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不朽的歷史著作《史記》。其中對僻處東南的閩越國歷史記載頗詳,是研究福建地方史的開山之作,也是福建秦漢考古的重要參考書。
《史記》列傳第五十四卷為《東越列傳》。為什麼司馬遷把閩越國歷史命名為《東越列傳》,這就要回顧閩越國後期東越王餘善的所作所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餘善發兵拒漢道,「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武陵、梅嶺,殺漢三校尉」,震動朝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餘善,盡徙其民於江淮間。這場戰爭十分慘烈。當年,距司馬遷正式做太史令只三年,司馬遷41歲風華正茂,又是在職的太史令,可以調閱各種檔案文書。徵戰閩越的戰爭給司馬遷印象深刻,他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猶如前線指揮官那樣,把這場戰爭描述得特別詳細。戰爭的主要對象是東越王餘善,因此,司馬遷把這段歷史編為《東越列傳》而不是《閩越列傳》。
《史記·東越列傳》開篇依然是「閩越王無諸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以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閩越王無諸修建的戰國冶城疊壓著一座楚墓,說明來自浙江越國的無諸不僅戰勝了福建先秦閩族土著,而且還打敗了閩侯莊邊山楚貴族,建立閩越國,自封為閩越王。司馬遷有一段記載特別有意思:「(無諸、搖)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即不同意無諸稱王)。(無諸、搖)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後來無諸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復立」為閩越王,都東冶(今福州新店古城)。
199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我作為考古領隊,主持發掘了福州新店古城(發掘報告發表在《考古》2001年第3期),發現東、西、北均有城牆,西城牆外城經省地礦局物探大隊鑽探,長達1030米。在西城牆北端發現了戰國、漢初、唐宋三期城牆疊壓。
經過三個年頭的考古發掘,一直沒有發現南城牆。現在看來,漢初東冶港是個開放型港口,南邊由水軍把守,與對岸浮蒼山(今福州七中)高臺地成掎角之勢,控扼東冶港。只有《史記》稱閩越國「都東冶」,《漢書》已改稱「冶」,東漢以後設「冶縣」。因此《後漢書·鄭弘傳》所說:「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這句話中的「東冶」只能是漢初閩越國東冶港。
在西城牆中段,我們還發現了一座戰國晚期煉鐵爐,出土的爐座燒裂為三段,還出土有鐵渣、陶範等文物,驗證了閩越國國都稱「冶」,是因為春秋晚期冶鐵鑄劍大師歐冶子在歐冶池開創了中國鐵兵器時代。福州東冶港輸出的鐵器曾經東渡日本,為日本彌生時代的冶鐵冶鑄業作出貢獻。
漢初閩越國由於連年參加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國力不強,人口不多。閩越王無諸與漢中央保持一致,與民休息。閩越王無諸戰國晚期自封為王,到漢高祖劉邦「復立」他為閩越王,估計他倆年齡差不多,漢高祖當皇帝12年,閩越王無諸死亡時間應該與漢高祖劉邦差不多。《史記·南越尉佗列傳》載「文帝元年趙佗稱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裡」。可見,閩越王無諸死後,東冶即福州新店古城只有「千人眾』,曾被南越「役屬焉」。所以,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濞造反,閩越沒有響應。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閩越國實力增強,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漢武帝時期閩越王郢及其弟餘善,窮兵黷武,「圍東甌」、「擊南越」。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餘善殺郢後,掌握了軍事實權「築六城以御漢軍」,開始修建武夷山漢城,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漢武帝四路大軍剿滅,武夷山漢城存世25年。
因此,武夷山漢城不應該叫「閩越王城」,充其量是餘善的「東越王城」。
繇王醜在福州新店「冶都」,「奉閩越先祭祀」為閩越國正統。餘善被封為東越王,在閩北修築了武夷山漢城(即東越王城),在福州屏山一帶修建宮殿和水軍基地。餘善曾率「八千水軍」從海路到達廣東揭陽,每船按40人計算,200艘戰艦(樓船)浩浩蕩蕩、蔚為壯觀。屏山菜市場工地出土的「龍鳳呈祥萬歲」和「萬歲未央」瓦當,是東越王餘善大修宮殿「刻武帝璽自立」的造反證據。瓦當行文「自左向右」,反映了漢初閩越國晚期的書法特徵。
無諸戰國晚期自封為王不計在內,從閩越王無諸被漢高祖「復立」為閩越王的公元前202年,到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路大軍剿滅東越,閩越國前後存世92年。後期25年餘善當道,從對比表中可見福州新店古城與武夷山漢城出土的陶甕、陶釜、陶罐、水井、筒瓦、板瓦、繩紋磚與菱形磚、匏壺、瓦當以及城牆、墓葬等既有相似處,又有明顯的區別。
大家知道,漢武帝是死後諡號,東越王餘善生前竟然「刻武帝璽自立」,即自封為東越武帝,狂妄自大、自取滅亡。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最後,司馬遷作了中肯的評價,「太史公曰:(閩)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閩越王無諸是歷史功臣,東越王餘善是歷史罪人。餘善大逆,被漢武帝「滅國遷眾」,造成了福建歷史空白四百多年,直至「永嘉之亂」中原移民。
2002年3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黃展嶽先生在北京永安南裡寓所為黃榮春《閩越源流考略》寫序時對冶城之爭作了總結:
閩越國的冶都(東冶)在今福州北郊新店鎮古城村,戰國末閩越王無諸創建。漢初復立時亦在此地。福州市區浮倉山、屏山、冶山和牛頭山一帶發現的漢代建築遺蹟應是東越王餘善營建的宮殿區。新店古城、浮倉山、屏山至牛頭山一帶均屬冶城範圍。漢武帝令越繇王醜與東越王餘善「並處」,應解釋為並處東冶,非分處兩地。從考古發現的遺蹟遺物看,越繇王醜、居股居新店古城,東越王餘善居新開拓的宮殿區。餘善敗亡後,宮殿區被漢兵焚毀。
崇安(武夷山)城村漢城營建於餘善為王之後,毀於元封元年,存世25年。城村漢城位於閩北六城址的中間地帶,餘善為拒漢的需要,把城村漢城作為軍事指揮中心;為了自立為帝,把城村漢城作為戰時的王城或臨時王都。餘善敗走徙處東冶時,城村漢城及閩北諸拒漢城堡均被漢兵焚毀。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歐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