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故事】史記中的閩越國

2021-02-13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不朽的歷史著作《史記》。其中對僻處東南的閩越國歷史記載頗詳,是研究福建地方史的開山之作,也是福建秦漢考古的重要參考書。

  《史記》列傳第五十四卷為《東越列傳》。為什麼司馬遷把閩越國歷史命名為《東越列傳》,這就要回顧閩越國後期東越王餘善的所作所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餘善發兵拒漢道,「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武陵、梅嶺,殺漢三校尉」,震動朝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餘善,盡徙其民於江淮間。這場戰爭十分慘烈。當年,距司馬遷正式做太史令只三年,司馬遷41歲風華正茂,又是在職的太史令,可以調閱各種檔案文書。徵戰閩越的戰爭給司馬遷印象深刻,他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猶如前線指揮官那樣,把這場戰爭描述得特別詳細。戰爭的主要對象是東越王餘善,因此,司馬遷把這段歷史編為《東越列傳》而不是《閩越列傳》。

  《史記·東越列傳》開篇依然是「閩越王無諸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以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閩越王無諸修建的戰國冶城疊壓著一座楚墓,說明來自浙江越國的無諸不僅戰勝了福建先秦閩族土著,而且還打敗了閩侯莊邊山楚貴族,建立閩越國,自封為閩越王。司馬遷有一段記載特別有意思:「(無諸、搖)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即不同意無諸稱王)。(無諸、搖)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後來無諸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復立」為閩越王,都東冶(今福州新店古城)。

  199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我作為考古領隊,主持發掘了福州新店古城(發掘報告發表在《考古》2001年第3期),發現東、西、北均有城牆,西城牆外城經省地礦局物探大隊鑽探,長達1030米。在西城牆北端發現了戰國、漢初、唐宋三期城牆疊壓。

  經過三個年頭的考古發掘,一直沒有發現南城牆。現在看來,漢初東冶港是個開放型港口,南邊由水軍把守,與對岸浮蒼山(今福州七中)高臺地成掎角之勢,控扼東冶港。只有《史記》稱閩越國「都東冶」,《漢書》已改稱「冶」,東漢以後設「冶縣」。因此《後漢書·鄭弘傳》所說:「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這句話中的「東冶」只能是漢初閩越國東冶港。

  在西城牆中段,我們還發現了一座戰國晚期煉鐵爐,出土的爐座燒裂為三段,還出土有鐵渣、陶範等文物,驗證了閩越國國都稱「冶」,是因為春秋晚期冶鐵鑄劍大師歐冶子在歐冶池開創了中國鐵兵器時代。福州東冶港輸出的鐵器曾經東渡日本,為日本彌生時代的冶鐵冶鑄業作出貢獻。

  漢初閩越國由於連年參加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國力不強,人口不多。閩越王無諸與漢中央保持一致,與民休息。閩越王無諸戰國晚期自封為王,到漢高祖劉邦「復立」他為閩越王,估計他倆年齡差不多,漢高祖當皇帝12年,閩越王無諸死亡時間應該與漢高祖劉邦差不多。《史記·南越尉佗列傳》載「文帝元年趙佗稱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裡」。可見,閩越王無諸死後,東冶即福州新店古城只有「千人眾』,曾被南越「役屬焉」。所以,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濞造反,閩越沒有響應。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閩越國實力增強,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漢武帝時期閩越王郢及其弟餘善,窮兵黷武,「圍東甌」、「擊南越」。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餘善殺郢後,掌握了軍事實權「築六城以御漢軍」,開始修建武夷山漢城,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漢武帝四路大軍剿滅,武夷山漢城存世25年。

  因此,武夷山漢城不應該叫「閩越王城」,充其量是餘善的「東越王城」。

  繇王醜在福州新店「冶都」,「奉閩越先祭祀」為閩越國正統。餘善被封為東越王,在閩北修築了武夷山漢城(即東越王城),在福州屏山一帶修建宮殿和水軍基地。餘善曾率「八千水軍」從海路到達廣東揭陽,每船按40人計算,200艘戰艦(樓船)浩浩蕩蕩、蔚為壯觀。屏山菜市場工地出土的「龍鳳呈祥萬歲」和「萬歲未央」瓦當,是東越王餘善大修宮殿「刻武帝璽自立」的造反證據。瓦當行文「自左向右」,反映了漢初閩越國晚期的書法特徵。

  無諸戰國晚期自封為王不計在內,從閩越王無諸被漢高祖「復立」為閩越王的公元前202年,到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路大軍剿滅東越,閩越國前後存世92年。後期25年餘善當道,從對比表中可見福州新店古城與武夷山漢城出土的陶甕、陶釜、陶罐、水井、筒瓦、板瓦、繩紋磚與菱形磚、匏壺、瓦當以及城牆、墓葬等既有相似處,又有明顯的區別。

  大家知道,漢武帝是死後諡號,東越王餘善生前竟然「刻武帝璽自立」,即自封為東越武帝,狂妄自大、自取滅亡。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最後,司馬遷作了中肯的評價,「太史公曰:(閩)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閩越王無諸是歷史功臣,東越王餘善是歷史罪人。餘善大逆,被漢武帝「滅國遷眾」,造成了福建歷史空白四百多年,直至「永嘉之亂」中原移民。

  2002年3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黃展嶽先生在北京永安南裡寓所為黃榮春《閩越源流考略》寫序時對冶城之爭作了總結:

  閩越國的冶都(東冶)在今福州北郊新店鎮古城村,戰國末閩越王無諸創建。漢初復立時亦在此地。福州市區浮倉山、屏山、冶山和牛頭山一帶發現的漢代建築遺蹟應是東越王餘善營建的宮殿區。新店古城、浮倉山、屏山至牛頭山一帶均屬冶城範圍。漢武帝令越繇王醜與東越王餘善「並處」,應解釋為並處東冶,非分處兩地。從考古發現的遺蹟遺物看,越繇王醜、居股居新店古城,東越王餘善居新開拓的宮殿區。餘善敗亡後,宮殿區被漢兵焚毀。

  崇安(武夷山)城村漢城營建於餘善為王之後,毀於元封元年,存世25年。城村漢城位於閩北六城址的中間地帶,餘善為拒漢的需要,把城村漢城作為軍事指揮中心;為了自立為帝,把城村漢城作為戰時的王城或臨時王都。餘善敗走徙處東冶時,城村漢城及閩北諸拒漢城堡均被漢兵焚毀。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歐潭生)

相關焦點

  • 【作家寫武夷】福建文學:閩越國的興亡故事
    又比如:宮殿浴池的池底用花紋磚鋪砌,一組回型供水陶製管道經考證為供暖設施,這在全國的漢代遺址中絕無僅有,成為千古之謎。他耳邊仿佛響起轟轟的禮炮聲,依稀看見天空中一匹匹駿馬馳過,幾位古代中國的頭面風雲人物坐在馬背上面。這些大人物與無諸的關係錯綜複雜,在成就無諸一生傳奇的同時,更啟示古往今來的人們關注閩越國盛衰興亡史。第一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兩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千百年來是智慧和堅忍的化身。公元前334年,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族紛紛南下逃亡,各據一方苟延殘喘。
  • 同芳星 | 福建文學:閩越國的興亡故事
    又比如:宮殿浴池的池底用花紋磚鋪砌,一組回型供水陶製管道經考證為供暖設施,這在全國的漢代遺址中絕無僅有,成為千古之謎。他耳邊仿佛響起轟轟的禮炮聲,依稀看見天空中一匹匹駿馬馳過,幾位古代中國的頭面風雲人物坐在馬背上面。這些大人物與無諸的關係錯綜複雜,在成就無諸一生傳奇的同時,更啟示古往今來的人們關注閩越國盛衰興亡史。第一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兩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千百年來是智慧和堅忍的化身。公元前334年,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族紛紛南下逃亡,各據一方苟延殘喘。
  • 閩越國的前世今生(原創)
    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閩越國國力達到鼎盛。閩越王城有「中國的龐貝古城」之稱。最近我在看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中在《我的山河》裡,他寫道:「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擺脫局限,擺脫執著,讓所有的選擇、探尋、猜測、想像都生機勃勃。」忽然覺得慚愧,我以前所謂的「走在路上」,不過就是走馬觀花罷了,至少,對福建是這樣。
  • 古老的故事都有緣由| 福州鱔溪神話傳說的背後
    鼓山絕頂峰 觀山間雲海 看海上日出 關於鱔溪,清代林楓在《榕城考古略》寫道:「善溪,初名鱔溪,在桑溪裡鼓山之北,大乘寺之南。這要從傳說中的「郢第三子號白馬三郎者」的父親——閩越王郢發動反漢叛亂說起: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王郢發兵攻打東甌國,繼而公然叛漢。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前134年)派兵平叛。漢軍壓境,閩越國內部發生了內訌。
  • 《史記》中齊威王的故事,很短卻值得我們深思
    這是《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齊威王一獎一罰,讓齊國震動,從此人們不敢睜眼說瞎話了,努力務實於是齊國大治,諸侯二十年都沒敢去招惹齊國。《史記》的原文是這樣記載的:「於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年。」
  • 《史記》中的《本紀》,明明是記載君王的故事,為何項羽也在其中
    說起中國的史書,很多人腦海中出現的第一部書籍,應該是出自司馬遷之手的《史記》,這一部歷史書籍可以說是為後人了解中國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線索。很多人都說他寫下的這一部史書,相對於其他史書比較的公正,其中並沒有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而編者要說的正是他書中的一個本紀。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司馬遷自己也知道《史記》不會被當朝統治者所容忍,於是吩咐後人「藏之名山」,將來局勢變好,再向世人公開。
  • 【舌尖上的榕城】之一「歷史篇」 會與江山成故事
    官方微博@潮汕圈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習俗和特色,這是其地理、文化結合的產物,榕城作為南方一座地理、氣候、人文獨特的古城,在近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其飲食固然也是按照這樣的規律創造、形成和發展,成閩南與嶺南飲食文化交融的一種特色美食。榕城的美食歷史,如同蘇軾寫給潮人吳復古的詩句那樣:「會與江山成故事」。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當代小說家伴野朗則說:「這一生能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遇,是莫大的幸運與快事。」  《史記》大約在8世紀傳入日本。到了平安時代,《史記》已成為日本宮廷講書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當時的天皇還常在宮廷中舉辦宴會研讀《史記》。宴會上,天皇令文人墨客以《史記》人物為題賦詩,以助雅興。當時的貴族詩人島田忠臣,曾以《史記》中「毛遂自薦」的故事為題作詩:「趙勝知士早,毛遂出群遲。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
  • 中國古代故事:司馬遷之史記
    漢魏六朝時期,是《史記》的傳播和初步研究時期。受時代潮流的衝擊,本時期的《史記》研究處在艱難的暇涉之中。又由於它敢於把熱情洋溢的筆墨付諸下層人物,對刺客、遊俠表示極大的同情,敢於儒家罕言之「利」挑戰,表現出卓越的經濟思想,所以,在正統思想家眼裡,《史記》又成了叛經離道之作。從另一方而看,當時的文人學士,舞文弄墨,喜歡的是鋪張揚厲、對偶工整、語言華麗的辭賦,而司馬遷的《史記》則是用一種自由奔放、參差不齊的散體長短句與世相爭。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白話史記》:用你聽得懂的方式講述歷史故事
    好書不應該被冷落,但想要走進平常人的生活就必需讓它們和人們的生活發生點關係,比如《白話史記》就是很好的例子,用白話將史記講成故事,不僅僅是對照原文的翻譯,而是體現有血有肉的情節,因為人對故事永遠是最熱衷的。
  • 《史記》中的「富貴」觀
    《史記》客觀地記述歷史,對相關現象有所反映。面對儒學輕利重義的義利觀,司馬遷的態度似乎是有所保留的。他對於博取「富貴」的人生志向持寬容理解的態度。面對成就「富貴」的工商業者,《史記·貨殖列傳》使用了讚譽的語詞。就「富貴」與道德修養的關係、「富貴」與政治權力的關係、「富貴」能否繼世持久等問題,《史記》中又提出了若干立足於歷史觀察的清醒、開明的見解。有些認識,至今仍有啟發意義。
  • 《史記》中提到的七把名劍(八卦史記197)
    中國的劍文化源遠流長,那麼《史記》中又提到了哪些名劍呢? 《史記》中最集中提到名劍的部分在《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在遊說韓宣王的時候,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自當學生以來,我先是聽過負荊請罪、圯上納履、胯下之辱、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等情節生動的故事;後來,又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史記》選本中的白話文本;再後來,潛心看了一些《史記》文言文原著和《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更是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 【榕城故事】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福州鼓樓那些有故事的涼亭
    好亭成景花間隱榭  凡逛過三坊七巷,必對舊時福州古厝內私家花園中那些「不完整」的亭子印象深刻。三坊七巷二梅書屋東院落園林中有半邊亭,色彩淡雅,亭子大多為木材原本的顏色,點綴在園林環境中顯得古樸自然。在福州私家園林中還有一種特殊的亭子形式,建築之間修建了卷棚頂的亭蓋,方便人們雨天通行,一些地區也稱過水廊。這種小建築形如龜殼,大小如亭,故得名覆龜亭,「覆龜」諧音「富貴」。那些消失在時光中的涼亭  舊時福州的涼亭,很多都已消失,但它們還會出現在地名中,如「白湖亭」「茶亭」「中亭街」等。
  • 《史記》中10句經典名言,句句發人深省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當我們讀《史記》時,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古時歷代的興亡變化,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 高校教師布置別樣作業,106名大學生課堂上表演《史記》故事
    原來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三個班級的106名學生,正在上《史記》精讀課。同學們身著古裝,以課堂劇的形式,演繹16個《史記》中的故事,在歡聲笑語中感悟經典。圖為《史記》課堂劇表演現場。受訪者供圖「陳勝」「藺相如」「荊軻」「周幽王」依次出場……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活躍在舞臺中央。
  • 明知趙氏孤兒是摻水的故事,為什麼司馬遷還要寫進《史記》裡?
    可程嬰從此背上了罵名,忍辱負重的他最終將孤兒趙武養大,待趙武十八歲時,告訴他一切真想,最終趙武成功殺死了屠岸賈,為家族報仇雪恨的故事。《趙氏孤兒》歷經千百年的演繹,如今已經成為了影響全世界的著名戲劇,可是在史書中,趙氏孤兒的故事卻與傳說大相逕庭,不僅看不到太多的英雄,反而讓人覺得更加齷齪骯髒。