期,又有國家級、省級文學刊物發表作家寫武夷文章,2020-6期《收穫》刊載著名作家南帆《古城圖裡的氣息》;2020-11期《福建文學》刊登張渝《武夷山:跨世紀的山水樂章》、張曉平《城村:閩越國的興亡故事》、喬夫《一個天光眷戀的地方》等三篇散文。
  • 尋文人與港島的故事 感受香港文學氣息
    今年大會於「文藝廊」設置四個主題展區,包括年度作家董啟章專區「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書香人情香港書業世紀回眸」、「港島文學漫步」及「中華文化漫步-福建行」。其中 「港島文學漫步」及「中華文化漫步-福建行」兩大展區 ,前者將展出25位文學家的作品、照片、錄像等,讓讀者領略作家筆下的港島風景;後者則展出各式各樣福建珍品,包括廈門漆線雕、福州脫胎漆器,現場還會舉辦4場講座介紹朱熹、冰心及福建現代文學,以及12場歌仔戲及木偶劇,以多角度展現福建的文化藝術魅力。
  • 「媒體看武夷」《福建日報》世界遺產專版:城村漢城遺址 江南漢代...
    3月23日,《福建日報》世界遺產專版版面正版推出武夷山報導——《城村漢城遺址:江南漢代考古第一城》。在史料中我們看到:由於同漢庭交惡,呂后曾經禁止中原鐵器輸入南粵,導致南粵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發展受到遏制,甚至因受到閩越的攻擊而無力還擊。從漢城出土的大量鐵兵器,可以看到當時閩越軍事力量不可小覷。
  • 山海之間的拼搏——我的福建印象
    大魚海棠》中的悽美故事?福建,一個人口不到4000萬的中等省份,卻因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多山特點,自古交通不便,因而在並不廣闊的土地上形成了福州文化,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等亞文化。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 福建簡稱為閩,閩的本義是什麼?
    自唐玄宗時期分別提取福州府和建甌府的首字後,福建地區方被稱為「福建」。在這以前,福建地區的名稱一直是「閩」。而今日的福建簡稱也沿用「閩」的稱呼,透過閩這一簡稱,我們能夠追溯到一段悠久的歷史。「閩」首次作為地名出現是在戰國著作《山海經·海經·海內南經》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 中國敘事文學中的燕子故事,漲知識,建議大家都看一下!
    因為這份鍾情與偏愛,燕子成為文學表現中的一個重要物象。杜詩中有53次提及燕子,作為「婚愛的象徵,興亡的見證」,燕子更順理成章地飛舞在唐宋詞的淺唱低吟中[3]。   目前學界對燕子形象的研究,集中在抒情文學領域內狹義的意象研究,如對杜詩、唐宋詞、晏殊詞、徐燦詞中的燕子意象研究,總體研究僅《燕子的象徵與意象》一篇。對於敘事文學領域大量存在的燕子故事,關注並不多。
  • 銀河文學:全年600萬創作基金網尋銀河之星 就為你來
    由銀河文學舉辦的第一屆「銀河之星2016-2017年度閃耀原創作者選拔大賽」今日正式啟動。據悉,此次大賽獎金總額超過600萬元,不限文體、不限題材、只看才華,可謂史上最敞開懷抱的重金選才。
  • 福建教師招聘考試小學語文基礎知識點:文學體裁
    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它是文學形式的因素之一,簡稱「文體」。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根據福建教師招聘小學語文的大綱要求,閩試教師為大家整理了一篇小學語文基礎知識:文學體裁散文這裡的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專指那些以寫真事物為基礎來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 2020福建公務員行測常識備考: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雙璧」
    2020福建公務員行測常識備考: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雙璧」 福建公務員考試網為您提供福建省公務員考試行測輔導資料,包括常識判斷答題技巧、公務員行測常識、地理常識、歷史常識、法律常識、文學常識及行測常識如何複習等。
  • 什麼是「福建八閩」?
    秦漢交替之際,中國北方各勢力陷入持續內戰此時的閩越和嶺南之所以能獨善其身主要還是因武夷山-南陵組成了一條漫長的地理屏障可以落得平安,但也無力影響歷史進程▼在無諸的精打細算下,閩越國竟起死回生,在漢高祖五年成為了「王國」,以閩越國的建製取代了閩中郡。
  • 古代文學——清代戲曲
    2、雜劇:《讀離騷》演屈原遭讒放逐故事;《桃花源》演陶淵明辭官歸田隱居成仙故事;《清平調》演李白奉詔賦詩中狀元故事;《吊琵琶》演王昭君和番、蔡文姬祭青冢故事;《黑白衛》演聶隱娘故事;前四種借歷史才人故事抒個人懷才不遇的悲憤、期望。3、《鈞天樂》傳奇、(1)基本虛構,演書生沈白(字五虛)楊雲(字墨卿)故事。
  • 紅樓夢:芳官一支《賞花時》,預示她和寶玉還有故事,曹雪芹慈悲
    不過要理解這個故事,卻要結合著賈府將來的結局和寶玉等眾人的命運來解讀:「翠鳳毛翎」,何等的高貴華美,卻被做成了掃地的掃帚,只配用來掃塵土落花。這是在說賈府也曾是皇親國戚,堂堂國公府,高貴無比,當日的主子們,如今淪為低賤的奴婢,做著粗苯的活計,差不多是在做苦役吧,這是何等的煎熬和屈辱。這樣巨大的反差顯然是在講賈府之敗。
  • 讓青年為文學注入活水 兩岸大學生文學研修營走進寶島採風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生蘇雅晶是一位文學愛好者,鍾情臺灣文學的她,自踏上寶島土地的那一刻起,她文學創作的靈感就「如淡水河般綿延不絕」。  兩岸大學生在金門大學參觀。  蘇雅晶是兩岸大學生文學研修營的一員,通過這次赴臺採風研修,她開闊了文學視野,也與臺灣文學結下不解之緣。
  • 「精油故事031」芳樟——重生的希望
    香樟樹又稱樟樹、烏樟、芳樟,由這種樹萃取的精油,被稱為芳樟精油。芳樟精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除臭。它不是用自己的香味蓋住臭味,而是用自己的能量轉化掉了臭味分子,讓我們吸入體內的是真正不含臭味的清新空氣。不管是衛生間的臭味還是我們身體上的異味,都可以使用芳樟精油來解決,薰香、塗抹,簡單的操作就可以解決問題。當森林經歷了大火洗禮,最先生長出來的就是樟樹,所以它也代表著劫後重生的希望。
  • 福建人是如何徵服世界的?
    雖然在食物鏈上位於廣東人的後端,但福建人卻徵服了全世界。近看東南亞、日本,遠看美國、英國,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福建人的身影,勇於拼搏的福建人靠自己的雙腳走遍世界,而這背後是穿越千年的辛酸移民史。中原南遷最早的「福建人」已經沒有生活在福建境內了。先秦時期,長江以南沿海地區原始部族紛雜,相對於中原來說,這些部族文明程度不高,所以被泛稱為「百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